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2.介质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线、光束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5.影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6.日食和月食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

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形表面,这就是日环食。

日食原理.png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当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

月食过程.png

需要注意的是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减弱。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但是,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全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可以同时看到。这是因为月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发生月食时,地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216倍,远远超过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所以,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7.光速

光传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0×108m/s。由于光速很大,要测定光速,就必须利用很大的距离,或者准确地测出很短的时间间隔。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则1光年等于9.46×1012km/s。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主要科学内容有三个,一个是光源,一个是光的直线传播,一个是光速。这是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节内容以光的直线传播为重点,主要的探究活动也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教学策略

光现象和前面学习过的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本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叫做光源?光是如何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和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什么叫做声源?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高质量地完成有关探究活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激光演示器、酒精灯、盛有水的水槽、不同浓度的糖水、蜡烛、带有小孔的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思考:我们的国旗是什么颜色?如果在漆黑的夜晚,没有光照,看到的国旗会是什么颜色?

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还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思考并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光源

多媒体展示:太阳光、发光的水母、发光的节能灯、LED灯等。

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总结:这些物体能够发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叫做光源。

讨论:“天上的星,亮晶晶”,天上的星星是不是光源?

强调: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学生讨论:恒星能自身发光,是光源;行星不能发光,它是反射了其他恒星的光,才亮的,所以行星不是光源。同样,夜晚的月亮看起来很亮,它是反射了太阳的光,自身并不能发光,所以也不是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它看起来很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辉。这为下面学习月食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二、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打开激光笔,照射到教室墙壁上,观察到墙壁上出现一个红色的光斑。问:激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大家看到激光的传播路径吗?想一想怎样才能观察到光在空气、水中的传播路径?

同学们刚才看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先进行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激光能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通过讨论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问: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

图1

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让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学生实验:将激光笔固定好,并使激光束打到墙壁上,会看到一个光斑,然后用酒精灯对激光束加热,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联想总结:隔着火焰看静止的物体好像在跳动、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空气不均匀引起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老师: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就对光的直线传播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如小孔成像。现在大家做一下这个实验:燃着的蜡烛、挖有几个形状不同小孔(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硬纸板、白纸。让硬纸板在蜡烛和白纸之间,调整硬纸板、白纸之间的距离,在白纸上能看到烛焰的像吗?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吗?

总结:夏天浓密的树荫下会有一个个圆形的亮斑,这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造成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太阳的像,所以也是小孔成像现象。

用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日食、月食现象。(动画演示日食、月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日食?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月食?

思考:影子为什么是黑的呢?影子的形成说明什么?

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通过小孔观察台灯。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也可以在空气中制造水雾或烟雾来显示光路。如果将水变混浊,也可以显示光路,如向水中滴几滴墨水。

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明白糖水浓度不均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

学生能看到光斑在抖动。这是因为加热使空气分布不均匀,光不沿直线传播。

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答案:白纸上出现了倒立的烛焰的像,“像”只是与烛焰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发生日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地球在月球的影子里;发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月球在地球的影子里。

讨论交流:人是不透明的,光不能传到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无光的地方就是黑色。光不能绕到物体后面说明光不会转弯,也就是光只能沿直线传播。

对于光沿直线传播,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的重点是放在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显示光路,如何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通过实验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光速

大家知道:打开电灯,房间墙壁立刻被照亮了,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实际上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争论过这样的问题,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进行了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遗憾的是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光传播得太快了。

现在的科学实验表明:光传播也需要时间,而且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约为3×108m/s,相当于1s内绕地球赤道7圈半,目前没有任何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略小,但也可以认为是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v空气v水v玻璃。

知道了光速后,科学家利用激光制成了激光测距仪,可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思考:①激光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②激光测距技术一般应用在哪些方面?③能不能用声呐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有多远?

大家联想一下,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是怎么计时的?为什么?

比较:声和光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聆听、思考。

通过讨论明确: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闪电是以光速传播,而雷声是以声速传播,光速比声速大得多,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要测量打雷处的距离,需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还要测出声音从发声处到人耳的时间t,即看到闪电计时开始,听到雷声计时结束,根据s=vt算出距离。

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进行新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水母。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进行新课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现象;

2.会叙述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3.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复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出示复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认真阅读八上教材P69—P79内容后,完成《中考新突破》9、10页“考点解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的题目。(10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三、考点例析,自学展示(15分钟)

1.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例1、桥在河里的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它们的成因是不同的,前者是由引起的,后者是规律引起的.

2.考点二:光的反射作图

例2、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成30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如图3所示,请你在下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3.考点三:平面镜成像

例3、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实验中应选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

(11)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四、当堂训练:(20分钟)

《中考新突破》12页“能力训练”:1、2、3、4、5、6、7、9、10、11、12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