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小学活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知识性目标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二)技能性目标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并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1、通过分析植物向性运动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介绍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让学生知道生命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
:多媒体课件、向重力性生长的演示实验
:“启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指导观察—设问探究—组织研讨—归纳总结—引导拓展
:乐学新知—观察思考—疑点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
:这节课内容可安排2—3个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放映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高台跳水金牌得主胡佳的跳水镜头)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照片上的跳水运动员是谁吗?
学生答:胡佳。
对,他是我国的跳水运动员胡佳。胡佳就是靠这个完美的跳水动作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高台跳水的金牌。大家想想看,运动员在如此短暂的瞬间却完成了这么高难度的动作,这主要靠身体哪方面的调节作用?
学生答:神经调节。
很好。大家再看看这一雄一雌两只长颈鹿在繁殖季节表现出非常亲密的行为,这又是与生物体的什么调节有关呢?(展示长颈鹿的求偶行为)
学生答:与激素调节有关。
是的。而动物的激素又属于一种体液调节。再看看这两株植物:一株是破土而出的幼苗,茎努力冲出地面,而根却留在土里;一株是始终追随着太阳的向日葵,朵朵葵花向太阳。这些活动又是靠什么来调节呢?(展示幼苗和向日葵的幻灯片)
学生答:也受激素调节。
很好。植物只有靠激素来调节。现在我们大致了解了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幻灯片完成板书)
植物:激素调节
生物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
其他化学物质调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请大家把书打开到79页(幻灯片出示本节课题)
(二)提供材料、引导观察: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一样,都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映,也就是具有应激性。(幻灯片展示植物的向光性)请看这盆窗口的凤仙花,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观察与思考:
学生答:茎和叶都朝者窗口的方向生长。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答:因为只有窗口处才有阳光。
是的,在这里植物只接受来自窗口的光线,我们看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茎和叶的生长方向都发生了定向改变。我们就把这种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做向性运动。植物的向光性就是一种向性运动。请大家在书上把向性运动概念勾划出来。
(展示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演示实验装置)在这个培养皿的湿棉花上老师事先放置了四颗玉米。请大家注意这四颗玉米的放置方向各不相同。为了方便记忆,我让四颗玉米的胚都朝着培养皿的中心。几天以后玉米都发芽了,大家想不想看看结果呀?(展示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实验结果)大家知道吗?这是玉米的幼根,这是玉米的胚芽鞘。许多单子叶植物的幼苗在出土的时候,茎是光秃秃的,没有叶。只有胚芽鞘先钻出土壤,保护着里面的胚芽。请大家仔细观察发芽后的玉米的生长状况有什么特点?
观察与思考:
学生答:幼根的生长方向都竖直向下,胚芽鞘的生长方向都竖直向上。
也就是说幼根的生长方向和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摆放方向有没有关系?
学生答:没有关系。
这是受什么外因影响呢?
学生答:受重力的影响。
我们看到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而幼根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根的这种特性叫向重力性。向重力性属不属于向性运动呢?
学生答:是的。
除此之外,根还有向水性、向肥性,都是向性运动。(展示含羞草的图片)大家再看这株含羞草,无论是我手碰它,还是风吹它、雨打它,它的叶子都会合拢。这属不属于向性运动呢?
学生答:不知道。
这不是向性运动,因为这种刺激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这叫感性运动。
观察与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呢?(展示植物的向光性图片和骆驼刺扎根沙漠的图片)
(三)归纳整合、内化目标:学生答:植物茎和叶具有向光性使得植物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以便进行光合作用。而根的向重力性使得既便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根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见,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除了重力和光线等外界因素以外,还和植物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在植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生长素,这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在植物向性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家想不想知道生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
学生齐答:想。
生长素的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由多位科学家经过了54年的努力探索才被发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道沿着科学家发现的历程,来共同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提供材料、引导观察:在生长素的发现史上,先后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位就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他首先在1880年研究了光照对一种单子叶植物——金丝雀yi草的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1)
观察与思考:
1、在这个实验中,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的变量有几组?
学生答:有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就一组——光照。
2、植物的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单侧光下生长状况下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在暗处直立生长,在单侧光下向光弯曲生长。
3、要是你做了这个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答: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生长特性。
很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4、这个实验现象会让你产生好奇心吗?你能提出哪些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向光性和植物的什么部位有关?植物有眼睛吗?在什么部位感受到光刺激?
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和达尔文几乎不谋而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向光性和植物的什么部位有关?你们先来做个假设吧!
学生答:假设向光性和植物的胚芽鞘尖端有关。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呢?
学生答:做实验。
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答:设计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控制。
这里的变量应该怎样控制?
学生答:实验组切去胚芽鞘尖端,对照组保留完整的胚芽鞘。
是在黑暗中还是在单侧光下呢?
学生答:单侧光下。
对,因为我们探究的是向光性和植物的胚芽鞘尖端是否有关。黑暗中是无法完成向光性实验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实验的结果吧。(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2)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我们的假设呢?为什么?
学生答:支持,去掉胚芽鞘尖端,植物胚芽鞘不能向光性弯曲生长。而保留完整的胚芽鞘则植物胚芽鞘能向光性弯曲生长。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非常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让我们再来解决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什么部位感受到光刺激?还是你们先来做个假设吧!
学生答:假设感受到光刺激的部位在植物的胚芽鞘尖端。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呢?
学生答:还是做实验。
这里的变量应该怎样控制?
学生答:实验组把胚芽鞘尖端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对照组把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用锡箔遮住,然后一起在单侧光下照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观察实验结果。(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感受到光刺激的部位在植物的胚芽鞘尖端。
很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大家想想,如果对照组没有把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锡箔遮住,是否能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
学生答:不能。这样做不严密,因为向光性可能也和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有关。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只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现在我们和达尔文一起发现了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还知道了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而且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是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奥秘?
学生答:胚芽鞘的尖端是不是产生什么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我现在发现大家变得更会提问题了。大家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达尔文急需知道的。可惜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他没有能继续这个实验。直到1928年荷兰的科学家温特才用燕麦实验法完成了这个实验。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实验。(播放动画:燕麦实验)边播放,边讲解实验过程:温特首先把燕麦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出来的胶状物质,无色、无味,可透水。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个琼脂块切成小块,放在实验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而对照组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观察实验结果。
观察与思考:
1、请同学描述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答:实验组弯向放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对照组则既不生长,又不弯曲。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进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生长。
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全面。(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3、如果没有对照组,能得出这样结论吗?为什么?
学生答:不能。因为搞不清楚究竟是胚芽鞘尖端引起的生长弯曲还是琼脂块本身引起的生长弯曲?
技能训练、引导拓展:非常好!1、假设我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正中间,你们认为这个胚芽鞘将如何生长呢?
学生答:直立生长,因为这种物质对下部的作用是均匀的。
2、如果我让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左侧,但是让它接受右面的单侧光照射,你们认为这个胚芽鞘又将如何生长呢?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还是向左弯曲生长。
为什么?
学生答: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这个胚芽鞘是切去尖端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看来大家已经学以致用了,非常好!温特的实验同时解决了达尔文留下的困惑。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进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生长。你们是不是现在最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能发挥促进生长的作用?
学生答:对。
(二)讲述历史、提升情感:要找出这种物质是什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在胚芽鞘的尖端这种物质的量极其微少,一个胚芽鞘的尖端,仅仅含有一千万分之一克。也就是说,要得到一克的该物质,必须切去一千万个胚芽鞘尖端。如果一个人切取一个胚芽鞘尖端要花去一秒种,每天工作24小时,不吃不喝也要花六年时间才能得到一克这个物质。难怪在温特的实验过去六年,即1934年,才由荷兰的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体内把这种物质分离了出来。经过鉴定,知道它是吲哚乙酸。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幻灯片:吲哚乙酸的结构式)大家看这是吲哚乙酸的分子式,很明显它是一类有机物。
像生长素这样,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素。(幻灯片板书:植物激素的概念)请学生在书上勾划概念并大声齐读。除了生长素,还有哪些植物激素呢?请大家阅读书本80页最后一段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答: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这些物质都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所以都属于植物激素。
(三)归纳整合、内化目标:今天我们随着几位科学家一道探索了生长素的奥秘。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幻灯片:启示与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甲学生答:我从科学家身上学会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乙学生答:我懂得了科学真理不是一下就能揭示的,要靠很多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奋斗。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物学的发展还离不开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丙学生答:我知道了实验的重要性,对于搞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做实验来解决。
丁学生答:我还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你认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步骤?(幻灯片: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丁学生答: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接着实施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很好,最好还把实验结论和你的同学和老师进行表达交流。(幻灯片:完成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技能迁移、学会创造:既然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大家不妨进行实际运用。(展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我们课本的79页就有一个实验,是让大家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请大家在课后分别设计一个有关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1、制定计划——如实验设计。2、实施计划——如实验观察3、变量控制——如光照(幻灯片:考虑的要点)注意不同的实验具有不同的变量控制。例如我们来比较这四棵幼苗,会发现只有光的照射情况是不同的,而其他因素都完全相同,这才是单一变量的控制。(幻灯片:光变量的控制)
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并实验方案写在实验报告册上。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下节课请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交流,到时候看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最合理,最有创意!
(五)当堂反馈—引导拓展:(幻灯片:习题)检查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
1、(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此现象反映了植物根的(B)
A、适应性B、向地性
C、向水性D、向肥性
2、(1998年上海市高考题)在正方形暗箱内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以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15分钟匀速转1周。1周后幼苗生长状况为(B)

3、(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下图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有(AC)

附板书: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生物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
其他化学物质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向性运动的类型:向光性、向重力性
3、向性运动的意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及其结论:
2、温特的燕麦实验及其结论:
3、郭葛的实验及其结论: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4、植物激素的定义: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5、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相关推荐

第四章概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章概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概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2.初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必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3.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4.能对两类事件(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5.在概率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材分析

概率中“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七年级(上)《可能性》一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不确定事件的有关事例(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中已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转盘游戏”中又体验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中进一步体会到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景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对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转盘游戏,意在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做大量试验的过程中感悟概率的意义,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在第二节中,通过对摸到红球的概率展开了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习定量刻划一类事件(古典概型)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在第三节中,通过小猫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问题,使学生直观体验另一类事件(几何概型),了解此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主题图”,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本章要学习的内容。课文给出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希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章主要内容,并指出概率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过程,亲自动手试验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其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逐步消除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是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从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从而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3.注意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事件的现象与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事件发生的感受和探索,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尝试试验,以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消除一些错误的经验,体会不确定事件现象的特点.

4.1游戏公平吗

一、教材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在本节中,学生将在“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大致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教学目标:1、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3、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4、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三、教学设计在本节教学设计上,以小组活动为主要课堂学习方式,特别注重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和谐、统一。在小组实验中,进一步教会学生分工与合作,如每个小组都配有组长、记录员等,在组与组的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反思,在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四、教学建议1、本节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以老师的已知感受代替学生的自身经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游戏是否公平,再进行试验,然后分析试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测。例如,对于“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的游戏,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做试验收集数据。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每一次试验的结果事件是无法预料的,每一个小组收集到的试验数据都带有随机性,但大量试验后,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都稳定在同一个数值上,因此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感受中成长,在体验中发展能力,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态度。2、针对书本中的不同实验和游戏,每次都应明确探究任务,并分层次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正确指导小组活动,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是什么,应如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相互统一,对探究结果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述意见的时间,对不同的意见给予充分的交流时间。3、教材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应加以挖掘与拓展,比方针对书本P103的做一做(2)“你能利用上节课的做一做中的均匀小立方体设计一个游戏,使游戏对小明、小丽都公平吗”,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应鼓励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只要能设计出一种合理的方案即可。除了利用好教材,教学中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比如可利用摸球、扑克牌、电脑随机抽样等设计出对双方公平的游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4、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

4.2摸到红球的概率

1、本课在全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摸到红球的概率”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本章前一节内容通过对学生活动数据的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不相等所带来的某些游戏的不公平性。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经历了多次活动的亲身体验。本节课中,学生将再次通过摸球游戏活动,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为下一节课概率的“数学模型论”建立扎实的基础。2、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通过摸球游戏,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其实全章的教学中,突出学生自我“体会”的重要性,概率是无法靠教师教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领会的。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数据统计、类比观察、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如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取对概率计算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以及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3、关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概率的计算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4、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课前要准备好教具:在不透明的盒子(或布袋)里放人三个橙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白色的乒乓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四人一组。在展开教科书中的游戏时,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摸到何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并猜测摸到红球的概率。活动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一人负责记录)活动一:将球编上号码,1~4号(其中4号白色),每组摸球的基础次数为20次,通过活动思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是否一样。活动二:在活动一(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基础上,请学生再对照数据,看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四种:1号球,2号球,3号球,4号球)。是红球的可能结果有几种?(三种:1号球,2号球,3号球)。教师引导计算摸到红球的概率方法:P(摸到红球)=3/4。分子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结果,分母表示摸到的所有可能结果。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对于不确定事件来说:0<P(A)<1

活动三:想一想这个过程中摸到白球的概率。活动四: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二是“6”朝上的结果有几种。学生不难找到答案。活动五:接下来是学生练习《做一做》,本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要根据要求设计游戏,这体现了概率模型的思想。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准备好乒乓球让学生使用,增加直观性)。随堂练习可放在活动三内完成。活动六:《概率小史》介绍,让学生了解概率与人们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门学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活动七:学生自我活动完成习题4.2,巩固新知。本节课教材的安排较为合理,所以无须作改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多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具准备也较为容易,课中,教师也可设计与生活较为贴近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切忌套用公式机械性的计算概率。不能让学生等待知识的传递,而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5、关于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关注学生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教师的评价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

4.3停留在黑色砖上的概率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素材的挖掘,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验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一种数学模型;2.借助具体情景,了解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计算单间事件发生的概率;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的模型;4.继续渗透合作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教学建议:1.由于教材通过探究小猫停留在黑砖块上概率的大小问题,让学生直观体验生活中概率的另一种模型——几何概率。所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①方砖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完全相同,小猫在方砖地走动方式是随意的,停留在哪一块方砖上是一个随机问题;②几何概率的大小与面积有关,即“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除以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2.想一想(1)“小猫停留在白色砖块上的概率”其实质是“小猫停留在黑色砖块上的概率”的余事件,即;但教学时不必深究,也不必让学生掌握。如果有同学提出,教师可引导这部分同学作进一步探究。想一想(2)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两个事件发生概率相同的结果,让学生初步建立概率的模型思想,教师应保证时间鼓励学生举出一些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的例子。3.本节教材所涉及的例子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某个情景出发,它充分体现了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概率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结果”的真正含义;如例1中获奖券的可能性结果是“7”,获10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结果是“1”,获5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结果是“2”,获5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结果是“3”。4.“读一读”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准确领会其中的道理(买彩票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中奖固然可喜,不中奖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如果一心想买彩票发财的话,那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四章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四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和配平简单化学方程式。

2、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追求实事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简析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书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因此,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学习时,注意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质和量的涵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书写步骤。重点: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命题趋势1.考查正确书写初中课本中常见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一.2.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结合有关知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核心知识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书写步骤:

1.左写反应物化学式,右写生成物化学式;

2.配平;

3.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

四、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

3.奇数配偶数;

4.待定系数法.

五、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六、读法:

例如S+O2SO232∶32∶64从质变读法: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从量变读法: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七、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错误:

1.定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写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5.漏标了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H2OH2+OB.CuO+H2Cu+H2OC.4Fe+3O22Fe2O3D.2KClO32KCl+3O2↑E.CH4+2O2CO2↑+2H2O

分析(A)氧气的化学式书写出错,应写为O2,反应物水为液体,故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均要标↑,还须配平.放正确应为:2H2O2H2↑+O2↑;(B)漏写反应条件,改为H2+CuOCu+H2O;(C)不符合客观事实,Fe+O2中燃烧应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另外方程式没配平,改为3Fe+2O2Fe3O4;(D)是正确的;(E)反应物有气体,故生成物气体CO2不应标上↑符号。

解答选(D)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KClO3KCl+O2↑(2)C2H2+O2CO2+H2O(3)Fe2O3+COFe+CO2

分析(1)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观察: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的一种元素氧元素;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2=6;由最小公倍数确定系数=2=3KClO3KCl+O2↑再配平其它系数2KClO32KCl+3O2↑(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观察:找出在方程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O;找出氧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配成偶数.C2H2+O2CO2+H2O配平其它系数2C2H2+5O24CO2+2H2O或用待定系数法:C2H2+xO22CO2+H2O氧原子左、右个数相等,即有x2=22+1∴x=代入,再将系数扩大2倍即可。(3)用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左边CO前系数与右边CO2前系数一定是相同的,找出方程式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Fe2O3,令系数为1,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Fe2O3+3CO2Fe+3CO2

例3求出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执制备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解答2KClO32KCl+3O2↑2(39+35.5+163)∶2(39+35.5)∶3(162)2122.5∶274.5∶332245∶149∶96

例4写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使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第①步: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Cu2(OH)2CO3----CuO+H2O+CO2第②步:用观察法将其配平.在CuO前配系教2第③步: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加热△和生成物的状态符号。由于生成物CuO和反应物Cu2(OH)2CO3都是固体.所以CuO右边不要注↓号;生成物中CO2是气体,而且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所以CO2右边要注↑号。解答Cu2(OH)2CO32CuO+CO2↑+H2O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安排2~3课时。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

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科学家们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类活动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C~0.8°C,达到了1000年来的最高值。北半球高纬度河湖结冰期缩短约两周,北极海冰减薄了40%、范围减少了10%~15%,冰川大范围退缩,永久冻土带消融、变暖和退化,厄尔尼诺现象更频繁、持久和强烈……这些恶劣现象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联合国的统计显示,因气象灾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数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因灾致死人数的90%以上。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的人数的7倍。干旱、洪涝、风暴、热浪、暴雨、龙卷风等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纪6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亿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数字达到290亿美元。据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C,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损失将达3000多亿美元。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几年持续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损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0.3亿多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多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到6%。
气象专家形象地说,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此外,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人类社会虽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可以提高人类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
为了提高全球抵御灾害能力,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监测、预报和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产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约1200万公顷,而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现代荒漠化土地即达到500万公顷,还有潜在的荒漠化土地1580万公顷。
地球温度正趋向均匀
地球赤道和两极的温差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两极和赤道的温差越来越小,这有可能影响暴风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学通讯》报道,科研人员对北半球两个纬度地区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北纬30°~35°和北纬50°~55°两个区域陆地及海洋的温差数据,得出了全球温度的分布。在111年的时间内,这两个区域的温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区域升温幅度大于南面的区域,这就表明赤道和北极的温差缩小了。科研人员对温差变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结果和计算机模拟出的温室效应后果很一致。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北极地区气温比赤道上升快。当然,也可能是气候的自然变化改变了气温平衡。另一个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如何。根据气象理论,极地赤道温差缩小会降低大气的风暴度,使暴风雨的强度减弱,或是降低暴风雨的频率。但研究人员认为,事实上可能没这么简单,因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风暴度。例如,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大大提高了大气层容纳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风雨的强度更大。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本体是1.4米×1.4米×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6块太阳能帆板,总长度为8.6米。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900千米,倾角99°,偏心率小于0.0005,周期102.86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上装有两台互为备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瞬间视场角为1.2毫弧度,星下点分辨率为1.1千米。该仪器有三个光谱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通道波长(微米)主要用途
10.58~0.68白天云图,地表图像
20.725~1.1白天云图,水/冰,雪和植被
30.48~0.53海洋水色图像
40.53~0.58海洋水色图像
510.5~12.5昼夜云图,地表和海面温度
卫星发送资料的方式为甚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高分辨率图像(APT)和延时图像传输(DPT)。HRPT和APT的信息格式与NOAA卫星基本相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GTS电路播发“风云一号”卫星的轨道预报和某些产品。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定位于东经105°赤道上空距地面35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一个直径为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1转/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见光(0.55~1.05微米)、红外(10.5~12.5微米)和水汽(6.2~7.6微米)三个通道。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约1.25千米,红外和水汽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5千米。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信息,可加工处理出各种图像和气象参数。提供的服务包括收集和发送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资料;对国内外广播展宽数字云图、低分辨率云图和天气图等资料以及中心处理的产品;进行空间环境监测。
新一轮沙尘可能长达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这一频发期可能长达百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昨天表示,连续三年沙尘频发可能是新一轮沙尘高发期来临的先兆。李黄拿出历史统计资料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出现日数明显少于五六十年代。但从1999年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近两年的沙尘天气日数虽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强度却大得多。专家查阅了从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前两次分别为公元1610至1700年和1820至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周期又刚好百年,近年沙尘频率上升是否是一种预兆?专家正在密切关注。李黄副局长指出,中国气象学家正在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风源主要来自西伯利亚,沙源多半来自蒙古国,中国作为重要的沙尘暴受害国,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上,美国、澳大利亚和北非国家都是沙尘暴多发国家,这些国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大的气候周期有关,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曾吞噬过万顷良田,摧毁许多村庄,但之后的气象条件就很少发生大的沙尘天气了。目前,中国专家也正在吸取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沙尘气候变化探索出新的规律。李黄同时指出,虽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但人类仍可改造自然。加强人工气象预报可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灾害,同样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则可减轻风沙影响。绿化上去了,也会出现有风无沙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