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大学》教案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大学》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相关阅读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名师教案


历史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2、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3、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学习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学习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中世纪的西欧,有90%的人生活在庄园里,只有1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城市的自由更是吸引着西欧庄园里的人们。

1、城市的兴起

①时间:从10世纪起;

②兴起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③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④兴起地点:在封建主和教会的领地上

⑤著名城市:英格兰——伦敦、法兰西——巴黎、意大利——威尼斯

⑥新兴城市的特点: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规模小,人口少。

这些新兴城市的交通便利,更容易获得廉价原料,也方便产品的销售。城市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逐渐形成了市场和居民区,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最终形成了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一般在5000人左右,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法国的巴黎大约为6万人,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北宋的都城开封已经有百万人口。

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2、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①城市居民为什么要争取自治权?

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②争取自治权的常用手段都有哪些?斗争的结果如何?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出现了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

③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④自治典型:琅城起义

城市自治的典型是法兰西的琅城起义。琅城的斗争维持了长达2个世纪。刚开始,琅城市民赎买了自治权,但是当地主教把赎金花光后,又收回自治权。12世纪初,激愤的市民冲入主教家中,将主教乱棍打死,暴尸街头。之后又同封建势力抗争多年才取得自治权,路易六世被迫向琅城颁发了特许状。

琅城起义反映了什么?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特许状赋予了城市哪些权利呢?

免税、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免除徭役、诉讼自由、保证交易,保障人身自由。

有了特许状,城市就取得了自由和自治权。那么,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有什么区别呢?

自由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自治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3、城市自治的影响

①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②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局限性)

知识点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居民及其生产生活

(1)城市的基本居民都是哪些人?

手工业者和商人

(2)他们如何生产和生活?

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城市居民来自于哪里?

周围农村的农民/农奴转变而来

(4)早期的城市建筑简陋、环境糟糕、瘟疫横行。周围农村的人为什么愿意到城市生活?

农奴逃离庄园进入自由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身份,也就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

(5)你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

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上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获得新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产和生活,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行会的出现

在工商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部分人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另一部分人,这就产生了矛盾,而个体经营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于是出现了行会。

①建立行会的目的是: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同时防止封建领主的侵犯。

除此之外,行会也会组织会员互相帮助,收会费办公益事业,还有自己的武装,在反抗封建主保护自身权益和争取城市自由自治的斗争中,起到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

②行会的类型: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行会的类型主要分为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两大类,行业内部又再有细分。商人行会的出现比手工业行会稍晚,但比较富有,其经济势力和地位都远超手工业行会。

③行会的管理:商人行会的行规严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内经商,强制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禁止囤积居奇。手工业行会的行规也禁止外地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规定本行业产品的制造工艺、规格、原料和用量还规定工人的人数、工资与劳动时间。

从管理规则中,明显看出行会有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同业之间也实行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

行会的组织形式从上到下分为四等,依次是行头、行东、帮工和学徒。行东、帮工和学徒之间表面上是师徒关系,但实际上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分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也逐渐形成。但是在商业生产的发展中,竞争不可避免。由于各行各业之间,作坊与作坊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会内部发生了两极分化。在竞争中取胜的成为行会的上层,竞争失败的变成雇佣劳动者。市民阶级出现了分化。

(1)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

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

(2)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早期资产阶级

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后活动:中古西欧城市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有何不同?

中古西欧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

起源

以经济的自然发展形成

以国家政治需要而建立

结构

生产城市

消费城市

作用

经济中心

政治中心

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

建筑风格

西欧建设城池为了商业、宗教,城市中心一般是教堂,建筑方式多种多样

中国建城为了防御敌人,建筑方式严格按照周礼,一成不变

管理

有自治权

没有自治权

甲、乙两位同学谁说的有道理?

参考:乙同学的说法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形成了市民阶级;

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最终促成了大学的兴起。

知识点三:大学的兴起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需要文化知识。因此,教会对文化的垄断开始被市民突破,城市里的市民世俗学校应运而生。

①“大学”的含义

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或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②大学产生的背景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分析: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的兴起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希腊、罗马古典著名和阿拉伯文化则成为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③大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

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分析: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大学”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院系,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和现代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及学位制度基本相同。

发展:

12世纪,巴黎出现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分析:教师私人办校要取得授权许可证,相当于今天的教师资格证。随着人数的扩张,为了保障权利、利益和提供法律保护,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也就是教师行会,相当于现代大学的院系;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④著名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巴黎大学最初是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1200年,法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1215年,教皇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了第一个章程,取消圣母院对巴黎大学的控制权,巴黎的教师协会获得了合法团体的资格,成为被法律承认的大学。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了剑桥大学。13世纪的牛津大学,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也是西方近现代的科学的萌芽之地。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

以最早兴起的博罗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地的大学,则多属此种类型。

⑤大学的自治地位: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⑥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⑦大学的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⑧大学课程的设置及其评价

基础课程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专业课程

法学、医学、神学

作为一名一千多年前的大学生,在刚开始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首先要参加的是艺学院的学习。这个“艺”并不是指“艺术”,而是“技艺”。这些技艺一共七门,所以它们又被称为“七艺”。

文法是“七艺”之首。写作和演讲,理解比喻,帮助理解《圣经》。

修辞的功用是演讲辩论,书写文案,渲染诗歌。这个科目衍生出来的就是雄辩术。雄辩术是人文学科中最为困难,而且也是最为综合的科目。

逻辑又称为“辩证法”,教学生如何去思考,辨析正误,准确定义一个事物。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天文主要是教授学生理解基本的天文常识,推算宗教节日,或者根据天文记录,能推算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年代。

音乐课主要教人学唱教会音乐。乐器和流行歌曲不在教授范围。

完成艺学院学习后,才能进入到神学、法学和医学这些专科院系进修,毕业后,就成为神学、法学和医学的专业人才。

⑨大学课程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⑩中世纪的大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学校被教会所控制,神职人员处于知识的垄断地位,所以教育本身也带有神学的色彩。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课程贫乏,科目少,教学方式固定,教学方法虽然多样,但不注重研究等,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才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教育体制。

知识小结:

知识检测:

1.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庄园制、大学的产生、城市自治。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上古亚非文明

B.上古欧洲文明

C.亚洲封建国家

D.中世纪的欧洲

2.回顾历史,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与同时期的中国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

A.商品经济发达

B.城市规模大

C.城市人口多

D.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3、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4.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条件是()

①城市的复兴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市民阶层的需要④教会的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

②商业贸易的发展

③人口的增长

④统治者的英明决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城市居民和领主之间关系看法正确的是()

A.城市居民和领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领主可以向市民任意征税

C.领主可可剥削市民财产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精品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西欧城市兴起以后,促进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市民阶级,与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增加了欧洲的财富积累,改善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同时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大学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教学目标:

1、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

2、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

3、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1、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

2、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7.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8.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

(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9.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4.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5.问题探究:

6.(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提示: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板书设计

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市民阶层的形成

3.大学的兴起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创新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呢?

情境引入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及典型例子。

2、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正确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3、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主要课程。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从10世纪起,西欧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_________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

3、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________。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________,享有________。

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_________”。

知识点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5、________________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6、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__________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那些富裕的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成为早期的_________。

知识点三大学的兴起

7、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8、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_________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手工业和商业

金钱赎买

武力斗争

自由城市

自由人

财产权

特许状

手工匠和商人

市民阶级

资产阶级

大学的兴起

免赋税特权

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

基督教会

经济和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

探究一城市的兴起

10世纪起,西欧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城市,如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和威尼斯、英格兰的伦敦等。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

米兰

13世纪,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和威尼斯等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屈指可数。

14世纪中西城市人口对比

英国伦敦:4万

中国开封:100万

法国巴黎:6万

巴黎

佛罗伦萨

探究二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国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消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了城市的拥护。

想一想: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探究三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城市重新兴起的深远意义?

(2)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有何意义?

(1)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怎样生活的?

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

,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市民阶级

手工业者

商人

银行家

早期的资产阶级

(3)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动脑筋:

他们谁说得更有道理?

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文化。

男生的说法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探究四大学的兴起

(1)大学兴起的背景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欧洲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

(3)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什么哪里?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5)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基础性的课程,如文法、修辞、几何等,也有专业课程,如法学、医学、神学等。这说明了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城市的重新兴起

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市民阶层的形成

课堂总结

大学的兴起及自治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

②商业贸易的发展

③人口的增长

④统治者的英明决策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对城市居民和领主之间关系看法正确的是()

A.城市居民和领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领主可以向市民任意征税

C.领主可可剥削市民财产

D.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

3、城市居民争取自治的常用手段是()

A.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B.协商解决

C.通过法律解决

D.委曲求全

4、在法国有一个城市叫做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哪一历史史实()

A.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B.琅城市民反侵略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耳曼人的袭击

D.这里是罗马政府的古战场

5、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_____逐渐形成。

A.农民阶级

B.市民阶级

C.无产阶级

D.地主阶级

6、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基督教的兴起

B.大学的兴起

C.庄园的出现

D.城市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