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大班对小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海洋生态系统依水深的程度可分为沿岸区与
远洋区。远洋区通常指远离岸边,深度超过200
公尺以上整个海域(如下图)。试问生活在远洋区
海面上的主要生产者是()。
A.大型水生植物B.海带
C.硝化细菌等D.绿藻等藻类
2.很多沙漠植物的种子都包有一层抑制剂,只有雨水把抑制剂冲掉后才能发芽,接着便在短暂的雨季迅速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整个生活周期。这个实例主要说明了()
A.水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生物对水供给状况形成的适应性
C.水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水在地面分布不均匀
3.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A.寄生B.竞争C.共生D.捕食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6.下列表示寄生的能量流动模型是()

7.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几乎为0B106KJC2х106KJD3х106KJ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共同特点是()
A.都循环流动B.都通过食物链流动C.都逐级递减D.都单向流动
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10.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1.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12.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和营养级
C.个体大小和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和生物类型
1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4.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
A.被标志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志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
15.右图是虾、蛇、狒狒三种动物的存活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曲线代表狒狒
B.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的死亡率基本相同
C.丙曲线代表的动物繁殖能力一般比狒狒低
D.哺乳动物幼体存活率高

16捕蝇草是一种原产在北美洲的森林沼泽地带的植物,其叶子不仅能捕食苍蝇等一些昆虫,有时甚至还能捕食青蛙等一些小动物。下列关于捕蝇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A.捕蝇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B.捕蝇草的同化作用类型既是自养型又是异养型
C.捕蝇草捕食苍蝇的过程中能量从高营养级流向了低营养级
D.捕蝇草的这种生活习性是对环境中缺氮的一种适应
17.下列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相等
B.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C.生态系统中各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数量不变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期保持动态平衡
18.1998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与人工林比较,其最大优势是()
A、自动调节能力强B、调节气候能力强C、水土保持能力强D、涵养水源能力强
19.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描述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20.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数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使水稻产量增加,但容易形成抗药性强的螟虫种群
21.(16分)小张、小王、小李3位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旨在探究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相关的实验。他们从池塘采集水样,过滤出水中的绿藻,用清水冲洗后,将绿藻分为3等份,再分别放入甲、乙、丙3只加入清水的烧杯中,另向乙中加入少许尿素、向丙中加入少许过磷酸钙。将三只烧杯同时置于向光处培养,室温约20℃。3天后,发现甲中绿藻未增多,乙中也没有明显增多,丙中绿藻大量增加,水样变成浓绿色且液面有浑浊样。据此回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将从池塘中采集的绿藻用清水冲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的推测如下:
A.小张认为实验结果充分证明过磷酸钙就是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
B.小李认为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尿素与池塘富营养化无关
C.小王认为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尿素与池塘富营养化无关
D.你认为谁的推测更有道理?_______你的推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你以上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提示: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多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及远洋区的海面上。
2.B3.D4.C5.A7.A8.B9.D10.B11.D12.A13.C14.C15.C16.C17.D18.A19.D20.C
21.(共13分)(1)将绿藻表面的池水洗去,防止池水中N、P对实验的影响(2分)
(2)小王(1分)池水的富营养化与N、P都有关,其中P是池水的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2分)
(3)实验步骤:将清洗过的绿藻均分为四份,置于A、B、C、D四只加入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向A中加入少许尿素,向B中加入少许过磷酸钙,向C中加入少许尿素和过磷酸钙,将四只烧杯置于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烧杯中绿藻生长情况。(2分)
实验现象:烧杯中水样的浓绿程度依次是CBAD(2分)
实验结论:池水的富营养化与N、P都有关,其中P在池水的富营养化中发挥主要作用(2分)
(4)池水中过滤出的绿藻中含有固氮微生物,通过生物固氮获得氮肥(1分)
(5)减少含N、P废物,特别是含P废物的排放(1分)

扩展阅读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PPT呈现

引言和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0.5′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围绕这个话题,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分别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1.课题名称2.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以地形为例,探讨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地形为例地形对聚落的影响5′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那么从图上来看,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最大,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其次,而地势第一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最小,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4.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由此可见,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主要的地形类型来看,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上主要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从地形上来讲,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流较多,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农业生产,另外平坦的地形也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联系,还能节省城市的建筑投资,所以平原往往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那么,我们国家地势第一级阶梯上为什么会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呢?

我们知道,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主要是由青藏高原组成,青藏高原上多山,平均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导致了气候寒冷,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青藏高原上虽然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规模小,没有形成特大城市。

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又应该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并且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从地形角度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应该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并且土壤比较肥沃,水源也比较充足,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是在热带地区,在海拔很低的地方,气候很闷热,是不利于人们的居住的,城市反而大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主要处于热带的巴西这个国家,城市大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幅图片,给的是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兰州市的地形与城市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兰州市的城市布局和空间形态有什么特点?这与兰州市所处的地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发现,兰州市地处山区,城市主体主要布局在黄河谷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由于南北两侧为山地,城市发展被迫沿着谷地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条带状的空间形态。5.兰州市地形与城市分布6.地形影响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不仅有着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其他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而起着间接的影响。例题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目,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要求完成三个问题。先看第(1)个问题:图中有哪两种主要地形类型?

从图上来看,200米等高线以东区域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等高线非常稀疏,属于平原地形;200米等高线以西区域最高海拔超过了500米,加上等高线很密集,属于山地。7.例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再来看第(2)个问题,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密度有什么特点?从地形上来看,平原地区密度大,山区密度小。最后再来看第(3)个问题,图中A地成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结合图例和A地附近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A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以上优势条件促进了A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除地形外,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从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该区域的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也说明了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3′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和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那么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综合两幅图片,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第三级阶梯上最大,第二级阶梯上其次,第一级阶梯上最小。这说明了我国主要交通线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8.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和中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四幅平原和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景观图片,从图中可以发现,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在布局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山区的公路线很弯曲,往往呈“之”字形分布;平原地区的线路比较平直,并且交错成网;从第②幅图片中还可以发现山区的交通线路主要沿着河谷地区布局。从地形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少;而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多,与平原地区相比,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更高。9.平原和山区公路线分布景观图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为什么山区的交通线路大多布局在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河谷地区的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平缓,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节省工程投资,另外也能提高通车的安全度

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另外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也起着重要的影响。10.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走向和形态例题2.5′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一道题目。某区域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打算建一条连接甲、乙两城镇的铁路。三条备选线路中,你认为哪一条最合理?请说明选线理由。

从图上来看,①线路基本上是沿着河谷地带分布的,地势起伏较小;①线路经过河流的次数只有一次,②、③线路经过河流都有两次,①线路桥梁建设投资相对较小;①线路虽然比②线路长,但比③线路短;另外①线路联系的城镇最多并且经过煤炭资源产地。通过综合比较,我们选择第①条线路。11.等高线地形图上3种线路备选方案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因素除考虑地形因素外,还要综合考虑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镇、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响在不断减弱,目前一个区域是否修建交通线,主要取决于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形对商

业网点形

成和密度

的影响2′

地形除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深刻影响外,对工农业、商业等产业活动也起着明显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的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谈谈地形对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密度的影响?

譬如,从农业生产上来讲,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由于产品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从而出现了商业网点。由此可见,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商业网点形成的必要前提。12.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那么平原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

从图上可以发现,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要低于平原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小,并且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总结过渡0.5′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当然,我们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的概念和

基本属性

1.5′

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探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首先来一起回顾一下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可见,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从时间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属于历史范畴,表现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14.自然资源概念不同历史

阶段水资

源对人类

活动的影

响3′

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它们在分布上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都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在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沿着河流和湖泊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而大江大河及湖泊沿岸能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并且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1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

16.科技较落后的古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人类主要沿河、沿湖分布和发展

总体来说,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古代,由于人口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人类对水资源的数量需求不太多,水资源质量一般也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再来看下面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是1870年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幅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第三幅图片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农田滴灌。以色列的国土大部分地区是荒漠,水资源非常短缺,很难发展农业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发明了滴灌技术,把水和肥料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由滴管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附近,极大的减少了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么,上面的这些案例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从而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7.水资源利用进步示意图

18.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水资源危

机对人类

社会的影

响1.5′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水资源危机对我们人类社会又有什么影响呢?

可能会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另外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冲突,譬如巴以地区经常为争夺水源而发生战争。

19.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实现水资

源可持续

利用的主

要措施2′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开源方面,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节;另外还可以采取合理开采地下水、对海水进行淡化以及人工增雨等措施。节流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农业上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生产上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

20.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过渡0.5′我们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自然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就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1.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气候变化为例全球气候

变化趋势

1′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从图上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温总体上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22.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全球气候在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本身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体现,而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到加剧作用。全球气候

变化带来

的影响

4.5′那么,近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来对下面所列举的6种现象进行判读并谈谈判读的理由。

①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一部分岛屿被淹没;②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变强,干旱会进一步加剧;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动植物栖息的环境发生改变,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④冬季气温变高,采暖能耗量会减少,夏季气温变高,空调等制冷设施的用电量会增加;⑤全球气候变化还会通过一些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来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从而危害我们人体健康。

23.问题探讨:判读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关于第⑥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图。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同一种种植熟制的北界总体来讲发生了北移,因为随着热量的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了。所以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会向北方移动。

24.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部分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扩大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这是有利的方面;但全球气候变暖又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加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冬季温度的升高,又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增加,从而危害了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人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来讲,弊大于利。

25.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知识联系表格过渡1.5′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话,自然灾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稳定以及自然资源构成了危害,才称之为灾害。

26.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几幅自然灾害景观图,自然灾害依次是:旱灾、雪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地震、泥石流、虫灾

27—33自然灾害景观图

自然灾害的类型是多种多样,接下来我们以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以洪涝灾害

为例我国东部

季风区洪

涝灾害多

发的主要

原因

3.5′我们来看下面的两幅图片,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上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域。结合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有关洪涝灾害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来谈谈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于洪涝灾害的成因,我们应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层面来认识。

从自然原因方面来看,我们主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状况。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上可以看出,5月份左右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区,6、7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江淮地区,7、8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另外,在8、9月份左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的影响,形成暴雨天气。从气候上来看,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大,尤其是在夏季暴雨时有发生;另外夏季风的强弱也导致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从地形上来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水文上来看,雨季时河流进入汛期,流量大,但由于地形平坦,流速慢。从人为原因方面来看,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汇水速度加快;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另外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的损失大。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一种自然灾害,即使灾害强度相同,如果受灾区域内人口越稠密、经济越发达,那么受灾的损失往往也就越大。

3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和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

36.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表格洪涝灾害

的主要危

害1.5′刚才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请再看一组洪涝灾害景观图,结合实际谈谈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主要有哪些危害?

37.洪涝灾害景观图片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工农业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38.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洪涝灾害

的主要防

治措施

2.5′那么针对洪涝灾害,我们人类应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应采取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还要实行退耕还湖、积极营造防护林等措施

39.洪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表

关于非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材料,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防灾抗灾应急体系;加强宣传,增强环保与防灾减灾意识。

40—42洪涝灾害防治的非工程措施图片43.洪涝灾害主要防治措施表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防治措施,可以增强区域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危害。本讲小结1.5′今天,我们着重探讨了自然条件中地形条件对聚落、交通、商业网点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自然条件变化中的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中的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其他方面,我们在后面几讲中再做进一步探讨。通过本讲,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做到因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44.本讲小结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答案 A
解析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弱。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材料二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材料三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四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 (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方法技巧
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D 2.B
解析 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人类逐水草而居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强北大仓――→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航海早期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①大洋是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有限越来越多,资源开
发的领域大大
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大陆③内部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不被人们重视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答案 C
解析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A.锰结核B.天然气C.煤炭D.石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
考查点2 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
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
C.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D.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岛礁周围的广大海域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
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岛最有名的盐场是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______一带,其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________附近,根据是:纯碱厂需要________________。
(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适宜运到()
A.包头B.鞍山C.上海D.武汉
(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最高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_______举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
答案 (1)莺歌海 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
(2)东部沿海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平原分布广
(3)莺歌海盐场 接近原料(海盐)产地
(4)C (5)博鳌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D 2.A
解析 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A.aB.bC.cD.d
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该岛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由于该岛位于太平洋热带海区,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b地位于岛上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d地虽位于迎风坡,但地势较低,水汽凝结较少。第4题,适宜建海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只有③地最符合条件。第5题,由图上可以看出,该岛是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2011年4月26日,海南迎来建省23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6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第7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第8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
9.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千米。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材料二 “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下图为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目的。
答案 (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
(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强大便捷的海、陆运输能力。
(3)目的: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天津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和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2)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资源、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最大的长芦盐厂等,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交通便利。(3)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
(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H<5.60。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
1.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1.生物的多样性
(1)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赤潮的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3.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4.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5.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探究二: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主要污染物危害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物(如烟尘、CO2、SO2、氮氧化物等)、生物性污染(微生物)、放射性污染酸雨、急慢性中毒、传染病、致癌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水污染重金属(汞、镉、铅等),农药,过量的N、P元素,粪便,垃圾毒害、富营养化、传染病生物防治害虫,需氧型微生物的净化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渣、废塑料、生活垃圾污染环境、传染病填埋、堆肥
噪声污染噪声损伤听力、影响心理、干扰睡眠、诱发疾病植树绿化
土壤污染化肥、农药、污水灌溉、酸雨等农作物减产、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生物防治害虫,施用农家肥,污水净化
探究三:DDT引起的生物效应
水生植物从湖水中吸收了大量的DDT并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时间长了在水生植物体内的浓度就会高于湖水的浓度,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水生植物为食,会直接摄取高浓度的DDT,以此类推,当小鸟摄取鱼类时,浓度就已经是湖水的上千倍了,所以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究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发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总起来说,生物多样性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指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加以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这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3)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
题例领悟
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射出去,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答案:B
领悟
导致全球气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温室效应加剧。
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SO2的排放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
C.CO2的排放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制冷剂氟氯烃等(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答案:B
领悟
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射线等对全球生物的照射。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课堂反馈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大脖子病
A.①⑥B.①⑤⑧C.②③⑦D.④⑧
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吸引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
2.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副宣传画所提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啊,地球出汗了!
A.酸雨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D.森林锐减
解析:从图中可见地球出汗了,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反映了“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B
3.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是()
A.消灭有害生物B.植树造林
C.建立自然保护区D.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解析:有些生物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来说是“有害”的,但对生态系统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生物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营养级或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消灭了它们就可能破坏生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A
4.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B.氟氯甲烷也称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
C.臭氧层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辐射作用,制冷剂中使用的氟利昂能与O3反应引起臭氧层破坏。
答案:C
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课时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①基础。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②反作用。
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③主导作用。
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为例)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案例:中国的⑧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工程;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
(2)意义
a.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的⑨不均衡。

(3)注意问题: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下列关于区域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不大
B.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区域地理环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总是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D.区域地理环境在人地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 B
解析 在人地关系中,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的主导,人类可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改造地理环境,也有不自觉的破坏。
考查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促进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煤炭资源的开采,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采矿还可能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
3.有关山西省能源基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露天煤矿开采比较容易,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B.山西省以轻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C.山西应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一个同一品种、同一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D.山西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露天煤矿的开采,会破坏表土,造成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所以山西省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以减少环境污染。
实施跨区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举措。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
A.西水东调B.南水北调C.东水西调D.北水南调
5.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4.D 5.C
解析 此题组主要考查美国西部南北气候上的差异及其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关知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位于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影响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北部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许多城市、人口则集中在南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该地区应进行北水南调。
方法技巧练
方法 系统网络图法速记生物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地力下降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______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条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答案 (1)从左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①②③④⑤ (2)20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解析 第(1)题,根据框内内容的内在联系填写。第(2)题,通过读模式图可得出结论。第(3)题,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土地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方法技巧
系统网络图一般都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呈现,这是理解和速记某些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选择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资源B.乙表示人口C.丙表示环境D.丁表示经济系统
2.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系统。第2题,P过程是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过程。对资源利用不当或者开采过度,都可能会产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下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最丰富的资源为()
A.油气B.煤炭C.铁、铝C.稀土金属
4.在采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答案 3.B 4.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条件及自然资源的特性。第3题,根据经纬度及轮廓判断为山西省,该省煤炭资源丰富。第4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浓江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内,学者对其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方面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景观多样性的大小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景观优势度越高,表明组成景观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越大,即一种或几种少数景观类型占优势。读“1954~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动态图”(图a、b),回答5~6题。
5.从1954年到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的()
A.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B.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
C.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D.各类湿地景观类型面积都变大
6.近20年来,影响浓江流域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变暖B.人类开垦C.降水增多D.地壳抬升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结合题干中“景观优势度”的解释及(b)图即可分析。第6题,由(a)图可知,近20年来,浓江流域湿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大,即人类开垦影响其景观多样性与景观优势度的变化。
二、综合题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某输水干线纵剖面示意图
(1)用“”把材料二中的输水工程位置在材料一中表示出来。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3)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
象的地区是哪里?其产生原因与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碱化是否相同?试分析原因。
(4)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在渤海莱州湾与黄海胶州湾之间,开挖一条长约130千米的横跨山东半岛的人工海河的构想。若开通胶莱运河,将会对沿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填图略。
(2)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干旱时节,尤其在春季,蒸发旺盛,造成盐分在地表析出。
(3)东线输水河道淮河以北段的沿岸地区(或位于华北平原的沿线地区)。不相同。该段沿岸地区潜水面低于东线北上江水的水位,东线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使潜水面上升;由于该段沿岸地区地处半湿润地区,在短暂雨季以外的时期里,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4)促进莱州湾与胶州湾的水体交换,提高莱州湾水体的自净能力;如果防渗漏措施不当,会导致沿岸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质变坏;调节沿岸地区的局部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使莱州湾的污染海水可能进入胶州湾,加剧胶州湾的海水污染。
解析 第(1)题,由题目提供材料知,材料二中的输水工程位于南水北调过黄河处。第(2)题,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地下盐类易被地下水带到土壤表层析出造成土壤盐碱化。第(3)题,东线输水在华北平原地区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是盐碱化的主要原因。第(4)题,当前情况下,莱州湾的水域较为封闭,沿岸工业发达,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污染程度较胶州湾重;开通运河后,会减轻莱州湾污染程度,加剧胶州湾的污染,也会对沿岸地下水、土壤、气候等产生影响。

 第2课时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产业转移
(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
(2)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a.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一个区域⑥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b.影响:改变区域的⑦地理环境;伴随着⑧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影响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产业转移及产生的原因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主要原因是()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B.地价、劳动力的成本高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2.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A.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水热资源非常丰富
B.主要依靠水运联系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
C.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D.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产品为发展目标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沿海地区的苏、浙、沪等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如较高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等),须将部分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第2题,对皖江地区工业有积极、长久促进作用的企业是汽车工业。
考查点2 产业转移的影响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4.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劳动力。第4题,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利于当地的产业升级,能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但不会导致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方法技巧练
方法 箭头示意图——产业转移的方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泛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有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转移到了西部欠发达地区。
材料二 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
(1)中国内地吸引日本等国一些企业迁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企业的迁入对中国内地的发展有何意义?
(2)材料一中,泛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迁入的工业部门类型主要是哪些?欠发达地区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图中箭头分别代表什么意义?20世纪50年代后,引起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出现世界工业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影响因素:国家政策优惠、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市场广阔。意义:有利于加快中国内地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内地的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吸收国外的产业转移,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2)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充分评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避免重污染企业的引进;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与综合治理。
(3)实线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箭头表示产品输出方向。新技术革命的产生。
解析 该题紧密结合教材,主要考查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规律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内地吸引国外企业迁入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市场、资源、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产业转移对于内地来说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开发,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入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部门,欠发达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应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材料二为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图,结合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可知,图中实线箭头应为产业转移的方向,虚线箭头应为产品输出方向。通过图中内容结合世界工业发展情况可知,新技术革命的产生是引起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工业大转移的根本原因。
方法技巧
关于产业转移的箭头示意图,需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箭头所指的方向,即输出、输入地分析;二是发生的时间,即分析特定时间内,两地区各自的产业升级状况以及该时间内政策、技术等的显著变化。
 
一、选择题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式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工业基础雄厚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便利的交通D.教育水平较高
2.中国正式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IT产业迅猛发展B.自然资源丰富
C.便利的交通D.消费市场广大
答案 1.D 2.A
解析 全球服务外包指的是公司通过签订服务外包协议、合同,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部服务(如人力资源管理、IT服务、信息数据处理、财务报表等)剥离出来,交给专业服务提供商,由其提供有偿专业服务,从而使自身得以专注于核心业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其转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支持。
3.下表是“不同国家纺织服装业工人工资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德国的纺织服装业分别转移的国家是()

每小时工人工资国家
20美元以上日本、丹麦、瑞士、比利时
14~18美元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色列
2美元以下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叙利亚、
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
A.巴西 日本B.埃及 比利时
C.墨西哥 匈牙利D.印度 捷克
答案 C
解析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转移方向一般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转移时注意就近转移原则。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5.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答案 4.D 5.C
解析 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出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结合“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完成6~7题。

投资地区招商门槛土地价格平均工资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5000万元100万元左右3000元左右要求高
苏北某市1000万元20万元左右1000元左右要求较低
6.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岛”,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D.环境污染较轻
7.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失去了成本优势,被迫向外转移。第7题,经济较落后地区在产业转移中接收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进程;但因资源型工业有一定的污染,可能对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危害。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开发期(a)、增长期(b)、成熟期(c)和衰退期(d)四种发展阶段。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左图图示规律,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是哪一阶段的产业()
A.abB.cdC.adD.bd
9.如右图所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哪一环节()
A.产品设计B.产品加工C.产品营销D.产品更新
答案 8.A 9.B
解析 由产业周期示意图可知,ab阶段的产业前景良好,由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可知,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二、综合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
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
(1)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珠江三角洲作为产业转入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字母)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主要为________产业。
(2)第一次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1)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 A 劳动密集型
(2)促进珠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缩短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改变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使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原来的乡村变成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同时使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加重;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
解析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是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经过10年的发展,珠三角的工业实力大为增加,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再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