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什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什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什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什么
一、设计思路:
生物实验在中学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本节课第一课时通过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液中、根可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无机盐,同时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并对它们的作用加深了解,从而进一步了解合理施肥的原理和意义等。本节课第二课时首先通过实验来验证外界溶液的浓度对细胞吸水的影响,并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根的吸水原理。从而使学生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具有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使学生记住植物的吸水特点,并由细胞吸水失水推导说出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分析现象,培养类比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2)以实验的形式,师生与生生之间展开丰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使学生体味生命活力的魅力。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难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出示土地崇拜的图片。说明土地是万物生长的依托。让学生思考,土地究竟给植物提供了什么?用古老的土地崇拜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发土地对生物的作用的思考。

析]








因思考,设想,有的学生想到无土栽培。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能不能改变千百年来传统的耕作习惯,种植植物不用土壤呢?(介绍无土栽培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三株蕃茄植株,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的植物长势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和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物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4人一组,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
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观察幼苗生长状况,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验证无土栽培培养液和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自己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老师教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体现了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1)取3片洁净的载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分别滴一滴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
(2)将石棉网置于三脚架上,把3片载玻片放在石棉网上,再用酒精灯烘干。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和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为什么在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植物就能正常生活呢?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中除了含有水以外,还含有什么物质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试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讨论












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根据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进一步思考实际问题。
课件演示一些缺氮、缺磷、缺钾植物出现的病症。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种植哪些植物需要多施加含何种无机盐的肥料。
介绍含有氮或磷或钾无机盐较多的肥料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推理能力。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自己得出硼、铁、钼、硒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资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在交流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结设计在教室和家庭中运用无土栽培的方法来美化环境的方案。建议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尝试在教室和家庭中运用无土栽培的方法来美化环境。运用知识指导实际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提问:水分究竟是怎样进入植物体的呢?设疑,导入






理学生叙述自己在家中所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布置学生课前一天在家里进行植物吸收水分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学生思考、理解“溶液”和“浓度”的概念。
(1)在甲乙两个烧杯里放上等量的清水,分别加入一勺盐。说明烧杯里的盐水就是盐的水溶液。
(2)再在甲烧杯里加一勺盐。甲烧杯水里盐多浓度就大,乙烧杯水里盐少浓度就小。“溶液”和“浓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用演示实验浅显地说明这些概念。

肯定细胞液是溶液,因为其中溶解有许多物质。提问:细胞内的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后面的细胞吸水知识作铺垫。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马铃薯里盐水的液面升高,清水的液面下降。

认同:注入盐水的马铃薯,水分从细胞内流出所以盐水液面上升;注入清水的马铃薯,水分进入细胞内,所以清水液面下降。(课前一天,把两个相似大小的马铃薯中间挖一个同样大小的坑,分别注入清水和浓盐水,并使液面等高。)出示两个马铃薯,介绍实验的处理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提问:(指放清水的马铃薯)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指放盐水的马铃薯)坑里多出来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在学生课前尝试用萝卜条放在清水和浓盐水中,感受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后,课上,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演示实验,得出同样的结果,使试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学生分析条件得出结论:
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播放细胞吸水和失水的FLASH动画。
提问:假如我们把马铃薯边缘的细胞放大,这些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失水)?细胞吸水和失水是微观现象,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1)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主要决定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2)水分走向的规律是:“水总是往溶液浓度大的方向走”提问: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知识概括,小结。
当细胞吸水后,由于液泡里水分增多,细胞涨大而显出硬挺;细胞失水后,液泡中水分减少,细胞壁受的压力变小、变松驰,显出软缩。
用糖拌番茄或用盐拌黄瓜,盘子里出现许多水。把发蔫的青菜泡到清水里,青菜会硬挺起来。细胞在吸水和失水时,是什么状态呢?(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模式图)

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能用这个道理去解释,你能举出实例吗?读图,思考,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程先在对好光的显微镜上更换上5倍的目镜,观察纵切面和全貌,再换上10—15倍的目镜,认真观察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并思考这部分细胞具有什么功能。说明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主要在根尖。指导学生观察根尖纵切片。全面观察根尖的结构
选择一条根毛明显的幼根,用放大镜观察,看到长有许多细毛的部位就是根毛区。在实验桌上放置一个培养皿,里面装有小麦、白菜和黄瓜三种种子萌发出的幼根。
介绍培养幼根的方法,鼓励学生回去尝试。突出观察根毛。
惊叹根毛的数量,更直观地理解了成熟区的吸水能力。[举例]:一株黑麦具有1381万条根,约有15亿条根毛。用数据更直观的说明问题。
学生开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每个小组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上都是使用浓盐水和清水来进行对照实验。植物是如何通过根来吸水的呢?通过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呢?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小组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1)我们小组将两株幼苗分别插于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细口瓶中。
(2)我们小组将两株幼苗分别插于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细口瓶中,另选一株放在纸上作为对照。
(3)我们小组将三株幼苗分别插于盛有浓盐水、稀盐水和清水的细口瓶中。
观察发现放入盐水的幼苗出现萎蔫现象,根变软,根尖下垂。课前准备好带根的幼苗若干根(每四人小组一根),用清水洗净根部土粒。做实验时,将幼苗发下。

指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共同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1)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的浓度时,根细胞吸水。?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的浓度时,根细胞失水。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外界溶液浓度对根细胞吸水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
自然地了解到根毛只有在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的时候,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认识到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出示根毛区局部放大的教学挂图,启发学生回答:根毛是怎样形成的?根毛吸收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边回答边与植物细胞吸水相比较根毛与植物细胞比较,土壤溶液与植物细胞周围水溶液比较,根毛吸水与植物细胞吸水相比较等。引导学生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
思考并回答:
盐碱地、一次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等。请设想一下:如果根毛细胞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现实中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根毛细胞吸水后,根毛吸收的水分通过根毛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入到液泡里。与它邻近的细胞没有吸水,相比之下,细胞液的浓度就高。根据水分的走向规律:“水总是往溶液浓度大的方向走”,水分逐步渗入到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它器官里去。这样,从根毛区吸收来的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器官。充分利用根毛区局部放大的教学挂图,边指导边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根毛细胞吸收到水分以后,水分怎样进到根毛区中间的导管里去的呢?
指导读图,概括分析



结讨论怎样才能把绿色植物养的更好。要求学生做一做:自己养一盆绿色植物,并根据这两节课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的植物养的更好。引发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绿色的环保意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推荐

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以活动为主线,加强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注重知识的获取,同时强调能力的培养,更要求掌握的是探索结果、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研究自然规律方法、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课件、探究、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生活感受、讨论
五.课前准备
学生按照小组准备实验:选取三枝粗细相近的枝条,分为叶多、叶少、无叶,分别插入三个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瓶外的部分,口袋扎紧。三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上课观察。
准备上课时的学生实验、活动所需材料
本教案2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
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序言: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非常重要,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
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入第1节)
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看一组漫画(多媒体展示)
学生就此图开展短暂讨论: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讨论后请学生尝试回答此问题。
二.实验探究及分析:
1.请部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有学生准备实验过程的录象)
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总结分析:
多叶: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袋内壁水珠多。
少叶:试管中水位下降稍明显,袋内壁水珠较少。
无叶: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

2.提出问题:水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
请学生上来实验: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

现象:从上下表皮上冒出了气泡,且下表皮冒出的气泡多
结论:水以气体形式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这就是蒸腾作用。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3.提出问题: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
a/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镜观察叶表皮
3)画图

(第二课时)
总结上节课的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评价,对一些学生的实验失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叶表皮、气孔的结构。

b/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叶表皮的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气孔的结构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侧细胞壁容易伸长,引起整个保卫细胞向外侧弯曲,于是气孔就开放了;当保卫细胞失水时,整个细胞的体积缩小了。

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量的大小使植物体内经常持着适量的水分。

4.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用一个FLASH动画(一)演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

讲述:科学家们测定,植物体因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量是惊人的。
例如: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的水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
以问题“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这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吗?”引入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a)让学生现场体会一:给每位学生分发酒精棉球,在手上涂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涂抹酒精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意义1、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一部分热量的缘故。

b)让学生现场体会二:(分发给每位学生半杯橙汁和吸管)我们用塑料管喝饮料时,如果嘴不用力吸,饮料能进入到口中吗?为什么?
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不能。因为缺少使饮料沿着吸管上升的动力。
意义2、蒸腾作用同样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里,这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分。
c)感受:我们喝饮料时,吸入的不仅是水,还有溶入其中的无机盐、糖分等
意义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是因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叶片。

四.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FLASH动画)
根据FLASH动画,请学生总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如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五.爱护植被绿化家园
1.请同学上台扮演主持人,播报昨日“新闻”:
1998年,长江两岸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侵袭。调查表明,由于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5%下降为10%,长期的滥砍乱伐,毁坏了大片的生态保护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变浑、河床升高是造成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水循环有重要作用。
2.算算帐: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教授德斯先生对一棵树算了两笔账:“一颗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价值来计算,其价值却多得多。据粗略估算,一颗生长了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是165000美元了。
3.保护自然遗产
人类从森林古猿发展而来,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但到20世纪中叶,全球森林减至40亿公顷,至1980年仅有20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工业革命开始时的1/80。生态学家认为,森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遗产,20世纪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这一宝贵资源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害。森林破坏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其他生态灾难。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通过以上的活动,来增强同学们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七.教学反思
课后学生反应,整个上课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听老师讲,而是同学们在“做”,不会开小差,思想很集中,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一改以往的“被动听课”为“积极主动的过程参与”,亲身经历的事情很难忘,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就掌握得很牢。
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思维。记得让学生喝饮料感受吸力时,有个学生说:“吹,也能把饮料吹到嘴巴里”。我当时感觉该生瞎扯,然后对他说:“那请你吹给我们看看”。学生说杯子里的不行,要密封的剩下半盒的。课后我按照他的说法做了一下,果然如此。吸,是减少口腔里的空气压力;吹,是增加饮料盒里的压力,都是造成压力差。所以,老师虽然年龄大,知道的、经历的不一定就多,师生间的学习是相互的。

 板书:
一、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叶片的结构与水分的散失:
1、叶片的结构:
2、气孔的结构:
三、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四、保护植被:

绿色植物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色植物”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章 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一、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遮光(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去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遮光处不变兰色,未遮光处变兰色)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
 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计划: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③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光照处理-酒精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非绿色处不变兰色,绿色处变兰色)
 ④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的点:
⑴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过程。
⑵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 叶绿体(场所)(产物)
⑶条件、原料、场所、产物:
⑷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化) ; 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化)
⑸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食物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连阴雨天农作物的减产;③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
1、什么是无土栽培?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水和无机盐
3、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大量元素(氮磷钾三要素)
↘微量元素(如铁硼锌等) 
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根毛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根毛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⑴、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
⑵、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土壤水→根毛细胞→根表皮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叶肉细胞
6、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可以说光合作用是植物最伟大的创举.是我们人类及动物,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我们要感谢植物,珍爱植物,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巩固练习]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贮藏在__________中
A.叶绿体B.氧气C.水D.有机物
2.木材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将水烧开,把饭煮熟,木材中贮存的能量是
A.太阳光能
B.电灯光能
C.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D.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能量
3.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是用什么溶剂脱去叶绿素的
A.酒精B.水C.碘液D.氢氧化钠溶液
4.遇碘变蓝是哪一种物质的特性
A.脂肪B.淀粉C.糖类D.无机盐
5.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选叶遮光②酒精脱色③黑暗处理④碘酒显影⑤清水漂洗⑥观察变化
A.①③②⑤④⑥B.③①②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生物提供了
①食物来源②空气来源③氧气来源④能量来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7.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及时给苹果树施加了适量的化肥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并且不久开花了。请问小明施加的化肥是:
A.氮肥B.磷肥C.钾肥D.氮肥和钾肥
8.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无机盐B.土壤中的有机物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9.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A.碳、氢、氧的无机盐B.氮、磷、钾的无机盐
C.钙、铁、锌的无机盐D.磷、硫、镁的无机盐
10.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的越好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11.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
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
假设: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实验材料用具:两份长势完全相同的刚出土的小麦幼苗,黑纸箱.
方法步骤:(1)将两份长势完全相同的刚出土的小麦幼苗分别处理,甲株罩在黑纸箱里,乙株暴露在光下.
(2)定时浇水,管理.
(3)过半个月以后,观察甲,乙两株叶子颜色.
结果:甲株________________,乙株________________.
结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自己的假设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2.观察右边的实验装置,分析后回答:
(1)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光照射后,哪一个量筒中水分减少较快?其原因是什么?

(2)想一想,本实验装置为什么要在水的表层覆盖一层油?

13.下图是植物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
(1)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1][2][3]
(2)在图上标出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方向

第5章第1节有机物从哪里来


第5章第1节有机物从哪里来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要求,重新编排了教学顺序。从五个方面来安排本节教学内容。分别是:众多实验、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探究历史、光合作用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
在“众多实验”中,介绍了5个实验,从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其中,实验2(萨克斯实验)是重点实验;实验4(探究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光合作用概念”中,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公式和实质,其中“实质”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介绍“光合作用探究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艰难性、漫长性有所理解。对于“光合作用意义”,通过学生查找资料,用事实、数据等来理解。通过3个实践问题,理解“光合作用的应用”。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实质和公式。
⑵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史,即众多实验。
⑶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⑴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⑵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好环境的情感。
⑵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漫长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一课时到实验3,第二课时从实验4开始至结束)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引言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原因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
回顾复习,并进入新课学习。设计问题,步步引导:⑴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充当什么角色?⑵为什么充当生产者的角色?引出课题。
新课
一、众多实验
实验1:1648年,海尔蒙特的实验
⑴实验过程

⑵实验结论

⑶实验意义

实验2: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
⑴实验过程:

⑵实验操作
⑶实验现象

⑷分析

⑸实验结论

⑹总结实验

实验3:1880年,恩吉尔曼实验
⑴实验过程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实验4:探究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实验
⑴提出问题

⑵作出假设

⑶制定计划

实验操作
⑷实验现象

⑸实验分析

⑹结论
介绍叶绿体
阅读书本,获取信息。

90kg桶+2.3kg柳树+雨水5年
土壤少了60kg+柳树增重76.7kg
柳树生长需要水(光合作用主要原料之一)
结论片面,不全面。

阅读实验过程,提出各自的问题。

a.为什么用天竺葵?是否可以用别的植物?

b.为什么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c.为什么要用黑纸片?
d.为什么将叶片的一部分夹紧,而不是全部?
e.为什么是正反两面都要夹紧?

f.为什么又要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g.为什么要浸入酒精中?
h.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i.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

j.为什么要滴加碘液?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解答疑惑。
教师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描述:未遮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没有变色。
未遮光部分→变蓝色→有淀粉产生(进行光合作用);遮光部分→没有变色→没有淀粉产生(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淀粉;条件:需要光。
思考和讨论:实验设计很严谨,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从小也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阅读书本,获取信息。
提出疑问:
a.为什么用水绵?

b.什么是好氧细菌?
c.为什么放在没有氧气的黑暗处一段时间?
d.为什么用极细光束照射?

e.为什么之后又完全暴露在光下?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解答疑惑。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现象:用极细光束照射时,好氧细菌只集中在水绵被光照射到的一侧的叶绿体周围;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集中在水绵两侧的叶绿体周围。
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产物之一:氧气;条件:光。

阅读书本,获取信息。介绍探究设计。

提出各自想探究的问题。如只有叶片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
针对各自的问题作出假设。如只有叶片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
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如针对“只有叶片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假设,设计的实验,同实验2的第3、4两步,实验材料为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
思考和讨论:对比,如用银边天竺葵,那么变量就是有无叶绿体;如用青菜不同部位实验,变量就是叶绿体的多少。
思考和讨论:实验材料不同部位叶绿体含量不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制造的淀粉含量不同。滴加碘液,通过变色程度的不同,可以判断光合作用场所。
教师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实验
银边天竺葵:边缘→没有变蓝色;中间→变蓝色。青菜:1至4,蓝色越来越深。
银边天竺葵:边缘→没有变蓝色→没有淀粉(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中间→变蓝色→有淀粉(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青菜:1至4,蓝色越来越深→淀粉越来越多(叶绿体含量越来越多,光合作用进行的越来越强)。
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明白含有叶绿体的器官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叶。
引导学生了解。

教师协助总结。

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实验。

答:天竺葵是本实验最好的材料,也可以选用蚕豆、小白菜、绵葵等有绿而薄叶片的植物。
答:使叶片消耗掉原先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测到的产物就是叶片在该实验条件下制造的,实验结果更可靠。
答:遮光。
答:起到对照,遮光和不遮光部分。变量是光。
答:达到完全遮光,叶片正反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进行光合作用。

答:溶解叶绿素,减少色素干扰。
答:酒精燃点低,如果直接加热,绿色还没有褪去,酒精就会燃烧起来;酒精容易挥发,直接加热,挥发太快,造成浪费。
答:洗去酒精,减少滴加碘酒后的干扰。
答:碘液可以检测是否有淀粉。

注意安全。

教师提示淀粉的特性——遇到碘液会变蓝色。
指出实验中的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正反两面、用清水漂洗等步骤,让学生思考一下,科学家这样设计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

答:结构简单,叶绿体带状,便于观察。
答:需要生活在氧气充足的地方。
答:消耗掉之前制造的氧气。

答:有利于光合作用在水绵一侧进行,实验现象明显。
答:对比。

介绍图片。
强调在“叶绿体”周围,那里氧气最多。

引导得出多个结论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提示学生参考实验2的实验过程,设计探究实验。

提问:为什么用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做实验?

提问:在本实验中,为什么实验2的第1、2省略了?

提示淀粉的特性——遇到碘液会变蓝色。
提示注意实验材料的叶绿体含量。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叶绿体的颜色、位置、功能等
二、概念
1、定义

2、原料
产物
条件
场所

3、公式

4、实质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主要淀粉)、氧气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有机物(主要淀粉)+氧气
物质转变:简单无机物→复杂有机物;
能量转变:光能→有机物中化学能。
指导,帮助学生总结。

原料二氧化碳,需要向学生介绍。

强调必须有光

因为没有物理和知识化学,学生难以理解,要适当提示总结。
三、光合作用探索历史从1648年开始,到21世纪,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力图完善光合作用机制。面对这种科学研究,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如:科学道路的攀登是很漫长的;科学研究是无数科学家的智慧结晶;科学需要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等等。光合作用探究的大事记:
1648年(比)海尔蒙特→原料之一水;1771年(英)普里斯特利→可以改变空气成分;1773年(荷)英恩豪斯→条件光;1804年(瑞士)索绪尔→原料是二氧化碳、水;1845年(德)迈尔→光能转变为化学能;1864年(德)萨克斯→产物之一淀粉;1880年(德)恩吉尔曼→场所叶绿体;1897年教科书中首次称此过程为——光合作用……
四、意义
1、制造有机物

2、提供能量
3、提供氧气

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光合作用意义
如,提供给植物自身生长需要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提供给动物和人类的有机物。
如,为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每年固定3×1021J能量,以1970年计,全球消耗掉3×1020J能量,只有光合作用的十分之一。
如,绝大多数的生物呼吸需要氧气;全球生物呼吸、燃烧、消耗的氧气,大约每秒钟10000吨(即每年消耗氧气大约3.15×1011吨氧气),地球上的氧气只够用2000年;每年绿色植物释放5.35×1011吨氧气。适当补充。
每年同化的碳素2×1011吨,换算成葡萄糖,约为4~5×1011吨。
如,我们现在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古代植物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被我们现在来用。

空气中的氧气70%由光合作用补充。
维持地球上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五、应用
结合光合作用,思考回答。
答:长期得不到光照,不能合成有机物。从而造成死亡或者减产。

答:合理加大农作物种植密度,扩大单位面积内叶片总面积,也就是扩大光合作用的总面积,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答: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透明是为了增加光照。都是使光合作用更加旺盛。
提问:家中种植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亡。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会减产。原因是什么?
提问:分析合理密植高产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大棚种植时,有时会在大棚中充填二氧化碳气体?大棚为什么是透明的?
DIY实验。
分析产生的原因。按照书后DIY的第2题,动手尝试一下,看看放在光下和黑暗处的两份黄豆芽几天后有什么区别?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