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案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探索一: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一、表现: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能技术

1964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1964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84——1994

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航天技术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9

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2003年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生物技术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

1973年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为俩世界性饥饿问题。

20世纪末

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计算机技术

1983年

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993年

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

探索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内:1.政治上:国家的独立(前提)

党和政府的重视(最主要原因)

2.经济上:实力的增强(保障)

3.文化教育:教育不断完善(基础)

科学家的努力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探索三、“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涵

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内涵:(1)、前提和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

(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方针:是在提倡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双百”方针的成果

科学领域: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文学艺术领域:老舍——《茶馆》

郭沫若——《蔡文姬》

杨沫——《青春之歌》

赵树理——《三里湾》

《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

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1)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2)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最基本的)

(3)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三、现代中国教育

1、新中国教育的教育方针、措施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p86):

A、“接管”、”改革”、”收回”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确立新中国的教育思想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教育成就(p86)

A、教育方针的制定;

B、从中国实际出发,创立“两种教育制度”

C、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3)60年代至“文革”期间教育(p87)

“左”的指导思想影响

(4)“文革”结束后

“肯定”、“领导”、“整顿”、“恢复”、“编写”、“倡导”

(5)新时期

“三个面向”

巩固练习

1、新中国成立后,下列哪些高科技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重点项目(B)

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火箭④航天工程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两弹一星”是指(A)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C)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秦山核电站建立

4、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B)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D.“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


"盖天说"和"浑天说":汉代对宇宙的构成问题主要有哪两种观点,一种是"盖天说",认为天如盖,地如盘,天覆盖着地;一种是"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地在内,地象蛋黄一样被天包在里面。后一种说法是两汉时出现的一种新学说,比较接近真实。"浑仪"就是依照"浑天说"理论创制,验证"浑天说"理论正确性的天文仪器。

(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对浑天说得到承认起了重要作用。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量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曾成功地测定出发生于陇西的一次地震。

(3)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点击下载: 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73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克隆羊多莉)。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8、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

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3、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二十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损害;“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有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议。

3、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复习教案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经济复习专题
近代中国(1840—1949)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一、近代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概况
1、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等封建反动势力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民族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发动派的统治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
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推行战时体制,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消长概况:
(一)鸦片战争后(开始阶段)
1、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劳动人民。
2.影响:外商企业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其主观目的是侵略,但客观上为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技术与机器,造就了中国最早期的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迅猛发展阶段)
1.(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从而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取得合法地位。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方式包括: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大规模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
2.影响:(1)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新中国成立后(消亡阶段):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资经济重新出现,为中国现代化带来先进技术和资金。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概况
(一)曲折发展的进程与归宿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兴起的原因:(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外国资本主义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2.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A、初步发展的原因:(1)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实业家投资实业。
B、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打下经济基础、此后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顶峰(短暂春天)。
进一步发展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2)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4)实业救国思想和利润的驱使。
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获得显著发展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5.1937-1945年抗战时期状况:日益萎缩
原因:①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区域),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域),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6.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①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②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③寻求美国的援助,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④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7.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政策: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措施: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打击投机倒把。
(3)实质: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经济,改变经营权
(4)根据: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意义: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8.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政策:
通过“赎买”政策,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统购包销”等低级形式到“公私合营”高级形式)
(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解认识
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既具有革命性也具有软弱性
(2)“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表现:地域分布不合理,集中在东南沿海;缺乏资金;部门分布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工业集中在轻工业的原因:A、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B、帝国主义占有了大量矿山原料)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如何认识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的不同政策。
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是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对人民巧取豪夺而得来的,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没收了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的政策实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4、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一、1949—1952年:
1、建国时期经济状况:工农业产值下降、通货膨胀、物价暴涨、交通堵塞,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原因:长期战争破坏、帝国主义和四大家族的掠夺。
2、原因、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严厉打击投机倒把,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3、到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物价稳定、工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好基础。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对比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历程,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近代化才能成功。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二、1953—1957年:
1、发展概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2、原因、措施: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并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八大”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方针。
3、成效: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1959—1960年:
1、发展概况:三年经济困难
2、原因:(1)“左”倾错误(表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2)苏联背信弃义(3)自然灾祸严重
3、措施: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
4、成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四、1966—1978:
1、概况:文革错误波及到国民经济领域,使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2、原因:文革错误波及到国民经济领域,使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3、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原因: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
4、1975年国民经济发展原因:邓小平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革错误、人民群众和干部抵制“左”倾错误
五、1978年至今:
1、发展概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重大成就
2、原因、措施:
(1)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背景:A、人民公社体制弊端B、农业是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C、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的温饱没有得到解决
②措施:
A、经营方式转变: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管理方式改变: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C、流通方式改变:从统购包销到允许农产品自由流通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作用: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③成效: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向着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为农民致富、实现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背景、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管得过死,使企业缺乏活力,平均主义严重
②措施:
A、管理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B、所有制改革: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C、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③成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告诉发展。
(4)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为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使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5)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五、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经济体制)经历三次重大转变和调整
1、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政治斗争、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行政干预,指令性生产,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3)结果、影响: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弊端在工农业等方面表现越来越明显,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2.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党中央及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经验。
(2)核心内容:工业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农业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果、影响: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3.进入9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原因:党中央认识国情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七、建国后,党的三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
1、1953年过度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作用:引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的方向。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作用: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阶段的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作用: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八、建国后三次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
1、从1949年-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
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从1956年-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经济占统治地位;
作用: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九、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⑤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高二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本单元的重难点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

不同:①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③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发展资本主义,后者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

(2)原因:

①中国传统思想根基深厚,影响深刻,康有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化的阻力

②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还打不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③康有为的出生、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