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对小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9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二、教学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在寻找纸蝴蝶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比较深刻地体验到“生物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适应环境”的道理。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模拟性的实验探究活动。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模拟实验要求设计制作研究对象,或模拟研究对象在某一种情景中的动态变化。我们用纸蝴蝶模拟真实的蝴蝶,纸蝴蝶所粘贴的地方模拟蝴蝶生存的环境,让两位同学模拟蝴蝶的天敌去“捕捉蝴蝶”,通过数据统计,从中发现规律。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非常许多,教材只展示了五个典型的例子,如睡莲、金龟子、枯叶蝶、仙人掌、骆驼。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从身边入手,收集、展示更加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讨论分析,得出结果: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不论是游戏活动还是资料分析,我们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生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却又是相对的。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很可能破坏环境,从而引起生物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剧烈改变的环境而走向灭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观点。
本节的重点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难点是: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方案2
(1)提前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利用其他途径搜集生物适应环境的图文资料。(2)课堂上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蝴蝶”或游戏“捡豆子”来学习。(3)书本资料及其他资料分析、交流。(4)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活动“寻找教室里的蝴蝶”或游戏“捡豆子”。(2)如果条件许可,利用网络搜集、上传、展示、交流生物适应环境的图文资料。(3)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活动指导:
活动1:寻找教室里的蝴蝶
开展寻找蝴蝶的游戏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模拟蝴蝶的天敌去发现蝴蝶,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蝴蝶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用各种方式把自己“藏”起来。
蝴蝶的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因此可让学生不受书本上蝴蝶的限制,自由设计蝴蝶。如果可能,在教室里增加一些自然景观,蝴蝶不仅贴在墙上,黑板上(或白板上),也可以藏在各种花草丛中。这样,学生可以从寻找过程中明白怎样的蝴蝶才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此外,如果可能,还可让同学们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图文资料。
活动2:捡豆子游戏
准备材料:豆子(如10粒黄豆、10粒绿豆、10粒赤豆等)、一张大一些的纸(其颜色要与豆子中的一种相似)、计时器(或手表)、容器一个。
活动方式:两位同学一个小组,一位同学先闭上眼睛,等另一位同学将豆子撒在纸上,并随意地混合好之后,再睁开眼睛捡豆子,要求把豆子放进相距50cm左右的指定容器中,每次只能捡一粒豆子,看一看在一定时间内(如10秒钟内)能捡到多少豆子,算一算不同颜色的豆子在所捡豆子的总数中占多少比例?分析哪种豆子容易被捡到,哪种豆子不容易被捡到?然后两人交换,重复上述过程。再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看看结果如何?有什么差异?分析原因。并利用游戏中获得的数据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说明:与“寻找教室里的蝴蝶”活动相比,“捡豆子游戏”同样具有取材方便的优点,但后者更能让每一位同学活动起来,而且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与环境相似的生物不易被天敌发现,与环境差异大的生物容易被天敌发现”这样的规律。
相关阅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
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思想
1、主动探索、建构概念
2、合作交流、提高素养
教学准备
1、教师:展示自然环境的背景图片,课桌的调整、教室的布置、课件等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纸蝴蝶,搜索有关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资料。分组,确定小组长,发言人。明确扮演小鸟的两位同学。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自动播放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日有缘相约在这里,共同闯荡“生物世界”。相信我们一定会学得非常快乐。
我们知道,云南是个好地方,“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而,云南也便成了“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
早就听说云南有个“蝴蝶泉”,可惜我们现在无法观赏到“蝴蝶盛会”了。哎,你们看,这儿不是有一群蝴蝶正在快乐地飞舞吗?(示图)哎呀,如果小鸟们飞到这里来,蝴蝶会遭遇怎样的危险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示图:探究活动:小鸟捕捉蝴蝶)
师(边说边走向后方):
1、请转身看后面的墙壁,那里有一组风景图片,五彩的鲜花、苍翠的树林、清澈的河水……怡人的风景让我们再次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2、再看一下自己的桌子,每人都有一只纸蝴蝶。
3、我们先分工一下。
(1)这组是小鸟之家,请推荐2位同学,待会儿去捕捉蝴蝶。
(2)其他小组都是蝴蝶之家。
4、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1)首先小鸟之家全体同学必须遮住自己的眼睛。
(2)然后,蝴蝶之家的同学们在1分钟内将自己的纸蝴蝶粘贴在后面的这组墙壁上。(根据情况,分2-3批)
注意:①高度不超过图片的上侧边沿。以下范围均可。
②粘贴的纸蝴蝶不能相互覆盖,也不能藏到图片后面。
③记住自己粘贴的蝴蝶的位置
师:想一想,我该把蝴蝶粘贴在哪里才不容易被小鸟发现?
(3)在同学们粘贴好纸蝴蝶后,两只小鸟去捕捉蝴蝶。
注意:①只可用眼睛观察来发现蝴蝶。
②捕捉蝴蝶时,只能用手捕捉,而且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放到指定地点。然后再返回捕捉。不可一次捕捉多只。
③捕捉的时间是1分钟。
师:想一想:鸟类该怎样才能快速地发现和捕捉到蝴蝶?
师:明白了吗?
学生活动(小鸟遮眼→粘贴蝴蝶→小鸟捕捉蝴蝶)。
师:时间到。请两只小鸟数一数捕捉到的蝴蝶数。并回到原座位。
师:“小鸟捕捉蝴蝶”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幸存的蝴蝶在哪里?这是哪些同学粘贴的?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课后给这些同学发奖。)
师:好!现在老师要调查一下,请问,在粘贴蝴蝶的时候你是怎样考虑的?(……)你觉得怎样的蝴蝶容易生存下来?(……)你呢?(……)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蝴蝶具有与环境相似的体色,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与环境相适应,就容易生存下来。
师:我再来问一下不幸葬身鸟腹的蝴蝶们。请问,在粘贴蝴蝶的时候你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你粘贴的蝴蝶一下子就被小鸟发现了?(……)你觉得怎样的蝴蝶容易被小鸟捕捉到而走向死亡?(……)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蝴蝶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与环境不相适应,那就容易被小鸟吃掉。
(请“幸存的蝴蝶”回到座位)
师:我还要问问扮演小鸟的同学,谁捕捉到的多一些?(……)你觉得怎样的小鸟才善于捕捉蝴蝶?(……)
请问同学们,如果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怎样的小鸟容易生存下来?(……)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小鸟善于捕捉蝴蝶,也就是说如果小鸟与环境相适应,就容易生存下来
师(边说边回到前方):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纸蝴蝶模拟真实的蝴蝶,图片上的风景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由同学扮演小鸟,模拟了自然界小鸟捕捉蝴蝶的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如果有了与环境相似的体色(或形态),就不易被小鸟发现,有利自己的生存;而小鸟有了发达的视觉,就能捕捉到更多的蝴蝶,同样有利于小鸟的生存。(删去,语言要简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物对环境适应。
师:(板书课题)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在刚才的模拟探究活动中,我们初步体会到:蝴蝶和小鸟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环境的适应。那么,是不是只对蝴蝶和小鸟而言呢?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13-1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课本上的5幅图片。第1小组选第一幅……。请结合我现在发下来的信息资料,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主要是从哪方面来适应环境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相似的例子吗?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讨论1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生:各小组讨论约1分钟时间(……)代表上台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研究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上来理解。并板书(1)形态(2)结构(3)生理(4)行为等)
师: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还是个别现象。
(板书)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师:请大胆地推测,假如鸟儿没有翅膀,鱼儿没有鳃,假如……后果是什么?(……)
(板书)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师:通过活动与讨论,我们已经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显神通”“各有奇招”。但是,总体而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的。(示小结)
师:现在要考考大家。请观看一段《猎豹捕猎角马》的录像。思考:猎豹的哪些特点有利于捕食?角马的哪些特点有利于抗敌而生存?(……)
师: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综合性的。即使是同一个生物个体,也能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
师: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有些生物还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人们利用某些生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发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请将下列军事装备和与之相关的生物联系起来。
①海豚的皮肤 A军人的迷彩服
②蝉的保护色 B直升飞机
③蜻蜓的翅C潜水艇
(复习第一课的内容)
师:云南是蝴蝶王国,除了体色以外,蝴蝶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环境?请利用课余时间作一次调查。
师:同学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下来。为此,我们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任意破坏环
境。我们要努力挖掘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殊能力的资源,开发高科技环保产品,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
(1)形态
(2)结构
(3)生理
(4)行为等方面
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教学后记:不论是游戏活动还是资料分析,我们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生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却又是相对的。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很可能破坏环境,从而引起生物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剧烈改变的环境而走向灭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观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对标本的分析、观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长颈鹿的故事”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具准备:
金鱼(实物)、啄木鸟(标本)、兔子(标本)、带刺的玫瑰、仙人掌、睡莲(彩图)与藕(实物)。(注意水、陆、空,动物、植物各种类型齐全)。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大树、小树、草(纸做成的)。
五、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六大组,选出组长。将标本或实物放在水槽内,盖上白布。大树、小树、草贴在黑板上。
六、教学过程:
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三位同学即兴表演剧本《长颈鹿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临时招聘小演员,准备好剧本。组织表演,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探究活动一:“为生物寻找一个家”分组探究本组的标本或实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总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什么环境中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保护色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二位同学扮演小鸟,一位同学扮红蝴蝶,一位同学扮白蝴蝶。两位扮蝴蝶的同学分别在红纸板和白纸板上各贴上10只蝴蝶,然后由两只小鸟分别捉两块纸板上的蝴蝶,30秒后记数填入表格。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保护色的例子。组织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组织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模拟保护色探究活动二:模仿刚才的实验,分组设计“模拟保护色的实验。”并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各组的交流组织评议。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拟态与警戒色讨论:除保护色外,你还知道生物在外形上还有哪些适于环境的例子?
交流拟态和警戒色的实例,观看拟态的FLAH课件,警戒色的图片。
组织讨论,展示拟态的FLAH课件,随着学生的讲解,展示有关图片。
总结交流: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组织交流,并加以总结。
第四节力
第四节力
从容说课
“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因为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放大“力”字.
[师]请同学们用“力”字组词.
[生]力量、力气、能力、药力……
[生]理解力、战斗力……
[生]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
[师]“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先来试试力能干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想想做做]
请三位同学分别拿着弹簧、钢尺(或钢锯条)、已充气的气球向同学们展示.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生]用力的时候,弹簧被拉长、气球被压扁、钢尺也由直变弯了.
[师]短变长、圆变扁、直变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的样子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师]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接着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
[生]小铁球向磁铁靠近时,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大家接着用文具盒和书做成一个斜面,按教材P31图11.4-1所示,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生]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生]小铁球不仅运动方向改变了,我们这一组的小铁球运动方向改变后还停在了磁铁旁边,静止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磁铁就是吸铁石,它对小铁球有吸引力,所以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力”.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能不能从另一个方面去验证?
(同学们思考、讨论、试验)
[生]我们用铅笔或钢笔慢慢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铁球时,小铁球就不会产生像原来那样的运动,因此,我们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是对的,就是因为磁铁对小铁球有力的作用.
[师]由磁铁使小铁球运动,大家说力能干什么?
[生]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是多少?
[生]物体静止时的(相对)速度是零.
[生]也可以说静止是(相对)速度为零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师]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总结同学们的实验,结合P31图11.4-2,大家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
[生]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ewton),简称为牛,符号是N.1N是多大的力呢?
[投影]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N,左手的大约是430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N,女子大约是39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
[生]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拿着弹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压,会怎么样?同学们试试.
[生]压弹簧时,弹簧缩短了.
[师]用弹簧实验时,拉——长,压——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
[生]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
[师]长短、左右、开关,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生]因为力的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不同,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
[生]越靠近转轴的地方门越不容易开(关),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把手的地方开(关)门最容易.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生]这下我还明白了门把手为什么装在现在那个地方了.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吗?
[生]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一般握在把的末端,这样比较省力.
[生]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时,头顶在球的不同位置,球走的弧线也不同,破门的效果也就不同.
[师]经过同学们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书P32最下面及P33上面一段文字,了解怎样表示力的三要素,并表示出老师水平向右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
(同学们看书、作图,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两名同学将教师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大家能总结出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吗?
[生]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
[生]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
[师]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投影]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N的拉力.
学生练习,三名同学分别板演三题.练习结束后教师点评.
[师]第①题的力的作用点画在了线段的起点,第②题的力的作用点在线段的终点,第③题有两个力作用在小车上,两个力的作用点就可以画在一点上,并且用数值和单位表示出了力的大小.为三名同学的出色表现,大家鼓掌(击掌)祝贺.
[师]同学们刚才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
[师]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生]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
[生]我认为手感觉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哪只手(或谁的手)疼,谁的手受到了力呢?
[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同学们再用手用力拍一下桌子,看有什么感觉?
[生]很疼.
[师]你们用手拍桌子,是谁对谁有力的作用呢?
[生]是我们的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是桌子受到了力.
[师]桌子受到了力应该桌子疼,你们的手为什么会疼呢?(提出问题)
[生]手是被桌子碰疼了.
[生]是不是手在拍桌子,对桌子有作用力的同时,桌子对手也有作用力!(猜想与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自己验证一下,然后交流你们的感想.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第一组:我们已经知道磁铁对铁块肯定有力的作用,还需要知道铁块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块磁铁、和磁铁外形相同的长方体铁块、两辆小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1:将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慢慢靠近,当近到一定距离时,载着磁铁的小车运动起来.如慢慢移开铁块,载着磁铁的小车还会随着铁块一起运动.
实验2:将磁铁和铁块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让它们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两辆车会自动地一起运动起来,最后靠在一起.(进行实验)
从实验现象看到载着磁铁静止不动的小车,当铁块靠近它时,就会运动起来,说明磁铁也受到了铁块对它的作用力.(分析与论证)
第二组:穿着旱冰鞋的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时.甲乙两同学同时向后运动.甲用力推乙时,给乙一个作用力,同时甲也产生了向后的运动,说明甲也受到了乙对他的作用力.
第三组: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评估和交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总结各组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一个物体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个力.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受力物体,施加这个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投影]
练习:分析下面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①人推车.
②马拉犁.
③磁铁吸引铁钉.
④推土机推土.
⑤起重机吊起货物.
[生]人、马、磁铁、推土机、起重机是施力物体;车、犁、铁钉、土、货物是受力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师]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力去讨论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也不能离开物体去讨论力.有时为讨论问题方便,只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是一定存在的.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
[生]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
1.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很多,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例如:让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打乒乓球时,可以打出不同旋转、不同弧线和不同角度的球,这主要与击球点(作用点)和对球施力的方向有关,要打出不同速度的球,主要与对球施力的大小有关.
2.脚;脚.
3.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桌子对手的作用力.
4.略.
5.被马拉动的车辆不仅受到马的拉力,还受重力、支持力,
甚至还有摩擦力,如果要求画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到的拉力,
只画一个拉力即可.题目要求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
到的力,则车辆所受的全部力都要表示出来,如右图.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