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世界的划分

高中历史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七年级历史世界的划分。

科目

历史与社会

年级

班级

时间

2007年3月 13日

课题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第二课时

线

装[趣祝福 www.ZFW152.cOm]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我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是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2、能力目标:

正确观察大洲和大洋图、世界政治地图,通过比较观察,形象地区分大洲、大陆及大洋、海和海峡,确定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增强观察力、记忆力和想像力。

3、知识目标:

能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查阅国家的位置和大致范围。

能说出国家的主要职能(对内职能、对外职能)

重点

国家职能与类型的划分,国际间交往的原则。

难点

国家职能的划分。

教学准备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一、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政区图”

(提问)世界上目前拥有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

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特征是拥有主权,世界上目前拥有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展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形势图“

(提问)当时的非洲有多少个国家?

当时的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

说明国家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展示)“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面积大小不同

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人口多少不同

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政治制度不同

(展示)世界政区图

讲述按海陆位置不同,还可以分为临海国、内陆国和岛国三种。

(板书)海陆位置不同

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地位平等

(介绍)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联系和合作越来越紧密,最有特色的是联合国。我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齐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

活动:读世界政治地图,从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各找出一个国家来,并说明它是岛国、沿海国还是内陆国。

课堂小结

国家与地区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国家的发展历史、政治风云的变化到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的差异谈到国家间的相处原则,反抗压迫与剥削、争取国家独立是维护国家尊严的表现。

布置作业

完成填充练习册上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

二、国家与地区:

1、国家与地区的异同:

2、国家的分类:

3、联合国:

教学后记

有关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进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已知的时事知识进行适当举例和讲述。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地理作为非中考学科,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认真把握教材,结合区里一题统领的原则,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哈尔滨市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哈尔滨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课堂提问科学合理:

(1)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经过认真备课,本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精心设计问题。比如复习旧知(世界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时,为了降低难度,我将问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为了让学生回忆气候的描述方式及特点,我设计问题:你能描述哈尔滨的气候特点吗?从而引出不同气候的描述方式,总结出气候的特点,这样的衔接处设计的问题非常得体;而本节课的重点是气候的类型及分布,因此在读图活动时为了提高效率,先让学生观察图,试着针对图提出问题让组内成员回答,然后我出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既给学生自主权,又逐步突破了障碍,突出了重点。而对家乡的气候优势分析时,我提出问题:根据气候直方图,判断家乡气候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你喜欢这种气候吗?你知道这种气候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这一系列问题既可以检测学生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的能力,又可以通过分析气候优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这是在关键处设计的问题。

(2)提问的方式较为灵活:比如课前预设好的教师提问,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学生自问、互问,学生回答不完整时的追问,分析完问题后的学生针对不明白的地方的提问等等,总之,我尽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

(3)注意了科学的等待时间:在近期的“有效提问”理论学习过程中,我懂得了提问要给学生时间,不是教师提问后学生马上举手,代表学生表现好,能力强,效果佳。因此,提问后我都尽量停留几秒钟时间,稍难的问题就多等一会,只有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或表达不清时,给予学生“第二等待时”,耐心的听完,耐心地加以引导,而不把学生思维的火花随意地泯灭。

5.学生读图时深入指导: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不太适应,尤其是地图的使用,因此在小组读图时,我进过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耐心指导,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后面的学习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6.注重激励性评价,学生积极性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对于不太肯定的答案常常犹犹豫豫地举手,因此我会说“勇敢些,抓住表达的机会!”对于平时学习不积极,本节课表现好的学生我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本节课你表现非常好,老师希望你保持着这种学习热情,以后的学习会收获很大的!”判断天气还是气候的语句时,我提问了坐在最后不打算回答问题的一名同学,我观察他不打算参与课堂学习,提问时我用体态语言和语气进行提示,结果他回答正确了,“好极了,你的答案是正确的!”激发了他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结果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预期的答案就赶紧总结出结果,比如,气候的特征、世界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特点“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等等,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完全还给学生,对本节教学留下了遗憾。

4.反馈练习涵盖的知识面不全。本节学生除了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还要会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而在设计练习时忽略了运用气候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没法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地形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水源
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交通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
2、(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
2、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我们生活在泰山脚下,面对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保护与开发?
泰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景区游客过多、环境承载过重、违章建筑多、有很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
泰山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济南,南接曲阜;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典故、美丽传说、碑林石刻,是世界地质公园。
开发泰山文化,泰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帝王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还有石敢当、药材和泰山传说等民俗文化;要坚决拆除泰山景区内的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严禁破坏景区内的一草一木,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54页和55页的“综合运用”一、二题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4、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5、民居与自然环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1

复习目标:

识记: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重点:

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复习难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江南的开发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时间: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

史实:农业:南方逐渐超北方占城稻传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造船业局世界首位

商业:商业都市多尔繁荣出现“瓦肆”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北宋时“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

3、元朝的建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建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国家统一)

②、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

③、民族关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当堂效果检测:

1、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xx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壮族C、回族D、维吾尔族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权中,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开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汉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九、教学后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

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

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案 篇5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