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重要复习提纲一(沪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重要复习提纲一(沪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重要复习提纲一(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278%,O221%,CO20.03%,稀有气体0.94%,杂质0.03%.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N2、CO2、H2O等。
8、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NO2、CO,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9、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难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10、O2的化学性质: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
燃烧的现象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C+O2点燃CO2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点燃SO2
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4P+5O2点燃2P2O5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点燃Fe3O4
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11、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2)支持燃烧:炼钢、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12、氧气的工业制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物理变化)
1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2KMnO4△K2MnO4+MnO2+O2↑;
(2)2H2O2MnO22H2O+O2↑。(可用排水法收集O2,因为O2不易溶于水)
14、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16、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17、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H2O═══H2CO3;
加热上述红色液体会恢复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可用于CO2气体的检验。
18、CO2的用途:(1)灭火(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人工降雨、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使水蒸气液化);(3)光合作用的原料;(4)保存食品。
19、CO2的实验室制法: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验满时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看火柴是否熄灭。
20、CO2与人体健康:CO2无毒,当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对人体有害,因为CO2不能供给呼吸,故进入枯井或山洞前要做灯火试验。
21、电解水:负极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O2),
体积比为2∶1,2H2O通电2H2+O2↑,2H2+O2点燃2H2O。
22、硬水与软水:溶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溶有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可用肥皂水检验硬水与软水,若出现大量泡沫,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23、水的净化:(1)静置;(2)明矾净水(明矾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3)过滤(把固体和液体分开:一贴、二低、三靠;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4)蒸馏。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24、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液体>固体,气体容易压缩)
25、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构成);(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3)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可分为阳离子[如Na+、NH4+]和阴离子[如Cl—、CO32—],阴、阳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aCl、NH4HCO3)。
26、原子结构:(1)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体积极小但质量相当于整个原子质量。它虽小,还可分为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2)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作高速运转。跟原子比较,其质量和体积都可忽略不计。
27、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如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Mr[Ca(OH)2]=40+(16+1)×2=74。
28、元素名称、符号:记住常见20种元素名称及其符号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氢
H
氮
N
钾
K
锌
Zn
碳
C
氯
Cl
镁
Mg
铜
Cu
氧
O
硅
Si
铝
Al
银
Ag
硫
S
碘
I
钙
Ca
汞
Hg
磷
P
钠
Na
铁
Fe
锰
Mn
29、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1)地壳中最多的元素:O(2)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Al
(3)海水、人体中最多的元素:O(4)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H
30、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符号
化合价
符号
化合价
符号
化合价
符号
化合价
K
+1
Ca
+2
Cu
+2
OH
—1
Na
+1
Mg
+2
O
—2
NO3—
—1
Ag
+1
Ba
+2
Al
+3
SO42—
—2
H
+1
Zn
+2
Si
+4
CO32—
—2
31、化合物的命名:(1)两种元素化合:“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Fe3O4四氧化三铁,P2O5五氧化二磷,Ca(OH)2氢氧化钙;(2)金属与酸根化合:“某酸某”,如CaCO3碳酸钙,CuSO4硫酸铜,NH4NO3硝酸铵。
3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沪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沪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并且学会了在山洞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抵御野兽的侵袭,推进了人类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化。
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是:黄帝和炎帝。黄帝:姬姓部落;炎帝:姜姓部落。
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特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他们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他们能用苎麻织成布做衣服,会挖掘水井,还饲养猪、狗、水牛、鸡等畜禽。
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他们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粟、黍等谷物。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形成了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格局。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是指:黄河。抗洪排涝、兴修水利成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的是开挖沟渠、疏通河道的治理方法。大禹治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化的进步。
第3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后,商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西周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领土,实行分封制。西周还实行以血缘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第4课商周文化的瑰宝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随着甲骨文的出现,中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所记载的都是有关占卜的内容,所以也称为卜辞。甲骨卜辞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
夏代,人们已经开始把铜、锡、铅熔化在一起铸造青铜器。商周时期,我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其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水平。
商周时期,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拓展
第5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提出“尊王”和“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史称“春秋五霸”。其中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由春秋时期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秦孝公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主要内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努力耕作者可免除徭役;鼓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赏赐爵位和田宅;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一人犯罪,株连邻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还限制宗室特权,贵族子弟若无军功,就没有爵位。
第6课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农具和牛耕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犁和耕牛的结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昭王时,为了保障灌溉,发展生产。李冰父子在四川成都有平原兴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7课文化思想的繁荣
中国的学校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将早期的学校统称为“庠”、“序”。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的墨子是墨家学派,他著作《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战国的孟子是儒家学派,他著作《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战国的孟子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主张“施仁政于民”。
战国的庄子是道家学派,他著作《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他著作《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是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春秋末年的孔子是儒家学派,他著作《春秋》的主要思想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他著作《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战国的孙武是军事学派,他著作《孙子》的主要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
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实现全国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实行郡县县制,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秦始皇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计全国货币,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以后又推广了便于书写的字体—隶书。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秦始皇下令将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沉重的劳役和赋科使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不到半年,起义宣告失败。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关中,占领咸阳,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
第9课汉朝的兴盛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西汉。
汉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为了寻求共同抗击匈奴的盟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是西域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第10课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三国鼎立。
孝文帝即位后,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措施包括:禁止鲜卑服装和语言,提倡汉服、汉话;改鲜卑姓为汉姓;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制和法令;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与汉族通婚等。
第11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纸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麻造纸。
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他的数学名著《缀术》被列于官学中的教科书。他擅长机械制造,精通天文历法,制定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第12课文化与宗教
西汉时期,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形式组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创作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以后历代史学家都仿效、继承这一体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思想体现了关注现世和人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宣扬现世的苦难,认为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
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重新建立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走向强盛。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但承上启下,为唐朝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初创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充实和发展。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实行科举制度后,官吏选拔的权力由中央掌握,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世族门阀把持选举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阅奏章和诏令;尚书省为行政机构,负责政令的实施,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分管各部门事务。三省长官共同参决军国大政,相互制衡,均受制于皇帝,从而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是奠定唐朝盛世局面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唐朝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周边关系融洽,百姓安居乐业,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第14课繁盛的经济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
第15课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唐太宗李世民被西北各民族奉为“天可汗”。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唐朝中央与吐蕃的政治关系,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日本派“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日本佛教发展,传播了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16课唐代的诗与画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李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入衰的过程,故被后世称为“诗史”。
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
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
第17课两宋新格局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第18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1115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宋。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第19课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集中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风貌,是宋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商品经济的发达促使了货币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20课辽阔帝国的统治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为了治理辽阔的疆域,设立“行省”制度。
第21课三大发明的进步与传播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战国时期,人们制作“司南”用于指示方向;北宋时,人们创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漂浮式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后制成“罗盘”。
北宋末出现了爆炸性火器“霹雳炮”,南宋时出现了利用火药爆炸力来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突火枪”,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
第22课宋词与元曲
词是兴于晚唐,盛于两宋的新体诗歌,婉约词和豪放词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元代最有创造性的文艺作品形式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的新的诗歌体裁;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杂剧作家。
第六单元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
第23课专制皇权的强化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后迁都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选拔部分官员任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全国政务,创立了内阁制度。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明代帝王先后建立了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第24课文明的交流
明朝前期,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代表人物是利玛窦。
第25课工商业城镇的繁荣
宋元时期,景德镇已经以制瓷闻名,明朝以后,逐渐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被誉为“瓷都”。
苏州城是明清时期江南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是当时丝织业的中心,也因此享有“丝绸之都”的美誉。
第26课边疆的巩固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获台湾。
康熙时,清朝进军台湾,设台湾府,进一步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
清朝初期,清政府确立了“达赖”和“班禅”的认定与册封制度。乾隆年间,清政府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并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有利于西藏政局的稳定和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第27课文学与科技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并称“四大古典小说”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以宋江为首的水泊梁山群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巨著。
第28课禁锢与封闭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从格式到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称为“八股取士”,它是统治者推选愚民政策的产物。
明代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场大浩劫。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复习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电:电流表和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3m。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S=Vtt=)(S--mt--s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如v=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15℃时,V空气=340m/s)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V固V液V气。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骨传导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符号是dB)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距发声体远近、向一个方向传声(声音是否分散)也会影响响度大小。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
9、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12、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
13、次声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次声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能传得很远;穿透力极强,破坏力极大。14、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的5K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1光年=9.46×1015m=9.46×1012Km
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
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1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1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复印机
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无像
U<f物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注意: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远像越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8、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第五章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11、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
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主单位:kg常用单位:t、kg、g、mg1t=103Kg1Kg=103g1g=103mg。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公式:变形:m=ρv
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9、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ρ甲ρ乙
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1方=1立方米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12、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
○1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m;○2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v1;○3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v2
○4小石子体积v=v2-v1;○5小石子密度ρ=。
13、测液体密度:(剩余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
1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
初二物理上期计算注意:
一、计算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二、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计算3、回声问题4、比例问题
三、密度计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问题3、空瓶问题4、空心问题5、固体测量6、液体测量。
四、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粤教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地球的大小P10图1.6: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结构见P12图1.9
3.P12图1.11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圆圈,叫做纬线。形状是圆,长度不等(但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变短),指示东西方,相互之间平行。
4.P12图1.10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叫经线。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交于南北极。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和纬线交织构成经纬网,用于定位。
5.经度P13图1.12:用于标识不同的经线;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地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该线以东的180°经度称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该线以西的180°经度称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经度变化规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6.纬度P14图1.15:用于标识不同的纬线;0°纬线即赤道,最长纬线;赤道以北的90°纬度称为北纬(“N”),以南的90°称南纬(“S”);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7.东西半球分界线P13图1.13:20°W和160°E。东半球范围:20°W→0°→160°E;西半球范围:160°E←180°←20°W。判断某点位于东西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经度20°则在东半球;如经度160°则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之间,是东经则在东半球,是西经则在西半球。
8、南北半球的分界线P14图1.16:赤道。判断某点位于南北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纬度为北纬则在北半球,如该点纬度为南纬则在南半球。
9.判断某点位于五带的方法P20图1.23:如该点纬度23.5°则在热带;如纬度在23.5°-66.5°之间则位于温带(是北纬则在北温带,是南纬则在南温带);如纬度在66.5°-90°之间则位于寒带(是北纬则在北寒带,是南纬则在南寒带)。
10.判断某点位于低、中、高纬的方法:如该点纬度在0°-30°之间则位于低纬度,如该点纬度在30°-60°之间则位于中纬度,如该点纬度在60°-90°之间则位于高纬度。
11.地球的自转P17图1.19: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自转方向:从侧面看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或1天)。
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和时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地点的时间比西边早)。
12.地球的公转P19图1.21: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
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五个热量带的形成等。
13.五带P20图1.23:根据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以南回归线(23.5°S)、北回归线(23.5°N)和南极圈(66.5°S)、北极圈(66.5°N)为界分为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有直射现象)、南温带和北温带(四季分明,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南寒带和北寒带(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14.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线定向/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北方);无经纬网无指向标的地图用一般方法定向,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表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表示方式;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个分数,分子是1,分母越小,比值就越大,即比例尺就越大(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也就越短),反之,该比例尺就越小;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P29图2.16-2.1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图例P30图2.18: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数字。
15.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P33图2.20:海拔(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点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
1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地势高低: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②坡度陡缓P35图2.22: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③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P35图2.23:山顶(一组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盆地(一组闭合曲线,外高内低)、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一般发育有河流)、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17.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P36图2.25: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较高,500米,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平原(海拔较低,200米,地面平坦,起伏很小);丘陵(海拔较低,200~500米,地面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盆地(海拔不定,四周高,中间低)。
1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P37图2.26:蓝色表示海洋和湖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色表示高原、高山;白色表示积雪、冰川。
19.P37图2.26: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1、地表海陆面积(共5.1亿平方千米),三分陆地(29%,1.49亿平方千米),七分海洋(71%,3.61亿平方千米)。海陆分布:南北半球中,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东西半球中,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任意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2.七大洲,P41图3.5、地图册P2-3①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②分布在东半球的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分布在西半球的主要有北美洲和南美洲。(注:除南美洲外,其余六大洲都跨东西两半球。)赤道穿过(即跨南北半球)的四个大洲:非洲、亚洲、大洲洋、南美洲(穿过了两个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极洲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③面积P41图3.6:亚洲(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④轮廓:P41图3.6。⑤洲界线,P42图3.7-3.8:亚洲与欧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埃及);北美洲与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巴拿马);亚洲与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3.四大洋P41图3.5:①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②分布:除印度洋在东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东西半球;除北冰洋在北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南北半球。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③面积:太平洋(最大,岛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4.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主要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吻合、动物相似性、古地层相似性。
5.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P46图3.11:①地表由多个(七大)板块构造(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地处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相对运动:挤压、碰撞形成山脉;相背运动:地层断裂,形成裂谷。);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有:(1)海洋运输;(2)海洋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3)填海造陆。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行为主要有:石油污染、垃圾污染、过度捕捞海洋生物,产生的后果主要是破坏海洋生态和海洋景观。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况;大气状况易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大气状况稳定。卫星云图上的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层。常见天气预报符号P55图4.2。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它们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P60图4.6: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陆地上)P61图4.7: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是夏季,1月气温最低,是冬季,南半球刚好相反。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4.气温的空间变化:①受纬度位置影响,P63图4.10: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②受海陆位置影响:夏季,同纬度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③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5.降水形成条件:①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②有凝结核③云滴增大变成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
6.降水的时间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均匀型。
7.降水的空间变化,P67图4.13:①受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②受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③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8.世界的气候: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全球共分为11种(五类)气候类型P68图4.14。
气候特征:以气温的高低和季节变化、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变化来说明。
结合地图册P30识读各种气候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各种气候的特征。
(1)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年均温20℃)
类型分布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及附近地区终
年
高
温终年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南亚分旱雨两季
(2)亚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20℃)
类型分布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纬度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25°-35°大陆东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气温20℃)
类型分布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地区大陆西部
(40°-60°大陆西岸)冬温夏凉,各月降水均匀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20℃)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地区大陆中部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大陆东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寒带气候(一年中大多数月份气温在0℃以下)
分布:两极高纬地区;气候特征: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5)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分布:海拔较高的高原高山(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气候特征:冬冷夏凉,降水稀少
8.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有: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危害。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1、世界人口①人口数量多(目前已突破70亿);②增长速度快(每增长10亿人口所经过年数逐渐缩短);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③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④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地区增长慢(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地区增长快(非洲最快)。⑤世界人口的分布,P78图5.2: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和内陆地区,湿热的雨林地区、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高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和发展。⑥衡量人口分布疏密的指标: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数(人/平方千米)。七大洲中南极洲无常住居民,亚洲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⑦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医就学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⑧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总量: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⑨)解决措施: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根据人类体质特征(主要是肤色)的差异,世界居民分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世界人种分布P83图5.6: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白色人种-欧洲、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人;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世界上的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4.①世界上影响大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最多)、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都源于亚洲。②教徒分布:基督教-欧洲、美洲、大洋洲,白色人种分布区、伊斯兰教-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其信徒称为“穆斯林”、佛教-东亚和东南亚;③宗教建筑:基督教的教堂呈尖顶,有十字架钟楼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呈圆顶,佛教建筑形式多样,有佛塔、寺庙、石窟等。
5.聚落是人们居住、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两类聚落景观差异明显(如建筑物的数量、密度、高度,公共设施机构、绿地多少等);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如工业、服务业等)。
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原因是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暖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如工农业生产)。
世界民居:黄土高原-窑洞,内蒙古草原-蒙古包,华北平原-四合院,湿热地区-竹楼,山区-吊脚楼,北极的因纽特人-冰屋,西亚干旱地区-泥砖圆顶屋,墙厚窗小,多雨地区-斜顶屋,少雨地区-平顶屋。
世界遗产(聚落):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等。
第六章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1.国家之间的差异,P90表6-1:(1)面积大小不同:居前6位的是俄罗斯(欧洲,1707万km2)、加拿大(北美)、中国(亚洲,约960万km2)、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最小的是欧洲的梵蒂冈。(2)人口多少不同:居前5位是中国(亚洲,13亿)、印度(亚洲,11亿)、美国(北美洲3亿)、印度尼西亚(亚洲)、巴西(南美洲)。(3)海陆位置不同:有临海国、内陆国、岛国。(4)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重小(约20%),人均GDP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工业生产技术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农业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高,教育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重大(约80%),人均GDP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教育水平低。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故用“北”代指发达国家),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故用“南”代指发展中国家),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4.联合国(UN)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维持和平和安全的机构,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非常任理事中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论坛,其总部设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