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

小学教案要求

发表时间:2020-11-13

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9白杨一、教学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爸爸说的话,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懂得这段话表白了爸爸什么样的心愿。

2.练思想。

三、教具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生词卡片。

3.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全班听读,然后评读,重点是读准字音。

2.用生词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

3.指名把课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分别读出来。

二、默读课文,讨论分段,并练习归纳各段段意。

(全文可分作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并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戈壁,蒙古族人民把沙漠地区称为戈壁。大说明面积之广。茫茫,一眼望不到头,也说明了戈壁之大。没有没有也没有是对戈壁自然环境的具体说明:十分荒凉,人迹罕至。浑黄一体,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难以分得清,这是大戈壁刮起风沙时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第一句侧重讲环境,第二句侧重讲气候。这段概括地描写大戈壁环境、气候的恶劣。)

2.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借助挂图或投影理解高大挺秀,体会读后有什么感觉。(高大挺秀,又高又直,十分秀丽。在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每隔几秒钟就看到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会十分惊喜,产生喜爱、崇敬的感情。)

四、学习第二段。

1.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妹妹、哥哥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爸爸说了些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2.从兄妹俩的争论中,你们看出了什么?(看出兄妹俩对白杨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到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与直。)

3.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讲了三句话,每句都讲了白杨的一个特点。第一句讲白杨外形直;第二句讲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第三句讲白杨不怕恶劣的气候,能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4.爸爸的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爸爸讲白杨的这段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用赞美的语气读好爸爸讲的话。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体会到爸爸是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

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上文的沉思,是思自己;这里的沉思,是由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引起的,主要是思子女。爸爸由此景想到,孩子在父辈的教育影响下,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七、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对子女的期望。)

三、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学生在思考练习3提供的三个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2.讨论交流。(第三个答案概括得最准确完整。)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体会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先个人背,再同座互背,最后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

1.教师板书晰疆,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和书写笔顺。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精选阅读

19*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要求


19*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好。

2.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前准备

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有条件的可组织一次划船活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你们谁划过船,划船时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进行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题目叫《让我们荡起双桨》,写的就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湖中划船的欢乐情景。

(二)初读,理解词语。

1.试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句子讨论有关词语的意思。

部分词语解释:

环绕围绕

飘荡在空中随风摆动或在水面上随波浮动。

凉爽清凉爽快。

尽情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不受拘束。

3.分节朗读,检查是否做到了读正确。

(三)教学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

2.想象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划船,如果我们根据这一节诗的内容来设计一幅画面的话,那么,画面上应该有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剪贴画)

3.出示句式,描绘画面。

水面_____________,小船_____________,四周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四)教学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节中作者又写了哪些景物?教师可在原画面上增加太阳、小鱼。

3.想象并描述阳光洒在湖面上的景象。

4.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鱼儿看着我们的样子,听着我们的歌唱会怎么想呢?

5.指导朗读。

(五)教学第三小节。

1.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节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划船?(下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做完一天的功课)

3.诗中所提的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4.指导朗读。

(六)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说说生活的幸福,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

3.总结:我们少年儿童能生活得这样幸福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沐浴着党的关怀。

(七)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八)作业:练习背诵。

14 鲸 一、教学要求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4 鲸 一、教学要求”,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4鲸一、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绘有鲸呼气时喷水的挂图一张。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或见过鲸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有关鲸的知识。板书:鲸

二、检查预习。

1.指名依次按自然段读课文。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是否读准了生字的音。

3.预习要求把讲鲸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下来,你画的是哪个句子?

三、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

(①鲸是很大的动物;②鲸是哺乳动物,鲸的进化过程;③鲸的种类;④鲸的生活习性。)

2.课文可以分几段?(四段)应该怎样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出示绘有鲸的外形的挂图。

2.思考并讨论:课文用了哪些方法说明鲸是很大的动物?

(举数字;和很大的动物象进行比较;用鲸的舌头和十几头肥猪进行比较;用鲸张开嘴时可以几个人坐在里面看书的形象化说法。)

3.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的这个特点,并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讨论:(1)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为什么?(2)鲸是怎样由在陆地生活逐步适应在海洋生活的?(着重引导理解什么叫哺乳动物,鳍的意思是什么,鲸的后肢为什么会退化,课文的第一段为什么用一头而不用一条。)

六、小结。鲸的外观像鱼,其实是哺乳动物,这又是鲸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七、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二段。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鲸的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从吃食、呼吸、睡觉、繁殖生长等四个方面来讲的。)

3.齐读介绍鲸鱼吃什么和怎样吃食物的自然段。

讨论: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鲸?它们分别吃什么,怎么吃?

(2)体会三种鲸吃食物的方法、过程,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4.默读介绍鲸呼吸的自然段。讨论:

(1)鲸是怎样呼吸的?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5.指名读介绍鲸睡觉的自然段。

(1)讨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聚在一起、围成一圈、浮在海面上。)

(2)用笔把鲸睡觉的样子画一画。(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

6.齐读介绍鲸繁殖生长的自然段。

讨论:

鲸的繁殖生长有哪些特点?

(胎生、幼鲸靠吃母奶、长得很快、寿命很长。)

四、小结。

1.指名分段读全文。

2.讨论。

(1)课文中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表示体重、身长的数字,突出鲸是很大动物的特点;②表示食物重量的数字,突出了鲸的食量大、吃很快的特点;③其他数字,突出了鲸大、生长快、寿命长的特点。)(2)从课文哪些地方知道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幼鲸吃母奶。)

五、指导朗读。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

获,不要丢掉右下半部的一点;滤,右上方是一竖一横,不要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两遍。

2.把课文读几遍。

3.预习《蟋蟀的住宅》。

2 卢沟桥的狮子 一、教学要求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 卢沟桥的狮子 一、教学要求”,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卢沟桥的狮子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第二句:这座桥建于1870年。

第三句: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板画理

第四句: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3.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1.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相(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的大小、形状、神态。

2.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句式,排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3.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4.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5.默读第三自然段,谈谈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总共有485只。)

6.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提醒注意:厘字上面不要多一点;蹲字右边中间不要少一横;偎字右下不要多一撇;概字中间的最后一笔是点。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而得名。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起战争。侵华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第四句: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

2.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3.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三、朗读全文。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

3.预习《古诗三首》。

15 过桥 一、教学要求


15过桥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2.理解和掌握生字组成的7个新词语。学会课文中7个生字,掌握4个新部首:西、走、月、攵。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的高贵品质。掌握7个生字词。

三、教具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过桥。(板书)读题目,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上走过去)这个过就是通过走过的意思。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过桥的事呢?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粗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朗读课文,在读中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卡片,抽查生字。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过桥的事?他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雷锋小时候上学过桥时帮助小同学的事,粗知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他什么时候要过什么地方?(他在小时候上学时要过一座小桥)使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时,受到句子训练。

2.小桥是怎样的桥?(很小的桥)看图理解小桥的意思,为理解第二段内容打下基础。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5句)

3.读第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什么?(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他们一起去上学)小同学是什么意思?(年龄比雷锋小,年级比他低的学生)他们上学时的天气怎样?(下着大雨)大雨是怎样的雨?(雨点很大,下得又急又猛)天下大雨后会怎样?(会引起发大水等)

4.他们走到小桥边看见了什么?读第二句回答(河水漫过小桥)漫过小桥是什么意思呢?(河水把小桥淹没了,水从桥上流过)河水为什么会漫过桥呢?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桥小和雨大,弄清因为雨很大使河水上涨,桥很小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水才会漫过桥。河水漫过桥以后,过桥会有什么困难呢?使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过桥很不好走,弄不好就会掉进河里。

5.读第三、四句。

(1)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先指导学生读雷锋的话,读出雷锋十分坚决的语气。再画出一个一个地背过去这个重点词语。

(2)一个一个地背与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背过去是说背了一个又背一个,把几个小同学都背过河去;背过去只说背过河啦,没说背几个。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雷锋背小同学过桥很不容易,很有耐心的表现)想一想雷锋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小同学的行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6.读最后一句。先说说放学时雷锋怎样做的?(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为什么要用又字呢?(因为是第二回背小同学了,所以要用又。使学生理解又的意思)

7.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河的这两句话再读一读,说说雷锋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雷锋看到雨这么大,水把小桥漫过,就想到这些小同学过桥就太困难了,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那就很危险了。我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每一个人都顺利安全地过河上学和回家。所以才那样做。)从而认识雷锋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别人,热心帮助小同学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

二、认读生字卡片,复习字音。

三、分析字形,进行组词、书写训练。

过:半包围结构。里边是横、竖钩、点,外边是个辶合起来念过。口头组词:过河、过桥、过去、过来等。

要:上下结构,上边是个西(西字头),下边是个女字,西这个部首要提示和东西南北的西字的异同点。指导学生用要说一句话。

起:走这个部首要让学生掌握。里面是个己不要写成已。口头组词:起来、起床、一起等。

边:可引导学生与过字比较,去掉里面的寸换上力(刀字出头)就念边。口头组词:桥边、河边、旁边、这边、那边等。

背:月字底要让学生掌握,上边是北。组词:背起、背过去、背柴等。

放:右边的攵(反文旁),要指导学生掌握左边是方。组词:放下、放学、放心等。

又:要进行笔画指导。(横撇、捺)

四、指导书写。

五、完成课后作业。

1.第二题填空。要先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联系句子内容把空填准确。

2.第3题安排了3组字形比较。

方放这是一组形声字比较。方、放音相同,调不同。方字加个反文旁就是放。

西要这一组是字的笔画比较,要引导学生弄清西里边的两笔是撇、竖弯,而西字头里边是两竖。

己起己是把起字的一部分放大,让学生清楚里面是个己字,不要写成已字。

8 火烧云 一、教学要求


8火烧云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小黑板一块(抄写思考练习3)。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8火烧云

二、检查预习。

1.什么叫火烧云?见过火烧云吗?(请见过的同学说说。)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纠正读音。

3.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哪部分讲霞光,哪部分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互相交流。

3.学生讨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六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讲读第一段。

1.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2.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通过霞光照到地上引起人和动物颜色的变化来描写的。)描写了哪几个人?霞光照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变化?(小孩子和老头儿。孩子的脸红红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笑盈盈的意思是什么?(盈,充满。满脸笑容的样子。)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大白狗变成红色,红公鸡变成金色,黑母鸡变成紫檀色,小白猪变成小金猪。)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讨论:课文是主要从哪几方面来讲火烧云的?(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讲的。)

2.默读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3.讨论。

(1)讲火烧云的颜色,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天空着了火,突出了它红通通这一特点;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色,不只红色;四个一会儿,不仅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还强调变化很快。)

(2)金灿灿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各指什么颜色?(金灿灿,指像金子那样的色彩;百合色,指像百合那样的颜色。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葡萄灰,指像葡萄表面那层霜的灰色;梨黄茄子紫,分别指像梨那样的黄色、像茄子那样的紫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明火烧云的变化极多,同时表明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绚丽多彩。)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4.默读思考:火烧云的形状是怎样的?

5.讨论。

(1)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讲火烧云的形状,突出了哪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3)哪些词语说明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

7.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观察火烧云有怎样的感受?

2.讨论第三段。

恍恍惚惚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怎样?

(恍恍惚惚,这里指看不真切。观察火烧云时觉得它像马、像狗、像狮子都是人的想象,想象它像个什么;再仔细看看,又可能觉得它并不像,而且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发花。所以课文中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句话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感受。)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1.请二至三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段背诵,教师适当做些提示。

3.练习背诵全文。

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是重点抓住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描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的。)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先让学生谈自己是怎样观察朝霞或晚霞的,自己看到的朝霞或晚霞有哪些特点,与作者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明确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3.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要注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断积累材料的习惯。留心观察,随时练笔,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比较快的提高。

三、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1.出示小黑板。指名朗读黑板上面的两段话。

2.指名说说这两段话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3.抄写这两段话。

四、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1.指名朗读词语。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盈、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前者上大下小,后者上小下大。盈,不要丢掉又。揉的右上是矛,右下是木。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背诵《火烧云》。

预习《鸬鹚》。

《白杨》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


15蟋蟀的住宅一、教学要求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练习抓住特点写一种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加以叙述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

2.写有思考练习第二题中两句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

鲸捕获前肢哺乳动物胎生用肺呼吸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写错的课后订正。)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蟋蟀吗?知道它的俗名吗?(也叫蛐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蟋蟀也有自己的家,有家就要有住宅。今天我们学习的《蟋蟀的住宅》,就是讲蟋蟀的住处的。板书:15蟋蟀的住宅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着重纠正字音和读破句的地方。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宅慎址骤是翘舌音,择是平舌音。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2.讨论分段。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讨论。

(1)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如果把第二句话改为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帮助学生体会到:如果用不光还写句子时,还后面的内容应该是强调的重点。课文中的这句话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蟋蟀住宅的话题。)

(2)蟋蟀的住宅和其他昆虫的住宅有哪几点不同之处?结合课文具体说一说。(课文中强调了两点,一是慎重选址,二是自己挖掘。)

3.齐读第一段。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讨论。(1)人们为什么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2)柔弱是什么意思?根据你对蟋蟀的观察,说说蟋蟀的挖掘工具怎么样。

3.把第一、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朗读第三、四段,想想第三、四段讲的是什么,这两段与第一、二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上节课我们对蟋蟀的住宅有了些简单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具体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讨论。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讲蟋蟀住宅的样子的?(住宅的外部和内部。)

(2)结合课文,说说蟋蟀的住宅从外部到内部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温暖干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

安全(草丛中弯弯曲曲一丛草半掩着)

卫生(仔细耙扫门口,平坦,墙壁光滑)

简朴(没有什么布置)

(3)用投影片出示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思考后讨论: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再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三段课文。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思考后讨论:第四段是从哪几方面讲蟋蟀建造住宅的?(坚持不懈地挖掘,长时间的整修。)

3.出示写有第四段第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片,分别在扒搬踏推等词下面加点,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体会蟋蟀建造住宅时全身使劲,很吃苦耐劳。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干,很有耐心。)

四、小结全文。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用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2.用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蟋蟀筑巢的。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

二、识记字形。

1.指名说说自己记住生字字形的方法。注意宅与它,择与泽,址与止的区别。

2.重点指导骤字间架结构和右边的笔顺。

3.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三、练笔:根据平时观察,抓住一种小动物的特点,写一篇短文。

四、指名读读自己的短文,酌情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对练笔进行修改。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23 再见了,亲人 一、教学要求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3 再见了,亲人 一、教学要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3再见了,亲人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选择同学中讲礼貌的事例写篇短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录音机、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

损失苏州幻想博物馆艺术馆统统奉命(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订正)

二、检查预习,简介抗美援朝。

1.《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情?(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的事情。)

2.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志愿军就分批撤离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3.指名朗读课文。(请四人朗读,前三个自然段每段由一人读,后三个自然段由一人读。)读后评议,着重评议是否读错字,读破句。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暂是平舌音,侦是翘舌音,暂、侦是前鼻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提出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应该怎样分?

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3.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为什么这样分?(这是按照地点的不同来划分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在送行路上话别的情景,后三个自然段是讲在火车站上,列车开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你是从哪儿看出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在路上的情景的?(从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大嫂,请回去吧!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可以看出是在路上。志愿军一次又一次地叫大娘、大嫂不要送了,叫他们回去,但是大娘、大嫂送了又送,不肯回去。)

四、理解第一段。

1.请三名学生按自然段朗读第一段。

2.第一段是讲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学生回答后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来送别志愿军的是不是就这三个人?(不是)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朝鲜的老年人、儿童和中年人。)

3.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哪几件事?可以边读边想边做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4.讨论。

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三件事?(不是,这只是举了最突出的几个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一句就说明大娘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每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可以边读边想边做记号,把每一段中讲的几个意思画出来。

3.讨论第二自然段。

(l)这段讲了哪几个意思?(讲了小金花的刚强和她对志愿军的亲密感情。)

(2)小金花的刚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理解噩耗同归于尽。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动作、表情、语言,说明小金花很刚强。)

(3)小金花与志愿军亲密感情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金花很刚强,妈妈牺牲时也没有哭,但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小金花平时很爱唱歌,但送志愿军时,难过得歌也唱不起来了。)

4.讨论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嫂的什么事情?(讲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双腿的事情。)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中的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被炸断了双腿,这是血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个说法?(可以改为: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已经能够充分地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比较一下,两种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用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的反问句子,意思就是更加肯定,更加强调了。)

5.把前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第二段。

1.谈话:第一段讲了朝鲜的老老少少,送了一程又一程,志愿军回忆了许多与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的往事。第二段讲的是什么呢?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第二段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感人场面。)

3.这个感人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朝鲜这块土地的眷恋之情。)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感情。

2.各人自己朗读,要读出依依惜别的感情。

3.指名当众朗读,可酌情多请几名同学,各自选择朗读某一段,争取越读越好,读得动心动情。

四、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1.提问:再见了,亲人这个话是谁说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志愿军说的,也可能回答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都这样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2.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讲的是志愿军撤离朝鲜时,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情景。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话。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不会不讲话?(不会)对,朝鲜人民也有说不完的话,只是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一下,朝鲜人民可能说了些什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思考,也可同座互相讨论。

4.讨论交流:朝鲜人民在送别志愿军时可能说些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自由发言。如从第一自然段的为什么摇头呢可以体会到,大娘这时摇摇头,可能会说:我不回去,一定要把你们送上火车。在志愿军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例,他们可能会说:你们为了帮助我们打败美国侵略者,吃了多少苦,多少人流血牺牲,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5.总结。阅读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中具体讲到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谊,还要透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的代价,从而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五、布置作业。

1.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暂时昏倒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深情厚谊

(听写后同座批改,有写错的课后订正。)

二、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1.找出课文中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2.说说雪中送炭的比喻意思。

3.在作业本上练习造句。

4.指名读读造的句子,并就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进行评议。

三、检查背诵。

四、完成练笔。

1.读题目,明确练笔要求。

2.学生各自练习。

3.互相交流。表扬写得好的,对存在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五、布置作业。

1.修改练笔。

7 鱼游到了纸上 一、教学要求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7 鱼游到了纸上 一、教学要求”,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7鱼游到了纸上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5《白杨》教学设计之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白杨》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5《白杨》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服从需要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建设者扎根边疆

坚强无私奉献

附全文质疑:

白杨树为什么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沙漠生长?

白杨树在没有水的沙漠是怎样找到水源的?

白杨树为什么能抵御风沙?

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人工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

课文中的爸爸是不是袁鹰?

听着孩子的对话,为什么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带孩子们去新疆的目的告诉他的孩子?

16 威尼斯的小艇 一、教学要求


16威尼斯的小艇一、教学要求

1.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体会威尼斯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情。

2.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小艇特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蟋蟀的住宅》。

1.听写词语。

住宅住址慎重选择柔弱挖掘骤雨钳子

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写错的课后订正。)

2.指名讲讲下面词语的意思。

骤雨(骤,急速。骤雨,下得又大又急的雨。)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下都感到满足。在课文中有将就对付的意思。)

3.提问:《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蟋蟀的什么?(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样子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这篇课文就是讲威尼斯小艇的,讲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艇纵拥梁都是后鼻音,叉是翘舌音。)

2.指名朗读课文。(可按自然段每人朗读一段。读后让学生评议一下,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破句的地方。)

3.预习要求把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画出来,你们画了哪些句子?(请几个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

四、理解描写小艇样子的语句。

1.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贴出挂图。)

2.图文对照,理解有关语句。

(1)小艇有多长?(有二三十英尺长。)知道一英尺有多长吗?1英尺折合0.9144市尺。)那么二三十英尺有多长呢?(大约有两三丈长。)

(2)小艇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什么叫独木舟?为什么说小艇有点像独木舟?(独木舟,指把一根树干的中间掏空后做成的小船。威尼斯小艇又窄又深,像个独木舟;但是独木舟是一种简易的小船,威尼斯小艇的制作是比较讲究的,所以说有点像独木舟。)什么是新月?为什么说小艇像新月?(新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弯弯的,威尼斯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样子很像弯弯的月亮。)

(3)为什么说小艇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是用水蛇来打比方,说明小艇行动轻快灵活。)

(4)刚才我们了解了小艇外面的样子,再来看看它里面是怎样的。课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小艇里面的样子?(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打开窗帘,都说明小艇里面的设备很好。)

五、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先让学生各自练习,再指名读和说。)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想想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2.看看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把书上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名读、说。)

2.课文除了讲小艇的样子,还讲了什么?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想想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段意。(可一人读一段,接着就说这段的段意。第四段是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第五段是讲白天人们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小艇;第六段是讲晚上人们也离不开小艇。)谁能把第五、第六段合起来归纳一下段意?(小艇和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课文中是怎样具体说明的?(要抓住四点:行船的速度很快;船多的时候能操纵自如;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能作急转弯。)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自如的意思是活动不受阻碍。操纵自如指的是船夫驾驶小艇的技术很熟练,想怎么就怎么,船多的时候也不受影响。)

3.小艇与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课文中是怎样具体说明的?(课文中讲了白天人们离不开小艇,夜晚人们也离不开小艇;讲了老老小小、男男女女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小艇。)

4.在家认真读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从中能体会到些什么?(只有在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的时候,威尼斯城才能静下来。这说明,在威尼斯,人的活动和船的活动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5.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关系这样密切,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吗?(联系第一自然段回答,因为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练习朗读全文。

1.各自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五、完成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读题中的词语。

2.讨论:写这些词语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艇的中间是廴,

是刃。)

3.把题中的词语认真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下一课《雪猴》。

13雪地里的小画家 一、教学要求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3雪地里的小画家 一、教学要求”,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3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马、小鸡、小鸭、小狗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习性。

2.学习7个生字,两个部首:雨(雨字头)和(竹字头)。理解生字和熟字组成的新词:雪地、画家、竹叶、月牙、用、笔、几,懂得暂不要求掌握的词的大致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

1.生字卡片。

2.竹叶、梅花、枫叶等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课题。

2.看题目讨论:雪地什么样?(下雪后,地面上盖上一层白雪,走上去会出现一串串脚印)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年龄不大,有很高的画画本领的人)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雪地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画什么样?他们怎么成为雪地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的字音。

1.看拼音读课文,用铅笔画出本课生字,标出诗中有几句话。

2.再看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求记住生字字音,把句子读连贯。

3.指名读课文,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连贯。

4.读生字卡片,检查离开拼音是否记住生字字音。

5.再读课文,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主要讲谁的事,讲他们的什么事。(讲小动物的事,讲它们在雪地上画画的事。)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意思。

1.读第一句。说说天气怎么了(下雪了),小动物们要在雪地画画,看到下雪心情会怎样(非常高兴),请带着非常高兴的语气读第一句诗。

2.读第二句。说说雪地里谁来了(一群小画家);看图说说一群是多少(好几个)。

3.读第三句。①说说这群小画家都有谁?它们各画的是什么?(这群小画家有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小鸡画的是竹叶,小狗画的是梅花,小鸭画的是枫叶,小马画的是月牙)②出示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实物或图画,认识它们的形状,说说它们的名称。③看插图并与实物做比较,说说这些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的画与实物像不像。④再读第三句。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我们画画用什么(我们要用铅笔画,再用蜡笔或水色上色)这群小画家是怎么画出这么美的画的呢?(读第四句后回答:小画家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这些小动物走过雪地,爪子踩在雪地上,就留下自己的爪印,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读第四句。

5.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脚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鸡、鸭、狗、马的爪子或蹄子,了解它们的脚趾的不同形状,小鸡的爪子形像竹叶,小狗的蹄子的形状像梅花,小鸭的脚趾之间有蹼连着,印出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是圆形的,在雪地走过印出的蹄印像月牙)

6.读最后两句话。前一句是个问句,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青蛙怎么没参加)青蛙为什么不到雪地上画画呢?(它躲在洞里睡着啦),青蛙为什么躲在洞里睡觉呢?(因为青蛙是一种冬眠的动物)。老师简介青蛙冬眠知识:冬天寒冷,食物、水分缺乏,青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像睡觉一样,等到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它再恢复正常活动。要求学生用问答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7.读全文,想想学习这篇课文之后,你增加了哪些知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趾不一样,青蛙是冬眠的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生字词卡片:画家、竹叶、月牙、用、笔、几。

二、识记生字字形。

1.师生共同分析雪、笔的字形。雪:上边是新部首雨(雨字头),下边是日没有一竖。笔:上边是新部首竹字头,下边是毛字。

2.学生独立分析其它生字字形,老师要表扬识记字形方法好的同学。画:上面一横,中间一个田字,下面竖折、竖。

叶:左边口字旁,右边是十字。

牙:书写笔画:横、竖折、竖钩、撇。

用:书写笔画:竖、横折钩、横、横、竖。

几:书写笔画:撇、横折弯钩。

3.在田字格中写生字,一字写两遍。

三、指导背诵课文。(可用填空的办法指导学生背诵。)

四、综合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一两个字,填在括号里。

口()()()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学要求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学要求”,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加以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逝是翘舌音,枣嗽是平舌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的事情。)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是怎么说的?(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事情)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一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可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空题的小黑板,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要注意冠字上

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

成攵。

五、布置作业。

预习《白杨》。

《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要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