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向青春举杯》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专题《向青春举杯》。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专题《向青春举杯》》,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jab88.cOm/p>《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究竟应该有谁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先看词的上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作者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意思是:在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寒秋,指深秋有寒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为下面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大意是:从江边遥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都染上了红色;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许多船只争着在水上行驶。雄鹰展翅搏击长空,迅猛矫健;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一个“问”字,则引发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盛衰荣辱应该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大意是: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上阕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再看词的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是诗人由独自故地重游自然勾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大意是:曾经带着许多的革命伴侣来到这里游览,回想从前,度过了很多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恰”字,起到了统领作用。大意是:那时候,同学(这里指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好友)正当年轻,风采才华正当旺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着江山,评论国家大事,写作慷慨激昂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大意是:还记得吗,到水流的中央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快行驶的船只。
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作者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词在语言运用上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致青年公民》备课参考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经这样的铺垫后,第3节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在这里,诗人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我们的时代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充满了激情、新生,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无疑,诗人对斗争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哲学意蕴。
第4至6节,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从未来看,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青年人必须担负起重大的任务;从历史来看,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还没有完成,青年人必须“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意志和艰苦奋斗。在这几节中,诗人不仅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即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解读,也能感受到诗人革命者的胸怀、哲人般的睿智和政治家的远见。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相信未来》备课参考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成为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成为照亮希望和未来的启明星。诗人发自内心中的呼唤,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未来质朴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失望的灰烬”、“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摇曳的曙光”、“孩子的笔体”都为那个特殊的时代镌刻着墓碑、昭示着希望和未来。编者言:《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之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可谓沉郁中的光辉命题。

《六月,我们看海去》备课参考
诗是心灵的音乐。六月是青春的季节。我们在一群男女青年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体味到青春勃勃生机的同时,静下心来就会发现,诗歌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读诗,就是要在诗歌的节奏里品味出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
潘洗臣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读这首诗,我们要借助“听觉想象”体会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读这首诗,我们还能强烈地在诗行间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在活力和自信的背后,在诗歌节奏的背后,我们还能看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这些体现了青年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思想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的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十八岁和其他》备课参考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在文字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一自然节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的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二节延袭了这种写法,把父母之爱融进了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里。“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三、四节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对待,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的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为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我的四季》备课参考
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实际上就是“我”的人生。张洁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和表现,张洁把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命名为“大雁系列”,这一组“大雁系列”散文以一种轻松、自然、冷静的笔法出现在当时浸泡着泪水、呻吟着苦楚的伤痕文学之中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洁的这组散文描写的重点已从十七年时期所强调的社会、政治、历史层面转向了纯粹的人生层面,从而给被僵硬的政治话语束缚太久的当代散文园地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风,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状写人生的浪潮;二是张洁的这组散文散溢着一股强烈的苦难意识。以往的文学作品,表达的大多是一种社会批判、政治批判,较少有人像张洁的散文这样从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去再现苦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洁可以说是当代散文领域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难、咀嚼苦难并以苦难的本体形式感染着读者的散文作家。沿着第二条写作理念,张洁作了进一步的创作探索,随后出现的代表作品便是我们现在选入教材的《我的四季》,以《我的四季》为代表的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所表现的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是处于生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它和随后出现的《过不去的夏天》一道,代表着张洁的散文创作主题已从情感和道德的范畴扩展到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
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却又是迥异的,《我的四季》表达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与收获,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点明生命犹如四季,四季如同人生的轨迹。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2段),写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与回望,作者向读者交代自己对人生历程的感悟。在春天,作者用“细瘦的胳膊”,“汗流浃背,四肢颤抖”,咬紧牙关,拚却全身力气地在不毛之地上开垦、播种,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世的婴儿那样,期待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作者用文字向我们表明,在生命耕种的季节,自己没有权利逃避,在自己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作者深知,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你既然拥有了生命那么你必须得为自己的生命地块负责。在夏日干旱的土地上,作者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带来雨滴的云朵,但是期望落空了,风,“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她再历尽艰辛找到了水源,但又因疏忽未带容器而无法盛水。她又眼看正在灌浆的谷穗因无情的冰雹夭折。期待的痛苦与艰辛的汗水在生命的夏季里格外残酷地考验着作者,作者从抱有幻想到艰难寻找自己的水源再到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没有带着盛水的容器,这种生命的过失让作者“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但作者在痛心过后清楚地知道,只有从新开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选择。作者在生命的夏季里似乎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的失误,重要的是赶紧振作精神从挫折中从新走向生命的征程。秋天,作者虽然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但她却“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她不灰心,不丧气,因为这里有“又酸又苦的欢乐”,“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邻人不会懂得,与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在生命收获的季节里,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人生的经历,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负责地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就不必用“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冬天,作者冷静地检点自己,为的是“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当我们回望人生的征途时,要想不哀叹和寂寞,在我们每一个的人生驿站都必须真正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作者在说自己,我们读到的难道就不是自己吗?
第三部分(第13段—第16段),作者坚信自己的人生态度:真诚地付出,在生命的黄昏将不会有人生的哀叹和遗憾。
感情浓烈。张洁的这篇文章与她早些时候主张“爱”与“美”的散文风格略有不同,在感情的表达上更富有张力,话语在情感的再现上非常富有侵略性,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等等。情感在这种富有侵略性的语言下表现得非常强烈。
语言富有哲理性。本文的语言富有生活哲理,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诸多思考。如“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其大意就在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再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这句话的哲理大体就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了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人生的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备课参考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自己的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选择必须考虑的若干因素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文章节选部分的开头,马克思谈到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要找出鼓舞的来源。
接下来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若干因素即容易让我们在职业选择时产生鼓舞的若干情况,它们是虚荣心名利欲、幻想、亲人朋友、社会上的关系、体质、自身能力。把这些因素都考虑清楚后,再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如果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这份职业。
最后一部分,马克思谈自己职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及自己的职业选择。马克思在谈了对青年选择职业有影响的若干因素后说:“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接下来马克思对尊严的职业和职业选择一旦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作了阐释并对正确选择职业后对自身的影响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谈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基本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富有激情与理性。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浩大的职业理想宣告:自己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字里行间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在这里,激情和理性并不矛盾,激情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全文既是激情的职业宣告也是理性的深入思考。我们在文章中到处可以看到作者理性思考的身影。
逻辑性强。全文行文自然流畅却不失严密的逻辑性,作者先谈职业选择是青年的首要任务,再谈影响职业选择的若干因素,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选择。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
《我的五样》备课参考
我为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丧失时,就会比较地镇定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作家毕淑敏的人生五样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东西是作家心中的热爱,当这五样东西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留下的是笔,笔是作者此生的最爱。我们清楚作者的选择,没有了笔,作家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判,这样的生命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为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为了写作。那么,这种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也同样适合每一个读了这篇文章的人,每一个阅读者都要正面回答这一灵魂的叩问——我为何而生?
文章记叙了一次“测验”的过程,首先交代了老师所出题目。
接下来叙写了作者选择的过程、原因、结果。这一部分,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楚,她首先在五样中确定了生命存在的三个要素水、阳光和空气,因为生命存在是个大前提,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可能。然后作者选择了鲜花,鲜花代表着爱,没有爱的生命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最后选择了五样中的最末一样——笔。为什么选择笔呢,而且是经过诸多的排除之后?在这些被放弃的内容里,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我们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举动?她的理由是什么?作者在第三部分里慢慢作了回答。
第三部分,记叙作者舍弃的过程。作者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给的答案是读者先前没有料到的笔。在这一部分,作者借老师之口,在生命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一样一样地慢慢去掉其中的四样,最后作者保留的一样东西是选择时最后选择的笔。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鲜花,因为鲜花相较于生命和写作是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如果必须去掉一样,作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代表着爱的鲜花,尽管去掉时非常痛苦。作者其次去掉的是水,有阳光和空气在,“我”仍然能够写作。再一次删去的东西是空气,因为只要有阳光的温暖,“我”一样可以写作。当东西只剩下阳光和笔时,作者最终选择了笔,因为放弃了笔,就是放弃了“我”写作的生命,“我”为何而生?作者此时有着清醒的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那笔是我五样中最后唯一的选择。如果放弃了笔而选择了阳光,那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到处游走的僵尸。在作家毕淑敏看来,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写作更为重要,因为作家生命的存在意义就是审视、思考社会和再现自己的审视与思考,一位作家放弃了笔,比让他失去生命还要痛苦!
最后,作者为自己最终的选择而神清气定,向所有的读者告白自己在作了人生存在的意义的生命追问后,接下来就是全身心的创作了。
在这一部分,作者说“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让作家毕淑敏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说:“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我的一生都是交给了创作的,我一生的任务就是观察和思考社会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再现给万千的人们,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划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大的光彩啊。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宝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下来,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舍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种爱的理由。
比喻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一些地方比喻运用得十分妥帖。比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手挑选。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再如: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再如:教室内变得很寂寞,好似荒凉的墓冢。等等。
逐层推进的写法。本文交代“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先说空气、水、阳光,因为这是构成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一般人看来,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接着作者写鲜花,因为鲜花代表着爱,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爱,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呢?最后作者引出了一般人不会选择的笔。就是这最不被人们所看重的笔,在毕淑敏的笔下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五样中,她首先排除了鲜花,因为没了鲜花不要紧,只要有生命和笔“我”仍能写作;接着她又排除了水,因为没了水,但仍然有空气和阳光,只要有阳光和供“我”呼吸的空气和写作用的笔,“我”的生命就存在意义;接着她又必须放弃了空气,“我”不能呼吸,但只要给“我”阳光的温暖和写作的笔,“我”仍能延续存在的意义;当阳光和笔也必须放弃一个时,作家保留了笔,“我”情愿放弃一切,但唯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的灵魂,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生命的存在。这种层层推进了写法,很值得我们揣摩。

相关推荐

吟诵青春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吟诵青春》,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四、探究新知
1、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b、调整词序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五、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学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霜天”即:。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这里用来表达。
2.“沉浮”同意思相近,这里指。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这里指。
2.“粪土”的意思是,用法是。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遏”的意思是。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阅读《相信未来》,完成1—5题。新课标第一网
1.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高一语文反馈练习答案
沁园春长沙

一、1.C2.C3.C4.D
二、(一)1.满江秋天2.看
3.山、林、江、舸、鹰、鱼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哀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1.A2.D
(六)1.a.写美景,抒豪情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b.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c.语言极富表现力
2.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秋景
3.甲诗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乙诗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七)1.一块像鹰一样想飞的山岩,用意是为了抒发作者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新课标第一网
2.比喻拟人。作用:使山岩的形象更具体,突出其勇敢、倔强的形与神。
3.用神女峰那颗早已是石头的心来反衬山岩那刚毅不屈的灵魂。
4.真正的自由必须挣脱传统的勇毅与刚强去实现,而为此将付出巨大的牺牲。
5.C
(八)1.略2.相思、离别

【《相信未来》参考答案】
一、
1.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2.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3.(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5.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赏析>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为此,诗的第一节就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这首诗以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沈杰,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2003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题目经编者改动。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问卷调查时间为2002年6月lO日至7月24日。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云南、陕西等地选取了12所大学、21所中学发放问卷3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710份。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攒钱(zǎn) 弘扬(hóng) 实惠 弘扬
2、词义
实惠:实际的好处。
认同度:对某一问题认识相同的比率。
攒钱:积聚钱。
弘扬:发扬光大。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青少年消费兼顾实惠和高标准
勤俭节约尚未过时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
八成青少年渴望经济自立
2.主旨感悟
全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对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的调查,表明“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居首位,同时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的倾向也在日益呈现,而且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3.写法点击
⑴条理清晰
全文序言部分就是调查的结论,这样就把有关调查的背景资料放在调查报告之后,分成四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各自独立,有调查结果,有调查分析,也有调查结论,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结论。最后结尾部分,又对序言部分进一步深化、照应,并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点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全文不蔓不枝,条理清晰。
⑵数据和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
文中各段都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不是作者凭空造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数据背后经过分析得出来。
如第三部分“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这个部分,先点出调查内容:“对于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应该努力追求眼前最大程度的享受”这一观点。后展示调查结果:“表示赞同的青少年占17.9%;不赞同的占554%;还有24.0%的人持中性的‘一般’态度。独生子女和初中生都表现出更多的注重享受的倾向。”最后得出结论:“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并没有对过分强调享乐的观点给予认同,但是持中性态度的人占到一定比例,说明在一些青少年心中对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两可倾向。”
4.重难点解惑
(一)调查报告的有关常识
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获得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本文属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这是针对一些社会情况所写的调查报告。这里所说的社会情况,主要是指社会风气、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群众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类调查报告虽不直接反映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但百姓生活也是跟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另外,这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因此,各种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都曾开辟过公众调查专版。
调查报告的写法
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⑴标题
由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写法,本文属于双标题。双标题由正副标题组成,其中正标题一般采用常规文章标题写法。这种写法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问题作标题,如《儿童究竟需要什么读物?》;可以显示作者自己的观点,如本文的标题《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可以直接叙述事实,如《三个孩子去蛇岛》;可以用形象画面暗示文章内容,如《“航空母舰”逐浪经济海洋》。还有种种写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副标题则采用公式化写法,即由“调查对象+调查课题+文体名称”的公式拟制标题。如本文的副标题《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⑵前言
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要根据主体部分组织材料的结构顺序来安排,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提要式
提要式就是把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情况以及调查的主要结果进行概括后写在开头,使读者一入篇就对它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本文的开头:
“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同时,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的倾向也在日益呈现,而且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一开头就把主要的调查结果写了出来,给读者一总的印象。
②交代式
在开头简单地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范围、背景等,使读者在入篇时就对调查的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关于北京市家用缝纫机销售情况的调查》一文的开头就是这样的:
为了增强计划性,加强对家用缝纫机的经营,更好地掌握市场销售动态,我们采取了走访经营单位与分析历史资料的办法,对北京市家用缝纫机历年销售情况以及当前社会保有量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认为北京市场除上海缝纫机供不应求以外,其它牌号缝纫机销售在北京市已趋于饱和。
这个开头包括目的、方法、范围和结论等几个方面,总的来说属于交代式的开头。
③问题式
在开头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促使读者思考。这样的开头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摆出来。例如《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的开头:
近些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正在我国农村迅速突起。它一出现,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经营方式对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化有哪些作用?应采取什么方针政策扶持其发展?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同10个县(市)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形成了一些共识。
还有《明晰产权起风波——对太原市一集体企业被强行接管的调查》的开头:
企业要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明晰产权,本来是件好事。可太原市一家集体企业却因为明晰产权被所在区政府部门强行接管,陷于瘫痪。该企业把区政府两个部门告上法庭,至今已一年多时间,早就超过了审结期限,可法院却迟迟不判决。
前一段入笔先提问,后一段是采用叙述的方式直接暴露问题,都属于问题式写法。
⑶主体
前言之后、结语之前的文字,都属于主体。这部分的材料丰富、内容复杂,在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的安排。其主要结构形态有三种:
1.用观点串联材料
由几个从不同方面表现基本观点的层次组成主体,以基本观点为中心线索将它们贯穿在一起。如本课的主体就是这样的形态。它由四个部分构成:“青少年消费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勤俭节约尚未过时”“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八成青少年渴望经济自立”。这四个部分是由标题所显示的基本观点贯穿起来的。
2.以材料的性质归类分层
课题比较单一,材料比较分散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作者经分析、归纳之后,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将它们梳理成几种类型,每一个类型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进行表达,形成一个层次。每个层次之前可以加小标题或序号,也可以不加。例如199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不信民心唤不回——从宁乡县五个乡镇的变化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别从原因、措施、启示三个方面着眼,写了三个大的层次。其中原因又概括为五条,启示也概括为三条,又形成大层次下的若干小层次。
3.以调查过程的不同阶段自然形成层次
事件单一、过程性强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它实际上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类似于记叙文的时间顺序写法。199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调查”栏目发表的《暗访北京站前发票非法交易》一文,分别写了这样几层内容:12月6日15时35分,记者在北京站东侧出站口遇到第一个卖发票的人;过马路前,又遇到四五个卖发票的小伙子;过马路后,被一个穿棕色皮衣的卖发票者拦住纠缠难以脱身;在站前丁字路口东北侧又遇到几个卖发票的男女。这种有清晰过程的写法,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⑷结尾
调查报告常在结尾部分显示作者的观点,对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升华,因此,它的结尾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写法有下述三种:
1.概括全文,明确主旨
在结束的时候将全文归结到一个思想的立足点上,例如《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的结尾:
邯钢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必须在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转换经营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邯钢的作法为国有企业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这样的结尾,提供了清醒的理性认识。
2.指出问题,启发思考
如果一些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作者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只要把问题指出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或者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暗访北京站前发票非法交易》一文的结尾:
记者随后又转了几个地方,16时10分从北京站前离开。在这40分钟里,碰见了大约20名卖发票的不法人员。听口音他们大都是外地人。从言谈举止可以感觉到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在广场、路口维持秩序的公安、保安人员不少,也许是司空见惯了吧,记者没有看到他们出面制止这种不法行为。
对发票非法交易的现象,到底该由谁来管,怎么管?作者指出这一问题,相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在揭示有关问题之后,对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199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专题调查《人情消费,让人如何承受你!》就写了一个建议性的结尾:
在人情消费已成为一种风气的情况下,制止大操大办单靠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很难从根本上奏效,如喝喜酒,往往是通知范围大了人们反感,范围小了没接到通知的人也有意见。遏制人情消费,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倡导社会新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倡新事新办,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节日期间,报纸、电台、电视台可举办专题栏目、节目进行宣传,文化部门应挑选一批优秀的影片(主要是婚丧嫁娶新事新办方面的)在各乡镇、村巡回播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其次要制定社会规范。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红白理事会,推行节俭办红白喜事。建立约束机制,对人情消费进行引导、规范、管理。三是严格稽查。对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的干部要严肃处理,直至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提出了三条建议来解决人情消费的严重问题,其中不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4、总结观点,找出原因
这样的写法是照应前言的,是起概括作用的。
如本文的结尾:
总之,就当前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而言,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是主要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自身基本上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诸如勤俭节约这一类曾经被长期弘扬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相应的强调生活质量和重视充分享受的观念,在青少年身上正越来越突出地呈现。
先谈分析的结果,即定性,而后查找原因,即做因果分析。这样的一次大型的调查结果再一次呈现于读者面前,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二)课文主体的具体写作
主体用确凿的事实、数字来论述调查的情况,要求有理有据,言之有物,材料和观点一致,包括事实情况、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具体作法、经验教训等。
本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第一个部分“青少年消费兼顾实惠和高标准”,这是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下面把调查来的分项数据展示出来,是为了说明这个基本结果的。
在这个部分中,共有三段。
第1段。
调查内容:“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认识问题)
调查结果1:主张“以经济实惠为主”的人占32.4%。
结论:这部分人身上还多少留有“温饱型”生活的影子
调查结果2: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人占56.2%。
结论:表现了人们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与实力。
调查结果3:赞同“尽量追求高标准”的人只占7.8%。
结论:说明一味地追求“高消费”还不是绝大多数人的要求。
第2段。
是对调查内容“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的再结论,即青少年所主张的消费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个人问题)
调查结果1:对于个人消费,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青少年仍然是最多的,占47.9%;
调查结果2:主张“以经济实惠为主”的人仍居其次(40.2%)。
结论:可以说,节俭观念仍然在许多人身上保留着。
调查结果3:“尽量追求高标准”的主张者比例较小,占8.2%。
第3段。
调查内容: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调查人的身份)
调查结果4:非独生子女主张“以经济实惠为主”的比例比独生子女高14个百分点;而独生子女主张“尽量追求高标准”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高3个百分点。(对比调查结果)
结论: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追求高标准消费的倾向。
这样,整个部分用了三段,从三个角度说明了“青少年消费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调查结论的。
第二个部分:“勤俭节约尚未过时”。
调查结果:在今天这个重视消费的时代,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仍然得到88.2%的青少年的肯定:其中有56.9%的人认为,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31.3%的人认为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只有6.9%的人认为勤俭节约“现在已经过时”。
结论1:对勤俭节约精神的充分肯定,表明以往社会主导文化强调的这一观念仍然得到当今青少年的认可。作为一种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并不受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直接影响而随即发生改变。
结论2:进一步比较发现,初中生对勤俭节约表现出了最高的认同度,认为勤俭节约“永远不会过时”的比例最高(66.2%),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均高出12个百分点。
结论2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结论,是以年龄段的回答比例结论的,调查的结果是很有意味的。
第三个部分:“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
结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对过分强调享乐或“及时享乐”的观点给予认同,但还是可以看到他们中重视享受的倾向正在增强。(先对调查的结论有个交待)
调查内容1:人应该及时享受。
调查结果:受访青少年中持赞同态度的人占33.9%;持不赞同态度的占24.3%;还有38.8%的人持中性的“一般”态度。并且,独生子女持赞同态度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调查内容2: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应该努力追求眼前最大程度的享受。
调查结果:表示赞同的青少年占17.9%;不赞同的占554%;还有24.0%的人持中性的“一般”态度。独生子女和初中生都表现出更多的注重享受的倾向。
结论: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并没有对过分强调享乐的观点给予认同,但是持中性态度的人占到一定比例,说明在一些青少年心中对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两可倾向。(这是对两个调查内容的结论)
第四个部分:“八成青少年渴望经济自立”
结论:由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当前青少年的经济自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调查内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
调查结果: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56.7%)表示“非常愿意”,24.8%的人表示“比较愿意”,两者累计,表示肯定态度的人数达到81.5%。
结论:通过比较也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具有更强的经济独立意识。大学生希望经济自立的意识也较强,愿意打工的比例最高,高中生居中,初中生最低。
调查结果:调查还发现,有44.3%的青少年“正在攒钱”或“准备攒钱”,27.2%的人“以前攒过,现在不攒了”,只有15.9%的人“从来没攒过钱”,还有12.6%的人“没有钱可攒”。
虽然没有得出结论,但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是与上文的结果一致的,这应该算是青少年独立的开始或萌芽吧!
【名师引领探索】
中学生的消费怎样才合理?
市场经济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虽然是一个经济上不独立的群体,可是他们却是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富先富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和关注往往超过对自身的关爱。“舐犊之情”使他们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钱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吃要精美,穿要名牌,用要新奇,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于是,不知不觉,校园刮起了超前消费之风,而同学间的互相攀比更助长了“风”势。可是,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的同学,各家有各家的不同经济状况。面对收入微薄的父母,面对下岗的父母,面对经济负担沉重的父母,“穷孩子”怎能伸得出手要钱?于是“寒酸”、“不潇洒”使这类孩子自己觉得“掉份”,脸上无光,心理不平衡。
有条件高消费的同学,物质上的优越对他们未必是一件好事。俗话说“玩物丧志”,物质欲望的满足往往抵消了精神上的追求。害怕吃苦、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青少年意志消沉,害怕困难。他们很难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追求高消费对中学生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心理学家罗博士希望成长中的一代要多些“维生素NO,即对消费方面的要求、欲望,要主动加以拒绝,也就是要常说“不”(NO)。他认为,人的一生不会事事如意,要想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挑战时不气馁,就要在孩提时代打好基础。一个青年人,不能期望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满足,在消费欲望上更要加以节制,这关系到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生道路、社会位置及竞争能力。
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
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消费需求之度,这就是说,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过分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着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中学生还要继承前人所倡导的生活准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其次,中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据资料表明,有个城市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吸烟的占35%,饮酒的占38%,会打麻将的占70%。此外,还有同学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在修身、砺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
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程度。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应当是合乎社会的文明风貌、健康有益的。
消费分为生存性的、享受性的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时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种诱惑下误入歧途。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美德总是受人推崇的,因为世界的资源有限。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中学生应当从消费行为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类文欣赏】
安徽绩溪农村调查报告(节选)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赖涪林
一、绩溪农民的基本经济状况
本次调查于2004年8月初实施,调查对象随意选择了绩溪县比较贫困的伏岭镇大障村和家朋乡幸福村(均为行政村),历时五天,主要采用入户访谈的方式,在个别地方还借宿于农户家中。大障村访问了八家农户,幸福村访问了四家农户,并分别与两个村的村长(幸福村为前村长)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谈。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两村概况和农户的基本经济状况如下:
大障村位于绩溪县东南绵延几十公里的障山大峡谷中间,距峡谷外最近的水村大约18公里。全村有306户,大约1100人,耕地只有谷间和坡地上的大约500亩旱地,但拥有5000多亩竹山和超过5000亩荒山。当地村民传说,他们的祖先打“长毛”(太平天国)时避难逃到这里,后来就定居于此。大障村共包括七个小的自然聚落,在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主要靠在峡谷的山坡上种玉米维持生活。后来山里的竹笋、茶叶和山核桃等越来越值钱,他们便逐渐放弃了玉米种植,粮食靠去峡谷外面的水村购买大米(籼米)。全村已经全部实现通电和通自来水(山泉水),一些农户还安装了电视信号卫星接受天线.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话。有一条简易狭窄的乡村公路贯通全村,并与外部相连。
据村长介绍,该村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大约是1500元左右,收入来源主要由外出打工收入和山区特产(竹笋、茶叶和山核桃等)两部分组成。另外村里有一个浙江人开办的小型有色金属矿,村里有数人在那里打工。据我们入户访谈了解的情况,有的农户仅山区特产年收入就达3000元以上,最高可达10000多元(1户从事菊花种植,2户靠山核桃收入),但也有的农户山区特产收入不到1000元,有的甚至收入为零。导致这种巨大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土地、竹山和荒山的承包数量差距很大。村里的承包是1981年确定下来的,几十年没有调整过,造成承包面积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农户家里甚至没有承包地和承包山。另一个原因是每个农户承包的山地和旱地里的资源不同(土地的位置、毛竹出笋率和拥有山核桃的数量等),以及经营状况不同,有的农户因为外出打工或缺乏经营能力等原因,无力兼顾毛峰茶等的种植经营。外出打工收入主要由劳动力数量决定,也有个别外出打工获得成功以后举家外迁的例子。
幸福村位于绩溪县东北的家朋乡,地形以谷底盆地的浅丘为主,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村子。全村有460户,1600多人。共拥有水田1100多亩和旱地200多亩,水田主要是梯田,还有少量荒山资源。幸福村也由多个自然聚落组成,乡村公路可以通到附近,但还没有与多数聚落连接上。从比邻的家朋乡坎头村里拥有的明代节妇坊、听泉楼和祠堂等历史文物,可以看出这里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明代中叶家朋地区就是绩溪第十五都的中心。该村一位刚满70岁的小学退休教师介绍说,过去幸福村是一个丰衣足食的传统乡村,人们以农为主,只是在农闲时到附近地区打一点零工。现在变成了以打工为主,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维持农业生产。其他水、电和通讯等条件与大障村基本相似。
据前村长介绍,该村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只有700-800元左右。种植水稻主要用于自给,余粮用作猪饲料等,很少出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猪、养牛和打工。该村也存在承包地多寡不均问题,但农业收入差距没有大障村大。土地流转主要属于小范围的余缺调剂,没有出现种植和养殖大户。近几年有部分农户试种药材,去年前村长家种药材每亩获得了2000多元收益。此外由于乳猪市场看好,所以每家每户都在养母猪,最近的行情每个8、9斤的仔猪可以卖到100多元,但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该村有一户农家在外地开办了制药厂,还有几个农民当上了建筑业的包工头。也有个别农户在广东等地打工获得了成功,已经回来把父母接走了。
从两个村的农民生活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户已经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本地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大障村的山货经济既存在资源不足和稳定性不够(例如各地山核桃的大规模栽种必然会因为需求的相对饱和而导致价格下降)的问题,又存在一定的环境隐忧(例如茶树栽培对水土保持的破坏)。幸福村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两个村都以外出打工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手段。
<导读>
本文属于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选自主体的第一部分,虽然没有展示全文,但我们通过这一部分也窥见了报告的详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和令人信服的分析。

主要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人教版旧教材高二世界历史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教案(两个课时中的第一个课时)
(课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帝国主义过度
一、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帝国主义特征的讲述,培养学生结合史实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的材料解析题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说明历史资料的能力。3、通过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资本主义得到高速发展,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是不平衡的,因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4、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向帝国主义过度中,带有浓厚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日本垄断资本集团,为谋求其发展便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极力推行其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使中国和朝鲜遭受巨大的灾难。
二、重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三、难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时期,各国的帝国主义特征。
四、方法:启发教育法、对比法、史料论证法。
五、教具:地图
六、教学过程:
在上一节里,我们学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而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使控制垄断组织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他们还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入扩展的步伐。
这里老师先提问一个同学,其他同学先思考一下,看一看你的思考与被提问的同学有何不同?认真听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问)(老师提问一位学生,学生答完后。老师再问有没有缺漏,最后把参考答案答出了)
应该是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生产关系(“垄断组织”)(板书)。我们刚刚学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刚好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的典型事例。也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推动,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向垄断帝国主义过度。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帝国主义过度(板书)
我们先来学第一个大问题。
一、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板书)
1、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特征:高速、不平衡(板书)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前面二行注明一下。而那时的美国和德国就是高速发展最突出的代表。
2、美国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哪些?(板书)(提问)
(叫一位学生回答。回答后,问其他学生有没有需要补充)最后总结:叫学生在课本上注明五个观点,并做进一步的解析(同时挂上美国地图,依据美国地图来进行讲解):A、美国幅员(板书)辽阔(也可以说国土广阔),地理环境(板书)优越(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北边是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南部是弱小的墨西哥,没有邻邦对它产生军事威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没有邻国的军事威胁,它可以减少军费的开支,把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资源(板书)丰富(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其实,我国在许多资源方面还比不上美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那些资源方面中国比不上美国(提问)。学生回答后,可以叫另外一个学生补充,老师最后总结:铁矿、石油、耕地、森林等等资源,中国比不上美国。)
B、西部的开发(板书),为美国提供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我们前面学过,美国南北内战期间,通过了《宅地法》,加上美国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使美国的“西进运动”更快地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样,中国要持续健康发展,也要注意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近几年,我国也大力制定一些政策,以便促进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从而扩大中国的国内市场,也使西部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利用。这里老师又提问一个学生,其他先想一想,然后对比一下自己的思考。问题是这样的:从美国的西部开发,中国政府应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板书)(提问)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总结:1、废除一些落后的管理体制,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板书)。美国废除奴隶制度也属于变革生产关系。2、给予西部发展的优惠政策(板书),可以吸引国内外资金,从而加快西部的开发。美国颁布的《宅地法》,就是这种情况。3、只有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板书),才能扩大国内市场,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4、西部的开发,要注意环境的保护(板书):美国西部的开发,注意到了环境的保护,使美国西部的发展得以更为健康持续发展。同样,中国要使西部健康持续发展,在开发西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否则,沙漠化、缺水等等可怕的因素就会随之而来。
C、源源而来的欧亚移民(板书),为美国的发展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也带来必要的技术和经验: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同学们还记得(提问)哪些朝代,也是由于北方大量的移民南迁,也为江南带来了劳力和生产技术、经验,使江南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板书)(提问一个同学后),最后总结——有三国时期的东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南宋等时期的发展,都于北方大量的移民南迁有关。当然,社会发展到现在,并不是越多的劳力越好,现在许多发达的国家,对移民的迁人比较严格了,往往只有高科技人才或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或可以为它本国带来大量资金的富翁,也只有这些人,发达国家才乐意接受。如现在中国向美国移民的,多数是一些科技人才,以至于现在美国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美国人的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智慧藏在华人的脑袋里。”还有“没有华人的美国大学,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没有华人的美国医院,不是一流的医院。”可见,中国人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每到华人过春节时,每一个在任的美国总统都会向华人进行节日的祝贺,赞扬华人对美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表示感谢。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自大,以为,没有华人,美国就发展的不快,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华人,数量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干苦力劳动的,如修铁路、挖金矿等。总之,从以上和教材上的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移民对于美国的发展,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D、内战后的美国政治相对稳定,大量的欧洲资本涌入(板书):美国自建国以来,国内只出现过南北内战,除此之外,美国没有出现国内大乱的局面,就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土上,也只是在珍珠港上遭到过日本人的偷袭,其他地方也没有落下一发炮弹。政治局面的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保障,外国企业家就会跑到这样的国家投资,才感到有安全感,要不,在动荡的地区投资,刚好建好的厂房,就被炮火摧毁,弄得血本无归,谁还敢去那样的地方投资。美国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与美国的政局长期稳定是密切相关的。就是现在,美国还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动荡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健康稳定地发展起来,也不可能吸引海外的资本大量的涌入。比方说,非洲中南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国家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频繁的内战和政变,使企业家望而却步。中国自“文革”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政局稳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现在中国每年吸引外资的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从中外历史中,我们了解到国家稳定是国家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就应该更要维护稳定大局,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在世界提出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美国那时的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具体的经济发展数据,就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这里就不去多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板书),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板书)。美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美国为什么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板书)”?由于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步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由于托拉斯是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美国是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典范,那么当时的德国的发展又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4、德国经济飞速发展(板书),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为什么?先叫一个同学回答,随后问那些是关键的所要记住的要点,而后,老师再进一步分析。
A、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板书):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路易十四改革以前的法国,还是南北内战胜利前的美国,还是统一前的德国,国家的分裂,都使国内的市场得不到统一,致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统一以后,国家的经济往往能得以飞速发展。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有国外经济学家就预言:中国收回香港、澳门后,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内地利用它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力,而香港、澳门却可利用他们的资本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更加能促使香港、澳门和大陆内地的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统一了台湾,把台湾的高科技和大量剩余资本,充分用到中国内地,那么,中国的发展就更加如虎添翼。现在,香港、澳门早已回归了,那位学者的预言确实准确。虽然,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归,但是,台湾现在的计算机产业大量进入中国内地,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台湾大量的资本涌入内地,是中国内地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要是和平统一了台湾,那么,中国的经济是不是可以更快地发展?所以,从历史中,从现实上,我们都可以得出这么一个道理,国家分裂,不利于国家社会的进步,国家统一,是民族之幸,人民之幸,德国当时能迅速发展,就是在国家统一后。那么,德国迅速发展的第二点又是什么呢?
B、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板书),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板书):一个国家要发展,有没有资金?肯定是一件重大的事情,1956年以前,新中国发展迅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苏联对中国给予了资金上的援助。现在,中国发展迅速,也离不开海外资金的大量涌入,当然,我们发展得来的资金是吸引别人的,而当时的德国得来的50亿法郎却来得不光彩,纯属于强盗行为。德国迅速发展的第三点是什么呢?
C、得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工业的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板书):我们前面讲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发展,美国的工业革命也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两国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其工业生产的成本就大大降低,它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相对居于更有利的地位。可以说,当时的美国和德国在工业产值上,赶超英、法,这一方面的原因不可低估。德国发展的第四个原因是
D、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板书),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板书):毛泽东曾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亮的字体,好画最美最亮的图画。那么,当时的德国,就有点类似于毛泽东所说的一张白纸,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工业发展较少,旧的工厂、旧的设备和技术与英国和法国相比,少得多;而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由于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来发展经济,而比较少涉及到旧机器旧技术的变更。除此之外,还可以加上德国对教育科技发展的重视(板书),我们看看“第二次工业革命”,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来自德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前,世界的科技中心在德国。请同学们把这一点因素加上去,既德国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也是德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这一点,再好的白纸,也画不出最美的图画。

5、德国为什么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板书):学生回答后,老师解析。这一时期的德国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容克”在德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容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容克”原为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长期垄断军政要职,19世纪中期以后成为保留许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化的地主。他们是德意志帝国右翼势力的支柱。(提问)那么,这里的“容克”与我们所学过的哪个阶层相似?学生回答后说明,“容克”与英国的“新贵族”相类似,因为都是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只不过,“容克”更具有军国主义精神和扩张欲望。他们的利益同资产阶级的利益联系密切,因此,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至于德国迅速发展的具体数据,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小字部分,这里就不必在讲了。
在同一时期,英国、法国的经济发展,与美国、德国相比,发展却显得缓慢,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那时的英国、法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英法经济的缓慢发展(板书)
在向帝国主义过度阶段,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被美国和德国相继赶上和超过。但英国毕竟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他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叫学生在课本上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注明),这有些类似于我们俗话所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英国失去了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它在某些方面仍具有较强的实力。
1、英国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呢?(板书)
有以下二个重要原因,A、由于英国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劳力(板书),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也就是说,英国资本家不需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也可以获取巨额利润。这样,英国的工业生产效率,比起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德国、美国,就要落后的多了。
B、英国的纺织业等部门的设备陈旧,资本家宁愿把大量的资本输往国外,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板书)。
邓小平曾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未来,那个国家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那个国家就可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美国之所以一直保持强国的地位,与美国在科技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要发展要进步,同样要在科技方面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中国的发展就更有成效。
2、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板书)?因为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在这一段时期里,法国的发展与英国有类似的地方,就是发展缓慢。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法国。
3、法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在美国和德国的后面,到19世纪末,降到世界第四位,为什么(板书)?
A、法国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板书)。这一方面,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收入增长缓慢和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影响到国内市场的发展有一些相同之处。党的“十六大”,中央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有了发展,国内市场才能进一步的扩大,才会使中国的经济步入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道理很简单,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贸的带动,现在中国的外贸增长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占了超过40%,而国内的市场需求的增长却相对缓慢,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依赖这么高的外贸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就是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发展主要也是依靠本国的国内市场为主。所以,中国要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要从历史中得到一些启示,可喜的是,这一方面以引起国家的重视了。要不,生产这么多的东西,农民想买,口袋里却没有钱,而企业想把产品卖出去,却没有人买,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提高人民的收入。
B、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板书):我们前面讲了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使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大的企业,更有能力推动科技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或运用新设备,所以,在当时的美国、德国,由于垄断组织更多,他们采用新科技新设备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它们发展也更快一些。而法国则相反,由于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它们无力更新技术和设备,这样,它们的生产效率就比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垄断组织要逊色的多。现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很多,要使中国的企业与世界的大企业进行竞争,必须把中国的企业做强做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报纸上看过“抓大放小”的评论,其实的道理就在这里:就是国家对于大企业进行扶持帮助,使它们迅速崛起,使他们更有能力与世界大企业进行竞争。(提问)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出现“抓大放小”的事?学生回答后,再进行解释,我们南雄的烟厂并到韶关烟厂,也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对国家的许多决策也会更容易理解了。
C、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和割地赔款(板书),给法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刚好与德国相反。这里就不再讲解了。
D、垄断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而不是投在生产领域,投资国外远远多于投资国内(板书)。有钱不等于会用钱,有些人有了钱,就知道去赌博吃喝,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好处;有的人有了钱,会把钱用在适当的地方,使钱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对社会的发展就更有帮助。所以,有了钱,不一定就能迅速发展。(提问)我们前面学了哪两个国家,就是有了钱,却没有持久地强大起来?学生回答后,再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把掠夺到的大量的金银,不是投资到工商业中,而是用来挥霍,致使这两个国家尽管最早进行殖民掠夺,但最终还是迅速地衰败下去。当时的法国,有许多资本家,把大量的钱用在放高利贷上,而不是投资到生产领域里,而且,他们投资到国外的远远多于投资到国内的。这就使法国的工业产量远低于德国、美国。
4、为什么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板书)?其实在法国发展缓慢的问题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便是上面所讲的第四点,由于法国每年收取巨额利息,成为欧洲的高利贷者,因此,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七、小结: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线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以及对新技术新设备采用的态度不同,不同的国家,其发展的速度不一样,对新技术新设备采用积极态度的德国、美国,发展得最快;对新技术新设备采用较为消极态度的英国、法国,其发展速度就慢了许多。从中我们再次理解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使我们更加坚信,要使国家发展富强,必须发展教育、发展科技。
八、布置作业:课本110页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

高二历史教案:向“距离”挑战


知识与能力

知道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了解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思考蒸汽机、电气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爱迪生等热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