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基础知识目标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西亚和欧非各地交往的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的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国力的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教学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

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

A.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B.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3.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注意:结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记住其地理位置。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

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2.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

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

学界的重视。

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

吉备真备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

鉴真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和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

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

天竺学习熬糖法。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

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

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

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2.和波斯的往来

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3.和大食的往来

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

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4.和东罗马的往来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5.和非洲的往来

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

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

相关推荐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隋唐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隋唐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西亚和欧非各地交往的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的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国力的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教学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①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
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②海路方面:
A.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B.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②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3.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注意:结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记住其地理位置。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①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
②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2.经济文化交流
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
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①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
学界的重视。
②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②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④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①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②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①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
②吉备真备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
③鉴真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和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
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①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②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③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④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①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
天竺学习熬糖法。
②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
①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②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
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③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
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①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
②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2.和波斯的往来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3.和大食的往来
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
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4.和东罗马的往来
①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②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③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5.和非洲的往来
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②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
③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④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第四章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经济文化交流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3.玄奘、义净西游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2.和波斯的往来

4.和东罗马的往来

5.和非洲的往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二、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对外交往,尽管发生过战争,但总的来说,和平友好方式是主要的。

关于导入新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的情况,然后指出中国和亚、欧、非地区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也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当时外国人把中国人开始称为“唐人”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几张现在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图片或录像片断,从“唐人”“唐人街”的来历着手,导入新课。

三、发达的对外交通

关于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层层进行分析。1.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来华的使者和商人日益增多。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3.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需要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对外交通路线,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陆路、海路方面归纳。教师应利用“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最好是制作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指明线路,以及到达的国名、地名。

四、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关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魏晋到隋唐,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国家。隋炀帝和唐太宗曾出兵高丽,结果兵败而返。新罗势力逐步壮大,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积极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教师讲述时可启发学生回忆世界史上有关三国形成和统一的内容。

关于经济文化交流。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并归纳表现:

1.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仅848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就有一百多人。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后曾留在唐朝做官。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关崔致远的小字,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

2.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南至扬州,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在唐都长安、楚州(江苏淮安)、莱州(山东莱州)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新罗的特产、工艺品、药材等大量传入中国,在唐朝外贸输入总额中,新罗物产居各国首位。唐朝的丝绸、茶叶、书籍、手工技艺等,大量输出新罗。

关于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文化因而十分昌盛,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教师在讲述时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关于遣唐使和留学生,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隋朝时,日本曾几次派遣使臣来隋结好,给隋炀帝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并派人来华学佛法。隋炀帝也派使臣回访了日本。2.唐朝时,遣唐使和迎送唐朝到日本的使节有十几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到玄宗时,人数曾达到五六百人。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协助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

2.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

3.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等。

关于贸易往来,教材利用考古成果,即在日本出土的唐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出土的日本的银币“和同开(bǎo)"来说明当时贸易往来的情况。教师无需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教材介绍了两位人物。其中,日本的吉备真备在长安学习17年,深通经史,回国时带回大量书籍。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说明他到唐长安研究中国文化,学成归国后根据汉字偏旁创造日本假名字母。关于鉴真,可启发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内容。强调他们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象征。鉴真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六、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关于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两汉时,我国就已和东南亚各国有了交往。隋时日益发达,到唐时使节的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应先介绍基本情况:印度半岛国家主要指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在唐代,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为天竺。唐与印度半岛国家的交往,均以佛教为纽带,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与尼泊尔的交往,教师可略作补充,尼婆罗和唐朝地方政权吐蕃毗邻,双方学者经常互访,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为妻,玄奘西游印度时曾到尼婆罗探求佛学。

与天竺的往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

2.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关于高僧玄奘和义净:应指导学生读小字,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是我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应主要介绍玄奘,突出他潜心研究、翻译佛经,并为后人研究中西交通和中亚、南洋、印度半岛等各国历史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自古以来民间的友好关系。

七、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国的交往

此目内容涉及的国家较多,教师讲授时应以大食为重点,中亚国家、波斯、东罗马和非洲只需作一般介绍。

关于中亚国家,让学生了解:今阿富汗在隋唐称为吐火罗,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的要冲,是丝绸之路的南路必经之地,自西汉以来就和中国有密切关系。唐太宗时,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高宗时曾派出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双方往来尤为频繁。吐火罗曾送来名马、玻璃、玛瑙等。

关于波斯,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波斯即是今伊朗,在我国古书中也称之为安息。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同中国交往密切。张骞通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班超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其次,应让学生了解:7世纪中期,波斯被大食灭亡,波斯国王卑路斯和王子先后定居长安,后来都客死唐朝。许多波斯商人到唐朝经商,开设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香料、药品而驰名。

关于和大食的交往,教材内容主要涉及:

1.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国势日增,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话语反映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3.因为唐将高仙芝率领的援外唐军在中亚被大食打败,不少唐兵被俘,于是中国的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尤其是造纸术,从此传入西亚以及欧洲、非洲。

关于和东罗马的交往,应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隋唐时称东罗马为拂。唐以前中国史书上称罗马为大秦,大秦人把中国丝绸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应让学生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在唐前期,东罗马来使达五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喜爱穿戴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罗马的丝绸、瓷器更多。东罗马的吞刀吐火等杂技、治疗痢疾和眼病等医术也传到了唐朝。

关于和非洲的交往,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早就结下了友好关系。

八、本节内容涉及的国家(古今异名)多,头绪多,地域跨度大,建议教师在讲授时侧重分析、综合:

1.引导学生分析对外交往繁盛的历史条件与意义,归纳对外交往的表现,串联已学的中外历史知识,对照古今地名、国名。可按国家分别讲授教学内容,然后按“人员往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三类进行综合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2.尽量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

3.往来是双向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应引导学生既看到唐文化对别国的巨大影响,也要看到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和注释

崔致远

崔致远(857#0;?),字孤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中国唐朝留学,并中进士。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12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平城京

平城京即今日本奈良,位于本州中西部。710~784年,日本曾建都于此,日本史称这一时期为奈良时代、奈良朝。建筑仿中国的长安。城内东大寺是唐朝鉴真到日本后的最初居住处,唐招提寺为鉴真设计创建,也是鉴真的圆寂地。

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约693#0;775),日本奈良时代学者。717年与阿倍仲麻吕等作为留学生来到唐朝,积极吸取唐代文化精华。十多年后携大量历学、音乐等文化典籍回国。752年,以遣唐副使身份再度来中国,后官至右大臣。他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军事、历数、音韵之学,著有《私教类聚》50卷。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对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

鉴真

鉴真(688#0;763),扬州人,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始祖。俗姓淳于,4岁出家,法名鉴真。后到长安等地遍研佛经。26岁在扬州专修戒律。742年在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传教。5次渡海均受挫,致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753年第6次航行于次年初抵日本九州,随后在平城京东大寺筑戒坛传戒法,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先河。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广为介绍中国的建筑、雕刻和医学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赤土国

古国名,故地大多认为在今马来半岛。气候炎热,因其土地呈赤色而得名。简称“赤土”。607年,隋炀帝遣常骏等人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并派王子回访,建立友好关系。《隋书》《唐书》和《通典》等史书都记录了此国。

骠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缅甸境内。《新唐书》《旧唐书》中说它位于“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国土范围东西长3000里,南北宽3500里,统治着298个部落,9个城镇和18个属国。802年,其王太子舒难陀曾率乐队和舞蹈家到长安表演,唐代著名诗人曾写《骠国乐》以纪其事。

那烂陀寺

梵文Nalanda的音译,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寺院,在今巴腊贡地方。建造于公元5至6世纪,寺内有八大院,僧徒人数众多,学习大小乘佛教和医方等,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唐代玄奘、义净等都曾在该寺研佛。12世纪末以后被毁。

玄奘

玄奘(602#0;664),唐代高僧,常称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是我国佛教的著名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俗姓陈,名?,法号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在洛阳出家。因当时国内佛教各宗派说教不一,决心到印度取经,寻根究底。贞观初年,西出玉门赴天竺,第二年到达北印度。他先学习印度语言文字,收集各种佛教经典,然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习佛经。历时5年,成为学问博大的佛教学者。642年参加戒日王举行的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以其学识名震天竺。645年,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随后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典籍,丰富了祖国文化。他曾将中国的音乐《秦王破阵乐》和《道德经》介绍给印度人民。他还将西游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这部书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中西交通以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大食

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唐代以后称之为大食。大食是7世纪时在阿拉伯半岛崛起的伊斯兰教国家。8世纪中期,已征服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一些地区,并深入中亚,占领了今阿富汗、印度北部,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布各地,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西亚。因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统一没有维持多久,分裂割据局面就出现了。10世纪时,帝国境内有三个哈里发国家,即我国史书中记载的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黑衣大食、以开罗为中心的白衣大食和在西班牙的绿衣大食。到12世纪70年代,各哈里发国家先后覆灭。

波斯

波斯帝国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部的西亚古国。这里指波斯的萨珊王朝(226#0;651)。6世纪后期,波斯受突厥人侵扰,后来双方争夺丝绸贸易斗争十分激烈。萨珊王朝与中国早有往来,北魏史书上有记载。633年,大食人侵入波斯,大破波斯军。后来,波斯为大食占领。661年,萨珊王朝国王卑路斯求援于唐朝,后入居长安,唐玄宗授以右武卫将军,客死长安。其子泥涅师志图复国未成,也病死长安。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对外交往频繁的史实:1.隋朝时,和中国通商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几十个国家;2.唐贞观年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3.唐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4.出现了大量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中著名的有崔致远、吉备真备、鉴真、玄奘、义净。

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隋唐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对外交通发达,有陆路和海路将中国同许多国家较方便地联系起来;

3.唐朝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做官。

(最后一问自由答)。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宗教和哲学;教育;文学和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国内各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2.火药的发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和历法成就

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的进步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

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建筑的成熟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宗教和哲学

1.宗教

皇帝大多推行三教(道、佛、儒)并行的政策;对于外来宗教,一般不排斥。

2.哲学

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帝王“受命不于天,与其人”,历史的发展“非圣人意也,势也”。

刘禹锡:认为“人不胜乎天者,法也”。他说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民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命了。

四、教育

1.官办教育兴盛

2.兴办专科性质的学校

3.私人讲学盛行

五、文学和艺术

(一)文学

1.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

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

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

都是

千古绝唱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盛唐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以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a.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

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等,艺术价值极高。

晚唐诗人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他和

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

(二)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

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

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彩多姿: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

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

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

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受顾恺之的影响,人称“唐画之祖”,代表作《游

春图》;

阎立本是初唐的画家,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

吴道子是盛唐的画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

3.巅峰时代的书法

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

著名书法家有:

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

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

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隋唐时期


⑷隋唐时期(581-907年):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对外关系: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