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诗两首》

高中诗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0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诗两首》。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高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暑假这一个月的时间对高一的同学们尤其重要。下文为大家准备了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3、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哀怨又彷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呢?希望逢着一个快乐热情的姑娘岂不更好吗?

这个问题宜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丁香之特点是美丽、高洁又易凋谢,正如诗人的梦想二是只有“哀怨又彷徨”的姑娘才与忧愁的诗人有共同的语言,才会在邂逅的一刹那传递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如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诗中的意象根据抒情的需要而设置

4、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濛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作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p#分页标题#e#

5、第六节写那位姑娘消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为什么不说“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呢?

这样一件件地分开来写,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逝的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美好事情在眼前消亡所带来的悲剧美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编辑推荐

《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2《诗两首》教学设计

萍乡三中:刘长风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15分钟)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④圯()⑤凄婉()⑥颓圮()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反复朗读后,你体会到这首诗的旋律(节奏、韵脚、手法、重音、语调、语速)有什么特征?它的意境、情调又是怎样的?

5、《雨巷》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特定意境?从虚实两个角度看,它们各自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6、《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你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哲理诗?还是一首政治诗?试从场景、人物、对象、情绪、基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17-21和flash课件“解读”)

教案(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声像资料范读,由网络歌曲《丁香花》(江涛演唱)导入flash课件“诵读”),同时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听完朗诵,请两个学生谈谈感受。(3分钟)并指导学生朗读。(参考答案见幻灯片9)

二、请3个学生轮读[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中的3首古诗,并谈一谈丁香的寓意。(3分钟)

(参考答案见幻灯片10-16)

三、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四、课堂小结(1分钟)

很多人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都会去联系写作的背景,从而找出作者写作的深层次含义。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更喜欢单纯地将它理解为一首唯美的爱情诗。“明知爱己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令人肝肠寸断。

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6小题。

2.背诵《雨巷》这首诗。

六、课后作业:

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教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作品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欣赏评价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分组轮读诗歌,品味韵律美。(2分钟)

二、flash课件“朗读欣赏”,感悟意象美。(2分钟)

三、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

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6题。(15分钟)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畔()荡漾()荇()榆()

篙()斑斓()笙箫()似的()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到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4、P9第三题:从诗的形式看,《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5、《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试从这首诗的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6、徐志摩的离别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8-15)

教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幻灯片2-7)(2分钟)

二、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朗读欣赏”),观赏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指导学生学生轮读,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4分钟)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根据提示背诵《再别康桥》全诗(flash课件“背诵全诗”)(2分钟)

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7-13小题。

六、课后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章,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教后反思

学案(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背诵,男同学背诵一、六、七节,女同学背诵二至五节。(3分钟)

二、自主探究,完成1-5题。(12分钟)

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

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3-5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4.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5.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见幻灯片16)

三、合作探究,完成1-5题。(14分钟)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

2、第二节里面的意象“金柳”在作者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

3、“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又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

4、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见幻灯片17-21)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背诵,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练案

五、练习检测(5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4-17小题。

六、课后作业:

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后反思

《诗两首》 习题精选


《诗两首》习题精选

[文笔精华]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艾青

[自主积累]

1.给加黑的字注音。

嘶()哑喉()咙汹()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ǔ()烂悲fèn()坟mù()

3.简答。

《乡愁》中,诗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

4.文学常识填空。

(1)《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_人,著名___________。

(2)《乡愁》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地方)诗人。

[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联系当时形势,“暴风雨”指什么?

6.诗中“悲愤”“激怒”等词表现了什么?

7.诗中写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应该怎样理解?

8.结尾一节有什么作用?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课外拓展

给太阳

艾青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大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10.作者为什么热情地讴歌“太阳”?

11.“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太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14.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请仿照这样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儿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地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5.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16.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17.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18.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19.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新题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20.下图是北京申奥会徽,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其象征意义及内涵。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1.回想从小到大,你一定也有过离开家乡的日子,你在旅途中会有淡淡的乡愁吗?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要求:400字左右,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1.sīhóuxiōnɡ

2.腐愤墓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1)《艾青诗选》艾青浙江金华诗人(2)余光中台湾

5.抗日战争。

6.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7.表现了愿意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

8.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感情。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和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0.因为它给人安慰,给人温暖,给人光明。

11.比喻和拟人;赋予阳光以生命,将阳光比作“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写出了早晨阳光的金黄、明丽,表现出了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13.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14.温暖带给人间,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也在心里感受到你的温暖。

15.借梅花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16.①坚忍顽强。②奉献牺牲。③忍受寂寞。

17.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18.①想,只有像腊梅那样,经过风雨和严寒的磨砺与锻炼,人生才会完美。②不想,因为做腊梅太辛苦、太寂寞,有时不被人们所理解。

19.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

20.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extPart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第一学期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第一学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文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欢迎大家认真练习!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两首基础练习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两首基础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诗两首

基础练习

一、你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吗?

(仔细听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1.分析语言尤其要注意什么?

2.什么是意象?

3.评价写作技巧要注意哪些方面?

4.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要从哪两方面入手?

5.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字。

6.材料中说“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请写出一首这样的唐诗,并注明作者。

7.材料中针对意象举例,“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请再举一例,说明某种意象在诗歌中常表达的情感。

二、你也能做一个真诚的朗诵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就是要在反复的吟诵中入文、入情,在音韵的抑扬顿挫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在理解这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尽量调动内心情感的积淀,朗诵诗歌。

提示:《我爱这土地》缓慢,悲愤,激昂,沉郁,坚定。

《乡愁》深沉,徐缓,低回,哀婉,如怨如诉。[来源:学。科。网Z。X。X。K]

用“/”给下列句子画出停顿;用“·”标出重音;用“↗”或“↘”分别标出上扬语调或下降语调。

例如:

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三、写好字,写准字。

有些同学,能够很流利地背诵诗歌,但是提起笔就犯了难----总是有几个字词跟笔尖过不去,老写错。为此,请你认真读课文,注意那些易错的字词,然后关上课本,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再打开课本用心订正。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的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着的土地,

这永远着我们的的河流,

这无地吹刮着的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乡愁》:……乡愁是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四、知人论世。

要准确把握思想内容,就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是“知人”;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状况,这是“论世”,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关于作品蕴含的一些深层情感,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请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青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了解余光中和《乡愁》,尽可能的全面一些。

1.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2.余光中和《乡愁》:

五、整体感知。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六、解读意象。

抒情是诗歌的写作目的,抒情的方式很多,其共同点就是借助特定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所以,想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就要准确地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例如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一边》,其中的“山”与“海”的形象就不单单指自然界的高山、大海,在此之外还象征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美妙奇幻的人生理想。

解读课文中两首诗歌的意象,完成下列练习。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2.“土地”、“河流”、“风”、“黎明”这都是我所歌唱的对象,作者为分别加了哪些修饰语?根据这些修饰语,请你概括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

3.诗歌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乡愁》

4.诗歌把浓浓的乡愁寄托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上?

5.诗歌中的几个形象的顺序可不可以前后调换?为什么?

6.请注意诗歌中的这些词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看来作者的乡愁也不见得就很深嘛,不然,为什么不用“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实践与探究

一、品读诗歌之美。诗歌是文字的精灵,其中的美妙怎可忽略?

我们可以从它的音韵、节奏、用词、形象、构思等等方面品读。请用“《……》美在……。”这个句式写话。例如:

《我爱这土地》美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写出了鸟儿奉献一切的决心。

好!该你来了!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二、分析诗歌结构。优秀的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内在节奏,节奏就会表现为诗歌的整体结构,解读诗歌的结构也是读诗的一个有效方法。

1.《我爱这土地》只分两节,两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2.《乡愁》的四节看上去很整齐,第四节的开头为什么要多出一个“而“字?这四节是并列关系吗?

3.阅读下面这首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颠倒诗“,相信你读完最后一句,就能感慨诗歌表达了。

认真刷脸,

仔细洗牙,

走上台灯,

打开房间,

走进了门

关掉楼梯,

脱去被窝,

爬进衣服,

闭眼睡觉。

因为爸爸刚才答应我:

周末

绝不加班,也不出差,

看我和小狗在院子里赛跑。

比较《我爱这土地》与这首“颠倒诗”的结构方式,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请你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4.请你结合课本第二十四课的《诗经两首》,其中《蒹葭》与本课的《乡愁》结构方式很相似,请你也来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三、妙笔生花。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情。

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一位小学生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飞过田野来到草原。我看到天的尽头是和草原尽头在连着,我会听到动听的牧羊歌,声音是那么嘹亮,那么动听。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入流,轻轻流入云际。”

你说“假如我……”

请以“假如我……”为开头,写一首小诗,传达你对生活的感悟。

2.优美的歌曲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MTV”,优美的诗篇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诗歌TV”,下面是给《乡愁》的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编写的“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摇晃着,映照着他湿润的双眼。窗外,月光清冷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张邮票,信封上,写着母亲的名字----他会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依偎母亲怀抱的温馨?是倾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依恋,还是应答母亲日日家门口的翘盼?……

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一张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的遥遥思念;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一封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之心!

请你在《乡愁》的另外三节中任选一节,编写“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张艺谋哦!

《诗两首》练习答案

基础练习

一、朗读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面对优美诗篇如何去鉴赏呢?我认为要在下面几点下工夫——

1、分析语言

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2、分析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把握诗词的意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3、评价写作技巧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等。

4、评价思想内容

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在抗金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情绪慨。另外,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我们只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准确把握的诗的意象,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苦其所苦,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拓展诗歌的意境,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这样,我们都能成为品读诗歌的高手。

1.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2.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

3.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的风貌。

5.怎样鉴赏诗歌。

6.略7.略(答案不一定用原文,意思明确、完整即可。)

二、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三、(略)

四、1.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五、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六、1.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诗人将自己与鸟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作者歌颂的是遭受蹂躏、屈辱和践踏,饱经忧患的祖国,永不屈服而且永远充满希望的祖国。

3.一个热爱祖国,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人。(意思明确即可)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不可以,因为这是时间推移的过程,也是感情加深的过程。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是形式上的小窄矮浅,实质上隔开了千重山万重水,难以穿越,才更令人悲伤。

实践与探究

一、(略)

二、1.第一节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一只为灾难的现实和美丽的理想而歌唱的鸟,第二节是对全诗的概括,以设问的形式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2.“而”字表示转折,意味着乡愁内涵的转变,前面是家愁,现在是国愁。

3.一个小孩子盼望爸爸放下繁忙的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愿望。

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前面铺陈渲染,结尾点明原因和主题。命名略,优美雅致即可。

4.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每一节诗歌句式相似,内容层层推进,反复咏叹,情深意长。

三、(略)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上册)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上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大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阅读题目,练习题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上“”)。

古诗(shīsī)潋滟(liǎnliàn)

抹掉(mǒmò)碧绿(bǐbì)

二、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zhōnɡduànchǔjiānɡɡūdú

()()()

fānchuánjìxùhuàzhuānɡ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青()情()孤()妆()

清()请()狐()装()

四、小小变色龙(给多音字组词)。

mēnɡ()mǒ()

蒙měnɡ()抹

ménɡ()mā()

五、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雨巷|再别康桥)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雨巷|再别康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两首

《雨巷》

一、诗人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诵读

1、全班读。我们可以看出全诗弥漫着忧伤、惆怅的感情色彩。

那应该用什么样语调、语速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慢慢读才能读出忧伤的感情,读快了就不是这种感觉了。而且应该用降调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惆怅和忧伤。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节。老师讲解。示范。

3、学生朗读。点评。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节、语速是基本固定的,就像歌曲的节奏一样,不变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歌,它的首尾两节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这两节中,停连、语节、语速都是一样的;其他五节语节、语速基本一样,停连的位置、时间也类似第一小节,但是因内容不同会略有不同。

4、全班朗读。

三、赏析

1、诵读完了,大家觉得这首诗美吗?那一般我们大家看到美的事物会怎样?(开心,心情愉快)但是这首读完

有这种感受吗?(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所蕴涵的那种忧郁、苦闷。

那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比如:)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2、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

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

3、意象

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所以“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大家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再别康桥》

一、导入: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之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再有就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相对于戴望舒,大家对徐志摩可能比较熟悉,有没有?我们接触过的关于徐志摩的媒体电视剧等比较多,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讲述的就是徐志摩一生的传奇经历。就是现在,也有许多青年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那么,徐志摩的诗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再别康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大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板书课题)

二、背景: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对作者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同学能说说?

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四、意象

上次课我们谈到了意象。大家还记得吗?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物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六、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

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涩和喜悦;

理想破灭的伤感。等等。

三、诵读,掌握大致脉络。

第一节

1、全班诵读第一节。

2、点评。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3、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说明他比较留恋。

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4、现在大家再齐读一遍第一节。要注意在哪停顿。

第二节.

1、大家读。

2、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第三节: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第四节: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第六节: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同步练习


第二十四课《诗两首》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诗两首》是献给母亲的歌。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丰富的想像,把孩子想像成一朵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通过描绘孩子的天真、活泼、快乐,与母亲三次的嬉戏,表现孩子沐浴着母爱,又回报母亲的纯真的母子之爱。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写的是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中采用象征手法,以纸船展开情思,寄托对慈母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课外阅读泰戈尔、冰心的作品,深入领会诗文的深刻内涵,了解有关印度宗教信仰及摩罗的动人故事。《诗两首》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语句疑练、优美,可以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一:联系《金色花》全文,对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色花很好看,很好玩。

B、为了跟妈妈捉迷藏。

C、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D、金色花是开在圣树上的花,变成金色花可以为全家带来福气。

解析:此题检测的是学生对这首散文诗主题的把握。文中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A与B选项过于肤浅、表面化,选项D则没能很好地联系本文的写作实际,与本文主题不吻合。

参考答案:C

例题二:《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诗题的拟定与所有文章的拟定题目一样,体现作者构思立意的匠心。诗歌的抒情性是诗这种文学体裁最显著的特点,但诗歌抒情常常是借助于形象的。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参考答案: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集体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例题三:《纸船》一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题意在检测学生透过诗作的表面文字理解诗的主旨的能力。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此句中,悲哀和泪都体现了游子对远隔万水千山的妈妈的想念之情。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课时训练]:

一、《金色花》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它是散文诗集中代表作。《纸船》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选自。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笑嘻嘻()匿笑()祷告()嗅()罗摩衍那()

妄弃()抛下()倘若()沐浴()花瓣()

三、下列各句中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

C、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D、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四、阅读

(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为什么?

4、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

5、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6、从全文来看,诗的主旨是要表现。

(二)纸船(参阅教材)

文中我从来不妄弃了一张纸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8、诗的第二小节中有的有的表明纸船几乎是不可能到母亲身边,为什么她仍旧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9、反复吟咏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是含着泪的?爱和悲哀又指什么?

10、这首诗的主旨是。

(三)金色花

⑴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记得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⑵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⑶无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⑷可这也并没有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无不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⑸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⑹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作,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⑺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⑻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⑼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⑽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稳,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⑾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⑿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棒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⒀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竞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⒁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⒂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⒃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1、根据⑷~⑺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2、根据⑶~⒀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13、作者在第⒀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⑶~⒀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l)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14、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和的对比。

(2)横向对比为和的对比。

15、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更多精彩资料尽在初一学习小组初二学习小组中考学习小组

Sectiontargeting

参考答案

二十四.《诗两首》训练一

一、印度泰戈尔《新月集》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二、xīndǎoxiynwngpāotǎngmbn

三、C

四、(一)1.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是母爱的光彩,想像新奇巧妙。

2.活泼、天真、快乐、可爱

3.孩子不想让妈妈知道。他不图妈妈夸奖,只求妈妈生活得更加快乐、温馨,所以只是撒谎、瞒着妈妈。

4.前一句表现妈妈不见了孩子的焦急,后一句表现妈妈见到孩子又惊又喜,是对孩子的嗔怪。

5.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6.表现母子情深,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亲昵。

(二)、7.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

8.因为纸船能不能飘到母亲身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才能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9.表明作者思母之切也是指对母亲的爱以及见不到母亲,思念母亲的哀伤。

10.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思念。

(三)、11.⑴外表丑陋但倔强。⑵外表美丽但娇弱。

12.遗憾厌恶惊奇赞叹

13.⑴因为仙人掌赖以生存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倾注了全部的心血。⑵因为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经厌恶讥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精神。

14.⑴仙人掌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对比。⑵仙人掌和月季、文竹的对比。

15.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

诗两首(2)


诗两首(2)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

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

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

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

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

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

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

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

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

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们提供了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一、我要积累以下多音字。

朝zhāo()舍shè()更gēng()

cháo()shě()gèng()

二、组词。

蓉()渭()劝()壶()

容()胃()功()壹()

三、填空。

1.《芙蓉楼送辛渐》是作者送他的朋友____赴洛阳时所写的一首____。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写送别时的嘱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也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代诗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二首诗。

参考答案:

一、朝阳宿舍更正

朝代舍得更加

二、芙蓉渭河劝告水壶

容易胃部功劳壹个

三、1.王昌龄辛渐送别诗

2.比喻纯洁的心。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3.以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告慰友人,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4.送别诗王维唐

5.与友人依依惜别,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

四、要注意易错字,如“辛、壶”等字。

怎么样?希望提供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学好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诗两首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乡愁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海大演讲即席赋诗余光中岛城续写《乡愁》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郭沫若诗两首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 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诗两首-乡 愁


学科

语文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诗两首》》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两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