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的基本要求

小学教案要求

发表时间:2021-03-08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的基本要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时的内容﹑方法﹑要求。

2.学会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及科学评价实验方案。

学习过程

一、学习探究活动

阅读课本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是:

(2)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哪些方面入手

(3)设计化学实验时应遵循哪几项要求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包括: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时,应选择安全性好﹑药品易得﹑操作简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最佳方案。

【评价】

1.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原子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O+2NH3======N2+3Cu+2H2O

(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mH2O]的方法进行测定,请用图示所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连接的顺序为(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②列出计算Cu的原子量的表达式:。

③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A.CuO末全部还原的CuB.部份CuO受潮

C.CuO混有CuD.部份CuO还原为Cu2O

(1)如果仍采用上述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

A.mCu和mCuOB.mN2和mH2O

C.mCu和mH2OD.mNH3和mH2O

2.右图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乙醇与氢卤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在烧瓶A中放入一些新制的无水CuSO4粉末,并加入约20mL无水乙醇,锥形瓶B盛放浓盐酸,分液漏斗C和广口瓶D中分别盛浓H2SO4,干燥管F中填满碱石灰,烧杯作水浴噐。

当打开分液漏斗C的活塞后,由于浓H2SO4缓缓流入B中,则D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过几分钟后,无水CuSO粉末由无色变蓝色,此时水浴加热后,将F端逸出的气体点燃,发生特殊的绿色火焰。试回答:

(1)B中逸出的主要气体是原因是。

(2)D广口瓶的作用是;E管的作用是。

(3)F管口点燃的气体是(填化学式),生成其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瓶中无水CuSO4变蓝的原因是。

(5)由A中发生反应的事实,可推断出的结论是__。


针对性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

1.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顺序装入()。

A.水;无水CaCl2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C.浓H2SO4;饱和NaHC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稀H2SO4

2.下列各组溶液,只要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KOH和Al2(SO4)3B.稀H2SO4和NaHCO3

C.CaCl2和Na2CO3D.Ba(OH)2和NaHSO4

3.一瓶Na2SO3已部份氧化,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其纯度,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①称取样品

②用蒸馏水溶解样品

③过滤

④在烘箱中烘干沉淀

⑤向溶液中加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⑥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再用AgNO3溶液检验,不出现沉淀为止

⑦准确称量干燥沉淀的质量

⑧在干燥器中冷却

⑨计算

A.①②③⑥⑤④⑧⑦⑨B.①②⑤③⑥④⑧⑦⑨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D.①②③⑤⑥④⑧⑦⑨

4.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试液滴加BaCl2溶液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结论:试液中一定含有SO42-

点燃通入Ba(OH)2溶液

B:气体气体白色沉淀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

打开瓶盖用沾有浓氨水玻璃棒靠近

C:某溶液冒白雾白烟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是浓硫酸

滴加苯酚溶液

D:某有色溶液紫色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5.限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2S、Na2SO3、Na2CO3、NaAlO2、Na2SO4

五种溶液,应选用()。

A.烧碱溶液B.BaCl2溶液C.氨水D.盐酸

6.欲使CuSO45H2O、NH4Cl和SiO2的混合物分开,其必要的操作为()。

A.升华、溶解、过虑、蒸发B.溶解、过虑、蒸发、分液。

C.加热、溶解、过虑、结晶D.溶解、过虑、分馏、结晶

7.现给你提供以下试剂①蒸馏水②铁粉③浓:H2SO4④浓盐酸⑤烧碱⑥浓氨水⑦Cl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从电子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后的废液中回收并制纯净的FeCl3溶液。在方案中需选用上述试剂中的()。

A.①②④⑦B.①③④⑥C.②④⑥⑥⑦D.①④⑥⑦

8.某学生设计了三种制备方案①用KI晶体与浓H3PO4反应制HI②用饱和食盐水制电石气③用纯碱和石灰水制烧碱,可用的方案是()。

A.①B.①③C.②③D.全部

9.设计实验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下列仪器不必罗列在实验通知单中的是()。

A.滴定管B.玻璃棒C.烧杯D.分液漏斗

10.去掉苯酚中混有少量的苯甲酸、应选用最好的实验方案是()。

A.在混合物中加入盐酸、充分振荡,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B.在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再通入过量CO2使反应完全后,再分液漏斗分离

C.将混合物用蒸馏方法分离

D.在混合物中加入乙醚、充分蒸取苯酚后,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二.填空题

11.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强酸性液体的耐酸性过滤器)。(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网)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洗涤沉淀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12.某混合物粉末中含有K+﹑Na+﹑Mg2+﹑Cl-﹑Br--。

(1)将K+﹑Na+﹑Mg2+大致分离,并把Cl-﹑Br-也大致分离开来,有以下的方法和步骤可供选择(有些可以重复使用):①溶于水配成稀溶液;②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③通入足量的CO2;④通入足量的氯水;⑤加入足量浓氨水;⑥过滤;⑦用CCl4萃取。最合理的方法和步骤的顺序依次是(用编号)

(2)分离后剩余的水溶液中所含的主要物质是

(3)如果上述分离过程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是小苏打,要得到干燥的小苏打应采取的最简单的措施

13.为测定碳酸钙纯度(设含杂质SiO2),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方案,请回答每个方案中的问题。

[方案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加入过量盐酸;

(3)收集并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VmL。

问题:如果称量样品时,砝码底部有一处未被实验者发现的残缺,那么测定的碳酸钙的纯度会(偏高、偏低、无影响)

[方案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用cmol/L盐酸VmL(过量)溶解样品;

(3)取溶解后的溶液mL,用C′mol/LNaOH溶液滴定,恰好用去V′mL。

问题1:列出本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名称(除铁架台及附件、烧杯之外)

问题2:加盐酸后是否需要滤出SiO2后再用NaOH滴定(填选项编号)。

A.需要B.不需要C.均可

问题3:碳酸钙纯度计算公式。

[方案I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高温(1000℃)煅烧直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质量为M′g。

问题1:为什么要煅烧至1000℃且“直至质量不再改变”?

问题2:本方案中的“冷却”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方案IV]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加入足量Cmol/L盐酸VmL使之完全溶解;

(3)过滤并取滤液;

(4)在滤液中加入过量C′mol/LNa2CO3溶液V′mL;

(5)将步骤(4)中的沉淀滤出、洗涤、干燥、称重为M′g。

问题1:此方案中不需要的数据是(填选项编号)。

A.C、VB.C′、V′C.M′D.M

问题2:为减少实验误差,必要的操作是(填选项编号)。

A.精确测定Na2CO3溶液体积V′mL

B.精确配制浓度C′mol/LNa2CO3溶液

C.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洗涤也应并入(4)中

D.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质量M′g备用

问题3:步骤(5)中要将沉淀进行洗涤,如果未经洗涤,则测定的碳酸钠纯度将

(偏高、偏低、无影响)。

综上所述,你认为4个方案中,最好的方案是,其它方案的缺点分别是:

方案IV:沉淀的洗涤、干燥、称量操作过程复杂,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方案;。

方案;。


延伸阅读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AD

2.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将SO32-氧化成SO42-、造成结果误差。

⑵保证得到的沉淀都是BaSO4,没有BaSO4

⑶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不变。

⑷(

第二节:性质方案的设计

1.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小刀、一面涂有石蜡层的铜板。

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在FeCl2(aq)中滴加Cl2(aq)

FeCl2(aq)浅绿色

Cl2(aq)能把Fe2+氧化为Fe3+

振荡,观察

溶液变成棕黄色

滴入3滴KSCN

血红色

FeCl2(aq)中滴入KSCN(aq),Cl2(aq)中滴入KSCN(aq)

无明显现象

将两者混合

血红色

(2)

FeCl2(aq)加入稀NaOH(aq)观察

白色沉淀立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在碱性条件下O2可把Fe2+氧化为Fe3+

(3)

3mLFeCl3加入约10g铁粉、振荡、静置;观察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Fe3+可被Fe还原生成Fe2+

再滴入KSCN溶液观察A

无明显变化

(4)

在涂有石蜡的铜板上用小刀刻字(刻去石蜡,露出铜板),把刻过字的铜板浸在FeCl3饱和溶液静置一段时间,用清水洗净残液,再用热水除去石蜡观察

铜板留下明显的凹型字

Cu被Fe3+溶解

2.(1)研钵

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6H+=2Fe3++3H2O

(2)0.1mol/LKSCN;立即显通红色;FeCl3+3KSCN=Fe(SCN)3+3KCl

(3)加入的NaOH被HCl中和,未生成Fe(OH)3红砖中Fe3+的含量很低,生成的Fe(OH)3浓度未能达到饱和。

针对性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1.B2.C3.BC4.AD5.B6.B

二、填空题7.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结构特点

8.溴水、Na2SO3溶液;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Na2S溶液、Na2SO3溶液、稀H2SO4。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9.(1)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体,振荡,可看到红色变浅,说明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2)取少量NH4Cl晶体溶于水,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NH4+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第三节:检验方案设计

1.(1)给四种末知溶液编号。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ml。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四种测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显黄色的说明有钠离子。

(2)在(1)中不显黄色的三种溶液中各滴入5滴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含有Fe2+。。

(1)在(2)只有白色沉淀的试管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有Al3+。。

(2)在(3)中白色沉淀不溶解的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含有Mg2+

(3)另用四支洁净的试管,各取1ml原溶液。向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再加适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均含有SO42-离子。

2.(1)C

(2)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入盐酸(记录滴数)直至不产生气体为止,所消耗盐酸的量较多的是碳酸钠,较少的是碳酸氢钠。

第四节: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1)①bcacd;

吸收NH3,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固体由黑变红。

②(18mCuO/mH2O)-16③AC

(2)AC

2.(1)HCl;浓H2SO4滴入浓盐酸中,吸水放热,使HCl气体逸出

(2)干燥HCl气体;冷凝回流乙醇蒸气

(3)CH3CH2Cl;CH3CH2OH+HClCH3CH2Cl+H2O

(4)CH3CH2OH和HCl反应生成CH3CH2Cl和H2O,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胆矾显蓝色。

(5)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可被氯化氢分子中的氯原子取代。

针对性测题(二)

选择题1.AB2.A3.B4.D5.D6.C7.A8.D9.AD10.B

11.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简述)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过滤

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稀释或沉淀

在另一烧杯中,放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并不断搅拌

过滤

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洗涤沉淀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洗几次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

12.(1)②⑤⑥③⑥④⑦

(2)NH4ClKCl

(3)自然风干(因NaHCO3受热易分解)

13.方案Ⅰ:偏低

方案Ⅱ:①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酸式和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②B③

方案Ⅲ:①保证CaCO3完全分解

②应在干燥中冷却,防止生成的CaO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造成质量改变而产生误差。

方案Ⅳ:①A、B②C③偏高

方案Ⅱ

方案Ⅰ:气体体积难以准确测量

方案Ⅲ:实验室难以提供1000℃的高温


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制备方案的设计

1.AD2.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将SO32-氧化成SO42-、造成结果误差。⑵保证得到的沉淀都是BaSO4,没有BaSO4⑶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不变。⑷(

第二节:性质方案的设计

1.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小刀、一面涂有石蜡层的铜板。实验操作步骤: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在FeCl2(aq)中滴加Cl2(aq)FeCl2(aq)浅绿色

Cl2(aq)能把Fe2+氧化为Fe3+

振荡,观察溶液变成棕黄色滴入3滴KSCN血红色FeCl2(aq)中滴入KSCN(aq),Cl2(aq)中滴入KSCN(aq)

无明显现象

将两者混合血红色

(2)

FeCl2(aq)加入稀NaOH(aq)观察白色沉淀立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在碱性条件下O2可把Fe2+氧化为Fe3+

(3)

3mLFeCl3加入约10g铁粉、振荡、静置;观察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Fe3+可被Fe还原生成Fe2+再滴入KSCN溶液观察A无明显变化

(4)

在涂有石蜡的铜板上用小刀刻字(刻去石蜡,露出铜板),把刻过字的铜板浸在FeCl3饱和溶液静置一段时间,用清水洗净残液,再用热水除去石蜡观察

铜板留下明显的凹型字

Cu被Fe3+溶解

2.(1)研钵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6H+=2Fe3++3H2O(2)0.1mol/LKSCN;立即显通红色;FeCl3+3KSCN=Fe(SCN)3+3KCl(3)加入的NaOH被HCl中和,未生成Fe(OH)3红砖中Fe3+的含量很低,生成的Fe(OH)3浓度未能达到饱和。

针对性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1.B2.C3.BC4.AD5.B6.B

二、填空题7.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结构特点

8.溴水、Na2SO3溶液;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Na2S溶液、Na2SO3溶液、稀H2SO4。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9.(1)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体,振荡,可看到红色变浅,说明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2)取少量NH4Cl晶体溶于水,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NH4+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第三节:检验方案设计

1.(1)给四种末知溶液编号。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ml。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四种测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显黄色的说明有钠离子。(2)在(1)中不显黄色的三种溶液中各滴入5滴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含有Fe2+。。(1)在(2)只有白色沉淀的试管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有Al3+。。(2)在(3)中白色沉淀不溶解的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含有Mg2+(3)另用四支洁净的试管,各取1ml原溶液。向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再加适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均含有SO42-离子。2.(1)C(2)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入盐酸(记录滴数)直至不产生气体为止,所消耗盐酸的量较多的是碳酸钠,较少的是碳酸氢钠。

第四节: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1)①bcacd;吸收NH3,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固体由黑变红。②(18mCuO/mH2O)-16③AC(2)AC2.(1)HCl;浓H2SO4滴入浓盐酸中,吸水放热,使HCl气体逸出(2)干燥HCl气体;冷凝回流乙醇蒸气(3)CH3CH2Cl;CH3CH2OH+HClCH3CH2Cl+H2O(4)CH3CH2OH和HCl反应生成CH3CH2Cl和H2O,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胆矾显蓝色。(5)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可被氯化氢分子中的氯原子取代。针对性测题(二)

选择题1.AB2.A3.B4.D5.D6.C7.A8.D9.AD10.B11.序号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简述)①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②过滤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③稀释或沉淀在另一烧杯中,放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并不断搅拌④过滤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⑤洗涤沉淀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洗几次⑥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12.(1)②⑤⑥③⑥④⑦(2)NH4ClKCl(3)自然风干(因NaHCO3受热易分解)13.方案Ⅰ:偏低方案Ⅱ:①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酸式和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②B③

方案Ⅲ:①保证CaCO3完全分解

②应在干燥中冷却,防止生成的CaO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造成质量改变而产生误差。方案Ⅳ:①A、B②C③偏高

方案Ⅱ

方案Ⅰ:气体体积难以准确测量

方案Ⅲ:实验室难以提供1000℃的高温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掌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能根据物质制备原理制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装置的能力,巩固物质制备的实验操作。

3.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Al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Al(OH)3,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与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有何不同,请填写下表。

滴加试剂顺序

现象

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3

AlCl3溶液滴加NaOH

(2)为使AlCl3完全转化Al(OH)3,最好选用什么试剂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当设计物质制备方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示例1课本78面]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下面是课本中制备Al(OH)3的三个方案,请写出每个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括号内填写所加试剂

方案一:()()

Al(OH)3

Al2(SO4)3溶液

铝屑

反应式①

方案二:

铝屑

Al(OH)3

NaAlO2溶液

()()

①②过滤、洗涤

反应式①

方案三

铝屑

铝屑

()

Al(OH)3

①③

铝屑

Al2(SO4)3

()过滤、洗涤

NaAlO2溶液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3。方案三中①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Al(OH)3所消耗的原料H2SO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

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从原料消耗和实验操作的简易性方面考虑,应选择的方案是

2.阅读课本P80页以Al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按实验方案要求做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及数据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包括的项目一般有

(2)步骤1中用NaOH溶液洗涤铝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铝屑分成等质量四份,其原因是

(3)步骤5中如何检证Al(OH)3已洗涤干净,请写出操作步骤。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弄清物质制备的原理,从原理为切入点设计方案,方案一般已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2.针对一个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要会得对每个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理论上要科学。②操作上要简单可行。③原料用量要节约。④要环保,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评价】

1.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等质量的硝酸铜(1)铜跟浓硝酸反应(2)铜跟稀硝酸反应(3)铜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1)途径(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1)途径(2)途径(3)

2.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份氧化,可通过实验来测量某无水亚硫酸钠的纯度,某同学设计有如下几步操作。

①称量a克样品,置于烧杯中

②加入足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显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④过虑,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g固体。

(1)本实验是否能用Ba(NO3)2代替BaCl2?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是:。

(3)步骤⑦中的合格标准是:

(4)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荷花淀教学基本要求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花淀教学基本要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基本要求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点
◇分角色精彩地朗读对话
◇分析、体会几处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
(3)德育渗透点
◇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体味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本文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
◇由课文描写战争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即小说诗化)引出“白洋淀派”。
二、整体阅读指导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水生?水生嫂?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刻画人物方法?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三、语段赏析
◇简洁朴素的对话描写
1、当水生告诉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平和的语气中透出她的温和、顺从、贤惠,其中有一丝嗔怪,更有一份理解与支持,不满意的口气表达了满意的心情。)
2、当水生说家里的事靠她多做些了,她鼻子有些酸,但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没有豪言壮语,却深明大义,家里的重担自己挑,全力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同时对水生的理解、体贴感到心慰。)
3、分角色研读以下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体味含蓄而又委婉的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听说她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1、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因为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着,才不留心而被划破;参军去部队,本是意料之中,“明天”就走,又在意料之外,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她克制依恋之情,坚强自若。细腻、丰富的感情全由这一个简单的细节而显露。)
2、学生分析下面细节描写作用,并比较与一般战争小说的区别。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叶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在打捞战利品时,战士们“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1、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哪里是写战争?分明是诗的语言,抒情浓郁,诗意盎然,引人入胜,作者把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是的,作者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2、学生寻找类似景物描写的语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培养鉴赏能力。
3、讨论文中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情节展开,增添文章诗意。)
四、人物与主题
讨论并分析
◇一群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的代表——水生嫂形象(勤劳、纯朴、温顺、善良,深明大义,勇敢自强。)
◇小说表现的主题: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五、总结与引申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其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