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小学习作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

三、脑的功能

教学准备

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

1.可以复习条件反射的知识,由身边事引入新课。2.可以用一些与脑的功能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事例见本教案后补充材料)3.通过事先布置学生搜集脑的功能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引入本课。以上这些事例,不得不使我们想到脑有哪些重要功能呢?探究竟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脑的模型。(或用展示脑结构的图片、或用挂图、或用课件,没有以上条件的可用书上的图)总结出脑的结构。问:经过你的仔细观察,谁能将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鼓励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观察得很认真。)要求学生观察大脑纵剖面(课件展示大脑纵剖图),结合前面所学脊髓的结构,说出大脑的结构,并与脊髓结构相比较。要求学生观察大脑表面(课件展示外侧面观的图)。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皮层结构特点,大脑皮层表面沟和回的作用,以及其内白质中神经纤维的作用。展示大脑模型、引导学生区分模型的前后及左右两大脑半球。学生观察完后,教师总结脑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的资料分析,认识脑的各部功能。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说明脑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首先分析课文95页资料1,说明大脑有什么功能?总结:大脑就象是人体的司令部,其上有许多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表演五大中枢的功能。学生表演后,教师加以评价、表扬、并总结五大中枢的功能。注意强调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都是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并突出语言中枢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大脑皮层不仅出现了语言中枢,而且记忆、联想、思维等能力也特别发达,因此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引导学生分析课文95页材料2,总结小脑的功能,可再举一些实例:如平衡木运动等。如果某人走路歪斜,身体协调性不好,可能是身体的什么部位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的第一题,进一步理解大脑、小脑的功能。分析以下列实例,说明酒精对脑的危害。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几乎无日不饮酒,到40岁时,已经“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了。2.美国著名作家活尔夫读大学时已是一个酒鬼,他只活了38年,以后的年华都让酒精永远地带走了。分析课本95页材料3,总结脑干的功能。指出:脑干起着桥梁的作用。桥的一边是身体四肢和躯干,另一边是大脑。身体的反应由脑干传给大脑,大脑的指令由脑干传达给身体。脑干具有调节人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所以,脑干是人赖以活命的重要部位。对脑的功能进一步加以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第2题。知识链

指导同学阅读“知识链”,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实际用

请同学们谈一谈生活中应如何爱护、保护脑。小结全课:先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都学到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课重点内容,要求大家能描述脑的位置。识别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位置,描述脑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想一想: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一样吗?谁查阅有关资料了,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补充:抽象思维、语言、计算能力主要由左半球决定;形象的感知、时间概念和空间定位、对音乐的鉴别能力主要由右半球决定。)认真听讲、积极思索、或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脑的功能的材料或奇闻异事。仔细观察模型,分清脑的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位置,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脑位于颅腔内。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脑干位于脑底部,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回忆脊髓结构: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外周。观察大脑纵剖面,发现大脑的灰质在外周,白质在中央,与脊髓不同。外周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出大脑皮层表面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把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连在一起。通过观察、知道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学生阅读资料、积极讨论。学生答:与人的各种知觉有关。事先搜集材料编好台词,通过角色扮演向其他同学说明五大中枢的主要功能。分析材料后得出小脑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小脑。同学发表意见。同学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很容易地分析出脑干具有调节人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

总结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讨论“大家谈”第2题。

阅读“知识链”准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不完全一样。根据课外查阅的资料,简单说明理由。(如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回答。)

补充材料一:1987年,瑞士一位受伤的男银行职员,内脏、四肢全部损坏,而大脑却完好无损。同时有一位受伤的女芭蕾舞演员,她的大脑已死亡,但其他器官完好。医生们提出一个“改头换面”的方案,专家们把男人大脑植入女子的颅腔内,并把二人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根接起来。结果,大脑可以依稀记起撞车的情景。从此这个“男人”便开始驾驭一个女人的身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斯宁德教授给一只兔移植了一颗猫头获得成功。这棵植入的猫头能指挥兔体。不仅猫性十足,还能捕鼠呢。补充材料二:据统计,人的大脑约有1011~1012个神经元。人脑中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5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大脑皮层的总面积2200厘米,每天能记录8600条信息。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比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每秒钟大脑约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相关推荐

第四章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四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和配平简单化学方程式。

2、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追求实事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简析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书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因此,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学习时,注意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质和量的涵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书写步骤。重点: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命题趋势1.考查正确书写初中课本中常见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一.2.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结合有关知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核心知识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书写步骤:

1.左写反应物化学式,右写生成物化学式;

2.配平;

3.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

四、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

3.奇数配偶数;

4.待定系数法.

五、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六、读法:

例如S+O2SO232∶32∶64从质变读法: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从量变读法: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七、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错误:

1.定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写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5.漏标了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H2OH2+OB.CuO+H2Cu+H2OC.4Fe+3O22Fe2O3D.2KClO32KCl+3O2↑E.CH4+2O2CO2↑+2H2O

分析(A)氧气的化学式书写出错,应写为O2,反应物水为液体,故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均要标↑,还须配平.放正确应为:2H2O2H2↑+O2↑;(B)漏写反应条件,改为H2+CuOCu+H2O;(C)不符合客观事实,Fe+O2中燃烧应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另外方程式没配平,改为3Fe+2O2Fe3O4;(D)是正确的;(E)反应物有气体,故生成物气体CO2不应标上↑符号。

解答选(D)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KClO3KCl+O2↑(2)C2H2+O2CO2+H2O(3)Fe2O3+COFe+CO2

分析(1)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观察: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的一种元素氧元素;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2=6;由最小公倍数确定系数=2=3KClO3KCl+O2↑再配平其它系数2KClO32KCl+3O2↑(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观察:找出在方程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O;找出氧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配成偶数.C2H2+O2CO2+H2O配平其它系数2C2H2+5O24CO2+2H2O或用待定系数法:C2H2+xO22CO2+H2O氧原子左、右个数相等,即有x2=22+1∴x=代入,再将系数扩大2倍即可。(3)用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左边CO前系数与右边CO2前系数一定是相同的,找出方程式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Fe2O3,令系数为1,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Fe2O3+3CO2Fe+3CO2

例3求出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执制备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解答2KClO32KCl+3O2↑2(39+35.5+163)∶2(39+35.5)∶3(162)2122.5∶274.5∶332245∶149∶96

例4写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使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第①步: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Cu2(OH)2CO3----CuO+H2O+CO2第②步:用观察法将其配平.在CuO前配系教2第③步: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加热△和生成物的状态符号。由于生成物CuO和反应物Cu2(OH)2CO3都是固体.所以CuO右边不要注↓号;生成物中CO2是气体,而且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所以CO2右边要注↑号。解答Cu2(OH)2CO32CuO+CO2↑+H2O

第四章燃烧燃料(沪教)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四章燃烧燃料(沪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章燃烧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难点:灭火的方法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程序: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巩固知识、温故知新)
课题引入:显示燃烧的定义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可燃物2.温度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我们发现:科学才是战胜迷信的最好武器。如果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又会怎样?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会是什么呢?1.降低温度,2.隔绝空气(助燃物)
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反馈: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说出以下灭火方法的原理
1.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
2.书籍、文件、精密仪器着火时,喷射干冰灭火。(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要吸收大量热量,起到降温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思考:发生下列火情时,你能想出可行的办法吗?
油锅着火时,可采取的措施?端锅、泼水、盖湿的被褥、盖锅盖、洒沙土----(最佳盖锅盖)
(说明端锅危险;泼水,油比水轻,不行;最佳方法盖锅盖)
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洒沙土、水冲、湿布盖、灭火器-------(最佳方法湿布盖)
过渡:发生火灾时,常用灭火器来灭火
引导:发现火情时,你无法自己控制,如果暂时对你没有威胁,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报警,对,你知道火警电话是多少?119,很好!有的人看到火灾,心慌意乱,只说了我们这里起火了,快来呀!就放下电话,结果接警的人什么信息都没得到。你会报警吗?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二氧化碳(H2O)+水(H2O)
二氧化碳(H2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4P+5O22P2O5
4×315×32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O2—NO+3/2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最小整数比:4NH3+5O2==4NO+6H2O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练习:
1.C2H6+O2—CO2+H2O2.Al+MnO2—Al2O3+Mn
3.C2H2+O2—CO2+H2O4.Fe+H2O—Fe3O4+H2
5.Fe2O3+CO—Fe+CO26.Mg+N2—Mg3N2
7.NO2+H2O—HNO3+NO8.KNO3+S+C—K2S+N2+CO2
9.FeS+O2—Fe2O3+SO210.Fe2O3+HCl—FeCl3+H2O
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xy1.6g
x=1.8g;y=0.2g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8Kg/1.43(g/L)=3.36103L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32
x4.8kg
x=3164.8/32=47.4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
(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
(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44
100t×80%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4.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某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加入稀盐酸质量(g)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105.5
第2次10m
第3次101.2
第4次10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g-(8g-5.5g)=3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80%280kg
x=625kg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典型例题:
1.某研究小组查阅了《厦门2001年海洋环境公报》得知:厦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磷氮、油类、铅和汞等,其中COD是指一定量海水与高锰酸钾或K2Cr2O7发生氧化反应时所用高锰酸钾或K2Cr2O7的量。据此回答:(注Cr是铬元素的元素符号)
(1)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受污染的海水含有X物质,它与K2Cr2O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5K2Cr2O7+20H2SO7=6CO2+5K2SO4+5Cr2(SO4)3+23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指出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是资源大宝库,请写出能从未污染的海水中提取或加工得到的物质:(填化学式)_________。
2.法轮功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说,他通过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请根据化学知识来判断正误,并提出你的理由。
3.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意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意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H2和O2的混合气体1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9g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5.饱和食盐水在直流电的条件下可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氢气和氯气反应又可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这样实验可制取生产、生活中需求量很多的氢氧化钠和盐酸。这一工程工业上称之为氯碱工业。
(1)写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工业生产应考虑哪些因素?
6.高级汽车中常配置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内部贮存有硝酸铵。当汽车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硝酸铵迅速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充满气囊,隔在乘员和挡风玻璃、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1)写出硝酸铵受撞击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安全角度,在存放和使用化肥硝酸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7.化学变化中常伴有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取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变化放出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反应前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所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水包含的化学能_____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煤直接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北部某城市冬季取暖约为12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吨。
(1)该城市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气体?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你提出三个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1)KMnO4;
(2)C6H6;
(3)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石油的泄漏;
(4)NaCl(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一切化学变化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质量也基本不变。铝是由铝原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所以铝原子无法通过化学变化生成金原子和铜原子。所以可见李洪志的说法是伪科学的,纯属歪理邪说。
3.(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4.1:9或1:4提示:因为生成了9g水,则说明参加反应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也为9g,而原气体总质量为10g。所以还有1g气体没有反应,可能是H2,也有可能是O2。
5.(1)2NaCl+2H2O2NaOH+H2↑+Cl2↑;
(2)原料价格便宜,制取方便,耗能少,安全问题等。
6.(1)NH4NO3撞击===N2O↑+2H2O;
(2)不能与易燃物混放;不能用铁锤等物将结块的硝酸铵砸碎;不能受到严重撞击。(分析:硝酸铵是因为分解会产生气体,所以在有限空间内,气体急速膨胀,易爆炸)
7.(1)干冰升华,酒精挥发等。
(2)光,热
(3)高,因为这反应放出能量,故反应物具有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具有的化学能。
8.(1)4吨;
(2)尽量减少煤等含硫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技术;开发新能源。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1.知道化工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难点: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教学过程:问题情景你知道哪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引入新课:化石燃料的利用
一、化石燃料
交流讨论:你对煤、石油、天然气了解多少?常见燃料的热值与价格:燃料热值J/kg价格y/kg原煤:2.1×107、0.4原油:4.2×107、、1.5天然气:3.9×107、2.8煤气:1.56×107、1.5液化气:4.7×107、4.0柴草:1.7×107、0.3。
交流讨论:从经济上看,选用哪一种燃料更合算?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方便、经济核算等因素综合考虑,今后应优先推广哪一种燃料?
问题情景:化石燃料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探明储量、年产量石油32.7亿吨、1.6亿吨天然气、13700亿立方米、217亿立方米煤、1145亿吨、12.4亿吨。
活动探究: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你估算大约多少年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将被耗尽?
交流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①煤、石油、天然气分别属于哪一类物质?
②根据提供的各物质的组成,请分析一下煤、石油燃烧的产物主要有哪些?谈谈用煤或石油直接作燃料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因素?
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化
2.热污染
3.大气污染
交流讨论:③如何提高煤、石油等燃料的利用率呢?
阅读书本:P105-106交流讨论:(1)煤的干馏(或炼焦)、石油的分馏分别属于什么变化?
(2)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闻“臭”味而察觉到煤气泄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1L一氧化碳的质量约为1.25g,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跟赤铁矿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
问:①请找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②请找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③你认为在实验室中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一氧化碳?为什么?
总结: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尽可能地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
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煤的炼焦过程及其产品的使用。
2、石油的分馏以及产品的使用
总结: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地球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另外,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仅仅用作燃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提倡节约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同时要加强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
设计意图:
培养关注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懂得节约能源;并知道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
拓展视野:P107石油的开采,可燃冰。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知识性目标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二)技能性目标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并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1、通过分析植物向性运动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介绍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让学生知道生命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
:多媒体课件、向重力性生长的演示实验
:“启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指导观察—设问探究—组织研讨—归纳总结—引导拓展
:乐学新知—观察思考—疑点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
:这节课内容可安排2—3个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放映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高台跳水金牌得主胡佳的跳水镜头)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照片上的跳水运动员是谁吗?
学生答:胡佳。
对,他是我国的跳水运动员胡佳。胡佳就是靠这个完美的跳水动作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高台跳水的金牌。大家想想看,运动员在如此短暂的瞬间却完成了这么高难度的动作,这主要靠身体哪方面的调节作用?
学生答:神经调节。
很好。大家再看看这一雄一雌两只长颈鹿在繁殖季节表现出非常亲密的行为,这又是与生物体的什么调节有关呢?(展示长颈鹿的求偶行为)
学生答:与激素调节有关。
是的。而动物的激素又属于一种体液调节。再看看这两株植物:一株是破土而出的幼苗,茎努力冲出地面,而根却留在土里;一株是始终追随着太阳的向日葵,朵朵葵花向太阳。这些活动又是靠什么来调节呢?(展示幼苗和向日葵的幻灯片)
学生答:也受激素调节。
很好。植物只有靠激素来调节。现在我们大致了解了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幻灯片完成板书)
植物:激素调节
生物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
其他化学物质调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请大家把书打开到79页(幻灯片出示本节课题)
(二)提供材料、引导观察: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一样,都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映,也就是具有应激性。(幻灯片展示植物的向光性)请看这盆窗口的凤仙花,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观察与思考:
学生答:茎和叶都朝者窗口的方向生长。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答:因为只有窗口处才有阳光。
是的,在这里植物只接受来自窗口的光线,我们看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茎和叶的生长方向都发生了定向改变。我们就把这种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做向性运动。植物的向光性就是一种向性运动。请大家在书上把向性运动概念勾划出来。
(展示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演示实验装置)在这个培养皿的湿棉花上老师事先放置了四颗玉米。请大家注意这四颗玉米的放置方向各不相同。为了方便记忆,我让四颗玉米的胚都朝着培养皿的中心。几天以后玉米都发芽了,大家想不想看看结果呀?(展示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实验结果)大家知道吗?这是玉米的幼根,这是玉米的胚芽鞘。许多单子叶植物的幼苗在出土的时候,茎是光秃秃的,没有叶。只有胚芽鞘先钻出土壤,保护着里面的胚芽。请大家仔细观察发芽后的玉米的生长状况有什么特点?
观察与思考:
学生答:幼根的生长方向都竖直向下,胚芽鞘的生长方向都竖直向上。
也就是说幼根的生长方向和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摆放方向有没有关系?
学生答:没有关系。
这是受什么外因影响呢?
学生答:受重力的影响。
我们看到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而幼根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根的这种特性叫向重力性。向重力性属不属于向性运动呢?
学生答:是的。
除此之外,根还有向水性、向肥性,都是向性运动。(展示含羞草的图片)大家再看这株含羞草,无论是我手碰它,还是风吹它、雨打它,它的叶子都会合拢。这属不属于向性运动呢?
学生答:不知道。
这不是向性运动,因为这种刺激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这叫感性运动。
观察与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呢?(展示植物的向光性图片和骆驼刺扎根沙漠的图片)
(三)归纳整合、内化目标:学生答:植物茎和叶具有向光性使得植物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以便进行光合作用。而根的向重力性使得既便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根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见,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除了重力和光线等外界因素以外,还和植物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在植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生长素,这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在植物向性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家想不想知道生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
学生齐答:想。
生长素的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由多位科学家经过了54年的努力探索才被发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道沿着科学家发现的历程,来共同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提供材料、引导观察:在生长素的发现史上,先后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位就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他首先在1880年研究了光照对一种单子叶植物——金丝雀yi草的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1)
观察与思考:
1、在这个实验中,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的变量有几组?
学生答:有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就一组——光照。
2、植物的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单侧光下生长状况下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在暗处直立生长,在单侧光下向光弯曲生长。
3、要是你做了这个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答: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生长特性。
很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4、这个实验现象会让你产生好奇心吗?你能提出哪些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向光性和植物的什么部位有关?植物有眼睛吗?在什么部位感受到光刺激?
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和达尔文几乎不谋而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向光性和植物的什么部位有关?你们先来做个假设吧!
学生答:假设向光性和植物的胚芽鞘尖端有关。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呢?
学生答:做实验。
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答:设计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控制。
这里的变量应该怎样控制?
学生答:实验组切去胚芽鞘尖端,对照组保留完整的胚芽鞘。
是在黑暗中还是在单侧光下呢?
学生答:单侧光下。
对,因为我们探究的是向光性和植物的胚芽鞘尖端是否有关。黑暗中是无法完成向光性实验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实验的结果吧。(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2)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我们的假设呢?为什么?
学生答:支持,去掉胚芽鞘尖端,植物胚芽鞘不能向光性弯曲生长。而保留完整的胚芽鞘则植物胚芽鞘能向光性弯曲生长。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非常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让我们再来解决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什么部位感受到光刺激?还是你们先来做个假设吧!
学生答:假设感受到光刺激的部位在植物的胚芽鞘尖端。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呢?
学生答:还是做实验。
这里的变量应该怎样控制?
学生答:实验组把胚芽鞘尖端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对照组把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用锡箔遮住,然后一起在单侧光下照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观察实验结果。(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感受到光刺激的部位在植物的胚芽鞘尖端。
很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大家想想,如果对照组没有把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锡箔遮住,是否能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
学生答:不能。这样做不严密,因为向光性可能也和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有关。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只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现在我们和达尔文一起发现了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还知道了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而且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是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奥秘?
学生答:胚芽鞘的尖端是不是产生什么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我现在发现大家变得更会提问题了。大家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达尔文急需知道的。可惜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他没有能继续这个实验。直到1928年荷兰的科学家温特才用燕麦实验法完成了这个实验。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实验。(播放动画:燕麦实验)边播放,边讲解实验过程:温特首先把燕麦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出来的胶状物质,无色、无味,可透水。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个琼脂块切成小块,放在实验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而对照组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观察实验结果。
观察与思考:
1、请同学描述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答:实验组弯向放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对照组则既不生长,又不弯曲。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进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生长。
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全面。(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3、如果没有对照组,能得出这样结论吗?为什么?
学生答:不能。因为搞不清楚究竟是胚芽鞘尖端引起的生长弯曲还是琼脂块本身引起的生长弯曲?
技能训练、引导拓展:非常好!1、假设我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正中间,你们认为这个胚芽鞘将如何生长呢?
学生答:直立生长,因为这种物质对下部的作用是均匀的。
2、如果我让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左侧,但是让它接受右面的单侧光照射,你们认为这个胚芽鞘又将如何生长呢?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还是向左弯曲生长。
为什么?
学生答: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这个胚芽鞘是切去尖端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看来大家已经学以致用了,非常好!温特的实验同时解决了达尔文留下的困惑。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进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生长。你们是不是现在最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能发挥促进生长的作用?
学生答:对。
(二)讲述历史、提升情感:要找出这种物质是什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在胚芽鞘的尖端这种物质的量极其微少,一个胚芽鞘的尖端,仅仅含有一千万分之一克。也就是说,要得到一克的该物质,必须切去一千万个胚芽鞘尖端。如果一个人切取一个胚芽鞘尖端要花去一秒种,每天工作24小时,不吃不喝也要花六年时间才能得到一克这个物质。难怪在温特的实验过去六年,即1934年,才由荷兰的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体内把这种物质分离了出来。经过鉴定,知道它是吲哚乙酸。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幻灯片:吲哚乙酸的结构式)大家看这是吲哚乙酸的分子式,很明显它是一类有机物。
像生长素这样,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素。(幻灯片板书:植物激素的概念)请学生在书上勾划概念并大声齐读。除了生长素,还有哪些植物激素呢?请大家阅读书本80页最后一段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答: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这些物质都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所以都属于植物激素。
(三)归纳整合、内化目标:今天我们随着几位科学家一道探索了生长素的奥秘。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幻灯片:启示与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甲学生答:我从科学家身上学会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乙学生答:我懂得了科学真理不是一下就能揭示的,要靠很多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奋斗。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物学的发展还离不开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丙学生答:我知道了实验的重要性,对于搞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做实验来解决。
丁学生答:我还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你认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步骤?(幻灯片: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丁学生答: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接着实施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很好,最好还把实验结论和你的同学和老师进行表达交流。(幻灯片:完成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技能迁移、学会创造:既然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大家不妨进行实际运用。(展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我们课本的79页就有一个实验,是让大家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请大家在课后分别设计一个有关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1、制定计划——如实验设计。2、实施计划——如实验观察3、变量控制——如光照(幻灯片:考虑的要点)注意不同的实验具有不同的变量控制。例如我们来比较这四棵幼苗,会发现只有光的照射情况是不同的,而其他因素都完全相同,这才是单一变量的控制。(幻灯片:光变量的控制)
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并实验方案写在实验报告册上。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下节课请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交流,到时候看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最合理,最有创意!
(五)当堂反馈—引导拓展:(幻灯片:习题)检查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
1、(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此现象反映了植物根的(B)
A、适应性B、向地性
C、向水性D、向肥性
2、(1998年上海市高考题)在正方形暗箱内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以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15分钟匀速转1周。1周后幼苗生长状况为(B)

3、(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下图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有(AC)

附板书: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生物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
其他化学物质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向性运动的类型:向光性、向重力性
3、向性运动的意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及其结论:
2、温特的燕麦实验及其结论:
3、郭葛的实验及其结论: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4、植物激素的定义: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5、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