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第二节 血液循环。
第二节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难点: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血压计、秒表、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跳绳等。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血压比较抽象,且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没有压力的概念,对血压的理解较为困难。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能认识到血压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并通过收集、交流资料能够了解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低血压,并了解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危害。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保健的意义。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明确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流程图: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意图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血压的概念
3、血压的表示方法。
4、测量血压
5、高血压与低血压的危害。
6、自我保健
7、脉搏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学生明确血压的概念。
知道什么是收缩压和舒张压
学生进行测量血压。
并进行数据统计。
学生汇报所测量的数据值。
并根据老师出示的血压正常值进行比较。明确高血压与低血压的。区别。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回答。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回答。
学生进行脉搏的测量
展示量血压的图片,导入新课
老师归纳血压的概念。
出示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概念,及单位。[作文5000网 zW5000.Com]
教师出示测量血压的录像片及图片。
指导学生进行血压的测量。
出示人在安静时的血压正常值。
师生共同总结。
补充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引入下一个环节。
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先使学生自己判断血压的定义,再进一步总结血压的概念。
在了解血压的表示方法后,为下一步测量血压打下基础。
亲身感受如何测量血压。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亲自感受高血压与低血压的危害,提高对自身保健的意识。
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
在涉及到切脉的历史时,要向学生解释它已经在我们国家流传了几千年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意图
8、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9、汇报实验结果及结论。
小结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活动。
学生对所进行的实验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及收获。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老师主持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发现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主讲教师:
学校: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授课时间: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如图所示:
这个人在做什么?
答:在测量血压。
你知道什么是血压吗?怎么来测量血压呢?为什么要测量血压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血压?
生:血压是对血管的压力。
师:那么是什么对血管的压力?对什么血管的压力?
师或生:血液在血管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我们测量人的血压是用血压计间接测量上臂的肱动脉血压。
师:测量血压有什么用途呢?
生:回答。诊断和治疗疾病。血压的高低与心脏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关。
师:血压如何来表示呢?
生: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叫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叫舒张压。
表示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
好,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血压,血压的表示方法。你会测量血压吗?
有会的,请两个同学上前来示范一下台式血压计的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1.调:汞柱位于“0”
2.平:被测者掌心向上。上臂、血压计、被测者的心脏处同一水平高度
3.缚:袖带松紧要适宜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4.放:在肘窝内侧处摸到肱动脉搏动点,听诊器放在动脉搏动处
5.关:关闭开关,打气球
6.开:拧松开关,缓慢放气
7.听:听动脉搏动声,然后缓慢放气,使水银柱或表针渐渐下降,在此过程中通过听诊器听到的第一个搏动的声音即是收缩压,下降的过程中搏动声音逐渐变强,突然出现一个变调的声音,即是舒张压,之后搏动声音渐变弱,直至消失。
8.记:记录下汞柱高度的数值
9.收:整理实验用具
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测量你们小组成员的血压。
学生开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数据。老师这里有一组数据,你们可以比较一下,你所测量的数据是否正常。
人在安静时的血压正常值为
成人90-130/60-90(mmHg)或12.0-18,7/8,0-12,0(KPa)
青少年(11-13岁)100-110/65-70(mmHg)或13.6-14,7/8,8-9,5(KPa)
有些同学的血压与这上面的不太一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90mmHg)收缩压经常超过18.7千帕(160mmHg)则认为是高血压,
如果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90mmHg)或者舒张压经常低于8千帕(6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
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你的血压是高了还是低了。
师: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老师课前请同学们回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收集到的有关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影响的相关内容。(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已经增强了许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上无法一一汇报,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的有关资料装在你们各自的成长记录袋里。
通过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我们知道血压正常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做才能尽量保持健康正常的血压呢?
生: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多锻炼身体,
生:生活要有节律,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生:少吃盐,不抽戒烟,
生:要控制体重,还要经常测量血压。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确了血压正常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了。我们刚才用的“量血压”是现代医学常用的一种诊病的方法,在我国还有着一种诊病的方法,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是什么方法呢?
答:测量脉搏。
师:对是测量脉搏,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切脉。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由著名的医学家扁鹊提出用切脉的方法来诊断疾病了。你知道切脉在什么位置吗?
师:脉搏与心脏有什么关系呢?
答: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相同。75次∕分。
师:为什么会相同呢?
答:当心室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扩张,当心室舒张进,主动脉壁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离心方向传播,叫脉搏。
师:你会测量脉搏吗?
答:我们通常可以在腕部摸到桡动脉的搏动。
师:你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测量的?人在不同的状态下测量的脉搏是一样的吗?你在安静与运动的状态下,脉搏是一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首先,请同学们假设一下,运动与脉搏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请你根据你的假设,设计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次数的设计。)
在今天的课堂中,你有什么感受?
什么是血压,如何测量血压,什么是脉搏,如何测量脉搏、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反思:
1、课件展示要适度。好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突出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课件太多就有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对于学生表达和交流不能够及时处理,所以我认为课件展示要适度。
2、在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总结。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有时只是了解了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引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总要,使学生有整体感。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信息处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子的教学效果。
相关知识
人体的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血液循环
在信息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课堂难以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大量的数据、图表、动画、影片,更重要的是使很多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化,使微观的现象变得宏观化,使静的图片动态化。和过去的教学相比,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大量知识,领会知识的内涵,尤其在生物教学中更为突出。
二、教材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一节课在教材中地位非常重要,学生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等都与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关。因此上好本节课直接有益于以后的教学,而本节课的内容多,有很多知识点特别抽象,如血液在人体内所经途径和血液内的物质变化等。如果仅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以前我教本节课内容时,都要花上两节课的时间,而利用多媒体教学,一节课时间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得又好,真是事半而功倍。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学生群体,他们乐于探索生物奥秘,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但他们的认知能力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接受直观、动态、趣味性强的信息。
这样,从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以生物新课程三个理念为指导,进行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请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动态趣味性比较强的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所经过的两个途径。
2、通过观看多媒体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言: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
(放Flash动画----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的肖像并配上有关讲解他的录音。)
述:生物体的血液循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肺循环;另一方面体循环。在两个循环中都伴有着物质的变化。
(引出课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而且是连续不断的。
(放Flash动画----血液在金鱼尾鳍流动的过程。)
看完后讨论以下几点并用Flash放出。
述:其实血液在流动的还伴随有物质的变化变化。
(激起学生求知欲,怎么的物质变化呢?放Flash动画----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并要求注意观察在血液流动的过程中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看完后让学生看书,并归纳以下内容:
1、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血液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血液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上内容大约需15分钟时间)
让学生根据各自归纳的知识点,再看一遍“血液循环全过程”动画,用以加深对血液循环各途径及其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印象。要求特别注意观察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自己归纳的相对照。
看完后,请一位同学先来说出他所归纳的内容,然后由其他同学来补充其不足,最后由教师给出知识点网络体系(用Flash放出如下),要求学生和自己归纳的作比较。
以上大约需5----8分种时间
接着看血液循环全过程动画。要求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护士将葡萄糖针剂从小华前臂静脉输入体内,根据所观察的动画填一填葡萄糖所经过的主要结构的顺序是葡萄糖针剂→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室→肺部的毛细血管
→→→左心室→→下肢静脉→下肢组织细胞。
看完后,让学生看书做出上面问题的简答。然后重复再放一遍以加深印象。最后,帮助学生将知识定位。
用Flash放出内容如下:
血液循环途径物质变化
肺循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增加了氧气,少了二氧化碳。
体循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身体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少了氧气,多了二氧化碳。
完成后,让学生看书说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以上所有内容大约需35分种左右完成。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一节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影片教学,效果比以往的教学要好得多,无论是学生学,还是教师教,整个过程都感轻松而且自然。真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学案分析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学案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学案分析
一、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血液和血型、心脏的结构、血管的特点等知识作为基础。本节课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与后面的气体交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基于以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
3、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此课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1)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4)归纳总结能力另外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由于血管知识是理解血液循环必要条件,而大部分学生对血管知识又是一知半解,因此我确定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为本节的重难点。本节另有一个重点就是血液循环的途径,而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会发生变化,这个比较抽象,我把这部分视为本节难点。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自己的手上血管、脉搏的变化,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对等事物已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再盲目听从教师。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我们教学程序共五大板块,分别是听听想想、温故知新、学生活动、血液循环、知识反馈。
首先,讲述扁鹊救虢国太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讲述扁鹊路过虢国,切脉发现太子未死而救之的小故事。告诉学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家就知道脉搏与心脏跳动相通,那么现在我们也非常清楚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在跳动,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提问,我们每个人的心脏都时刻不停在跳动,那么心脏跳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播放课件中的心脏的结构小动画,并让学生回答心脏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
2、学生活动:
a、模仿哈维实验,要求学生用透明胶带把左手捆扎,感受自己的被捆扎的手的手腕处的脉搏,观察自己的左手。学生自己很容易发现脉搏逐渐消失,手背静脉鼓胀。让他们考虑这是为什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管里血流方向,从血管里的血流方向而认识动脉、静脉。
b、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这个实验是学生以前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其中有三种血管,一是动脉、一是毛细血管、一是静脉。学生容易发现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管径很小,里面的血流速度非常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动脉血管里面的血液速度非常快,如果你无法判断里面的血液是从心脏流出来或是将要流回心脏,学生可以观察到动脉血管里的血液会分支逐步流向毛细血管。静脉血管里的血流速度较动脉慢些,学生可以观察到静脉血管里的血液是从毛细血管逐步汇入。
请标出书本p49图中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及时提出问题:
如果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流动,流动方向是怎么样?
学生可以轻松地回答出:
这其实就是血液循环中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体循环。引出血液循环的另一种循环途径肺循环。这时展示课件中的血液循环小动画,学生把抽象难懂的知识轻松掌握。同时,老师要把体循环的意义,肺循环的意义表述。让同学们总结出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来用红、蓝两色笔分别标示动脉血和静脉血。
知识反馈是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层次去理解血液循环。
课件展示,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总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始终在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
以老师为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验为基础;
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
培养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它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成长。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这节内容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怎样直观简单的让学生认识理解体肺循环的途径,无疑是众多生物老师的难题。在上这节课时,我主要的办法是------想方设法用好教材中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认为如果只就教材信息库中的体肺循环过程的文字介绍找出关键词语去认识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学生肯定是认识不深刻、记忆不牢固。因此,我在教学中抛弃了这段信息材料。板图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心脏的四个腔和心脏中的两种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以及与心脏相连的八条血管名称。并将血管的名称和血流方向用箭头标注出来。然后我将循环示意图以视频形式放大展示,然后以历史教学中的战争路线图识别法,指导学生按照箭头指定方向和在心脏一节课时总结的规律房连静室连动(心房和静脉相连心室和动脉相连,)上房下室(上为心房下为心室)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动脉血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血将血液由全省运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去观察体肺循环的全过程,不料学生很快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体肺循环的具体过程。接着让学生以箭头连接的方法将循环过程表示出来,板书循环过程,再让学生找出体肺循环的规律。这节课,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识图能力。
但因血液循环知识是教学难点,有些反应慢的或者听讲不够认真的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对他们加强课下辅导,对全体学生加强练习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