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3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学案(人教版选修4)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2.3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学案(人教版选修4)。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3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学案(人教版选修4)”,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3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2.掌握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3.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村有哪些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并结合现状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而贡献才智。
一、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
1.重要性: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①____________的重要体现。
2.意义
(1)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
(2)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3)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3.传统文化的内容
(1)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延续城市的岁月特色。
(3)工艺品、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
4.传统文化保护和一般文物保护的区别与联系
(1)一般文物保护基本在“③_____”,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在于“④______”。
(2)文物等级不同。
(3)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在于⑤____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______。
二、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
1.以严格的⑦________或⑧__________作为保护的依据。
2.⑨________协调、⑩________发展。如“__________”。
3.分类、分区保护。
4.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
5.注意保护______________遗产。
一、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




色景观和传统文化产生的原因城乡不同的自然背景及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乡环境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的原因快速增长的城乡经济,迫切需要空间上进一步拓展。许多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速度过快而遭到削弱甚至丧失,它们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也随之消失
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也不仅是继承历史,而是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延续城市的岁月特色;工艺品、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
 传统文物保护和一般文物保护的区别与联系
就一个城市来说,传统文物保护和一般文物保护有如下区别与联系:
项目区别联系
保护重点等级
城市传统文化保护“墙外”的历史环境,城市的整体布局和风貌特色无论等级高低,整体才能够见证历史保护和建设可以相互协调、并行不悖,共同促进城市的健康成长
一般文物保护包括金石、字画等器物和宫殿、庙宇等单幢建筑物,基本上都在“墙内”较高
典例1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魅力吸引四海宾朋的到来(图甲),而美国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给世人呈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气息(图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A.城市建筑 B.城镇布局
C.城市外貌D.城市发展史
(2)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A
(2)保存城乡历史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不仅是继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和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
有关传统文化保护和一般文物保护的区别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文物包括金石、字画等器物和宫殿、庙宇等建筑物,基本都在“墙内”,“墙内”的文物等级较高
B.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在于“墙外”的历史环境。“墙外”的如民居、店铺等大多够得上文物的标准
C.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不是在整体布局和风貌特色,而是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要原封不动
D.保护和建设有时会产生矛盾,不利于城市的健康成长
二、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

措施具体内容举例
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1913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历史古迹法》;目前我国新出台了《历史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北京、上海、长沙、苏州等少数城市还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许多城市采取了“护旧建新”的有效措施,既避免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旧城特色景观的破坏,又能使旧城以外的卫星城或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拿大魁北克市,为了保护古城,在古城西南建了新城。新城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古城则保留着17世纪的风貌,马车与汽车并行
我国古城苏州,前景是寒山寺风景区,运河、老式民居、枫桥、寒山寺等古迹历历在目。远处则是高楼林立的苏州新区
分类、分
区保护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遵循“维修保养”的原则,维持“原址、原状、原物”北京市对尚未被破坏的四合院及周边环境进行完全原样保护;对那些非文物古迹的居民区进行居民区改造;在以商业经营和旅游参观为目的的区域,可进行一定的开发
对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部分,可根据不同用途加以现代化改造,以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适用于商业、旅游业
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一般老式建筑在保持其外表原样不动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适合新用途法国通过私人投资和政府资助,对传统建筑内部进行适度翻新但保持外形原有风貌
要注意新老建筑的协调。在历史建筑保护区一般不建新建筑,非建不可的时候,一定要以老建筑的基调为准法国卢浮宫的改造就实现了新老建筑的融合
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乡建设中要尽可能地将语言、口头传说、手工艺技术、艺术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传承下去南京在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首次将“古城历史典故”这种口头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
 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充分发挥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研价值,进行保护性开发,如发展旅游业等,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
典例2 读图和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材料 北京从永定门、前门一直延伸至钟楼的城市中轴线,体现了整个城市建筑的“空间秩序”,是大一统封建王朝的象征。如果轻率地破坏或改变这条中轴线,八百年古都就像被抽掉了筋骨,细节再精致也会给人以凌乱、瘫痪的感觉。
A.这条“中轴线”是一件文物
B.城市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仅在于单个建筑物
C.城市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于不同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D.城市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于整个城市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保护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内容的理解。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一是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二是延续城市的岁月特色;三是工艺品、戏曲、民俗等传统文化。可见,保护的对象不仅仅在于单个建筑物,更在于不同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整个城市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有关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护旧城,在旧城外建立卫星城
B.对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和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部分,遵循“维修保养”的原则进行保护,维持“原址、原状、原物”
C.历史建筑物应该在保持其外表原样不动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适合新用途
D.对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进行考证和整理,用适当的方式对其发生地进行标识和保

图2.19 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据图分析:
(1)图示城乡景观有哪些种类?
(2)三幅图各反映了城乡景观的哪些作用?
(3)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有何意义?
提示 (1)建筑和雕塑。
(2)昆山周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史;深圳的《拓荒牛》雕塑展示了人们的奋斗精神造就了深圳的沧桑巨变。
(3)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图2.20 苏州城市西北部鸟瞰,据图分析:
(1)苏州城市西北部由近及远分别是什么景观?
(2)苏州的这种规划反映了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什么措施?普遍而言,这种措施有什么作用?
(3)苏州城市西北部的做法达到了什么目的?
提示 (1)前景是寒山寺风景区,运河、老式民居、枫桥、寒山寺等古迹历历在目。远处则是高楼林立的苏州新区。
(2)反映了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的保护措施。既避免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旧城特色景观的破坏,又能使旧城以外的卫星城或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保护与发展两不误。
(3)形成了新旧景观协调,经济同步发展的局面。
图2.21 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据图分析:
(1)图中所示景观中有没有高大的建筑?其风貌有无大的变化?为什么?
(2)北京四合院属于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中的哪一类?应遵循什么原则进行保护?
(3)北京四合院具有什么价值?为了保护这种景观,避免一切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是不是最好的措施?为什么?
提示 (1)没有,其风貌也没有大的变化,是因为对其进行了完全原样的保护。
(2)属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需遵循“维修保养”的原则进行保护,维持“原址、原状、原物”。
(3)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不是,人们居住和商业活动是为了老建筑永远保持活力,合理利用是为了保护。
图2.22 卢浮宫,据图分析:
(1)卢浮宫是法国的老式古典建筑,应该加以保护,为什么还在其前面的广场中央建造现代化的建筑?
(2)大玻璃金字塔有什么功能?
(3)大玻璃金字塔对卢浮宫的价值有何影响?
提示 (1)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卢浮宫保护的需要。
(2)既是地下服务设施的出入口,也是通向各展馆的“交通枢纽”。
(3)因为大玻璃金字塔几乎透明,在视线上不会阻碍原有的建筑,反而如同一层薄薄的面纱,增加了卢浮宫的朦胧美,其高度和体积与卢浮宫相呼应,实现了新老建筑的融合、协调发展。
图2.23 丽江古城主要街区分布
图2.24 丽江的景观与文化,据图分析:
(1)丽江古城为什么能闻名于世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图中展示了丽江景观与文化的哪些方面?
(3)为使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得到完整的保留,丽江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1)丽江古城因其科学的城建方法、古仆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因此,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高原水乡风貌,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
(3)颁布保护条例和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保护古城区,开发新城区;对古城内的建筑群
进行分类保护;注重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展示
北京老城区四合院的改造
北京南池子位于市中心区,原有建筑多为传统的四合院,街道为纵横交错的小胡同。经过几百年风雨的冲刷,多数已经破败不堪,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首都的城市形象。为此,北京市政府决定对南池子进行更新改造。其规划论证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规划方案前后修改了十几次。其中争论最大的,就是将南池子全部推倒,再建成现代化新城区,还是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原貌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2002年5月,南池子改造方案最终形成:保留原有的胡同格局,区内建筑设计本着原貌整合与文脉延续的原则进行,对31座有价值的四合院进行全面保护,居民回迁楼按两层院落式住宅设计,建筑限高6米。回迁居民户均面积达到69平方米,实现每户一厨一卫,远高于原26.8平方米的户均住房水平。
2003年8月31日,南池子居民开始陆续回迁。在其中的一个院落里,一排三户人家,每户楼上楼下104平方米,三居室南北通透,厨卫齐备,50~60平方米的院落宽宽绰绰,院落里一棵百年老银杏见证着小院里人们的幸福生活。一位居民说:“南池子变了,房子新了,生活现代化了,但是变不了的是这里让人熟悉、让人亲切的北京味儿。”
知识链接
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
题目设计
(1)对北京老城区四合院的改造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
在保留________的基础上,对居民区进行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2)这种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还有哪些?

1.下列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A.藏袍没有衣扣,只是在腰间扎上了一条带子——高原牧场
B.洞庭湖区修筑的“民垸”——地形地势
C.我国古代南船北马——南方多丘陵,北方多平原
D.吐鲁番的坎儿井——盆地蒸发量大
2.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被誉为流动的、活着的世界重要人类遗产,且正准备申请加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A.四川大熊猫栖息地B.昆曲《牡丹亭惊梦》
C.山西平遥古城D.京杭大运河
3.有关城乡特色景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物古迹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B.大理濒临洱海,泉州紧靠晋江,虽然两个城市均依山傍水,但由于山水景色不一,其自然景观也各具特色
C.“小桥、流水、人家”反映出独特的水乡特色
D.城市的轮廓、绿化空间及所有建筑物都是城市的特色景观
4.按“护旧建新”的原则,在城市建设中实现保护与发展两不误的典型城市是()
A.加拿大魁北克市B.深圳市
C.旧金山市D.巴西利亚市
5.将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与其相对应的案例连接起来。
保护措施 案例
A.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①上海市房地局对一家破坏历史建筑的房地产公司罚款210万元,并责令其限期将房屋恢复原状
B.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②对丽江古城内的建筑群进行分类保护
C.分类、分区保护③加拿大魁北克市为了保护古城,在古城西南建立了新城
D.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④为保护昆曲剧种,浙江、上海、南京、北京建立了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
E.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⑤法国通过私人投资和政府资助,对传统建筑内部进行适度翻新但保持外形原有风貌
6.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发展除了保证有正常能源、水等供应外,还要有特色。在北京,一个马来西亚建筑师去看北京的城市建筑,转一圈一时难以找到传统建筑。他惊讶北京的现代建筑如此之多,但很多都是从国外复制过来的二三流设计作品。他惋惜那么多北京的四合院没有了,北京的传统建筑越来越少了。
材料二 四川成都的芙蓉古城被一致公认为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点的全国著名房地产项目。它集川西民居之灵气、巴蜀文化之精华、古老成都之淳朴、江南园林之情趣于一身,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融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为一体的超大规模园林和传统民居风格建筑。在此居住的人们不仅有了舒适的住宅,而且享受到了浓郁的川西建筑文化。
(1)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中,要使一个城市有特色,应做到:
一是________,即及时有效地保护现有的地域建筑特色。
二是________,即在现代建筑中将传统的、民族的建筑特征融入设计中,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艺术。
三是________,即让传统的建筑艺术精华在现代城市建设规划中得以传承、延续,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颖的设计,使民族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
大。

活动P42
如下表:

甲方观点乙方观点
仿古建筑该不该建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仿古建筑没有对已经不存在的古建筑可模仿和重建,一方面可展示古建筑结构;另一方面可根据其历史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
对文物古迹应不应该加以整修文物古迹有其特有的结构功能,体现着古代文化的内涵。如整修就会对以上功能有所改变和破坏如果对文物古迹不进行修缮,很容易使其更加残破甚至消失,那时将会失去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可以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
对老城区是整体保护还是划区保护划区保护会使老城区失去整体效果,也失去了往日的韵味保持大片的老城区,会使城市面貌和发展很不协调
思考P44
传统文化是促进丽江旅游发展的催化剂,纳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点。丽江保存了完整而丰富的优势资源,丽江最大的优势也就是文化优势,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丽江旅游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将会名不符实。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2)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严控无度的文化开发;(3)保护古城,保护古城的人文景观;(4)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5)重视教育,不断提高纳西人民的整体素质;(6)时刻关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答案

基础梳理
①城乡个性 ②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 ③墙内 ④墙外⑤整体布局 ⑥风貌特色 
⑦法律 ⑧法规条例 ⑨新旧城 ⑩同步 护旧建新 非物质文化
重难突破
A [传统文化保护和一般文物保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文物包括金石、字画等器物和宫殿、庙宇等建筑物,基本都在“墙内”;而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在于“墙外”的历史环境。“墙内”的文物等级较高;“墙外”的如民居、店铺等分开来看大多够不上文物的标准。但无论等级高低,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够见证历史,构成人类的记忆。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重在整体布局和风貌特色,而不是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要原封不动。保护和建设可以相互协调,并行不悖,共同促进城市的健康成长。]
B [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B选项中对“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部分”,可根据不同用途加以现代化改造,以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适用于商业、旅游业。]
题目设计
(1)维修保养 其历史文化原貌
(2)分类、分区保护 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析 此题考查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结合材料及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解答,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自主练习
1.D [A项是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大的结果,B项是预防洪水灾害多的建筑,C项是南方多河流的结果。]
2.D [从题干中可获得这样的重要信息:“流动的”“且正准备申请”。根据这一信息,B、C两项应排除,A项已经加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D [城乡特色景观是城乡个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城乡格局、城市轮廓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等几个方面。]
4.A
5.A-① B-③ C-② D-⑤ E-④
解析 对不同的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案例,其措施各有侧重。对本题的解答应建立在先易后难的原则上,先将容易的、把握准确的连线,然后对比分析模糊的选项,权衡答案。①与法规的制定相关,②提到了建筑群的分类,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容易连接,③与新旧城建设相关,⑤与建筑物的配置相关,分析后即可解答。
6.(1)城市建筑
(2)保护 继承 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1)、(2)题,考查对城市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材料中隐含的信息要读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文议论文
(传统)统化(两重性)
文传
化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一种……象征”“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苏教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语言特色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研读课文,注意探讨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突出重点。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为3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辩证地看待传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字音字形词语:

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攻讦jié污垢gòu

一蹴cù而就威慑shè蜕tuì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3、根据问题研读问题:

(1)研读引子部分:

A、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的关系?

明确:“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而是妥善地利用过去(传统)”。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A、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该如何界定?

明确:“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文化”是中心词,“传统”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文化上。内容上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B、传统文化有什么特性?

明确:时代性和民族性。

C、如何理解时代性和民族性?

明确: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D、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下定义和举例子。

五、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六、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蜂蜜蜜蜂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你怎么看?

2、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据国家语委对外汉语考试的机构统计,现在每年参加汉语考试的外国人逐渐递增,一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此,你怎么看?

3、在西方被认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中国人的最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文化景观与环境教案(选修1)


3.3文化景观与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实例了解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变,即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一方面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文化景观也改变着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做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德育目标:

1通过文化景观和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正确认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发扬家乡文化,积极建设家乡。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2766

4.2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4)


4.2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级别的商业中心的规模和功能。2.理解三种不同级别的商业中心的组成和布局。3.了解乡村集市的形成和功能。4.结合实际,对附近商业网点进行调查,估计其服务范围并评价其布局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城乡商业网络、为城乡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城市商业及其布局
1.分类: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
(1)居民的使用④________。
(2)设施的⑤____________。
3.布局的一般规律
(1)⑥________指向,商业多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
(2)交通指向,多分布在人流集中的地域。
(3)⑦________________指向。
(4)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高层次商业区数量少,规模大,零售商业发达;一般性商业服务点则重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布局呈点多面广的特征。
4.社区商业服务点
(1)特点:规模⑧______,数量多,消费人群多。
(2)布局原则:一般布局在⑨__________附近。
5.区域商业中心
(1)概念:城市的某些地段商业服务功能比较完善,并聚集了一批经营⑩__________商品为主的商业群体。
(2)布局原则:一般位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集散地。
(3)服务对象
a.以____________为主,兼有一定对外服务功能。
b.突出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行业。
6.市级商业中心
(1)服务对象:全市居民和流动人口。
(2)特点:经营功能完善。
(3)布局原则:多布局在________和__________大的城市中心,城市重要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处、车站和港口附近。
二、乡村集市
1.概念:指乡村按____________,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影响乡村集市的因素:______________、交通条件、____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上的传统习惯。
3.布局原则
(1)多分布在____________所在地。
(2)一些________________的地点,成为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
(3)在一些专业手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
一、城市商业类型及其布局原则、布局规律
1.表解城市商业的类型、特点及服务对象

内容特点服务对象
社区商业服务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业单位规模小,数量多,消费人群多居住区常住人口
区域商业中心突出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行业服务对象以本区域居民为主,兼有一定对外服务功能本区居民及一定对外服务功能
市级商业中心具备商业网点的功能,且提供一些大型、大件和高价值的商品服务半径大,数量少全市居民和流动人口
2.表解城市商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布局规律分布特点
人口指向商业多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市中心区往往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心商务区(CBD)
交通指向在人流集中的地域,如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附近,商业和服务业大都比较发达
服务配套功能指向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工业企业附近表现得比较突出,商业服务功能相对齐全
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高层次的商业区数量少,但规模大,零售商业发达,所出售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选择度大。而一般性商业服务点则重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布局呈点多面广的特征
典例1 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代表区域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
(2)城市商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市最有可能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的是______(填数字)。
(4)该市准备建一大型仓储超市,应选建在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①③②
(2)人口指向 交通指向 服务配套功能指向 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3)①
(4)B
解析 (1)城市地租一般由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①位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地租最高;②远离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有限,地租最低。
(2)城市商业布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①人口指向;②交通指向;③服务配套功能指向;④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3)市级商业中心服务功能完善,一般位于市中心。
(4)大型仓储超市需占用大量土地,且要求利于商品集散,因此应布局于交通便利、远离市中心、地租较低的地区。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1)~(2)题。
(1)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客货物流区B.高新技术区
C.旅游度假区D.金融商业区
(2)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乡村集市的区位因素及集市的特点
1.表解影响集市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对集市形成的影响
地理位置我国乡村集市多数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地方一般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
交通条件水陆交通便利的地点,如渡口、车站、公路沿线等处,因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成为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
物质来源在一些专业手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如竹木产区多有木器加工、造纸、雨伞制造业,丝、棉、毛产区往往兴起纺织加工业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商品贸易活动越频繁;商品的交易必将推动集市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习惯人们往往习惯于到某个地点去进行商品的交易,从而促进了该地集市的发展
行政规划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在一些交通便利、商品丰富的地区,规划布局了一些新的集市
2.集市贸易的特点
在广大农村地区,集市贸易往往不是每天都进行,有的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有的一周一集,有的一周数集。相邻集市的集期大都交错设置,商家和商品在几个集市间轮流集散,满足一定范围内居民交换和购买的需求。
 怎样分析集市分布的一般区位选择
商业中心形成需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便利的交通和稳定的消费人口,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枢纽、手工业产品生产地一般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常常成为农村集市。随着农村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在一些地方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市,如大枣市场、茶叶市场、蔬菜市场等。
总之,集市分布的一般区位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
(1)基层政府所在地: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
(2)水陆交通便利的地点: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如渡口、车站、公路沿线。
(3)手工业产品生产地:不断地将相关产品进行交易。
(4)大型村落处:人口多、消费大,需要出售和购买的商品多。
典例2 乡村集市一般分布在()
①较大的居民点附近 ②人口较少的地区 ③交通便利的地方 ④乡村手工业不发达的地区 ⑤较小的村落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③⑤
答案 A
影响乡村集市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集市形成因素的是()
A.地理位置B.交通条件C.气候条件D.物质来源

图4.13 某城区商业中心布局状况,据图分析:
(1)图中共有哪几级的商业网点?各有多少个?
(2)图中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 (1)共3级,其中市级商业中心数目有3个,区级商业中心数目有5个,居民小区商业服务点有23个。
(2)居民小区商业服务点数量众多且分散于城市各地,区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业中心数量少但分布集中,主要集聚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等地方。
图4.16 城郊购物中心,据图分析:
(1)城郊购物中心的选址遵循什么原则?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购物中心?
(3)目前,这样的购物中心在我国有没有?如果有,其提供的服务种类与图示的一样吗?
提示 (1)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图示的大型购物中心四周有便利的高速公路,附近还有广阔的停车场,为驾车购物提供了便利。
(2)有两个原因:一是交通条件的改善,驾车购物已非常普遍;二是城郊地区土地租金较低,所售商品的价格比市中心要低廉。
(3)我国也有分布,不过目前这些购物中心主要以批发商品为主。
图4.18 在集市上交换的商品示意,据图分析:
(1)乡村集市的经营方式和规模有什么特点?
(2)乡村集市有什么功能?
提示 (1)乡村集市多为露天经营,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强。
(2)为农村居民提供商品交易的场所,满足农村居民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
图4.20 某平原县的集市分布,据图分析:
(1)该县的集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2)该县的集市有哪些类型?哪种多?
(3)通过该图,反映出目前我国乡村集市多数分布在什么地方?
提示 (1)分布比较均匀,多在交通路口、乡镇政府所在地等。
(2)有乡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也有村庄集市。前者远多于后者。
(3)多数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地。

 

材料展示
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
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交通通达度与租金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区位通达度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最高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汇处较高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较低较低
(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土地租金比较表
字母距离地租功能区对应地租线成因
A近最高商业区陡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中等中等住宅区较平缓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远较低工业区最平缓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区则形成了工业区。
知识链接
(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2)商业区的布局特点。
题目设计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和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城市所处的局部地形可能是()
A.平原B.山地C.丘陵D.盆地
(2)从城市发展方向判断,影响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B.河流分布C.地形条件D.人口分布
(3)如在a、b、c、d四地分别布局疗养院、化工厂、钢铁厂、服装厂,下列布局合理的是()
A.钢铁厂、疗养院、化工厂、服装厂
B.疗养院、钢铁厂、服装厂、化工厂
C.疗养院、服装厂、钢铁厂、化工厂
D.钢铁厂、疗养院、服装厂、化工厂

1.各级商业中心的布局应考虑的因素是()
①居民的使用频率 ②商业中心的大小 ③设施的规模效益 ④货物的类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市中心区往往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心商务区,所体现的城市商业布局的规律是()
A.人口指向B.交通指向
C.服务配套功能指向D.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下图为“某地区商业网点大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商业网点的形成最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平原B.山地C.河谷D.交通
4.若该商业网点是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A.甲乙段B.乙丙段C.乙丁段D.甲乙丙段
5.读“我国某平原县的集市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乡村集市是指乡村按________,定期或________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乡村集市上进行交换的主要商品有哪些?(至少写四种)

(3)由该图可知乡村集市多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处。
(4)影响集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思考P76
1.A地布局农贸市场比较合理,既接近生活区,又不在生活区内部,方便居民购物且不污染生活区环境。B地虽然离生活区不远,但购物要穿过城市的交通主干道,既不安全也影响城市交通。C地在生活区内部,不用考虑。
2.自行车库和副食品店应分别建在乙处和甲处,这里在小区的出入口附近,方便居民存取车和购物。
活动P77
该活动开始前可先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商业布局的基础知识,然后再拟出调查计划和注意的事项等。
思考P78
这一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但教师在归纳时要把握这样两点: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物资的商业率以及丰富程度,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目前经济发展程度普遍是较低的,定期集市与这种状况比较符合。②人口的集聚状况与商业行为所必需的门槛人口是紧密关联的,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介绍门槛人口的概念,但要把其大概意义给学生解释清楚。

答案

基础梳理
①社会商业服务点 ②区域商业中心 ③市级商业中心④频率 ⑤规模效益 ⑥人口 ⑦服务配套功能 ⑧小⑨居民区 ⑩中、低档 居民聚居区 公共交通本区居民 人流 货流量 约定时间 地理位置 物质来源 乡镇政府 水陆交通便利
重难突破
(1)B (2)A [该题组虽然考查目的在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掌握,但要得出正确答案必须具备较高的析图技能。结合图示图例及预留地N所在位置看,区位条件优越:靠近大学城、科研所和开发区,教育科技先进;接近绿地、湖泊和公园,环境清新优美,同时临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所以为建设高新技术区提供了条件。在市区建大型零售超市必须以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①地位于居民区并居于市区中心,市场区位最优。]
C
题目设计
(1)D (2)C (3)D [本题组考查城市土地地租及城市功能区的布局。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城市土地地租等值线的分布受地形、交通的影响,该地周边有很多林地,应为山地地形,城市位于山间盆地中。第(2)题,城市因受地形影响沿河谷发展,故城市空间拓展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影响,发展空间不足。第(3)题,根据风向、河流流向即可判断。]
自主练习
1.C 2.A
3.A [从图可以读出,该商业网点的分布是比较分散的,不会是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商业网点比较稠密。山区商业网点比较稀疏,往往沿着河谷地区、交通线两侧等分布,因为该地区人口较多。]
4.A [该商业网点受河流影响,干流处水量大、水面宽、水深也大,水运较支流发达,沿干流线商业网点也多,因此图中乙丙、乙丁段最有可能是干流,而甲乙段最有可能是支流。]
5.(1)约定时间 不定期
(2)日常用品、农药、化肥、农副产品、农机用具等。
(3)乡政府所在地 交通路口 大型村落
(4)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物质来源、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惯和行政规划等。
解析 (1)考查了乡村集市的概念。(2)乡村集市上交换的商品大多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用品。(3)考查了影响乡村集市分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