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6

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九年级文言文总汇
孟庆玲
《陈涉世家》
一、〖知人论世〗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重点词句〗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叹恨
3、苟富贵:倘使(如果)
4、若为佣耕:你;是
5、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驻守
6、屯(于)大泽乡:停驻
7、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8、会天大雨:恰巧(适逢)
9、举大计亦死:发动
10、等死:同样
11、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死,为…而死
1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3、今或闻无罪:有人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15、吴广以为然:认为
16、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命令
18、吴广素爱人:平常 
19、令辱之:让 
2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 
21、藉第令毋斩:即使 
22、死即举大名耳:干出大名声 
2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生来的贵种吗 
24、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25、收而攻蕲:收集义军 
26、行收兵:行军中 
27、比至陈:等到
28、守丞死:郡守的副职
29、号令召三老:封建社会里长官教化的乡官
30、将军身被坚执锐:指亲自作战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答: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答: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答:(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四、〖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久矣
8、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9、“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0、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3、补充——史记文体:本纪(帝王、皇后)、世家(诸侯将相)、列传(普通人)、书(奏章)、表(大事年表)
《唐雎不辱使命》
一、〖知人论世〗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1、说:(yuè)通“悦”,高兴。2、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3、仓鹰:仓通苍,青色的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以:A、以头抢地耳(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C、徒以有先生(因为)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于:A、受地于先王(从)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
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古今异义〗
1.休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解释重点字词〗
1.唐雎不辱使命 辱没 辜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3.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4.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答应
5.愿终守之,弗敢易 守护不
6.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7.虽然,受地于先王 即使这样
8、秦王不悦 高兴
9.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10.请广于君扩充
11.而君逆寡人 违背
12.非若是也您所说的这样
13、若士必怒假如(倘若)
14.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5.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16.布衣之怒平民
17.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光着脚 撞
18.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志士)
19.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20.天下缟素 穿丧服
21.秦王色挠 屈服
22.长跪而谢之道歉
23.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24.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因为
〖文言虚词〗 
“以”字的用法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 
3、以君为长者 (把)
4、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5、以头抢地耳 (拿)
“于”字的用法
1、仓鹰击于殿上 (在)
2、受地于先王 (从)
3、请广于君 (给) 
4、使唐雎使于秦 (到、往)
〖人物称谓〗
1、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2、布衣:平民。
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三、〖疑难句子翻译〗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答:用大换小,这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
②唐雎不辱使命
答: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④长跪而谢之
答: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答: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⑥岂直五百里哉
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答: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⑧否,非若是也
答: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⑨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
答: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
⑩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四、〖理解探究〗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5、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人物性格
秦王:狡诈、骄横狂妄、不可一世、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唐雎: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不畏强暴、勇于牺牲
7、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奸诈狡猾、蛮横无理——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的伏虎英雄。
8、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
9、唐雎的说话技巧
概括说:第一言之有“节” 第二言之有“据” 第三言之有“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ì 弼,辅弼。衡于虑: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郭]外城;3、[池]护城河;4、[兵革]兵器甲胄;
5、[委]舍弃;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7、[山溪]山河;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10、[至]极点
三、[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也,米粟非不多也
答: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理解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积累
[注音]
1、畎亩之中(quǎn)2、法家拂士(bì)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ùe)4、百里奚(xī)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田亩,田野)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征验,显露征兆)(脸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5拂乱(违背,阻碍)(使……颠倒错乱)
16、入则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四、[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逆境能成才:司马迁膑腿以成史记孙子膑腿以成兵法毛泽东向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苏武牧羊而得封侯岳飞抗旨才有风波亭一幕
顺境也能成才: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给予水分,给予营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春花而秋实。如果它们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里,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再拿航行来说吧,如果我们乘船顺风而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平安的到达彼岸。如果我们迎逆风恶浪而上,也许还未到达彼岸,我们已葬身鱼腹了。所以说,顺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条件。
“兵家儿早识刀枪”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现在农村学生大批涌入城市名校来求学?就是因为城市的教学环境好,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水平高,使学生们能更好的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成才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一、[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词语积累
[注音]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重点词解释]
1、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贤者能勿丧耳: 有道德的人不丢掉
4、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高位厚禄“辩”通“辨” 辨别
8、万钟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1、义,亦我所欲也:正义或仁义。
12、死亦我所恶:厌恶。
13、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三、[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8、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这就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整体把握]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五、[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考题]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联想题]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应用题]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曹刿论战》
一、[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曹刿论战: 战前:取信于民战时: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
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二、词语积累
[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词语诠释]
1、又何间焉:“间”,参与
2、肉食者鄙:“鄙”,鄙陋。这时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有“养”的意思。“弗”,不。
5、小惠未徧:“徧”通“遍”,普遍或遍及。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
7、必以信:“信”,实情。(诚信,指对神说实话。)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9、大小之狱:“狱”,案件。
10、虽不能察,必以情:“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
11、忠之属也:“忠”,尽职尽力;“属”,类
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3、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14、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15、一鼓作气,再而衰:“鼓”,击鼓。“再”,第二次。
16、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17、望其旗靡:“靡”,倒下。
18、可以一战:“以”,凭借
三、[翻译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情理处理。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我细看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了,所以追赶他们。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答:高官们会谋划迎战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第一次击鼓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他们的士气用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答:小的信用不能让神信服,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答:小的恩惠不能普遍,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四、[课文默写]
1、曹刿论战的背景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2、表明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曹刿请见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忠之属也的标准)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彼竭我盈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9、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五、[理解探究]
1、一鼓作气,是出自本文的成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今义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和。其中“我”指鲁国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1)是本文的线索(2)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作战时,曹刿和庄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智慧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说说。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为,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8、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
深谋远虑
9、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0、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
六、[理解拓展]
1、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答: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知靠勇气
2、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谈一谈看法。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6、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答:曹刿有爱国热情,敢于负责任,有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7、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答: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8.断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题意,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语积累
[正音]
昳丽(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窥镜(kuī)期年(jī)
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词语注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委婉地规劝)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身高
3、而形貌昳丽:【形】体形。【貌】容貌。【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朝】早晨。【服】穿戴。
5、窥镜:【窥】照。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7、旦日:【旦日】第二天。
8、孰视之:【孰】仔细、周详。
9、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认为我美
10、暮寝而思之:【暮】晚上。【寝】睡觉。
11、私我也:【私】偏爱。
1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13、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左右的侍从
1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6、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7、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刺】指责。
18、上书谏寡人者:【谏】劝谏。
1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20、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21、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然进谏
22、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23、皆朝于齐:【朝】朝见。
[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今义:诽谤
【修七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方
【谤讥于市朝】古义:谤讥:指责今义::讽刺
【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宫妇左右莫私王】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二、[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城北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官员们纷纷进言上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争(别国)。
5、今齐地方千里。
答: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受”同“授”,授予。这句话表明了齐王纳谏的措施、决心。)
7、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他的妻子说:“你漂亮多了,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8、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妾说:“徐公哪能赶得上你呢!”
9、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答: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答:王宫里的嫔妃以及左右近侍没有谁不偏爱王的,朝廷的臣子没有谁不怕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王有所求。 
三、[课文内容填空]
1、邹忌从妻、妾、客对邹忌及徐公之美的评价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悟出治国道理,身居高位者,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因此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从文章来看,你认为邹忌和齐王各是怎样的人?
答: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并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齐王是一个心胸宽广,善听忠言的明君。
4、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积极意义?
答:有积极意义,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总要与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委婉表明自己看法,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①比干劝谏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屈原劝谏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吴子晋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杀戮没。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②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6、请写出出自《战国策》的成语至少三个。
答: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出师表》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3、“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8、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9、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善于思考,有远见卓识②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③深谙ān(熟悉)君王心理,足智多谋。
B、齐威王:他是个明君,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公输》
一、作者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学派的创始人。
二、词语积累
[正音]
郢(y?ng)荆(jīng)诺(nuò)舆(yú)犀(xī)兕(sì)
糜(mí)鳖(biē)鼋(yuán)鼍(tuó)雉(zhì)
鲋(fù)梓(zǐ)楩(pián)牒(dié)圉(yù)诎(qū)
[词语注释]
(1)公输盘: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姓公输,名盘(bān),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班,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2)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起于鲁:自鲁国出发。起:起身,出发。
(5)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对墨子的尊称。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7)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
(10)说:(同“悦”)高兴,愉快。
(11)义:善良坚持正义。
(12)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郑重的礼节,一拜再拜。
(14)请说之:解说这件事。
(15)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16)荆国:楚国的别名。
(17)见:召见。
(18)争:同“诤”,直言相劝。
(19)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0)然:但是。
(21)胡:为什么。
(22)已:停止。
(23)见(xiàn):引见。
(24)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25)敝舆:破车。
(26)褐:粗布衣服。
(27)粱肉:指好饭好菜。
(28)何若:什么样的。
(29)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30)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1)鼍:鳄鱼。
(32)文梓:梓树。
(33)豫章:樟树。
(34)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35)善哉:好呀。
(36)虽然:虽然如此。
(37)牒:木片。
(38)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战术。
(39)诎(qū):通“屈”,意思是理屈。
(40)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42)距:通“拒”守备。
(43)守圉(yù):守卫,圉通“御”,抵挡。
(44)禽滑(gǔ)厘:人名,魏国人。
(45)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一词多义]
①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
②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入见。
③类:不知可谓知类动词,类推,
为与此同类名词,种类,
④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子,您
⑤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⑥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⑦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种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⑧起:出发、动身起于齐
起身子墨子起,再拜
⑨以:将以攻宋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以牒为械用
⑩于:于胡不见我于王给
今有人于此在
起于齐从
⑾争: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知而不争:动词,争论
[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阻挡) 
3、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三、]翻译句子]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答:如今却牺牲本来就不多的人民去夺本来就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答: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如果你劝阻他,失败了却放弃,只能不能说是强大。
(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答:你自己说讲道义不杀一个人而却要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4)“然,胡不已乎?”
答: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5)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答: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6)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答:舍弃自己丰盛的食物,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7)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答: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8)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连过多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9)夫子何命焉为?答: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10)宋何罪之有?答: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11)胡不见我于王?答: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12)此为何若人?答: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13)虽杀臣,不能绝也答: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14)九设攻城之机变答: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五、[理解探究]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鲁国人。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为鲁班。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8、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延伸阅读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4


四十八、(太原)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答案:

、1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1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

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1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

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四十九、(泰州A)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

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

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

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五十、(泰州B)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

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

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

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

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

,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

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比至陈:()②或说陈王曰:()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

③启示:

答案:

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

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

也可)

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

五十一、(天津)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

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

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

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

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不耻劳辱()

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2分)①去拜访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

18.(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

19.(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20.(2分)通假字:研本字:砚(各占1分)

21.(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

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

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

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

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

五十二、(潍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

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

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

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

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0、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

避世、避俗的心态。

五十三、(温州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太宗论盗(9分)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

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

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⑷安用重法邪▲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⑵商旅野宿▲

26.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答案:

19.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4.(1)有人(2)去除(3)减轻(4)怎么(哪里)

25.(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26.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五十四、(乌鲁木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要,完成17~21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

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屠惧,投以骨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彼竭我赢,故克之

┌一狼径去

C.┤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止增笑耳

D.┤

┕非梧桐不止

⒙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译:

⒚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

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⒛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答案:

⒘C

⒙①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2分),

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分)

⒚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⒛例: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十五、(无锡)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

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

,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

,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

,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

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

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少而好兵——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③于是引兵而西——④李信果辱秦军——

9.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D.扶苏以数谏故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儿何人而足?’

11.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8.(4分)①好:喜爱,喜欢;②是:对(正确);③引:率领,带领;④辱:使……蒙受耻辱(羞辱)。

(每个1分)

9.(2分)D

10.(3分)①王翦是频阳东乡人。(1分)

②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2分)

11.(2分)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

,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五十六、(武汉)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答案;

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莲,是花中的君子。

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五十七、(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

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

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答案:

15.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4分,各1分)

16.①(2分)

17.B(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C(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

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

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五十八、(襄樊)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l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

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

花?并谈谈理由。(2分)

答案: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5.(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

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五十九、(徐州)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二)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

,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译文: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答案: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二)(7分)

11.(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好(2)财物

12.(4分,每处两分)(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3.(1分,意思对即可)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六十、(烟台)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

天氏之民欤?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9.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

的?(2分)

答案:

7、A

8、(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9、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10、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11、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

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

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

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

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

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

,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

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

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

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

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

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

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

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

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

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

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

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

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

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

”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

,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

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2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6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儿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

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

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

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

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

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使……复生

4、惊天动地使……惊奇;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使……逃走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啼,哭着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十、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苦、劳、饿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

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3、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1、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形容词)

2、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一,一只狼(名词)

女一词多义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

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

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

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

、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

(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

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28.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

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

(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

、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

,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

,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

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

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为乡人所患)

52.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

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

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

、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64.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65.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

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69.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70.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72.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

73.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

利尽南海)

75.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76.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

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79.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3、j

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

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1、实情(必以情)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

穷)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还(而君前途尚可)3、尚且

99.少:shǎo1、一会儿(少时)2、稍微(意少舒)3、不多(饮少辄醉)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

/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

不胜怒)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

山宴游记》)

105.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2、出使(使于秦)3、使者(使子为使)

107.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2、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适:1、往(抱而适市)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3、舒适(其体不适)

112.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3、shuò,屡次。(扶苏

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3、因而(恐遂汩没)

115.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6、贯通(中通外直)

118.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1、堆积(大雪屯门)2、停驻(屯大泽乡)

122.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是(此不

为远者小)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6、刻有(为人五)7、为了(故不为苟得

也)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谓: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

做(此之谓失其本心)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26.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1、攻下、攻克(蕲下)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鲜:1、鲜艳(芳草鲜美)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4、通

“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行:1、品德(性行淑均)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4、行走(行深山巨

谷中

136.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3、大约的数量(高

可二黍许)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夷:1、平(船背稍夷)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

思)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4、已经(

骨已尽矣)

144.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

思,无它异也)

146.易:1、交换(寒暑易节)2、容易(难者亦易矣)3、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3、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4

、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意:1、心情(意少舒)2、神情、态度(意暇甚)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也)

150.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

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3、称引(引喻失义)

152.盈:1、满(曾不盈寸)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157.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愿望(从民欲也)

158.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缘:1、缘故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61.再:1、第二次(再而衰)2、两次(日再食)

162.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3、尚、还

(曾不盈寸)

163.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至:1、极点(寡助之至)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3、周

到(礼愈至)

166.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2、标记(寻向所志)3、做标记(处处志之)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5、立志(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质:1、询问(援疑质理)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3、招致、

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2、那些(其西南诸峰)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属:shǔ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2、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

见蔡桓公》)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着

”穿(著我旧时裳)

173.缀:1、点缀(缀以珠玉)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75.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176.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177.足:1、脚(蛇固无足)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5

、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作: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

坐盗)

无为文言文读解理论(部分)

第一、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

,做好留、删、补、换、调、变。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

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

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

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

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

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

、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

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

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

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倒装、一词多义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

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

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第二、文言文课内、课外语段的对比阅读分析

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部分多以这种题型为主,课内语段比较简单,课外语段基本遵

循“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规律。相信新课程下的文言文考察会越来越灵活,有两点设想:一、重对语段的整体把握

,题型如“用语段中的原话回答问题”等;重文言知识的拓展延伸,如2002年中考《出师表》语段问题:“先帝”、“后主”

分别指的是谁?这是典型的文史题,以此相类似的题目有很多,如“事件归结”、“人物故事”、“后人评述”等,这就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和基本的理解能力。

第三、要识记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以文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解词题为基准来复习,考试时看清题目的

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写错别字。

在歧路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大全

一、(安徽课改)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4分)

答案:

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二、(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

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16.(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北京课标A)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9-23小题。(共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

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

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

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

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一—————,根本原因足———一

22、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23、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3分)

答案:

19.(1)逃亡(2)去、往

20.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1.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2.答案要点:(1)士兵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23.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四、(北京课标B)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1—15题。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1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山岳潜形潜:——

(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4.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

原因是。

1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答案:

11.D

12.(1)隐没(2)迫近(3)持、执(4)曾经

13.(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

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长春)

(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

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乙)阅读李肇的《王积薪闻棋》,回答问题。(5分)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

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

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③伏局:认输。④复其势:复验那盘棋的局势。意思是按自己

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宿于逆旅()②良宵难遣()

17.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2分)

18.选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从王积薪最初“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棋艺不及媪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

分)

答案: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

,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

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

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6.①旅店②排遣,消遣

17.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

18.示例: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

六、(常州)

(四)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12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

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

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岁赋其二()(2)几死者数矣()()

(3)更若役()(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20.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21.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

。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

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

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答案:

七、(大连)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碟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于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围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公输盘之攻械尽。

(2)乃可攻也。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子墨子解带为城《公输》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7、通过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公输盘_______的特点,墨子_______的特点。(2分)

(二)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

,,读未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

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徽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

与袁伯业。⑤”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道宏)

【注释】①口呿: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②帙:卷。③累马:牵马,备马。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

从兄袁遗,字伯业。

8、下面与文中“古人徽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卜者知其指意。

9、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句: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

11、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2分)

答案:

八、(广安非课改)

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

文段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8.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

40.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B.公将鼓之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

41.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

事家的形象。(3分)

42.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答案:

3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分)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2分)

39.在击鼓驱车(追赶)于是

40.B

41.记叙语言、动作

42.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长勺

4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

到一点即给2分)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2


九、(广东非课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6至9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3)(3分)

答案:

6.2分A(A致:取得/集中B益:更加C患:忧虑D辞:言语)

7.3分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3分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各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6分)

刘沈处世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

“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释】①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

2.就要毕业了,请你在送给好友的照片后面以《自题小像》为题创作一首小诗,或

表达友情,或自我素描,或抒写志向。(4分)

自题小像

答案:

1.6分

(1)2分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错、漏、多l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为止)

(2)4分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

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2.4分评分要点:(1)要有诗昧(2分:(2)主旨符合题目要求(1分);(3)语言形象精练(1分)

十、(广东课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6至9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3)(3分)

答案:

6.2分A(A致:取得/集中B益:更加C患:忧虑D辞:言语)

7.3分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3分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各1分)

十一、(百色非课改)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答22—26题。(13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

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2.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在乎山水之间也

2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负者歌于途负:②杂然前陈者陈:

③觥筹交错觥:④山肴野蔌蔌: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6.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22.B23.背摆放酒杯蔬菜24.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

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2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6.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十二、(百色课改)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21—25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2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

2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

答案:

21.B22.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23.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24.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

地啼着25.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

思想。

十三、(哈尔滨)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狱: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2分)

答案:

9福:赐福,保佑狱:案件(各1分,共2分)

10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分)

11政治上取信于民(2分)

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十四、(海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14分)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

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

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

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数讨山越()⑵君宜顾之()

⑶遂往诣蒙()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2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2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

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答案:

21.⑴屡次⑵拜访⑶到⑷接近,靠近(每小题1分,共4分)

22.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分)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2分)

23.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3分)

24.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3分)

十五、(河北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

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答案:

5.(1分)

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

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十六、(河北非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

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人名)。(2分)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答 ,.

7.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①天涯海角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偕: ④如临大敌 临: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译文: 。

9.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

的文字。(3分)

答: 。

答案:

4.(2分)

北宋(宋代)范仲淹

5.(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6.(2分)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4分)

①边②迫近③一起④面对

8.(2分)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

9.(3分)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

高尚情操。

10.(3分)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

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

此闻名天下。

十七、(河南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

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

(共3分)

十八、(河南课改)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

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

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

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十九、(衡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饮少辄醉。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然:

20.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

2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五)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

,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

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节选自《华佗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2分)

A.斯须尽服之。之:

B.遇良医乃可济救。乃:

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答案:

19.①就②象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评分标准:2分。②题的“翼”是名词作状语,一定要解释准确,否则不给分。

参考答案:20,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幽深秀丽的山谷,就是琅琊山。

评分标准:3分。“蔚然”和“深秀”是主要计分点。翻译正确各计1分,整个句子翻译通

顺计1分。

参考答案:21.D

评分标准:2分。

参考答案:22.A代“药汤”

评分标准:2分。每题1分

参考答案:23.C

评分标准:2分

二十、(湖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0.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恻然: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2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3分)

答案:

17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8略

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20C

21略

22言之有理即可

二十一、(淮安)

阅读下文,完成18~2l题。(16分)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

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

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

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度已失期/宁信度,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

D.固以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失期,法皆斩。

译文:

②天下苦秦久矣;

译文:

③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20.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3分)[]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1.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

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2分)

答: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2分)

答:

答案:

18.C

19.①误了期限,按照(奏稿的)法律,都要被杀头。(意对即可)②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意对即可)③士兵

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意对即可)

20.A

2l.①号程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

)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二十二、(黄冈非课改)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1.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

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

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答案:

9.(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4分,每小题1分)

10.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

酌情扣分)

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

12.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

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

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

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二十三、(黄冈课改)

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3~ll题。(11分)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常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j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

之民欤?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2)每有会意()(3)期在必醉()(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的译文:

10.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我的理解:

1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

向情趣等方面)。(3分)

我的介绍:

答案:

8.(l)知道;(2)休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4分,每题1分)

9.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如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0.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2分,意近即可)

11.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

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3分,能从生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

流畅即可)

二十四、(吉林)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

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

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

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②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

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

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

言表达1分)

二十五、(江门)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4~17题。(14分)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

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

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4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3分)

15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4分)

(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2)a或问“三余”之意意: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1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7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14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15(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16(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17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二十六、(江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3题。(12分)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

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

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笔记卷》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

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8、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9、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类()(2)是()(3)夸()

10、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11、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2分)

12、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2分)

1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

答案:

8、落笔/辄为人所传诵9、(1)像(2)这(3)夸耀(炫耀)(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10、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

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11、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12、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答对意思即可给分。)13、开阔的胸襟。

二十七、(金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贤者能勿丧耳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三)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

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

:“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

“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

,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

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凌空而去(2)与钱一万

(3)知其贤(4)天之织女

25.凭助注释翻译下面句子。(2分)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26.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4分)

答案:

20.(1)通“避”,躲避。(2)丢掉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24.(1)离开(2)给(3)他(4)的

25.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26.(1)知恩图报(2)好人有好报(3)恪守承诺(4)孝敬长辈

二十八、(锦州)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6—18题。(5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

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

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②恻(cè):心中悲伤。③苟:如果。

16.解释[甲][乙]两段文字中画线的词语。(1分)

(1)蒙乃始就学:(2)于是遂就书: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大意。(2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18.对[甲][乙]两段文字主要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通过讲述一则小故事来说明学习的益处。

B.[甲]写吕蒙聪明好学的故事;[乙]写邴原少而好学的故事。

C.[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赞扬了吕蒙、邴原主动学习的精神。

D.[甲]写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答案:

16.(1)从师学习。 (2)从师读书。17.你如果有志读书,我白教你,不收学费。18.D

二十九、(荆州)

阅读选文《山水画卷》,完成9-12题

山水画卷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

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

拭……

9.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之:如镜之新开暮寝而思之

B.其: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10.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急洏甚箭,猛浪若奔。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

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

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答案:

9.C10.①竞:争②可:大约③若:像④于:在11.①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②小溪曲曲折

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12.C

三十、(莱西)

阅读《醉翁亭记》选文,完成第8、9小题。【本题满分8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B.其西南诸峰诸郡县苦秦吏者

C.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D.故自号日醉翁也公问其故

9.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6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068

字词意思例句译句

蔚然茂盛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翼然

(二)阅读《楚子发母》选文,完成10—12小题。【本题满分7分】

楚子发母(节选)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日:“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

分菽粒而食之①。”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

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

也⑥。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

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③【黍粱]好粮食。④【内】

通“纳”,接纳、进门。⑤【注】倾倒。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⑦【糗(qiǔ)鞴(bèi)】干粮。④[甘不逾嗌

(yì)]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士卒得无恙乎?()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12.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8.B(2分)

9.(共6分,字词解释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例句各0.5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译句各

1.5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068

字词意思例句译句

蔚然茂盛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环环绕,围绕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四面环山)。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二)《楚子发母》(本题满分7分,共3道小题,其中第lO、11小题各2分,第12小题3分)

10.①疾病②道歉(谢罪或认错)(共2分,每词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11.(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

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2.深明大义,教子有方(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