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1吨有多重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8

1吨有多重。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1吨有多重,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梅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平远县教育局教研室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教学探究平台,同时也感谢大家的莅临指导。

刚才我为大家上的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527页《1吨有多重》。

《1吨有多重》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的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真正落实让数学走进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收到了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首先利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感知并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计算大象的体重。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1吨有多重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3.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分享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例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享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爱学乐学,意犹未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1吨有多重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学数学带来的乐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课堂调控等方面的不足。请各位领导、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进步。谢谢大家!

精选阅读

有多重(人教新课标二下)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有多重(人教新课标二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健康秤、一张体重情况统计表、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弹簧秤、天平。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多重。(板书课题)

二、展开活动,体验数学

活动(一):赛一赛,玩一玩。

师:小朋友们喜欢赛跑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这样的比赛,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每组推选一名跑得最快的同学上来比赛。今天的比赛要增加一个难度,让他们每个人背一个同学比赛,(选出两名同学)咱们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决定谁先来挑选。

(学生选出同伴,开始比赛。)

师宣布获胜组为一组。

师:二组为什么失败了?

生1:他们背的方法不合适。

生2:范××很轻,房××太重了。

师:请你们俩交换过来再背一背,感受一下对方合作伙伴的体重。

(学生活动并说一说自己的实践感受。)

师:要知道他们俩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3:最好的办法是用秤称一称。

[评析: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小比赛、小活动。一上课这个赛跑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精神高度兴奋的状态下,进一步体验、感受了小伙伴的体重,初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活动(二):称一称,理一理。

认识健康秤。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猜得准,称得快。

先来猜猜范××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

生4:20千克。

生5:25千克。

生6:27千克。

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师:×××猜得最接近,范××的体重是24千克,再来猜猜房××的体重。

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我们确实发现了房××的体重重,范××的体重轻,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

生:想。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一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26~30千克的同学是1号、2号……。

二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三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

师:老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把我们全班小朋友的体重也记录了下来。(出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

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7:我知道了26~30千克的人数最多。

生8:我知道了20~25千克的人数和31~35千克的人数差不多一样多。

生9:50千克以上的人数最少。

生10:我知道了全班一共有36人。

生11:我知道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

生12:我知道了二年级同学的体重大多数都是在26~30千克的范围中。

……

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13:我想说我们快快长大吧。

生14:我想说50千克以上的同学,你们应该减减肥了,胖了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

生15:我想说胖了并不代表健康,要想减肥,少吃肉,多吃些蔬菜,还要多做一些运动,多多锻炼。

……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的活动,我们已经对小朋友的体重有了很深的体验了,那么对于轻的物体、其他的物品你能很快地判断出谁轻谁重吗?

[评析:让学生自己称一称、理一理,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主角。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通过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记一记,不但进一步体验了物体的质量,而且学习巩固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从而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及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生16:我们组比较的结果都是1号物品重、2号物品轻。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吗?

生16:药品我们是用天平比较的,1号我们称了称是4克,2号重2克。书包和球我们用弹簧秤来称,称出1号重,2号轻。

生17:我们组和他们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称药品时,我们把1号和2号袋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中,1号托盘压了下来说明1号比2号重。

生18:老师:我不同意×××(生16)的说法,小球用弹簧秤称,指针根本显示不出来,因为它们太轻了,不能用弹簧秤,应该用天平。

生19:比较两袋小球根本不用称,用手掂一掂就能掂出来谁重谁轻。

师:说一说你们组比较的方法。

生19:我们组用天平比较两袋药,用手掂出两袋球,书包用天平称,1号重1千克,2号不到1千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三组物品的质量。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袋小球的质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评析:要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得出比较的结果,就要对这三组物品的质量比较方法进行全面选择、筛选,同时也是对测量工具的进一步认识、使用。在这里比较的结果是次要的,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进一步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主要的。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感觉怎样?

生20:我感觉很有意思,很好玩。

生21:我感觉这节课很轻松,很开心。

师:你有什么收获?

生22:我学会了怎样来称物体。

生23:我知道了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

生24:我知道了全班同学的体重。

生25:我学会了怎么比较谁轻谁重。

……

师:你能评价一下你自己学得怎么样,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学得怎么样吗?

……

[评析:从学生的小结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开心,体会到了他们那种愉悦的心情,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动手、动脑中锻炼了自己,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不正是“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活动数学”的最好写照吗?]

【总评】

“有多重”这部分教材安排在了第七单元的后面,考虑到这是一节有关质量单位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趁热打铁,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后面来进行教学。这里是在前面对克和千克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学生比较物体轻重,并结合活动渗透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根据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探究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现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活动着、交流着、快乐着。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用三个有趣的小活动串连起来:赛一赛,玩一玩(赛跑比赛);称一称,理一理(体验质量,渗透统计);比一比,说一说(比较物体的轻重),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每个活动的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每个活动的设计无不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情绪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一开始赛跑的小比赛,背一背,称一称,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比一比,这些活动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贴近学生的身边生活。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活动数学”的教学理念无不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角落。

2.“活而不乱”,凸显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虽然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体,但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多个活动的设计都是在小组合作中来完成,显得“活而不乱”。如“称一称,理一理”这一环节,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先提出要求:“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分工合作,有的猜,有的称,有的记,之后再互相背一背……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分工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这种有秩序的合作中畅所欲言,你猜我称,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我们组……”“我们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在有序的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得以凸显。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数学活动时时处处都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事实上从学生在整节课中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教师成功了。从一开始的赛跑比赛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迫不及待地背起合作伙伴进行比赛,听到了他们兴奋的“加油”声;在“称一称,理一理”中,他们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自主地去学习,毫无顾忌地交流;在“比一比,说一说”中,他们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无不体现出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的评价环节从他们不经意的话语中(“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很开心,很轻松”“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如此的积极、向上,体会到了他们那种愉悦的心情,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锻炼了自己,在快乐中增强了自信。

总之,本节课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在整节课中有序地活动、交流并快乐着。

实践活动:有多重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活动:有多重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7.7实践活动:有多重

课型新授使用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04-105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物体重量,逐步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必须称重,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3.通过称重、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渗透统计的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教学难点: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体重称若干台、天平、盘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和体重人数统计表若干张,全班体重人数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交谈
师: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但是在进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闯三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
2.出示练习
第一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1千克又叫()公斤
第二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大约重1()两袋洗衣粉重1()
一袋大米重25()1个梨重200()
第三关:

3.导入
师:小朋友们,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三关。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练习都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物体的重量(克、千克)】
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利用学过的知识亲自动手做一个活动,看看每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称一称、写一写
1.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体重秤。
2.介绍体重称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台体重秤,同学们仔细观察,体重秤上都有什么?
生自由汇报。
师:这台体重秤是以“千克”为单位,当它上面指针指向“0”时,表示一点重量也没有,当指针指向“1”时,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向“10”时,就表示10千克;
3.示范称重
(1)称量方法
师:称量的时候把双脚分别放在指针的两旁,站的时候不要乱动,不然读数时就不准;观察指针的数目时要垂直向下看,如果斜着看读数就有误差;当有物体摆上去,指针指着哪个数就是几千克。例如指针指到52,就是52千克。
(2)把称过的学生体重写出来。
师:我们在称量体重的时候,要写出姓名、重量和单位。(板书:*****千克)
4.学生分组称体重
师:小朋友们自己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吧!
活动要求:
(1)由每一个小组的组长给小组的其他学生称体重,称出一个人的体重,要读出重量数和单位。其他学生观摩并作好记录。
(2)把小组里的每个人的体重记录下来,填写表格1。这种方法是收集数据。
(3)当音乐开始,表示活动开始,小朋友们开始按顺序称量体重,先由组长称,称完后由学生轮流进行称量,其他小朋友站在一旁记录数据。实践完的小组回到自己座位上汇报结果,小组讨论观察,你们组里最重的谁,重量是多少;最轻的又是谁,重量是多少?
(4)每一小组的所有小朋友都称重后,小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实践活动时间(教师参与指导)(播放音乐)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称出了自己的体重,现在哪个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请个别生回答)。每个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活动二:统计不同体重的学生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我们要知道班上不同体重的小朋友人数有多少该怎么办呢?比如:体重23千克的学生有多少人?24千克的又有多少人?还有其他体重的同学有多少人?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可能汇报:
①数一数23千克重的有多少人,然后用画“○”的方法表示
②数出24千克重的有多少人,然后用画“√”的方法表示……
师介绍书上第104页下图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可以用画“正”字等记录。
小结: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整理数据的方法。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统计图形符号记录你们小组里不同体重的人数吧。
五、根据表格1的记录数据,各小组完成表格2。

六、出示表格3,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全班学生体重人数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写在全班体重人数的统计表里。
师:我们已经把全班小朋友的体重人数整理出来了,你们观察,看一看从

师:我们已经把全班同学的体重人数整理出来了,仔细观察看一看从表格3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体重的人最多,哪个体重的人最少)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明确天平及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两组物品(两个书包、两本书),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组1:我们小组比较了两本书,用手掂一掂就比较出了谁重谁轻。
组2:我们小组比较了两个书包的重量。因为重量差不多,所以就用天平称量后比较的。
组3:我们小组比较了两个书包的重量,用盘秤称量后比较的。
……
师小结: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两组物品的重量。在比较物品的重量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本书的重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称来称一称,比如比较两个书包的重量。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板书设计:
有多重
1.磅秤(1)用途
(2)称量方法
(3)认读物体质量的方法
2.天平
3.盘秤
作业设计
基础:
1.1千克=()克2000克=()千克
20千克=()克5000克=()千克
2.比较大小
2千克○200克3000克○30千克
1200克○2千克2100克○2千克
3.连一连(将第二行的各物品连上第一行适当的重量)

综合: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四个苹果约重1()我的体重是22()
一个鸡蛋重50()一个手机重60()
2.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个2分硬币重10克。
3.一个苹果重200克,()个苹果1千克。
4.按从重到轻排列。
900克2千克2100克1千克300克3千克
()()()()()()
拓展提升:
※想一想: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些?说说理由。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数学教案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1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掂量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1千克的认识还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称量、掂量比赛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推动认识的深入。

3.实践体验法

为了能借助生活的经验参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最后达到学生能通过感觉准确掂量出大约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业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学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等。实践中体验,强化认识,巩固知识。

(四)学法分析: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观察学习,在活动过程种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同时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如1kg=1000g。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方法与途径:

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千克与克的描述,认识其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2.通过称量活动、掂量感受,小组交流,实践体验,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有多重,进而凭感觉能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

3.通过计算与称量活动启发学生探究发现1000g=1kg;

情感与评价: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限制所以对于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缺乏认识,生活中不可能随时称量,所以本课重点和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称量1千克与1克物品,掂量1千克与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终获得生活经验,知道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大作业本、文具盒、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弹簧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结果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创设情境:“小吃货淘气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浆,于是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愣住了这些底大约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导入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引发思考)

借助生活认识千克与克

师: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克与千克;

2.明确千克与克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装袋上的克与千克;

2.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区别。

(设计意图:有生活经验浅层次认识感受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

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师:1.应用情境,师生称1千克水;

2.介绍称量工具:盘秤、微型电子秤;

3.学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访学生对1千克物体轻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汇报见过的称量工具;

2.选择合适的秤;

3.组内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组内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设计意图:秤出标准,初步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

实践体验掂量出1千克

师:

1.布置活动任务: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作业本、苹果或其他同类学习用具);

2.活动要求:小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纪律;组长填写活动记录单。完成后举手示意本小组已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活动过程,注意观察;

4.据学生活动情况,若有必要可以请掂量过程有序高效的小组师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组的掂量结果。

生:1.学生小组合作掂量;(优秀小组师范)

2.组长汇报活动结果;

3.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师生评选掂量最准小组,奖励学习星;

5.师生评选纪律最佳组奖励纪律星;

6.学生再次掂量最准结果的物品,进行二次感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参照标准反复掂量,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认识1千克大约多重)

活动体验感受交流1克

师:1.继前一活动,为优秀个人奖励表扬信,引出活动:师生共同称量表扬信有多重(1克);

2.采访学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扬信有多重,并适当选择学生与刚才1千克感受对比;

3.学生比照1克的表扬信掂量出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4.师生验证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5.对优秀个人奖以表扬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扬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学生掂量出大约1克的黄豆;

3.验证几粒黄豆约1克;

4.奖励掂量认真和纪律好的小组。

5.再次掂量感知。

(设计意图: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实践掂量1克黄豆,强化认识)

探究发现1kg=1000g

师:

1.称量5块肥皂1千克;

2.计算5块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启发思考1千克与1000克关系。

生:

1.称量观察

2.计算

3.思考发现1kg=1000g。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探究发现单位换算)

抢答竞赛,联系巩固

师: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以?”;

3.趣味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并试改正。

生:

1.对照物品抢答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2.脑筋转弯深入认识质量单位;

3.趣味发现强化认识,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

1.教师补充总结,强化巩固;

2.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生:

1.总结自己课堂收获,并汇报。

2.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四、教学评价

物品名称 掂量结果 验证结果 优秀组员

(组长评选)

如:作业本 5 本 10 本

课堂评价结合黑板上小组结果汇报单进行,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教学反思

一、收获

1.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借助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本节课中课前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质量的空包装袋,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环节极大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由想要表现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绍的质量单位有什么用,想知道这样的质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参与课堂。

2.对于掂量物品这一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比预设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两手对比掂物,因此课堂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适度的放手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在掂物这一环节中,较少物体可以两手同事拿起对比掂量,当遇到较多物体时,一个人难以完成掂量过程,因此小组合作自发组成,这样才能形成预想中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为了这样的形式而合作。

二、不足

1.基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上认识的范围仅限于基础质量单位,没有层次性的延伸,原设想是借助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利用课堂所学进行不断对比校正,进而对质量感念认知。但限于学生经验素材与课后练习素材有差异,(有些物品学生无论间接还是直接根本就没有印象),学生在此处易错。现设想是可以在第二课时设计有层次的掂量认知,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方便学生选择合适对象去对比。

2.就课堂教学组织而言,课堂活动组织时,要求与示范要再细化,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一个观察(聆听)思考再到模仿实践的感受过程。

3.课堂针对学生个体的语言评价激励性不够强,未能很好的体现评价的作用。需再学习。

总之,通过此课,收获颇多,也深深感觉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吨的认识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谁吗?

生:大象。

师:对,是大象,你们知道一头大象大约有多重吗?

生:①不知道。②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用什么来称?

生:称。

师:那可不能用一般的称来称。古代有一位小朋友叫曹冲,他通过动脑思考,利用巧妙地方法称出来大象的重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

【播放视频】

师:曹冲的方法怎么样?在今天的学习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会像曹冲一样,遇到问题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对吗?准备好上课了吗?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板书:常用质量单位)

生:我们学过了克与千克。(板书:千克克)

师:那么你都掌握了克与千克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知道克与千克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用kg表示,克用g表示。(板书:kgg)

生2:我还知道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生:我知道表示比较轻的物体用千克来表示,表示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来表示。

师:嗯,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来表示,计量一般重的物体用千克来表示。(板书:比较轻一般重)

师:嗯,我们回顾了克与千克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跟随小精灵,一起到天津极地海洋馆去继续寻找数学知识吧!【播放课件】

师:谁来回答一下小精灵出的题目?

生:一只1岁的小乌龟约重15克。

师:同意吗?正确!下一题!

生:一只帝企鹅体重约40千克。

师:你们的意见呢?没错!继续!

生:一头海象大约重1千克。

师:这位同学认为一只海象的重量是1千克,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1吨。(板书:吨)

师:为什么填千克不行呢?

生:因为1千克太轻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每袋500g的白糖,那么两袋白糖的就重?

生:1000克。

师:两袋白糖的重量就是1千克,海象的重量与这两袋白糖相比要?

生:重得多。

师:所以我们要选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吨的世界,一起来认识吨。(板书:吨的认识)

师: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在表示像一件铸铁雕塑、一块大石头这样比较重;或者像一堆煤、一堆木材、一批货物这样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会选择吨来做单位。吨用字母t来表示。

师:现在你们也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也可以用吨来表示?

生1:一列火车的重量可以用吨来表示。

生2:一栋房子的重量可以用吨来表示。。

师:说了这么多,1吨到底有多重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

(一)共同体验,感受1吨的重量。

师:老师已经给每个小组发了一袋米,这袋米的重量是多少,有谁知道吗?

生:这袋米的重量是10千克。

师:怎么知道的?

生:包装袋上这里写着10kg。

师:你真善于观察。这是1袋10千克的大米,等一下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每位同学轮流抱一抱它,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并在组内交流感受,每位同学都体验后,请组内的两名同学将这两袋米,搬到前面来,然后回到座位坐好。听明白了吗?好,我们来比一比哪组完成得既认真有迅速,好吗?开始。

【学生组内活动】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它特别重。

生2:我觉得它非常重。

生3:我觉得它很重。

师:有没有感受不一样的?

生:我觉得它一点儿也不重。

师:那看来这位同学的力气很大,是不是?你愿不愿意到前面来挑战一下,看看你最多能搬起多重的大米?其他同学咱们一块儿帮他数着。

师:这是10千克1袋的大米,现在是?(20千克)还可以再来一袋(30千克)。

师:这位同学搬起了30千克的重量,力气真的很大,我们给他鼓励鼓励。(鼓掌)老师问问你,你觉得30千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很重。

师:是的,30千克的大米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重了,但是它离1吨还差得很远很远呢!我们接着往下算。3袋这样的大米重30千克,4袋呢?(40千克)10袋呢?(100千克)再来,50袋呢?(500千克)再加50袋,一共100袋?(1000千克)老师告诉大家,这1000千克就是1吨。现在你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了吗?(知道了)告诉老师1吨等于多少千克?

生齐:1吨等于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师:再来一遍!

生齐:1吨等于1000千克。

师:我们不但可以正着说,还可以反过来说。

生齐:1000千克等于1吨!1000千克等于1吨!

师:通过刚才的推算我们知道了,10千克1袋的大米要100袋,才是一吨。想象一下,你感觉1吨怎么样?

生:真是太重了。

师:你能直接抱起1吨的物体吗?

生:不能。

师:其他同学呢?

生齐:不能。

师:是的,我们谁都不能直接抱起1吨的重量,因为1吨真的很重。还想不想继续来体验1吨啊?

生齐:想!

(二)分组体验,强化对1吨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进行分组体验,先来看看活动材料有哪些。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生:活动材料:第1组:1千克的实心球;第2组:1桶2千克的纯净水;第3组:一捆5千克的书;第四组:20千克的大米。第五组:一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

师:老师课前了解了一下,咱们班的***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以后第五组的几位同学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她,感受一下25千克的重量。

好,仔细听!活动要求是什么?

生:活动要求:(1)组内同学轮流将所给材料搬离地面一次,说说感受。(2)填写练习纸,算一算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总质量是1吨,并把结果在组内交流。

师:要求听清了吗?我们要完成几项任务?一要搬一搬,二要谈谈感受,三要推算。清楚了吗?三项任务都要完成,注意活动的时候还要做到轻声、有序、迅速!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

师:活动结束,下面请每个小组汇报一下本小组的活动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先来看看汇报有什么要求。

生:汇报要求:(1)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活动材料是什么。(2)再说一说搬一搬活动材料后的感受。(3)最后汇报推算的结果,多少个这样的活动材料是1吨。

师:听明白了吗?下面我们请第一组同学先来说一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看谁是最会倾听的孩子。

生:我们组的活动材料是1千克的实心球,我感觉1个实心球的重量一点也不重,我们推算出,1000个实心球的重量是1吨。

师:好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吗?

生: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1000千克里面有1000个1千克,所以需要1000个。

师:说的真好!1个实心球确实不算重,那么你想一想,1000个实心球和在一起的重量怎么样呢?

生:1000个实心球很重。

师:那我们通过幻灯片边看边想象,(播放课件)1000个实心球是一吨,你们感觉1吨怎么样?

生:1吨很重。

师:是的,第二组同学继续汇报。

生:我们组搬的是2千克的纯净水,1桶纯净水不算重,1吨要500桶这样的纯净水。

师:那你感觉1吨的重量怎么样?

生:我感觉1吨很重。

师:嗯,我们一起来看!(播放课件)1桶纯净水是2千克,那么需要500桶才是1吨。感觉1吨怎么样?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想要说些什么。

【画外音: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很多地区因为缺水严重影响了生活。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关不紧水龙头,以1秒钟滴一滴水计算,一天大约浪费1吨水。而在我国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2千克。如果这一吨水给他们一个人用,可以用500天。】

师:同学们,就是这么多,2千克的纯净水,是我们干旱地区1个人1天的用水量,包括饮用水、洗漱、洗菜做饭等等1天所有的生活用水就是这两千克,儿对我们而言,可能一天当中不经意流失掉的水,就是他们1年的用水量。看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吗?

生1:我觉得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生2:我觉得干旱地区的人们真是太可怜了,我们在平时要节约用水。

师:说的真好,我们大家都应该像这几位同学说的那样去做。好了让我们继续,请第三组同学汇报。

生:我们组的活动材料是1捆5千克的书,我们感觉5千克的书,不轻也不重。1吨要200捆这样的书。

师:大家看一看,200捆这样的书放在一起是1吨,一起通过屏幕再来想象一下1吨的重量。(播放课件)看,要这么多的书放在一起才是1吨,1吨怎么样?(很重)是的,我们一起听听小精灵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播放课件)

【画外音: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大树,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和300千克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300吨。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如生产这么多纸,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到5年,就可少砍伐很多大树、节约很多能源。】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进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原因了,你们明白了吗?你还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说吗?

生1:我觉得我会更加爱护自己的书本,还可以把用过的书送给小同学使用。

生2:爱护书本,保护环境,少产生污染。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向你们说的那样去做的。继续,请第四组同学来汇报。

生:我们组的活动材料是20千克的大米,我感觉它太重了!

师:那你搬得动它吗?

生:搬不动,要我们小组6个同学一起才能搬得动它。我们计算得出要50袋这样的大米才是1吨。

师:嗯,6位同学才能搬动的20千克一袋的大米,要50袋才是1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想象一下,50袋你大概有多少,1吨怎么样?(很重)我们来看看小精灵又想说些什么呢?(播放课件)

【画外音: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国,距今至少有7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57120万吨,人均426千克。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滴汗水的收获!】

师:听了这个材料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农民伯伯种粮食特别辛苦,我们要注意节约粮食。

生2:

师:从稻谷到我们吃到碗里的米饭,这中间有农民、工人叔叔以及为我们做饭的家人,很多人都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粮食,不要浪费。好了,最后一组。

生:我们组活动材料是冯婧怡同学,我感觉冯婧怡一点也不重,我们算出来要40位像冯婧怡这样的同学才是1吨。

师:是的,老师还想告诉大家,咱们三年级学生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那么咱们30同学和老师加在一起咱们31个人的体重大约就是1吨。

现在你对1吨的认识有没有更形象一些?

(三)归纳总结,构建质量单位体系。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几个质量单位了?

生:三个。

师:分别是?

生:克、千克、吨、

师:克、千克和吨是三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在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克)作单位。计量一般重的物体时,我们常选择。。。(千克)作单位。什么时候使用吨来做单位呢?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体时会选择吨来做单位。(板书: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我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克与千克时,我们是怎么来体验1克和1千克的呢?

生:1个2分钱硬币的重量是1克,两袋白糖的重量是1千克。

师:那你是怎么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的?

生:用手掂一掂就能知道了。

师:是的,我们用手直接掂一掂就可以直接感受了。但是1吨的重量能直接用掂一掂来感受吗?(不能)因为1吨很重,所以我们是怎么体验的?是通过单一物体的用来来进行推算和想象。那么以后我们在学习像吨这么抽象的知识时,还会用到推算和想象的方法。再来看,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1000个)所以1千克=1000克;1吨里面有多少个1千克?(1000个)所以1吨=1000千克,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距离是1000。好了,通过以上的学习,请你独立完成练习纸第二部分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单位换算。

师:好了,谁来说说第一题。

生:3吨等于3000千克。

师:同意吗?能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3吨里有3个1吨,也就是3000千克。师:说的很清楚。第二题。

生:6000千克等于6吨。

师:有不同意见吗?正确,也来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生:

6000千克有6个1000千克,也就是6吨。

师:那么下一题。

生:8吨等于8000千克。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正确。下一题。

生:7000千克等于7吨。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最后一题。

生:古代曹冲称出的大象的质量大约是5000千克,也就是5吨。

师:是这样吗?好,上课前我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物体的重量了。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吨、感受了吨并且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下面我们就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先到森林里去看一看,森林里的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要一起过桥去参加森林运动会,小牛说,咱们一起过桥吧!小精灵飞过来问,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仔细观察这幅图,找到你自己的答案。

师:它们能同时通过这座桥吗?谁来说说?

生:它们不能同时过桥。

师:这位同学说不能,支持他的举手。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因为这座桥限重1吨,它们的体重之和已经超过1吨了。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一共有多重,1300千克,超过1吨了吗?

生:超过了。

师:所以不能同时过桥,那谁能再为大家解释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座桥最多能同时承受1吨的重量,不能超过1吨。

师:正好1吨行不行?

生:行,必须是小于或等于1吨。

师:明白了,不能超过1吨,那如果超过1吨会怎样呢?

生:桥有可能垮掉,不安全了。

师:是的,我们来看看他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过桥呢?

生:可以小熊、小马和小鹿先过等它们都过去之后,小熊再过。

师:我们看看这样行不行,小熊、小马、小鹿的体重超过一吨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可以这样过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可以两个两个的过桥。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小动物都可以一起过桥?

生: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意两只动物的质量之和都不超过1吨。所以可以任意搭配。

师:说的没错!看来过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1个原则,就是,(生齐)每次同时过桥的重量不超过1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限制和规定。比如,汽车有载重量,电梯也有载重量,很多道路和桥梁都有高度和速度的限制。这些限制和规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我们的安全。我们和家人一定要在生活中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定,才不会威胁到自己和别人的安全。

师:再来看一篇数学日记。一会儿,老师来为大家读读这篇日记,当你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就把手高高举起,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好吗?

【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三、质疑反思,总结延伸。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来说一说?

生: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等于1000千克。吨与生活密切相关。懂得节约用水。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吨,如果你想和它成为好朋友,那就请你课后继续到生活中去寻找它、感受它、并且合理运用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留给大家一道课后去完成的题目: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下课!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常用质量单位

比较重或大宗物体吨(t)

1000一般重千克(kg)

1吨=1000千克

1000比较轻克(g)

1千克=1000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1)》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1)》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1)》数学教案

第3单元 测 量

第5课时 吨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难 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质量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


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

《1亿有多大》教案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个千万组成的、由()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课件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推荐概览有“法”,精读有“招”


略读课文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的细嚼慢咽,可以粗知大叶些,但粗知并非浅知,重点之处仍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也就是整体概览,局部精读。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在《金钱的魔力》一课的教学中,概览课文内容,精读文本重点,品悟人物本质,为我们作了很好地范示。

一、概览有法

崔峦指出略读更接近于平常读书、读文章,以了解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快速地概览全文,把握文本大意。

梳理人物,概览内容教学伊始,虞老师就让学生抓鬼,从而理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我、托德和老板。紧接着,虞老师让学生借助人物的出场顺序来概括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此,有利于学生迅速地从文本中捕捉重要信息,快速地梳理文本内容,达成概览全局的目的。

概览语言,品悟鬼品课文从第十一段开始,对老板进行了大段的语言刻画,正如虞老师所讲的全文共1549个字,老板这个鬼却一口气说了604个字的鬼话,真是鬼话连篇。虞老师让学生研究老板的话,选择最有感悟的句子划下来,并用一个词概括老板的这番话用的是什么法?学生兴趣十足地归纳出了激将法、溜须拍马法、连环法、吹牛法、百依百顺迁就法等等方法,无需更多引导,老板见钱眼开、虚情假意的鬼品便跃然而出了。

二、精读有招

略读教学中,粗知并非浅知,重点之处仍需精读。《金钱的魔力》中,马克吐温抓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细致刻画,使得人物的本质跃然纸上。其中,又以第六自然段对托德笑容的刻画最为生动、细致与传神,因此,在教学时,虞老师以此为重点,不惜花费时间,多管齐下,精耕细作。

【精彩重现】

师:(课件呈现第六自然段)每一个读过这篇课文的人都会觉得第六自然段写得太生动,太传神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托德的鬼相,你们在这个自然段的旁边写上了什么批注?(生:见钱眼开;爱财如命;虚情假意)

师:这段话是描写的是托德的什么?(笑容)你们对笑有研究吗?能不能说出十种以上不同的笑?(微笑、讥笑、哄堂大笑、捧腹大笑、皮笑肉不笑)

师:托德的笑属于哪一种?(皮笑肉不笑)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笑容吗?(生摇头)生活中不曾见过这样笑容的人,绝对是幸运而又幸福的人。虞老师从网上找了一张像托德这样笑容的图片,想看吗?(生纷纷说想)(出示沙皮狗的嘴脸图片)(生大笑)

师:认识它吗?(生:沙皮狗)这就是托德的笑。(引读句子:这张脸上有有还有就像你往又像)

师:看了图片,你会觉得托德的笑太

生:肉麻;丑陋;难看;恶心。

师:简直令人作呕。

师:托德人不难看,为什么笑起来如此丑陋?

生:因为他看到了我的大钞票,是冲着钱笑的,是虚情假意的笑。

师:这就是托德的鬼品啊见钱眼开、虚情假意(板书)

虞老师的局部精读,妙在有招:通过学生的读读、找找、划划、写写(旁注)找到了托德的鬼品,落实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然后又通过联系生活,不同笑容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托德的笑容是皮笑肉不笑,是丑陋的;紧接着,虞老师又出示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像托德这样的笑容图片,让学生意外地看到了沙皮狗的脸,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托德的肉麻、恶心和令人作呕的丑态。见钱眼开、虚情假意的本性也很自然地浮出水面。这一板块的教学,可谓层层推进,丝丝入扣,对重点内容的感悟可谓精耕细作。形象地说,略读课文教学就是用锄头开垦土地,选择最大的一两块土块,再用锄头敲打致细的过程。略读教学,也该略有所得。

有几棵树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有几棵树》,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1、从8数起,数上6个数是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6、请计数器帮忙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也却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就用手指一个一个地数,计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许多,其他孩子做了5题,他只能算1到2题,并且,总是依靠直观计算,难过渡到抽象。让我深思。

有几瓶牛奶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有几瓶牛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进入小学已经有三个多月了,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知识,今天张老师找来了几道计算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要求:请看大屏幕,看算式直接说得数,谁算得快谁获胜!

算式:9+1+49+1+65+5+99+7+1

谁来说说9+7+1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说的方法,抢答:1+8+9

大家算的真快!原来要想算得快我们就要想办法把数字凑成十,这样就找到了快速计算的小窍门了。看来学习中我们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找到简单方法来解决难题。

二、探究新知,讨论计算方法

1、今天笑笑拿了两盒牛奶到福利院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出示书中图片:你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盒里有9瓶牛奶,右边盒里有5瓶牛奶。

师:那么笑笑一共拿去了几瓶牛奶?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有几瓶牛奶

2、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并且许多学生已经知道结果等于14.

3、探索算法

师:你们同意这个结果吗?那么9+5=14,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能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向大家证明这个结果吗?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活动,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教师巡视捕捉资源。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验证方法。在汇报或听取汇报的时候,希望每个孩子能仔细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们汇报完再提出来。

学生用教具展示,老师板书这几种方法,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老师接着学生的教具演示图进行板书)

(1)数一数

(2)拆小数,凑大数:把5分成1和4,9+1=1010+4=14所以9+5=14

(3)拆大数,凑小数:把9分成5和4,5+5=1010+4=14所以9+5=14

(4)类推法:把9看成1010+5=15所以9+5=14

4、巩固算理,强化凑十法

师: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我们验证了9+5=14是正确的。大家还想到了好几种计算方法,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先凑成了十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的,所以我们可以给这种方法取个什么名字呢?(生答:凑十法)

刚才同学们讲到了两种凑十法,你喜欢哪种凑十法,能把这种方法再说一说吗?

(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进行全班练习)

师:刚才的学到的凑十法和刚上课时我们的练习题有什么联系?

(出示开课的练习)

生:今天学习的9+5我学会了利用了凑十法计算我们可以先拆分变成9+1+4或者5+5+4变成原来学过的算式,就能凑十很快算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学习找到了计算9+5的好方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还有好多这样的问题,看看你们都能找到好方法解决吗?

出示P80练一练第一题,读题目要求,问:什么意识?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请学生汇报。

2、出示P79页圈一圈、算一算

团结就是力量,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又顺利的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让我们赶快进入第三个问题。齐读要求,自己能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完成的孩子主动给大家说一说。

3、解决问题P80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加法,你觉得和以前9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进位了)师板书:进位加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教学反思:本次呈现的是重建课的教案,在没有进行集体看课指导之前,做过初建课试讲,把原来的教案推翻重写,然后用这个教案又进行了最后的重建课。

我的设计思路:

1、开课的口算练习为探究9+?的计算铺垫,初步感受凑十的快捷和简便。

2、操作感受,体验9+?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体验凑成十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凑十的简单、快捷,为今后学习其它计算题做好准备。

3、鼓励算法多样化,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提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但本课重点指导凑十法。

4、分解难点,把书中指导学生用满十进一的拨计数器的方法这个难点放到下一课感受体验。

自己初建课后感觉效果良好,但是经过集体看课和研究后感觉到教学过程还有个别地方需要再进行加工修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感受到自己研究的乐趣及独立探究出知识的成就感。

点评后修改:

1、开课去掉口算题,投影出示一堆杂乱摆放的牛奶瓶,提问:有多少瓶牛奶?怎样数的快?让学生迫切感受十个圈一起数的快。

2、制作两个能装十瓶牛奶瓶的盒子教具,分四组出示让学生数出共有几瓶牛奶。

第①组一盒10瓶另一盒4瓶

第②组一盒9瓶另一盒5瓶

第③组一盒8瓶另一盒6瓶

第④组一盒7瓶另一盒9瓶

通过教具模型的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先把一盒凑十就能很快知道共有几瓶牛奶。

3、从教具模型抽象到摆小棒操作。用小棒代替牛奶瓶摆一摆,分一分,感受凑十的方便,同时抽象出计算方法。

4、本课只体验凑十法,因此不必比较哪种凑十法更加简便。

《有几棵树》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有几棵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和掌握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8加几。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星期天,淘气也高兴地到公园玩了,在游玩时,他学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想和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就随他一起看看吧。(情境一:淘气在公园的路上有8棵柳树、6棵杨树。)

2、根据小淘气在路上数树棵数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示:一共有几棵树?)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探究。

(1)想一想,一共有几棵树,怎样解决?(8+6或6+8)

(2)到底有多少棵树呢?请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组内交流方法。

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请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成果。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谁要补充?他的方法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出现的情况有:

(1)从8接着数8,9,10,11,12,13,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

4、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1)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2)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3)小淘气就采用了其中“8加2得10,10加4得14”的计算方法,你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了吗?做题时,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搭积木。

(1)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又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示课件:对75页的摆一摆、算一算加工动画,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

(2)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

(3)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摆算算8加5,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2、百花园。

(1)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出示对75页第二题: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蜻蜓在草丛中飞来飞去。)

(2)你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蚂蚁搬家。

(1)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示课件:加工的75页第4题,小蚂蚁在搬家并说明搬家的要求。)

(2)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3)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购买食品。

(1)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2)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

(3)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淘气一起逛了公园,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有几棵树

凑十法

8+6=6+8=

有几枝铅笔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有几枝铅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加号,学会5以内的加法。

2、经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数学的问题意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一猜。

师:老师手上有些什么?猜一猜。生:杯子?花?铅笔?

师:对,有几枝铅笔呢?板书课题:有几枝铅笔

二、探究新知体会加法的含义。

(一)说一说。

1、说一说。

师:认真看老师手上的铅笔,每只手上各有几枝?

生:一只手上有3枝,一只手上有2枝。

师:(合扰)现在表示什么意思?

1生:合起来是5枝。

2生:一共有5枝。

师:(双手分开,再合扰)请完整的说一遍。

生:一只手上有3枝铅笔,另一枝手上有2枝铅笔,一共有5枝铅笔。

2、认一认,写一写。

师:象这样:一只手上有3枝铅笔,另一枝手上有2枝铅笔,一共有5枝铅笔。我们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板书:2+3=5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个符号,你认识+符号吗?

生:加号,妈妈教我认过。师:真棒,你会向大人学习本领!

生:加号,我从书本上看的。师:更了不起,你会向书本学习本领!

师:请拿出手指跟着老师写一写,一横,一竖一样长。

3、读一读。

师:你会读2+3=5吗?板书:2加3等于5。跟读两遍。

4、再说一说。

师:在这个算式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师:做一只手1枝铅笔,另一只手4枝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你也会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吗?

生:(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课堂本上写出加法算式)1+4=5

师:0+5=5,2+2=4,3+1=4等

(二)摆一摆。

1、摆一。看师摆,完成算式的填写。1+3=□

2、摆二。看图学生自己摆,完成算式的填写。2+□=□

3、摆三。学生独立摆,完成成算式的填写。□+□=□

引入两种解法:2+3=53+2=5

4、深入理解。(扩展加法算式的意义)

师:2+3=5表示:一只手上有3枝铅笔,另一枝手上有2枝铅笔,一共有5枝铅笔。2+3=5又表示:一边2个桃子,另一边3个桃子,一共有5个桃子。这2+3=5可以表示多种意思,你也能找一个象这样,表示不同意思的例子吗?

生: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三)辨一辨。

1、独立尝试列式导出辨一辨。

3+1=5()和2+3=5()

师:你们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原来有3辆车,又开来了1辆车,一共有4辆车。

生:图上有4辆车,又还有一个警察叔叔,所以一共是5。

师:四人一个小组议一议。谁是正确的?

生:车要与车合,车不能跟人合。

生:我们学过分类,水果与水果才能分在一起,蔬菜与蔬菜分在一起,所以我们不能把人和车分在一起。

师:你真了不起,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四)找一找。

1、我们学习了加法算式。你也能在教师里找一找加法问题吗?

生:前面1块黑板,后面1块黑板,一共是2块黑板。

生:这边2个窗户,那边2个窗户,一共有4个窗户。

2、回家找一找,家里的加法问题,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寻找加法问题的快乐。

板书设计:

有几枝铅笔

2+3=5读作:2加3等于5

加号

1+3=□2+□=□□+□=□

有几块积木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几块积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几块积木

教学内容
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2、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1、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投影仪、积木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的算式。
(1)2×3=6(2)5×3=15(3)4×6=24
3×2=63×5=156×4=24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读,再指名读。
2、一共有多少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只)

二、新授
教学课本第6页例题。
1、投影出示积木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提问:
图中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汇报。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7?(5个7)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5个7相加是多少)
求5个7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7×5=35(块)或5×7=35(块)]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7×5=35读作7乘5等于35,5×7=35读作5乘7等于35)
算式中,“7”表示什么?(7表示每排有7块积木)
“5”表示什么?(5表示有5排)
“35”表示什么?(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7”叫什么数?(7叫乘数)
“5”叫什么数?(5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2)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一共有35块。
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就是有几个5(7个5)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7个5相加得多少)
求7个5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5×7=35(块)或7×5=35(块)]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
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叫什么数?(5叫乘数)
“7”叫什么数?(7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1题。
该题是让学生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1)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1题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图意。
2、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2题。
该题是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各是几个几相加。
3、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3题。
小狗送信。
教师先出示三座房子,再出示一些算式卡片,说明游戏规划,请三位学生扮演邮递员,把对应的算式卡片送到家。
送信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把表示相同意思的算式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这个游戏可多让几组的学生上来表演。
4、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1825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吨有多重》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