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人教版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通过生活实例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统的作用。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别。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迁移人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与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起兴趣观看与尿毒症有关的新闻播放与尿毒症有关视频。观看新闻,思考尿毒症与人体哪个器官密切相关。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学习泌尿系统的兴趣。
2新课导入
学习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
引出排泄的定义。
提问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
板书:排泄的概念。
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回答。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为泌尿系统的讲述坐下铺垫。
3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
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课件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泌尿系统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认真观看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图片,然后在学案中写出泌尿系统各器官名称以及各器官的功能。让学生明白泌尿系统的各器官组成及其作用。
对肾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4尿的形成和排出形成尿液的器官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的组成
原尿的成分
尿液(终尿)的成分
提问学生形成尿液的器官
让学生找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学习肾单位的组成
通过图片,板书配合资料,分析原尿中的成分。
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尿液的成分,学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答并在学案中写出答案
自学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了解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原尿中的成分有哪些。
分析资料,得出尿液与原尿成分的区别,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为学习尿液的形成做铺垫
了解认识肾单位与肾脏的关系
学习肾单位的组成
锻炼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习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
学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那些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5其他排泄途径二氧化碳的排出途径
2、水的排出途径
3、无机盐和尿素的排出途径指导学生学习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通过二氧化碳、水
精选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能力方面
1.尝试通过对图片、数据和文字等资料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2.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三、教学难点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四、教学准备
已解剖的猪或羊的新鲜肾脏、镊子、解剖盘、一次性手套、准备与泌尿系统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或过剩的物质如水和无机盐等,这些废物及多余的物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剩余物质的排出过程。
(二)人体的排泄途径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人体可以通过哪种方式将废物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呢?学生可列举出排汗、排尿、呼吸等多种途径。有时同学们会认为排便也是一种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分析排便与排汗、排尿等排泄方式的区别。排便被称为排遗,与排泄不同。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是食物经口而后入消化器官如胃、小肠(或其他动物类消化腔)消化吸收后,排除剩余废物的过程,其并未排出细胞代谢过程后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物质。
在学生说出几种排泄过程后,教师可以展示通过汗液、尿液、呼吸等不同方式排出代谢废物的数量对比表格。通过分析,让同学们了解每种排泄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总结排泄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水,水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体排出。
②从皮肤排出,主要是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体外,其中除水外,还含有氯化钠和尿素等。
③以尿的形式从肾脏排出,主要是排出尿素、无机盐和一定量的水等。
通过比较,同学意识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学生对于呼吸、排汗、排尿并不陌生,因此通过学生的列举和分析,初步了解不同的排泄途径。再通过资料,帮助学生弥补认识上的不足,总结和提升。
(三)泌尿系统的组成
展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及肾脏位置图,请同学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位置,了解各器官的主要功能。认识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后,请同学尝试用语言描述尿液排出的过程。学生应明确: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而肾脏如何产生尿液,是学生不了解的,带着这个疑问进行下一个环节。
从较为宏观的泌尿系统组成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尿液排出的大致过程。(四)尿液的形成
教师给学生展示肾脏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与肾脏相连的管道有几条。学生很容易说出有三条管道,分别为动脉、静脉和输尿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尿液来源于什么?学生很容易理解,尿液其实来源于血液。随后出示尿液和血液成分的数据表格,请同学进一步思考,血液与尿液的成分存在着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通过比对数据发现,血液中的血细胞、蛋白质、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在尿液中都不存在,而只有尿素、无机盐、水等物质的存在。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新鲜猪(羊)等动物的肾脏,并且在解剖后帮助学生依据图片辨识肾脏的皮质、髓质和肾盂等内部结构,在此过程中可展示髓质和皮质放大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在肾脏中存在着特殊的结构功能单位,即肾单位。接着教师可以播放肾脏内部结构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尿液是血液流经肾单位后形成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3页,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在学习了肾单位后,教师展示血液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数据表,让同学比较分析,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血液的区别,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了解到,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血液中的成分一样且浓度相同,也就很容易理解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到过滤作用。教师展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资料,介绍每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达180升,而人每天排出尿液总量约1.5升。再通过尿液成分与肾小囊中液体的比对,使学生认识到肾小囊中的液体在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最后,教师可以请同学描述一下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检测学生对于肾小球、肾小囊过滤功能,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理解。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资料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尿液形成的抽象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所给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所给的数据资料能够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测,也更增加学习的挑战性。
(五)泌尿系统健康
学习了以上内容,请同学们尝试说一说排尿对人体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更多的认为只有排出体内废物的作用。其实,人体排尿不仅能排出废物,而且对于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尿毒症、泌尿系统结石和其他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等。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做法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肾脏、保护我们的泌尿系统健康。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同学们关注泌尿体统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饮水、及时排尿、低盐饮食、清洁卫生等。
六、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人体的排泄途径:
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二氧化碳、水
②从皮肤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
③以尿的形式从肾脏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液的形成: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内容。本章不分节,章标题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分;通过皮肤中的汗腺排出少量的水分、尿素和无机盐。第二种途径在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已介绍过,本章介绍第一种和第三种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本章主要讲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尿的排出三个问题。从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和人体生理活动的顺序看,本章是前四章内容的自然延续。
二、学情分析
1、尿的形成和排出学生十分熟悉,但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在肾脏中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了解的较少。
2、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需借用自制模型、示意图及多媒体手段,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3.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科学推测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从而养成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呈现
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图片及文字。
2004年的一天,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山东汉子田世国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为了让母亲顺利完成手术,儿子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老母亲一直都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肾脏有什么功能?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泌尿系统的神秘世界,共同揭示它的神秘面纱吧。
学习模块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说出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启发学生说出废物(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废物(粪便)的来源区别,从而更深刻理解排泄概念。
学习模块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将学生分组,分发给各组已经解剖的新鲜猪的肾脏和相关工具,实施教材上“观察与思考”活动,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分析进出肾脏的液体情况,推测肾脏的功能及尿液的来源。之后观察泌尿系统模型及教材泌尿系统示意图。
讨论:(1)观察肾脏颜色,思考为什么?
(2)与每个肾脏相连的管道有哪些?血液是怎样流入肾脏,又是怎样流出肾脏的?
(3)推测尿液来源于什么物质?
(4)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
从外观观察肾脏有哪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如果想了解肾脏微观结构,借助什么仪器呢?课件展示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的肾脏解剖照片及肾单位模式图。从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出,肾脏是有许多相似的单位组成,这样的单位称为肾单位。
学习模块三:肾单位的结构
课件展示肾单位的示意图,同时出示自制肾单位模型,通过讨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并描述肾单位的结构,分析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及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路径。
(1)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其各自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中间红色似球状的结构是什么?
(3)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分别流什么血?
(4)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有什么不同?
(5)进出肾小球两端的血管为什么都是小动脉?
学生理解难点:入球小动脉逐渐分支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对于出球小动脉,学生大多认为是“出球小静脉”。
解决策略:给学生打个比方:比如说学校是一肾脏,门口传达室比喻为肾小球,某人行走路线代表血液流动方向。一人从港中西门进去,之后进入传达室,再从传达室出来继续往校园里走,总体方向是往校园里走。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6)肾小球下面是肾小囊,肾小囊是肾小管末端膨大形成的。
出球小动脉又是如何变化的?
(7)观察肾单位示意图,说出血液在肾单位里如何流动的?
引导学生预测:尿液在哪里如何开始形成的?肾单位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形成尿液?
学习模块四:尿液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出肾小球、肾小囊内壁和肾小管的作用;尝试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屏幕展示资料分析:
主要成分
血浆中
(克/100毫升)
肾小囊中
(克/100毫升)
尿液中
(克/100毫升)
水
90
98
96
蛋白尿
8
0.03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0.1
尿素
0.03
0.03
1.8
讨论:(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认知血液到原尿,原尿到尿液成分发生变化,并提出大胆的猜想,肾单位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具有滤过作用,而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的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可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余下的部分无机盐、尿素、水等形成尿液。
播放尿液形成视频,并适时讲解。
(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成分由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
(2)当肾小囊中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
再次课件展示尿液形成示意图,师生共同梳理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习模块五:废物排泄的途径和意义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泌尿系统模型,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概述排尿的途径和意义。强调尿液是废物,里面有大量细菌,可泄不可忍,经常性憋尿会引起尿道炎、膀胱炎甚至慢性肾炎,所以有了尿意后要及时排尿。
(1)尿液的排出途径依次是什么?
(2)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为什么?
(3)你知道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呢?如果经常性憋尿,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4)排尿有什么样的意义?
(5)如果肾功能衰竭无法正常工作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治疗呢?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了解透析的原理。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尿毒症患者呢?再次展示“捐肾救母”的图片,引出器官移植。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肾脏移植目前存在的情况:高昂费用,配型必须一致,肾源极其短缺,导致许多尿毒症患者等不到合适的肾源。
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课件展示我国科学家裴端卿带领他的团队用人尿液中健康的细胞培育出人牙齿的图片,指出用自身细胞培育出和自己配型完全一致的器官有望实现。
七、课堂检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按照学校提出的构建“阳光高效”课堂为目标,整个教学分目标展示、自主探究、精心点拨、课堂检测四个环节进行,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设计理念,特别是通过视频“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入了生物科学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有机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视频、动画、模型展示,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自学→质疑→探究→释疑”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归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总结人体废物的排出,引出生活实践中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使本节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和最前沿生物学研究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总结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总结五、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尿的形成与排出
1)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除尿液
3)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4)尿的形成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所以原尿和血浆相比,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的重新吸收,进入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原尿,所以尿液和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
(3)一部分排泄由汗腺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