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增殖》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0-11-16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增殖》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增殖》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增殖》教案

细胞增殖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精选阅读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说明了什么?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质壁分离;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电镜观察。)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测定细胞膜的成分?

观察法:电镜观察细胞膜:暗、明、暗三层结构。厚度约75~100埃(见扩展资料)。

实验法: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事实一:膜易被脂类溶剂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处理后消失。)

事实二:脂类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事实三:用指示剂可以确认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对于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质

2、结构:

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两类物质分别隶属于亲水和疏水物质。这两类物质应该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亲水端。

如果是一层分子排成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不符合细胞膜内外均为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如果是两层会是如何排列?理由?

(2)亲水的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关系?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判断:暗层和亮层哪层是脂类物质?哪层是蛋白质类物质?依据?

理解内外两侧暗中央发亮的观察结果。

由于观察技术所限,科学家对细胞膜的认识基本上是假说和推测,了解学说和假说的区别。为形象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家根据假说设计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突出液态结构

(1)两层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骨架”上。

问题:这样的结构与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亲水物质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随意通过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间不连接,而且分子始终处于运动中——液态流动状。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总有一个是不饱和的链,因此脂肪酸长链在双键处发生弯折。当分子旋转时会使相邻分子发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瞬间的缝隙,为物质扩散创造了机会。(——如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分子又比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类物质即可以发生扩散。)

离子的直径应该是比较小的,应该按照浓度差扩散。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原因?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因此带电的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细胞外有些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可能会与膜上某些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相关蛋白质分子发生临时性该变。蛋白质会出现临时“隧道”或发生穿膜运动。结果是使相应的离子或小分子有机会通过细胞膜。膜上的这些蛋白质分子被称作载体。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护润滑作用

(2)细胞识别作用:

实验一、取低等多细胞动物黄海绵和红海绵各一块。分别打散并充分混合。静置培养一段时间。结果:细胞重新聚集,形成黄海绵和红海绵。没有混合色海绵。

实验二、人类ABO血型的免疫反应。(选择讲述)

通过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的物质交换和免疫反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载体:(蛋白质)分布于膜上,专一性运输特定物质的工具。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事实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细胞的意义:

(1)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与分泌;

(3)细胞分裂时膜的流动性

(4)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荧光标记膜上的蛋白质,(红色和绿色)细胞结合处界限分明。37℃、10分钟后,界限消失,红绿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均匀分布已经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学生总结:细胞膜通过流动可以完成什么生命过程?

(为细胞吸收、分泌、修复、融合、运动、捕食、变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础)

3、细胞膜的特点:①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膜与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体会生物膜的生命特点。

学生讨论: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联系。

4、各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请参阅“细胞的亚显微结构.ppt”)

学生讨论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红墨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物理学上属于哪类?原理?

(自由扩散的条件是: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注意纠正:强调扩散的双向性,总结局是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两个浓度不同的溶液之间存在半透膜——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时,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扩散,又该是什么结果呢?(逆浓度方向发生)

(3)细胞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否都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细胞膜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扩散作用局限于哪些类型的物质?

小结:

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体帮助扩散分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由于水分子的扩散是逆浓度差进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扩散又被称为渗透作用。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教案

教学题目: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的分化及其结果
2、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
教学难点:1、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机理
2、细胞分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细胞周期的概念。
引入新课: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一部分会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继续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子细胞;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细胞不再进行DNA的复制,转而进入细胞的生长发育阶段。细胞生长是由于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大量积累造成的,这一阶段细胞的同化作用大大强于异化作用。在生物体生长的同时细胞的形态结构也逐渐开始发生了改变,在胚胎期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这就是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的直接原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现异常将会导致细胞癌变。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一样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生命过程中必经的的正常环节。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41页)
细胞分化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由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成熟个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细胞由全能性向专能稳定性发展的过程。细胞的分工加强,生命活动的效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已分化的细胞的发育潜能也逐渐受到抑制。细胞开始出现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异性,而且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形态结构相同的细胞通过细胞识别作用聚集粘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较明显差异的细胞群。细胞由同型到异型的发展过程就是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就是组织的形成。
讨论:多细胞生物体在胚胎早期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数目迅速增加。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复习有丝分裂特点)从理论上讲具有同样的遗传性的体细胞就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最好是引导学生回答):“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核酸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的作用。”
2、细胞分化的原因
决定细胞分化方向的根本原因是:虽然多细胞生物不同部位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同,但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因此它们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状况就不完全相同,因而导致不同特定部位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有区别,这最终导致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就会不同。从表象上看就是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由上可以看出细胞质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细胞核的活动是有影响的。生命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工作的结果。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了最大限度,出生以后的胚后发育只是原有组织体积的增加,不再增加组织的新类型。
3、细胞分化的特点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化的稳定性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显著的细胞稳定性会更强。一般情况下分化的细胞将失去继续分裂的能力,尤其是动物细胞最为显著。植物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下还有可能逆转,重新恢复分裂能力。恢复分裂能力的细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仍可重新再分化。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在离开原有的特定环境后,如果新的环境条件适宜也仍有可能恢复分裂能力。这是因为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遭到破坏。细胞仍然保有该物种应有的全套遗传物质。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4、知识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以上科学原理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05页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珍稀动物的保护;42页的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名贵花卉、珍稀草药、优良物种的迅速繁殖等;医学上组织器官的体外培养扩增可以用于移植手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定向分化可以挽救许多血液病人的生命……)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现异常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二、细胞的癌变:(可以通过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讲解)
1、癌细胞的产生原因:
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遗传信息DNA片断(基因)。当这些基因受到干扰发生程序紊乱或生理功能失衡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就会失常。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不会超过50~60次,如果失控就会形成肿瘤和癌。癌细胞就是一团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恶性增殖的细胞群。
2、癌细胞的特点:(学生阅读后交流)
(1)无限恶性增生
(2)形态结构异常
(3)细胞膜异常,细胞容易分离扩散
癌症种类繁多,如肝癌、血癌(白血病)、骨癌、肠癌、膀胱癌等。随着环境的污染癌症的发病率急速提升,而且有低年龄化的趋势。因此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症已经无情地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人类的寿命。人体为什么会换上癌症,诱发癌症的因素是哪些?癌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预防和治疗?……
3、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注意进行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哲学教育)
(1)内因:人体内有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大体分成两类,普遍存在于人体的染色体上。是否患癌取决于两类基因是否被激活,是否能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内正常发挥作用。这属于生物体内的动态调节问题。
(2)外因:
①物理因素:各种有害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和核辐射等)
②化学因素:有害化学药物、制剂(如砷、苯、煤焦油等)
③生物因素:病毒引入。
学生交流讨论:致癌因素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上述有害环境我们接触到了多少?
吸烟和被动吸烟、厨房烟雾、汽车尾气、装修涂料中溢散的有害气体、过量的防腐剂、化妆品中的添加剂、色素香精、黄曲霉素、各种喷雾剂、制冷剂等等是否含有致癌物质?与癌症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医院里是否有会诱发癌症的因素?如何防范?
目前癌症治疗的方法主要靠那些手段?原理是什么?
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学生例举细胞自然衰老死亡的例子。
提示:人体红细胞、皮肤的表皮细胞、骨髓腔壁上的细胞、根冠细胞等。
1、特点:
对5个特点进行分析,认识因果关系。共同点都是对细胞新陈代谢物质交换和物质转化的阻碍作用,导致新陈代谢减缓、变弱。最终结果就是细胞死亡。
2、原因:
简要介绍有关假说(教参中有相关内容)
3、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有正常凋亡和异常死亡两类。正常的细胞死亡是在细胞遗传物质的控制下进行的主动过程,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它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胚胎发育期手的发育如果没有细胞的调亡就不会有纤细的手指;如果没有正常的细胞调亡,蝌蚪的尾部就不会消失,它将永远不能变成青蛙……。正常的细胞调亡骸肩负着维持各种组织器官固有体积和形态的功能;还会使机体内异常的细胞得到及时清除,去处潜在的隐患;例如癌症就是异常的细胞没有及时死亡的结果……。因此细胞的正常死亡是生物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机制,是机体平衡细胞增殖,调节机体细胞树木恒定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
对细胞的生命现象进行总结。

探究活动

到互联网上查找有关最新生物热点的信息
到网上查找有关克隆、组织培养、细胞工程、胚胎扩大培养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原理。
形式:根据每个人自己整理的资料进行交流。
目的: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与相关领域科研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用学习的知识对素材进行分析甄别的自学能力。
(1)办专刊展示个人或小组整理的资料,供大家交流使用。
(2)准备一或几个专题研讨会进行交流。

其他探究活动
1.查看有关癌症的信息,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诱发癌症的因素、癌症的治疗方法及原理、向家人及所在社区做保护环境预防癌症的宣传。(可以锻炼社会工作能力)
(1)可以通过办专栏或宣传窗的形式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宣传。
(2)编排成文艺节目形式如小品、校园短剧等进行宣传。
(3)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与父母一起对家居环境进行调查。找出污染致癌的不良环境因素,制定整治改进措施。
(4)与家庭中有吸烟习惯的成员进行交谈,把自己学习到的有关知识传授给家人。做一回小老师,使科学知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关卫生保健知识在家庭里得到普及。
2.查看有关白血病的相关知识,了解骨髓捐献的常识。
(1)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查找有关书籍资料
(2)可以去医学院校或红十字会等有关机构进行采访。
(3)可以请有关部门的老师、学者或专家做专题科普讲座。
3.调查自己家居环境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可以诱发癌症的污染源。

高二生物细胞的增殖19


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周期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3、概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4、绘制各时期细胞简图。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讨论比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导入新课:1、大家知道人体大约有多少个细胞构成?
2、人体是有什么开始发育而来的?
3、从受精卵到这么多的细胞,是通过什么过程来完成的?
4、人体中的细胞形态也是不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细胞形态多样?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增殖的结果,细胞类型的变化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首先来学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学生思考讨论:
大约1014个细胞
受精卵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进入本课
探讨细胞增殖的意义和方式生物体的细胞增殖普遍存在,大家举例说明一下?
细胞增殖有什么意义呢?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比如单细胞的生物要繁殖,产生子代个体;多细胞的生物要长大;一些衰老死亡的细胞需要新细胞的更新等。这些都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的。
学生总结: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引起思考进入状态
探讨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动画
每个细胞分裂一次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细胞周期。
学生看书,思考问题:
1、什么是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些过程?
3、一个细胞周期应该先是哪个阶段开始?
多媒体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性,从而总结细胞周期及其概念和过程。

学生看书,思考并回答问题: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M期),应该先是分裂间期,然后分裂期。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分裂间期细胞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观察细胞周期图,指出间期所占的时间较长
1、为什么间期较长——间期为细胞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2:进行哪些准备呢(提示:主要考虑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含相同的遗传物质)
举例说明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比较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
多媒体展示间期细胞的变化,并指出染色质复制后的状态,用板图演示。仔细阅读细胞周期(多媒体)
思考并回答问题1,得出:作物质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2,得出: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明确间期的特点和重要性
分裂期的整体展示多媒体展示细胞分裂期的整个过程,指导学生观察(主要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裂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人为地可以分为4个时期:前、中、后、末。学习过程中重点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仔细阅读,观察,重点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锻炼整体思维及观察能力,明确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探讨分裂前期的变化特点多媒体展示前期的变化,然后请学生概括所看到的细胞发生的变化
评价,总结学生的回答: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以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表格总结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DNA的关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细胞核及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两极出现丝状物培养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细胞分裂前期的变化特点的知识
探讨分裂中期的变化特点在前期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中期的变化,请学生观察后说出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出此时期的染色体由于纺锤丝的牵引,着丝点都排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赤道板),此时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请学生数一数细胞中染色体、单体、DNA的数目学生观察多媒体所展示的变化,用自己的话总结此时期的变化:染色体移到细胞中间
数一数此细胞中染色体、单体、DNA的数目提高观察分析能力,能说出此时期的特点,能数染色体、单体、DNA的数目
探讨分裂后期的变化特点请学生预测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后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后期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测
总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两条相同的染色体,此时细胞中出现两组相同的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请学生数这时期染色体、单体、DNA数目学生分析、猜测:
1.染色体分成两份
2.单体分开,形成两组相同的染色体成
检验猜想
数染色体、单体、DNA数目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尝试作出假设和猜想从而加深对后期特点的理解
探讨末期变化特点多媒体展示末期变化
说出末期的变化: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出现核膜、核仁,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中间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将末期变化与前期进行比较
请学生说出这时期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观察、听讲、比较
分析染色体、DNA的变化提高分析观察能力,能所出末期的变化特点
重新回顾整个细胞周期多媒体回放整个细胞周期细胞的变化学生仔细回顾,把细胞的分裂过程看成一连续的过程巩固
探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多媒体同时演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请学生说出不同点学生观察、讨论:
1.纺锤体的形成机制
2.细胞质的分裂方式明确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总结有丝分裂并分析其意义有丝分裂过程其实主要就是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概括总结有丝分裂过程,并明确、体会其意义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简单介绍无丝分裂指导学生阅读无丝分裂有关内容
简述其过程及特点: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阅读,理解知道无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训练指导学生完成训练完成训练知识巩固

七、板书: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1课时)
第一节细胞增殖DNA染色体染色单体
意义: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4—840—8
减数分裂
细胞增殖
类型
有丝分裂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848
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848
分裂期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880

末期:两消两现出新壁440

第2课时

一、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1、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
2、末期: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二、有丝分裂的意义
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八、作业设计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知道无丝分裂过程和特点。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4.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5.能够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2)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必然性和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染色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3)如何理解和掌握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2.解题障碍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咬文嚼字法”和“层析综合法”来分析理解细胞周期。

①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由教材中细胞周期图可知,整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且分裂间期时间远长于分裂期。

[例1]下图四图,能正确反映细胞周期概念的是

解析:用“咬文嚼字法”解。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前一次分裂结束为起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终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再结合两个时期所需时间的长短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A

②用“层析综合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A.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间期所占时间为整个周期的90%~95%,占绝对长的时间。

B.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小鼠十二指肠细胞周期为15.3小时,蚕豆根尖细胞为17.3小时。且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各不相同。

C.不是任何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就细胞周期来分,有三种类型的细胞存在,第一,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之中的,一直进行分裂的细胞。例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人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的干细胞、植物的根尖生长点细胞、茎尖分生区细胞以及形成层细胞等;第二,处于休眠期(又称为G0期)的细胞,这些细胞仍然具有分裂能力,在合适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第三,完全脱离细胞周期,不能再分裂的走向成熟和衰老的细胞。例如骨骼细胞、白细胞、植物的韧皮部细胞等。

[例2]下列四组人体细胞中,能够通过细胞分裂使组织得以修复和更新的一组是

A.成骨细胞和白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

D.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

解析:用“排除法”解。题中所列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只有成骨细胞、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其他五种细胞均已经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能力。

答案:C

(2)用“借比法”和“成因法”理解有丝分裂及其意义。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由整个的分裂活动体现出了生命活动高度的有序性,如果从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神奇与奥妙的情感中去理解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其意义。那有丝分裂的知识就不会枯燥无味,只是机械记忆了。

首先,需要了解细胞分裂的原因,加深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着代谢,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不断地生长。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我们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生物体,就像咱们人,要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等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

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细胞膜)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例。就像煤粉比煤块燃烧会更充分和迅速一样,适宜的大小是有利于物质的高效交流的。

②要维持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平衡状态。

细胞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受到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指引和控制。就好比人的行为活

动受控于大脑一样。因此,当细胞质的体积增大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减弱,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以恢复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稳定状态。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工培养的变形虫快要分裂的时候,把它的细胞质切去一块,这个变形虫就不再分裂,等它长大起来又要分裂时,又切去一块,它也不再分裂。但如果让其继续生长,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它又会开始分裂。

③细胞分裂生成子细胞,要使子细胞具有和母细胞一样的功能特性,关键还是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质(染色体)的合理传递。

由以上分析不难理解,细胞分裂是必然的,并且还要尽可能保证遗传物质合理的分配,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分裂细胞的面前。

长期的进化选择的结果,细胞选择了“复制、平分”(先复制遗传物质,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就好比是基本路线定下了,具体怎么实现呢?

(3)用“并列比较法”掌握细胞分裂的各时期。

①分裂间期 这一时期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由于DNA的复制,导致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加倍。在DNA复制之前,细胞核中的每条染色体上(间期实际上呈染色质的状态)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DNA分子,但仍然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就是说,姐妹染色单体是在间期形成的。此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增加一倍,但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没断开,而保持不变,只有到了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才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分裂期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细胞周期

主要变化特点分析

记忆小窍门

分裂前期

两消:核膜、核仁消失;两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一着一移: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牵拉染色体向中央移动

膜仁消失两体现

分裂中期

三清晰:染色体的形态清晰、数目清楚、纺锤体最清晰;一排列: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形定数清赤道面

分裂后期

分开加倍:着丝点分开,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极移:染色体在纺锤丝牵拉下向两极移动

点裂数增两极移

分裂末期

三现:核膜、核仁重现,(植物细胞)细胞板出现;两消:染色体解旋变成染色质而在光镜下消失,纺锤体解体消失

三现两消分裂完

注意:细胞中央的赤道板是假想平面,实际不存在,而细胞板是实际存在的,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将植物细胞一分为二。

仔细体会,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有一个加倍过程,但加倍的时期是不同的。DNA在间期加倍,而染色体是在后期加倍,这样在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2.解题障碍的突破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几种变化规律,用“图解法”和“并列比较法”掌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

(2)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复制→螺旋化,散乱分布于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假设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4N

0

0

[例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前期和后期

D.间期和中期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解。

答案: C

[例4]下图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其中A图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周期的第_________分钟,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B图中直线c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时,测得DNA的数目为32,则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依次是________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先读图分析。

(1)从A图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缩短,说明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 B图中直线c的数学含义是从第10分钟开始,距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联系到有丝分裂,已知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那么,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是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可以判断出从细胞周期的第10分钟开始是后期,因此,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是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经复制。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着丝点已分裂,染色单体已变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0,还没有分裂成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32。

答案:(1)10 (2)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32、0、32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末期

D.中期、后期

3.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4.根尖生长点细胞和马蛔虫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不同点在于

A.是否出现纺锤体

B.是否出现染色体

C.纺锤体的形成及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D.染色体的分裂及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5.如下图所示是两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请据图回答:

(1)A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B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A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或“淘汰法”来解。答案:D2.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

3.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4.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5.解析:用“图文转换法”直接识图作答。答案:(1)动物 植物 A图中有中心粒,B图中有细胞壁

(2)中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 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一套染色体形成两套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