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水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一、选择题
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1~3题。
月份123456
月平均气温(°C)-7.3-2.55.311.716.720.5
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
月份789101112
月平均气温(°C)22.421.015.99.41.6-5.7
月平均降水量(mm)19.828.517.09.01.60.5
1.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2.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3.该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若采取大水漫灌,会导致()
A.出现地下水漏斗 B.土地盐碱化
C.土壤板结D.绿洲面积扩大
 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土壤板结是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地下水漏斗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结果。
 1.B 2.B 3.B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回答4~5题。
降水量
(mm)径流总
量(mm)地表径
流(mm)地下径
流(mm)蒸发量
(mm)
城市中心区675.040533768270
郊外平原区644.526796171377
4.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5.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第4题,从表中数据看,北京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第5题,要减少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4.C 5.D
根据下表,回答6~8题。
比较项目长江以南长江以北
水资源占全国总量%81%19%
土地面积占全国%36.5%63.5%
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平均水平%142.9%43.2%
水资源利用率5.5%63.8%
人口(亿)75.5
耕地占全国1/32/3
水资源前景1700亿立
方米以上缺水890
亿立方米
6.长江以北地区的土地面积比长江以南广,人口却比长江以南少,主要是因为()
A.长江以北地区平原较少
B.长江以北地区干旱、半干旱面积广
C.长江以南地区工业发达
D.长江以北地区迁出人口多
7.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A.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
B.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不足
C.长江以南地区不存在缺水问题
D.长江以北地区水污染较轻
8.长江以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9%。下列关于长江以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减少耕地灌溉面积 B.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C.研究推广抗旱作物 D.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长江以北地区土地面积广,由于干旱缺水,土地的承载力比江南低,所以人口比江南少。长江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高,主要是因为江北地区水资源少。根据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的现状,应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抗旱作物等。
 6.B 7.B 8.A
“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已飞遍大江南北。阅读下图,回答9~10题。
9.“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属于下列水资源中的()
A.淡水湖泊水B.浅层地下水
C.河流水D.深层地下水
10.“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能够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饮用水,是因为()
A.数量巨大易开采B.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C.质量高,饮用安全 D.开展太空科学研究的需要
 从图中看出,农夫山泉源出千岛湖距南山3.5千米外深层,属深层地下水,水中富含钙、纳、钾、镁等多种矿物元素,天然清纯,水质好,因而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饮用水。
 9.D 10.C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11~13题。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220089521824533578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50455143872881344
11.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2.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1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优先发展工业
 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并结合各国人数进行计算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水资源总量远远高于法国。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大约是美国的9.62倍,接近10倍。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我国平均水平的2.47倍,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而是因为人口总数少造成的。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国民素质较低,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
依据上题分析可知: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具体措施是发展科技,更新设备,保护水源,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
 11.B 12.B 13.C
二、综合题
14.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外一些大城市表现尤为突出。读城市化前后资源状况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城市化后较城市化前在水循环环节中的蒸发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济南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假设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请简述选题理由。
(4)补充完成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自选课题→→→→
 此题立意较新,考查水循环的有关问题,体现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1)(2)题由图可得出结论,其原因是硬化面积增加,降水下渗量减少,地面径流量增加,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腾作用减弱。(3)(4)题,济南属华北地区,用水较为紧缺,选此课题对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有较大作用。
 (1)减少 地表植被减少,植被的蒸腾作用减弱
(2)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3)对济南成为节水型城市(或保泉)有积极意义。熟悉,可操作性强,有兴趣等。(答对一点即可)
(4)确定研究性计划与研究方法→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分析处理资料、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15.读月牙泉水位、水面面积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水深最深处水面面积
50年代5m7m14652m2
1998年1.2m2m5379m2
(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月牙泉泉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牙泉是古河道残留湖,地下潜流在此露出形成泉眼,聚成水池,泉水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选)()
A.全球温室效应使干旱地区更加干旱,雨水补给大大减少
B.当地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泉水减少
C.为增加粮食产量,当地居民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D.当地居民以健康为由改为饮用泉水,导致水位下降
(3)敦煌市政府曾引附近党河水补给月牙泉,使月牙泉水水深恢复到5m左右。但因为清澈的泉水变得浑浊不堪,月牙泉失去了往日的美丽,使得这一行动宣告失败,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1)对比表中数字可知泉水水位下降、水面面积缩小;(2)泉水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致;(3)为保护泉水需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在泉水的补给区植树种草以增加补给量等。
 (1)泉水水位下降,水面面积缩小 (2)BC
(3)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寻找月牙泉地下水补给区,植树种草,改善补给区自然环境。

扩展阅读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1)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2)矿质元素的概念。

(3)矿质元素的作用。

(4)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5)矿质元素的运输途径。

(6)矿质元素的利用。

2.理解

(1)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2)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它对矿质元素吸收的两个生理过程的联系以及矿质元素在植物体中存在形式和利用情况的对应关系,树立联系与统一的辩证观点。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通过对照实验培养科学实验、科学思维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2.难点:土壤溶液中离子和根表皮细胞表面离子的交换吸附过程。

3.疑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4.解决办法

(1)利用投影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有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学生阅读、实验、讨论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课件准备

??课时目标(文字),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文字)、植物所需要的元素(文字)、正常状况下的大豆与缺N、缺P、缺K等状态下大豆生长状况的比较(彩图)、离子交换吸附过程(图解),对比实验的观察结果(表格)、矿质元素的利用(表格)。

2.实验准备

??洋葱的根、小烧杯、剪刀、镊子、蒸馏水、亚甲基蓝的质量浓度为0.1mg/ml的CaCl2溶液。(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四条洋葱根,一套上述仪器和药品。)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电教媒体显示的内容,了解有关知识。

??2.动手操作实验,并与教师操作对照,规范各操作要领。

??3.阅读教材,理解有关知识。

??4.完成课堂练习,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投影:显示本课时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了解植物生活需要的元素

??绿色植物的矿质代谢包括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什么是矿质元素呢?首先看看植物的组成和生活需要哪些元素。

投影: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复习)

??提 问:这些化合物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提 问: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元素呢?

??学生讨论:C.H、O、N、P……

??植物体内含有60多种元素,其中生活必需的元素有16种。

??投影:植物需要的元素:

??C、H、O、N、S、P、K、Ca、Mg;

??Fe、Mn、B、Zn、Cu、Mo、Cl。

??根据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前九种含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后七种称为微量元素。

??投影:C、H、O、N、S、P、K、Ca、Mg——大量元素

??Fe、Mn、B、Zn、Cu、Mo、Cl——微量元素

??2.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

??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注意强调C、H、O不是矿质元素,可结合分析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中哪些是矿质元素,哪些不是矿质元素来强化这一点。

??3.了解矿质元素的作用

??投影:放大显示课本彩图五:正常的大豆与缺氮、缺磷、缺钾的大豆。

?

??学生观察:与正常的大豆相比,缺氮的大豆植株矮小瘦弱,叶片颜色发黄;缺磷的大豆植珠特别矮小,叶色暗绿;缺钾的大豆茎杆软弱,老叶出现黄斑,然后逐渐焦枯。

??可见,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缺乏某一种矿质元素,植物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病症。矿质元素有哪些作用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有些是组成植物体内的成分,有些则具有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功能。

4.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问:植物的根是如何吸收矿质元素的呢?是不是溶解在水中随水一起被吸收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出:各种矿质元素都是以离子状态被吸收的,这些离子有的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有的吸附在土壤颗粒上,但都能被根吸收。

??教师分析:水与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根吸水时是不能把矿质元素的离子带进去的。这些离子先从土壤溶液中到达根细胞表面,再进入细胞内。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根细胞表面?

??通过板画、投影或CAI课件,分析:根细胞吸收土壤溶液中各种矿质元素的离子的过程,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CO2溶于水中生成H2CO3,它可以离解成H+和HCO3-。它们吸附在根细胞的细胞表面。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的离子如KNO3离解出的K+和NO3-可以分别与根细胞表面的H+和HCO3-发生交换,结果H+和HCO3-进入到土壤溶液中,而土壤溶液中的K+和NO3-就被吸附到根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的表面上来。

??师生共同归纳交换吸附的概念:根细胞所吸附的H+和HCO3-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叫交换吸附。

??注意强调H+与阳离子交换,HCO3-与阴离子交换。

??教师问: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呢?

?

??学生与教师对照同步完成实验:(每两个学生一组)教师在投影仪投影平台上操作,将课前准备好的4条洋葱的根从浸在蒸馏水中的表面皿中取出放在另一个玻璃皿中,滴几滴浓度为0.1mg/mL的亚甲基蓝的溶液,将根浸泡在其中。2分钟左右后,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发现根染成了蓝色。问:根为什么会染成蓝色?有学生会以为是沾上了亚甲基蓝溶液,因此可用蒸馏水洗掉根上的浮色并浸泡在蒸馏水中后再分析原因。

??原来亚甲基蓝在水中会离解成蓝色的亚甲基蓝的阳离子和无色的氯离子,根细胞膜表面的H+就会与蓝色的亚甲基蓝的阳离子发生交换吸附,根就被染成蓝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根被染色是交换吸附的结果。

??教师再在投影仪平台上演示,学生对照操作完成:将两条染成蓝色的根浸到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另两条浸泡到盛有等量CaCl2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教材P287表格。可以发现,浸泡在CaCl2溶液中的根的颜色逐渐褪去,而浸泡在蒸馏水中的根的颜色不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原因。CaCl2在水中离解成Ca2+和Cl-,Ca2+会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的阳离子发生交换吸附。因此,CaCl2溶液中的根的颜色逐渐褪去,而溶液逐渐变成蓝色。在蒸馏水中,由于不发生离子的交换吸附,根和溶液的颜色均不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说明根的颜色褪去也是交换吸附的结果。

??通过交换吸附,矿质元素的离子到达了根表皮细胞的细胞膜表面,但进入细胞内还有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它需要消耗根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也需要载体的协助。

??5.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的离子与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两个过程都与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呼吸作用产生CO2溶于水而形成H2CO3,离解成进行交换吸附的H+和HCO3-;另一方面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能量也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

??教师顺便指出:由于交换吸附,根细胞附近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减少,较远处的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移动过来。

??6.了解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的协助,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与所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有关,因此:根吸收矿质元素的离子具有选择性。

??学生阅读教材P·58的例子加以领会。

??7.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通过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吸收进入根表皮细胞的矿质元素的离子,再通过主动运输层层进入内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进行运输。进入导管后是随着水分一起运输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

??8.了解矿质元素的利用

??投影:表格,边分析边填写

??教师提出问题:将正常生长的幼苗分别移栽到缺P和Fe的土壤中,其首先表现缺乏症状的部位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加以分析以巩固学生的理解。

(三)总结

??矿质代谢包括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矿质元素是以离子状态被吸收的,包括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过程,它与水分的吸收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但却是随水分一起运输的,其利用情况与进入植物体后的存在状态有关。

(四)布置作业

??课本P·60-P·61一、二。

(五)板书设计

二 矿质代谢

(一)矿质元素的概念

1.植物需要的元素

2.矿质元素

(1)概念

(2)作用

(二)矿质元素的吸收

1.吸收状态;离子

2.吸收过程

(1)交换吸附

(2)主动运输

(三)矿质元素的运输

(四)矿质元素的利用

八、参考资料

??1.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迄今为止,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证明了有18种化学元素是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Cl和Na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80年代又确认了镍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

??在植物体内已发现几乎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自然存在的全部化学元素,它们来源于形成土壤的母质以及环境的污染。

??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基本可分为3类:

??(1)必需元素,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植物体,成为植物体的结构物质,或参与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新陈代谢活动。

??(2)有益元素,虽然是非必需元素,但对植物的某些生命活动有促进作用。

??(3)有害元素,某些植物体能累积一些重金属元素,或由于工业污染使植物吸收了某些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及人体起毒害作用。

??2.微量元素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目前为止在植物体内发现的微量元素有几十种,但必需的只有Fe、Zn、Cu、B、Mn、Mo、Cl七种,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和需要量虽少,但对植物生命活动却有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植物有机体的生与死。当土壤中微量元素供给不足时,植物便出现缺乏症状,而过多时又会发生中毒现象。

??Fe,叶绿素的形成中需要Fe。植物含Fe低于50×10-6即为缺Fe,植物最常见的缺Fe症状是:幼叶失绿,导致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死亡。

??Zn,参与植物生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土壤含Zn低于20×10-6即为缺Zn,植物缺Zn的典型症状是:叶片明显变小,枝条顶端节间明显缩短,小叶丛生,出现矮化和小叶病。

??Mn,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能维持叶绿体结构的稳定性,在光合作用水裂解中也是必要的。植物含Mn量低于20×10-6,或土壤中活性Mn含量小于20×10-6时即表示缺Mn,其表现是:在幼叶或老叶上发生缺绿斑点。

??Mo,与氮代谢密切相关。植物含Mo低于0.1×10-6即出现缺乏症状:植物生长受抑,植株矮小,叶片失绿变白最后凋枯。

??Cu,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质体蓝素的组成成分,与叶啉的合成有关,并对其它色素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植物含Cu低于4×10-6即出现缺乏症状:幼苗叶尖变白,整个叶片窄小卷曲,顶端生长不良,节间生长受抑制,导致植株矮化丛生,果树缺Cu出现“顶死病”。

??B,有利于糖通过细胞膜而促进植物体内糖的运转,还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植物含B量低于15×10-6或土壤水溶性B少于0.3×10-6~0.5×10-6就可能缺B,其症状出现在幼嫩部位,顶端生长或伸长停止,呈莲座状,顶梢枯死,根呈粘滑肿大,根尖坏死,果实形成受阻。

??Cl,是光合作用中水裂解释放氧不可缺少的,还能提高细胞的渗透压和植物组织的水合度。植物含Cl低于100×10-6即出现缺乏症状:叶尖或叶缘灼烧变成青铜色,成熟前黄化及叶片脱落。

第四节陆地资源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四节陆地资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节陆地资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
本节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时,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既是同一类物质,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本节包括关于能源的内容。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因此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现,并强调其利用方式。
关于“自然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突出了自然资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两个特点是讲述自然资源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间的有限性;一定时间内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树立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资源的无限性,是指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这里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挖掘资源潜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辨证的看待资源的有限性,对资源的利用前景充满信心。资源特点的第三和第四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对于地域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热条件影响显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带性,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个地域的资源由于其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各种资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综合的观点。
对于能源的概念及分类,教材主要强调了根据人类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划分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划分方法,教材没有涉及,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另外对于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划分,应使学生明确,一种能源在没有大规模利用以前,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以及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新能源也就成为常规能源了。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教学,应注意知识的迁移,教材中图像的运用,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与初中知识应有所区别,应将其深化,可以从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图“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明确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图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陆地自然资源”与“陆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说明,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实例并将利用方式细化,使学生对资源的分类能够更清晰。
对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实例,从对实例的分析入手,说明其特点。前两个特点具有辨证的关系,为突出这种关系,教师可以列举同一类资源在不同技术条件或不同阶段利用状况的不同加以对比说明。“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分析某类可再生资源的分布特点,由此总结得出资源分布的地域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此类资源或其分布环境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中的其他资源是否会发生改变,由此得出“陆地资源整体性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示意图,首先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气候及自然带等知识分析热带雨林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地带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示意图,说明资源的整体性特点。
关于“能源”,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能源属于资源,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说明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几种?世界广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几种?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经被广泛利用?由此明确“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也可放到“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关于能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部分进行讲述。
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入手,说明自然资源就其自然属性看,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对人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史,教师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实例,以能源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意识到对于地理学科某些内容的分析,应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某类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
①陆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点;②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素材库:①“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②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引课)人类对陆地环境的改造和影响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
引导学生分析陆地自然资源如何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由此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种类,以及自然资源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的平衡作用。
(阅读教材中“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表格)引导学生从表格中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方式,并引导学生补充各类资源的利用方式。
(板书)一、陆地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列举实例如我国水能的利用或某种矿产资源的利用,说明“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由自然带的分布及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的自然带整体说明“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板书)3.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阅读“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怎样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出示几种能源的图片提问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哪几种?我国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哪几种?新能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说明能源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什么?
(板书)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陆地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本节教材是陆地环境这个单元中最后一部分讲述关于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利的影响,学生对于前面各章节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重在对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另外本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例如对能源的利用,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了解我国能源的消费构成特点,由我国迁移到世界,并由此理解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差别,对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

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一、洛仑兹力
问:电流和电荷的运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运动的电荷形成电流)
说明:磁场对电荷安培力作用,那么磁场对运动电荷是否有力的作用呢?请看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安装一个阴极、一个阳极的真空玻璃管、高压电源、磁铁
实验原理:电子束由阴极出发,穿过真空到达阳极,形成一种电流,电流作用在荧光物质上产生荧光
实验步骤:(l)没有磁场时,瑰察电于束的径迹
(2)把电子射线管放在蹄形磁长的两极之间,瑰察电子束的径迹
(3)调换磁铁N、S极的位置,再次观察电子束的径迹
实验结果:磁场对运动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保持电子的运动方向不变,改变磁场的方向,受力的方向
也改变,
说明:磁场对运动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称之为洛仑兹力
问:洛仑兹力和安培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洛仑兹力的方向
问:既然洛仑兹力和安培力之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那么能够根据安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来总结洛仑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呢?(若运动电荷是正电荷,则可以这样表示:伸开左手.使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入手心.并使四指指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问:若运动电荷是负电荷,又该如何表示洛仑兹力的方向呢?(伸开左手.使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入手心.并使四指指向负电荷的运动方向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说明: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伸开左手.使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入手心.并使四指指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负电荷的运动方向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三、电子束的磁偏转
说明:图2.4-2所示的实验装置叫做洛伦兹力演示仪,可以演示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
问:洛仑兹力演示仪的构造如何?(它由一个球形电子射线管和一组线圈组成,电子射线管可以发射电子,通过改变电子枪两极间的电压可以改变电子的速度,两组线圈之间可以残生磁场,通过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强弱可以改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实验过程:接通射线管,不给线圈通电
实验现象:电子束沿直线运动
实验过程:接通射线管,并且给线圈通电
实验现象:电子束沿曲线运动
实验过程:保持电子射线管的电压不变,改变线圈的电流
实验现象:电子束沿曲线运动的半径发生变化
实验过程:保持线圈的电流不变,改变电子射线管的电压
实验现象:电子束沿曲线运动的半径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磁场的强弱和电子的速度都能影响圆的半径
四、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说明:电视显像管应用了电子束偏转的原理,显像管中的阴极在工作时发射电子,荧光屏上涂有荧光物质,电子束打在荧光屏上会发光,但是,很细的一束电子打在荧光屏上只能使一个点发光,如图3.5-4所示,在不加电场的情况下,电子束直接打在O点。
问:要使电子束在水平方向偏离中心,打在荧光屏上的A点,偏转磁场应该沿什么方向?(应用左手定则,应该垂直打在纸面向上)
问:要使电子束在水平方向偏离中心,打在荧光屏上的B点,偏转磁场应该沿什么方向?(应用左手定则,应该垂直打在纸面向下)
问:如果要使电子束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由B点逐渐向A点移动,偏转磁场应该怎样变化?(由垂直直面向下逐渐减小,然后变成垂直纸面向上逐渐增大)
说明:实际上,在偏转区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加有偏转磁场,其方向、强弱都在不断变化,水平方向的磁场是电子上下移动,竖直方向的磁场使电子左右移动,这样电子束打在荧光屏上的光点就能够布满整个区域,这种电视技术就就称之为扫描,电视机中每秒要进行50场扫描,使电子束偏转的磁场是由两对线圈产生的,叫做偏转线圈。偏转线圈通常做成马鞍型。
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一、洛仑兹力
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力的作用
2、洛仑兹力和安培力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洛仑兹力的方向
1、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伸开左手.使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入手心.并使四指指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负电荷的运动方向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三、电子束的磁偏转
1、磁场的强弱和电子的速度都能影响圆的半径
四、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原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偏转作用

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洛仑兹力,知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等于零;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最大。

2.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洛仑兹力方向.
能力目标

由通电电流所受安培力推导出带电粒子受磁场作用的洛仑兹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思想:即“推理──假设──实验验证”.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洛伦滋力的大小和它的方向,在引导学生由安培力的概念得出洛伦滋力的概念后,让学生深入理解洛伦滋力,学习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滋力的方向,注意强调: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磁场对静止电荷却没有作用力.
教法建议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先复习导入,通过实验验证洛仑兹力的存在,然后启发指导学生自己推导公式.理解洛仑兹力方向的判定方向,注意与点电荷所受电场大小、方向的区别.具体的建议是: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引入,复习提问法导出公式,类比电场办法掌握公式的应用.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思考原因,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推导,类比理解掌握公式.
--方案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洛仑兹力,知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等于零;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最大,

2.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洛仑兹力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由通电电流所受安培力推导出带电粒子受磁场作用的洛仑兹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注意营造师生感情平等交流的氛围,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审美情境中,使师生的感情达到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引入,复习提问法导出公式,类比电场办法掌握公式的应用。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思考原因,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推导,类比理解掌握公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洛仑兹力的大小和它的方向。

2.难点

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

3.疑点

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磁场对静止电荷却没有作用力。

4.解决办法

引导和启发学生由安培力的概念得出洛仑兹力的概念,使学生深入理解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阴极射线发射器,蹄形磁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复习导入,通过实验验证洛仑兹力的存在,然后启发指导学生自己推导公式。理解洛仑兹力方向的判定方向,注意与点电荷所受电场大小、方向的区别。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讲述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表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然后由通电导线受磁场力推导出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重点掌握洛仑兹力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论探索

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若导线无电流,安培力为零。由此我们就会想到: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安培力可能是作用在大量运动电荷上的力的宏观表现,也就是说磁场对运动电荷可能有力的作用。

2.实验验证

从演示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阴极射线(电子流)在磁场中发生偏转,即实验证明了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这一力称为洛仑兹力.

3.洛仑兹力的方向

根据左手定则确定安培力方向的办法,迁移到用左手定则判定洛仑兹力的方向,特别要注意四指应指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若为负电荷,则四指指向运动的反方向,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过程中,洛仑兹力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请同学们思考,洛仑兹力会改变带电粒子速度大小吗?讨论: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是否做功?

4.洛仑兹力的大小

根据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结合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让学生推导出:当带电粒子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运动时所受洛仑兹力大小,当带电粒子平行磁场方向运动时,不受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受的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与其运动状态有关.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作用,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高能的宇宙射线的大部分不能射到地球上,就是地磁场对射线中的带电粒子的洛仑兹力改变了其运动方向,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四)思维、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洛仑兹力的概念.我们知道带电粒子平行磁场运动或静止时,都不受磁场力的作用,带电粒子垂直磁场运动时,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方向和磁场方向、运动方向互相街.可用左手定则判断(举例练习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

如果粒子运动方向不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同学们可根据今天所学内容推导出它受的洛仑兹力大小和方向吗?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一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仑兹力

二洛仑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三洛仑兹力的大小

1.若∥或

2.若⊥,

四洛仑兹力的特点

1.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不会改变电荷运动的速率.

2.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与带电粒子运动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