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疼痛》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美国科学家彼得·辛格的科学论著《动物解放》中的第一章,本文说明、论述了动物是有疼痛感觉的,进而提出人类应该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作者认为,人类只有彻底改变了对待动物的观念,调整在诸多领域里对待动物的做法,才是真正做到了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这是一篇科普文,语言表达科学严谨,论证结构思维缜密,科学观点新颖独到。为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动物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学生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写在一张表格中,并阐述自己的收获和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将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老师共同分享;将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并将传统的动物保护主义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加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动物保护观点。

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阅读感知、提取整合、资源共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从而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论证结构思维缜密。

2、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提出的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了解文章缜密的论证结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环节】

1、常规性知识积累(字词的积累)

2、作者简介

彼得·辛格(PeterSinger,1946-),著名伦理学家,现任教于澳大利亚莫纳虚大学哲学系。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其代表作《动物解放》一书从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达26次。

1973年4月5日,彼得·辛格在《纽约书评》上撰文,首次提出“动物解放”(AnimalLiberation)一词。辛格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写成的《动物解放》一书出版,“动物解放”一词由是深入人心,并成为30年来风起云涌的动物权利运动最为响亮的口号。

3、初读文章谈感受;

4、再读文章填表格;

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在下面的列表中。(附表格)

5、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利用投影进行小组展示)

6、小结: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了彼得·辛格的《动物的疼痛》,作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我们不仅要去把握体会作者的观点,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要去努力实践作者的观点。

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在下面的列表中。

互助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市级的研究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精选阅读

高二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的代谢》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的代谢》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章知识框架】

【疑难精讲】

1.弄清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关系

对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归纳。一是来源: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有机高分子物质,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动物只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其水解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消化过程为: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酸+甘油,蛋白质→多肽→氨基酸。二是去向: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三大营养物质共有的途径是氧化分解释放出所含有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不共有的途径是在体内贮存起来,即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贮存,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三大营养物质具体的代谢过程,从来源和去路两种情况可以比较如下:

(1)糖类代谢——葡萄糖在体内的变化

(2)蛋白质代谢——氨基酸在体内的变化

(3)脂类代谢——脂类在体内的变化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实质上是介绍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相互转化情况,科学实验证明了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由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些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营养物质联系的桥梁。对植物来讲,糖、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人来讲,糖类和脂类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多余的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组成人体的12种氨基酸,另有8种氨基酸不能转化,只能靠从食物中摄取,因此,这8种氨基酸叫人体必需氨基酸。

对于糖类、脂肪、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设例分析理解。例如,北京鸭在育肥阶段用含糖类很多的谷类食物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鸭就变肥了,这说明糖类在动物体内可以转变成脂肪。又如,把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它的细胞内就能合成各种脂类;某些动物在冬眠后发现脂肪层变薄;糖类可以转变成非必需的氨基酸,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氨基酸。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同时用蛋白质饲料喂动物,发现动物逐渐肥胖等。这些实验表明了三者之间可以实现转化,研究发现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代谢与人体健康

①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是相当恒定的,每100mL血液含葡萄糖80~120mg。进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吸收入血,血糖浓度暂时升高,但不久即恢复正常。在短时间内空腹,没有糖吸收入体内时,肝糖元再分解成葡萄糖而进入血循环。血糖的去路有四条:一是氧化分解。二是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而贮存。三是合成非糖物质,如脂肪,某些氨基酸等。四是随尿排出。血糖从尿中排出是一种不正常的去路,但在某些情况下,血糖含量升高,如超过160mg/dL,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此时部分糖从尿中排出。血糖的来源及去路概括如下图所示:

②血糖浓度平衡的原因:上述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在机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是在神经、激素及某些器官的功能调节作用下来完成的。

③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对人健康的影响。人在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情况下、血糖浓度低于50mg/dL,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惊厥和昏迷等低血糖晚期症状。这时应及时给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少时,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一部分血糖随尿液排出,称糖尿病。此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注射胰岛素可使症状消失,但不能根治。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时容易被胃肠内的蛋白酶分解而失效,所以不能口服。

(2)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①肥胖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的肥胖,是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多于消耗的供能物质,由食物中吸收来的过量脂肪和糖类、蛋白质可转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

②肝硬化的原因: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先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成体内脂肪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内脂肪先被运到肝脏,然后再进行分解。脂肪在血液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的。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者缺乏合成脂蛋白的原料之一——磷脂,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积累,形成脂肪肝。这种情况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长期发展下去,可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肝硬化。合理膳食,适当地休息和活动,并注意吃一些富含卵磷脂的食物,能防治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组成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经常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因此机体必须经常从外界摄取蛋白质,作为体内新生蛋白质的原料,以维持体内蛋白质的平衡。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入的蛋白质都是混合蛋白质,各种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含有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必需氨基酸,所以混合食物中蛋白质可以互相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而使它们的成分和比例更接近于机体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成分和比例。故同时吃几种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可取长补短,使营养价值不高的蛋白质,可以更合理地高度利用。

【学法指导】

本部分知识可以安排2~3课时完成。

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图解学习人和高等动物的三大物质代谢。重点是糖的代谢与健康,明确血糖的来源和代谢去路,氨基酸的代谢去路等,明确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可以联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的调节来掌握该部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对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重点分析糖代谢与人体的健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病例,如糖尿病、低血糖症、脂肪肝、肥胖症等分析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问题。然后结合练习题记住有关问题。

【典型例题精讲】

[例1](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在将鲜牛奶制成酸奶的实验中,盛鲜奶的容器必须密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

A.空气进入容器

B.产生的乳酸分解

C.水分过度蒸发

D.灰尘掉入容器

【解析】酸奶的形成,必须在乳酸菌的作用下,产生乳酸,才能使奶变酸。乳酸菌的代谢方式是异养厌氧型,所以只有在无氧气的条件下,生长繁殖才能更快更好,产生较多地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反而受到抑制。

【答案】A

[例2](2002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类人群中,一段时期内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的是

A.健康儿童

B.重创伤恢复期病人

C.健康成年男子

D.禁食期病人

【解析】此题表面上是考查氮代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考查蛋白质的代谢问题,因为人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氮的废物。人在不同年龄段以及健康与患病时的物质代谢的速度是不同的。健康儿童正处在生长旺盛的时期,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内,摄入物质的量大于分解物质的量;生病的人和禁食的人,一段时间内摄入物质的量少于排出物质的量;只有健康的成年人,其同化作用等于异化作用,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摄入和排出的物质的量基本相等。

【答案】C

[例3]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共同的代谢终产物有

A.二氧化碳和尿素

B.胆固醇和氨

C.尿素和尿酸

D.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脂肪在人体内氧化分解中的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在氧化分解中,首先通过脱氨基作用脱下氨基形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例4]动物在饥饿状况下,组织内首先可能降低含量的物质是

A.糖元 B.氨基酸

C.血糖 D.脂肪

【解析】动物在饥饿状况下,得不到食物的补充,而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因此动物体内的氧化分解仍在进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氧化分解的物质主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组织内首先降低含量的是血糖。

【答案】C

[例5]不吃早餐的学生,往往在上第二节课时,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血糖低于160 mg/dL

B.体内缺少必需的氨基酸

C.血脂浓度过高

D.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

【解析】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吸收血糖,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不吃早餐的学生,到第二节课时,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从而使脑组织中缺少能量供应而出现上述症状。

【答案】D

[例6](2000年上海高考题)下图表示人体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和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1)写出图中下列物质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2)人饥饿时首先使用的贮能物质是_________,当它的数量不足时,则动用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用图中标号依次写出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脂肪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物质分解过程⑧又称为_________作用。人体所必需的A物质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⑦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蛋白质可以分解成氨基酸;而分解成甘油与C(脂肪酸)的是脂肪;淀粉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元(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合成肌糖元),当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时,需要吸进O2。(2)饥饿时,肝糖元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肝糖元不足时,糖类、脂肪、蛋白质也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3)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D(葡萄糖),形成x(代谢中间产物),再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合成脂肪,这是淀粉转化成脂肪的大致过程。(4)A(氨基酸)分解成Y的过程,称为脱氨基作用。对于人来说,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能通过体内的其他物质转化而成,必需从食物中摄取。

本题将三大有机物代谢综合考查,题目中出现了一系列数字、符号,这就要求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学扎实、牢固,并能进行分析、综合、应用。

【答案】(1)氨基酸 脂肪 糖元 氧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的一组是

A.胰岛、肝脏、肾小管

B.胰岛、肝脏、肠腺

C.胰岛、胆囊、肾小管

D.胰岛、胆囊、肠腺

【解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的作用,正常人进食后由于消化和吸收,血糖浓度在0.5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在胰岛素的作用下,部分血糖在流经肝脏和肌肉时,分别形成了肝糖元和肌糖元,作为能量的暂时贮备。肾小管对原尿中的葡萄糖有重吸收作用,正常情况下,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但当血糖浓度大于160 mg/dL时,肾小管亦不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故在尿液中有葡萄糖。

【答案】A

2.在人体内糖类代谢过程不会发生的是

【解析】在糖类代谢过程中,血糖和肝糖元可以互相转变,当血糖浓度高于80~120mg/dL时,血糖则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以此来降低血糖浓度。反之,肝糖元则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入血液中,以供给各组织需用。在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可以形成乳酸同时释放能量。同时在糖类代谢过程中,一部分糖类还可以转变成脂肪,所以糖类物质摄入量过多,也会发胖就是这个道理。而血糖和肌糖元之间则不能互相转变,肌糖元则是作为能源物质,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3.(2003年上海高考题)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代谢过程中,都可出现的是

①可在体内储存 ②在体内可相互转化 ③分解后释放能量 ④能生成水、CO2和尿素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葡萄糖在人体内可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为非糖类物质;脂肪在体内储存或氧化分解或转变为糖元等;氨基酸在人体内合成自身组织蛋白、酶或激素等,也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新的氨基酸,还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进行氧化分解或合成糖类、脂肪。

【答案】B

4.由肠道吸收到体内的氨基酸可能有的各种变化是

①氨基酸组织蛋白质

②氨基酸新的氨基酸

③氨基酸糖类、脂肪

④氨基酸尿素、二氧化碳和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①②③④

【解析】肠道吸收人体内的氨基酸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化:一是直接用来合成组织蛋白质等;二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三是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含氮部分可以在肝脏内形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转变成糖类或脂肪。

【答案】D

5.体内过多的碳酸氢盐排出体外,主要依靠

A.呼吸系统 B.泌尿系统

C.消化系统 D.循环系统

【解析】碳酸氢盐属于体内的无机盐离子排出的途径主要通过泌尿系统。

【答案】B

6.临床通过检测尿液中一定时间的含氮量,可粗略地估算下列哪一营养物质在该段时间内的氧化分解量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维生素D

【解析】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特有的组成元素,其代谢产生的废物分别是尿素和尿酸,所以检测尿液中的含氮量,可以推测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情况,但题目中只提供了蛋白质这一选项,所以应选A。

【答案】A

7.人体内合成糖元的主要部位是

A.肝脏和小肠 B.胰腺和小肠

C.肝脏和骨骼肌 D.胰腺和肝脏

【解析】人体内的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肝糖元在肝脏内合成,肌糖元主要在骨骼肌中合成。

【答案】C

8.下列氨基酸中,人体能合成的是

A.赖氨酸 B.丙氨酸

C.甲硫氨酸 D.缬氨酸

【解析】构成人体的20种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8种)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A、C、D代表的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只有丙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

【答案】B

9.下列关于三大营养物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人和动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糖类供给的

B.人体的肝脏和肌肉能够合成糖元

C.人体内的脂肪完全是来自食物中的脂肪

D.在一般情况下,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同样,脂肪也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

【解析】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和脂肪也能提供能量,因此,A答案错误。人体内的脂肪一部分从食物中吸收,主要是在人体内合成的。一般情况下,过多的糖类比较容易转化成脂肪,但脂肪并不容易转化为糖类。正常情况下,过多的血糖可以在肌肉内合成肌糖元,在肝脏内合成肝糖元。

【答案】B

10.导致某人肥胖是由于其摄入的供能物质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质少,这些供能物质包括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A、B、C三项

【解析】人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但是脂肪和蛋白质也能提供能量。

【答案】D

11.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A.细胞成分的更新物质

B.酶的主要成分

C.组织修复的原料

D.能量的主要来源

【解析】蛋白质在人体内主要用来构成组织、细胞或组织更新的原料,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蛋白质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答案】D

12.有人长期食用一种食物,会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其原因是

A.缺乏各种糖类、脂类 B.缺乏必需的氨基酸 C.缺乏动物性蛋白质 D.缺乏各种氨基酸

【解析】人类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长期食用一种食物,就会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 【答案】B

13.苏氨酸—→丁酮酸+氨基,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上述两个反应分别属于

A.氨基转换作用和脱氨基作用 B.氨基转换作用和综合作用

C.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 D.分解作用和聚合作用

【解析】上述的第一个反应是把氨基酸分解成丁酮酸和含氮的氨基,属于脱氨基作用。上述的第二个反应是一种氨基酸转化成另一种氨基酸,属于氨基转换。【答案】C

14.血钙过高会引起

A.骨软化病 B.骨质生长障碍 C.佝偻病 D.肌无力症

【答案】D

15.主要由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物质,可被内分泌腺用来合成

A.胰岛素 B.维生素D C.性激素 D.生长激素

【解析】由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营养成分是脂类,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性激素属于脂类物质。

【答案】C

16.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A.两者均增多 B.两者均未增多 C.糖增多,盐未增多或没有 D.盐增多,糖未增多或没有

【解析】当一个人食用较多的糖,被吸收进人体内后,根据糖代谢的情况(可有三种去向),正常人尿液中不会出现糖(食用糖过多,导致血糖浓度过分升高时,肾小管不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血糖吸收,故尿中可出现葡萄糖)。当摄入较多的无机盐后,由于无机盐不能在体内贮存,尿液中的无机盐含量增多,这是因为人体通过排尿可以调节体内无机盐的平衡。 【答案】D

17.血糖转化成脂肪主要发生在

A.人体所有细胞 B.肝细胞 C.肌细胞 D.脂肪细胞

【解析】肝脏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解毒和合成作用。人体内过多的葡萄糖可以转化成肝糖元暂时储存起来。还可以转变成脂肪,然后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储存起来。肝脏是人体内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8.下图是正常人的糖代谢途径及其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代表肠、胰_________酶和_________酶以及唾液淀粉酶。

(2)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促使(e)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___。

(3)图中(b)过程的产物是_________。

(4)图中(d)代表_________。

(5)一次大量吃糖以后,图中(c)表示_________的过程。

【解析】人体内糖代谢的途径主要是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饭后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及肠胰淀粉酶和肠胰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最终在小肠内被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肠绒毛吸收入血液而成为血糖,血糖浓度在饭后一段时间内会超过正常水平(80~120 mg/dL左右)。再分析血糖的去路:由于血糖浓度的升高,此时胰岛的分泌功能加强,分泌较多的胰岛素释放到血液中,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一部分血糖被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为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一部分被肝脏和骨骼肌合成糖元,作为能量的暂时贮备,另外还有一部分血糖转变为脂肪贮存起来,也作为能量的暂时贮备。

人在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这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就会增加,促使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高血糖水平,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 mg/dL左右。正常人一次吃糖过多时,会出现血糖浓度过高,肾小管不能将过滤到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糖,使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尽管当时的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地加强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要,以致使肌肉细胞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于是肌肉细胞在酶的作用下,通过无氧呼吸将糖类分解成乳酸并合成少量ATP,暂时满足肌肉剧烈活动所急需的能量。

【答案】(1)淀粉 肠、胰麦芽糖(2)胰高血糖素(3)乳酸和少量ATP(4)脂肪(5)随尿排出体外

19.下图是人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蛋白质必须先被分解为A物质后才能被吸收,此A物质是指_________,完成这一过程所需的消化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肠上皮细胞吸收A物质的方式是_________,A物质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小肠绒毛内的_________。

(3)图中完成①过程的细胞器是_________;完成②过程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4)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物质: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过程。人体内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可以从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两方面加以分析。

去路:到达各组织细胞中的氨基酸,主要在核糖体内通过缩合作用合成各种组织蛋白,也有一部分被腺体细胞合成各种酶或某些激素,通过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还有一些氨基酸在细胞内通过脱氨基作用先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其中的含氮部分被转化成尿素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被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或者被用来合成糖类和脂肪。

【答案】(1)氨基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2)主动运输(或主动吸收) 毛细血管(3)核糖体 高尔基体(4)尿素 CO2和H2O 糖类 脂肪

20.下图表示人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细胞内的氨基酸来源于[ ]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

(2)⑤和⑥过程是通过_________作用转变而成的。

(3)过程中葡萄糖转变成氨基酸可以通过_________作用来完成。

(4)⑦过程需要能量还是释放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三大物质的代谢关系。细胞内的氨基酸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吸收的,特别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二是自身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三是细胞内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非必需的氨基酸。图中的⑤和⑥过程表示细胞内氨基酸转换成血糖和脂肪,此过程首先要经过脱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转化而成。脂肪中含有的能量比等量的血糖中含有的能量多,因此⑦过程的进行需要能量。

【答案】(1)1肠道吸收 2自身组织蛋白分解 3氨基转换作用形成 (2)脱氨基(3)氨基转换(4)需要能量

21.下图表示某人因病不能进食,住院期间以葡萄糖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5d后,在原生质中糖类、脂类、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图:

(1)图中(Ⅰ)是_________,因其在原生质中含量最多(占干重的50%),不能进食后消耗量最大,故直线下降。

(2)图中(Ⅱ)是_________。图中的(Ⅲ)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也不能全部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成(有8种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组成人体的蛋白质每天都要分解一部分,所以正常人每天的食物中都要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该病人因病不能进食,若干天后,体内下降最多的是蛋白质(尽管给病人进行静脉滴注,由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所以静脉滴注不能增加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其含量基本不变,由于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脂类含量多于糖类的含量,所以曲线Ⅱ是脂类,曲线Ⅲ是糖类。

【答案】(1)蛋白质(2)脂类、糖类。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其含量基本不变,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脂类含量多于糖类的含量,所以曲线Ⅱ是脂类,曲线Ⅲ是糖类

动物的克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动物的克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辅导教案
基础链接温故知新
一、细胞的增殖
1.细胞周期:从上一次分裂________到下一次分裂________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叫细胞周期。它包括________(简称M)和________间期。
如右图,_______是一个细胞周期。
2.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________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________中去,保证了遗传性状的________。
二、细胞的分化与癌变
1.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________的过程叫细胞的分化。
2.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发生________而来的癌变的细胞,它的重要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三、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和________,前者能产生大量的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
一、1.结束 结束 分裂期 分裂 bc 2.复制 子细胞 稳定性
二、1.稳定性 2.突变 无限增殖 易于转移
三、记忆细胞 抗体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动物克隆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主要是体外人工培养方法进行实验。细胞全能性的揭示、细胞周期调节控制机理的分析、癌变机理和衰老原因的研究,都与细胞培养技术密不可分。
一、动物细胞的培养和克隆形成
1.动物细胞、组织培养
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分裂增殖。
(1)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首先将组织块剪碎,用机械法或胰酶处理,使其分散成许多单个细胞,然后,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这些细胞生存和生长、分裂乃至接触抑制和有规律的衰老、死亡等生命活动现象。
由于细胞培养中,细胞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依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像体内一样呈现一定的组织特性。
(2)动物组织培养的含义
胰酶能使细胞分散开的原因是可分解细胞间的胶原蛋白,使细胞间的联系性减小。
动物组织在体外及人工条件下维持生活状态或生长特性。
(3)动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关系
①二者在离体情况下,都能培养并表现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不同点是,动物组织培养在得到离体组织后,需要机械处理或胰蛋白酶处理得到分散的细胞再进行细胞培养,同时动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伴随组织分化。
2.动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1)发展简史及近况
①萌芽时期在19世纪,1885年,鸡神经板在生理盐水中培养成活。
②1903年,皮肤及白细胞培养在腹水及血清中细胞存活时间长达1个月。
③1907年真正的组织培养开始,并在蛙胚神经管培养中看到了神经纤维末端的阿米巴运动。
(2)动物组织培养的流程
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进行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转化即正常细胞在某种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而形成具有癌性的细胞。
①原代培养:从机体取出后立即进行的细胞、组织培养。
原代培养的细胞生长比较缓慢,而且繁殖一定的代数后(一般10代以内)停止生长,需要重新更换培养基。
②传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的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一个培养瓶,叫传代培养。
有时也把最初的若干次传代培养归入原代培养范围。
正常细胞培养时,细胞传到一定代数便会衰老、死亡,不能无限制地传下去,但有些突变和转化的细胞却无限传代。如HeLa细胞系就是1951年从一位黑人宫颈癌患者的癌细胞培养至今而形成的肿瘤细胞系。
3.细胞系、细胞株
(1)细胞系:可连续传代的细胞。
①特点:无限增殖。
②类型
a.连续细胞系:能连续培养下去的细胞系。是发生转化了的细胞系,大多数具有异倍体核型,有的是恶性细胞系,具有异体致癌性,有的连续细胞系获得了不死性,但保留接触抑制现象,不致癌。
b.有限细胞系:不能连续培养下去的细胞系。二倍体细胞一般为有限细胞系。
细胞系泛指可传代的细胞,细胞株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系。
(2)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能够繁殖50代左右。
①特点:能始终保持特征。
②类型
a.连续细胞株:可连续多次传代的细胞株。
b.有限细胞株:可传代次数有限的细胞株。
4.克隆培养法
克隆培养法可以得到纯系的细胞系。
(1)克隆:亦称无性繁殖系或简称无性系。对细胞来说,克隆是指由同一个祖先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遗传性状一致的细胞群。
(2)克隆培养法(细胞克隆):把一个单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使之繁衍成一个新的细胞群体的技术。
(3)克隆的基本要求:必须保证分离出来的细胞是一个而不是多个,即必须肯定所建成的克隆来源于单个细胞。
(4)用于克隆的细胞:理论上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克隆,但原代培养细胞和有限系克隆起来有困难。只有对培养环境有较大适应范围和具有较强独立生存能力的细胞,才容易做细胞克隆。
无限细胞系、转化细胞系和肿瘤细胞等比较容易克隆。
(5)提高细胞克隆形成率的措施
①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②添加血清;
③以滋养细胞支持生长;
④激素(胰岛素等)刺激;
⑤使用CO2培养箱调节pH和选择细胞生长支持物。
(6)应用:最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从中分离出缺乏特殊基因的突变细胞系。
二、动物的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1.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
(1)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
①概念:两个或多个细胞结合成一个细胞的现象。
②过程:动物细胞的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仙台病毒、电刺激等。但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不用灭活的仙台病毒。
(2)细胞杂交
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①概念:基因型不同的细胞间的融合。
②特征:杂交细胞中的染色体容易丢失。
(3)二者关系:细胞融合包含体细胞杂交,细胞融合可以在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细胞间进行,而基因型不同的细胞间的融合就是细胞杂交。
融合(杂交)形成的杂种细胞包含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其染色体数、基因组成情况、染色体组都是两个细胞之和。
(4)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
2.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制备
利用细胞杂交技术,将抗体生成细胞(B淋巴细胞)与瘤细胞杂交,形成一杂种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过程。
(1)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主要成分:球蛋白,具有特异性,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无限繁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
(3)制备基本过程
①用外界抗原刺激动物,使其发生免疫反应,得到B淋巴细胞。
②用聚乙二醇、灭活的仙台病毒作介导,使免疫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三种融合细胞:B—B细胞、B—瘤细胞、瘤—瘤细胞)
③然后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
在选定的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融合的同种核的细胞会死亡,只有融合的细胞才能生长,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从特定抗原成分比例极少的抗原混合物中获得单抗。
(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三、动物的克隆繁殖
1.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程度
(1)受精卵具有全能性
动物完整的个体就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受精卵具有全能性;受精卵的卵裂期,细胞没有分化,也具有全能性。
骨髓干细胞分化示意图
(2)分化细胞的全能性受限制
胚胎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细胞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只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这样的细胞叫多能干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有的只能分化为一种细胞,如单能造血干细胞。有的已经分化了的细胞不再分化为其他细胞,甚至终生不再分裂,如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
(3)不同生物的全能性及逆分化
低等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一般比较容易体现,如水螅。分化的细胞也可逆转为正常细胞,如癌细胞。
(4)干细胞按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全能干细胞:由卵和精细胞的融合产生受精卵。而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四细胞期之前任一细胞皆是全能干细胞。具有发展成独立个体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发展成一个个体的细胞就称为全能干细胞。
②万能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的后裔,无法发育成一个个体,但具有可以发育成多种组织的能力的细胞。
③多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特定组织或器官等特定族群的细胞(例如血细胞,包括红血细胞、白血细胞和血小板)。
④专一性干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类型;但是,具有自更新属性,将其与非干细胞区分开。
2.动物难以克隆的根本原因
理论上讲,特化的动物细胞基因组是完整的,具有全能性。
核移植的原理是细胞核的全能性。
实际上,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使得细胞中合成了专一的蛋白质,即细胞基因组中的基因不同时进行活动,或发生差异性表达,因此,不能像受精卵一样发挥细胞的全能性。
即动物难以克隆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会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分化潜能逐渐变弱。目前还不能用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完整的动物个体,用动物细胞克隆的动物,实际上是通过核移植来实现的。
3.细胞核移植实验和动物的克隆繁殖
(1)核移植:利用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供体核)来取代另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形成一个重建的“合子”的过程。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2)过程(以蛙形成为例):
用囊胚细胞(或皮肤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重组细胞发育成了蝌蚪,有的甚至变态发育为成蛙。
受体细胞一般选用卵母细胞,是因为其体积大,易操作;细胞内含有促使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某种物质和营养条件。
(3)首例体细胞克隆动物(克隆羊)
多莉的性状与供核母羊(白面绵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通过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证明了:①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技术处理,也可回复到类似受精卵时期的功能;②在胚胎和个体发育中,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包括异源的细胞核)发育的作用。
(4)克隆的生物学机理
①重组卵细胞最初分裂时虽然复制了DNA,但基因的转录并未开始;
②供体核DNA开始丢失来源于乳腺细胞的调节蛋白,阻止了核基因的表达;
③重组卵细胞开始第三次分裂时,原乳腺细胞的调节蛋白便全部被卵细胞质中的蛋白因子替换了,核DNA被重排,胚细胞开始表达自己的基因,进而调控在代孕母体子宫中的进一步发育。
(5)意义
①为遗传疾病的治疗、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提供重要途径;
②利于对物种的优化、濒危动物的保存和对转基因动物的扩群;
③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制备血精蛋白等),降低畜牧业成本,缩短育种年限,提高生产效率等。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动物克隆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可以获得需要的细胞株系。动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通过其发展起来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带来了细胞免疫学中的一次革命。由于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动物难以通过克隆进行繁殖,胚胎细胞克隆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部分动物的克隆繁殖。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辨析比较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
探究发现:
比较项目原理培养基结果培养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细胞的全能性固体;营养物质,激素培育成植株快速繁殖
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增殖液体;营养物质,动物血清等培育成细胞系或细胞株获得细胞的产物或细胞

我的发现

2.为什么不用两个而要用多个细胞进行动物细胞间的融合?
探究发现:就目前常用的细胞融合方法来看,不管是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还是生物的方法,其融合率都不可能达100%。仅用两个细胞融合,其效率太低,不一定能得到融合细胞。更重要的是,即使两个细胞已发生融合,但并不一定是研究者期望得到的细胞类型。目前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有价值的应用就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我们以制备单克隆抗体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知道,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种类可多达百万种以上,但是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如果仅取一个脾细胞(含B淋巴细胞)和一个瘤细胞杂交,我们不能确定该脾细胞分泌的抗体是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若用大量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进行融合,就可以从融合细胞中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我的发现

3.如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抗体检测及克隆化培养?
探究发现:融合后的细胞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后,能存活的细胞就是杂交瘤细胞。但这些杂交瘤细胞并非都是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通常用“有限稀释法”来选择。将杂交瘤细胞稀释,用多孔细胞培养板培养,使每孔细胞不超过一个,通过培养让其增殖。然后检测各孔上清液中细胞分泌的抗体(常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那些上清液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培养孔为阳性孔。阳性孔中的细胞还不能保证是来自单个细胞,挑选阳性孔的细胞继续进行有限稀释,一般需进行3~4次,直至确信每个孔中增殖的细胞为单克隆细胞。该过程即为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
我的发现

4.列表比较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
探究发现:
比较项目细胞融合的原理细胞融合的方法诱导手段用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膜的流动性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离心、电刺激、振动、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获得杂种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除上述手段外,再加灭活的病毒诱导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我的发现

高二语文教案:《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三)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教案:《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案:《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

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类社会越来越现代化,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称之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毫不为过。由此而来的是生活的快节奏,学习和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一直波及到了儿童,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使作父母的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祖孙三代4、2、1的局面,使12只眼睛都盯在了孩子身上,真是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着,干活怕累着,要星星不敢摘月亮,要吃什么跑遍全城也要买来。这种过分保护、溺爱及过早地灌输知识会得到什么结果呢?乐观者说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早熟,将来能更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悲观者则认为豆芽菜式的孩子将来经不起风浪,小皇帝太多了很难凝聚成统一力量,将来谁去当兵,谁去干那些艰苦创业性工作……。对孩子本身来说,是幸福还是……在此不想多发议论,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动物世界的孩子们吧,也许会得到某种启迪。

(板书)动物游戏之谜

二、明确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三、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结构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形式:

内容:

演习说

自娱说

动物为什么游戏

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的语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注意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组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提供”使“游戏”具有施动者的地位,使之超出个体行为的范畴,成为共性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提问】本文有哪些人文内涵?

【明确】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3.【提问】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明确】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4.【提问】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全面,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高二生物教案:《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腔肠动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水螅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通过观察活体水螅和切片示意图,分析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提高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腔肠动物的结构特征。

难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PPT展示海葵、珊瑚虫、水螅等腔肠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尝试着说出它们的名字。教师总结这类动物的的基本结构相似并且十分简单,按照动物分类它们都称为腔肠动物,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活体水螅,明确水螅的外部特征

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水螅,并且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体形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前后、左右和腹部分不清,体形呈辐射对称,并且辐射对称的形态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不同方向捕食和防御。

(三)分析水螅的结构,总结腔肠动物的特征

1.播放电镜下水螅切片和水螅切片示意图的幻灯片,提出问题水螅的身体由几层细胞组成,有口有肛门吗?内胚层细胞组成了什么?外胚层细胞有什么特点?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水螅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组成,内胚层围城消化腔。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

2.观看水螅的捕食录像请学生说出水螅是怎样摄食?水螅又是怎样消化食物?师生共同总结出水螅通过触手将食物送入口中,在消化腔中消化食物,不能消化的食物通过口排出体外。

3.通过观察和分析水螅引导学生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四)系统阐述,巩固新知

组织学生用列表格的形式总结水螅的生活习性、水螅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

(五)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自愿分享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

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腔肠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