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案:《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高中环境保护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29

高二地理教案:《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地理教案:《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目标】

1. 了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2. 掌握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3. 了解旅游景区规划中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的意义。

【重点难点】

1.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2.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

【学法指导】

案例分析与活动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知识点一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

(2)对⑤______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⑥__________、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⑦__________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1)对⑧__________文化的破坏。

(2)对⑨__________的破坏。

(3)旅游热点地区过度⑩________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知识点二 旅游环境容量

1.定义:简称旅游容量,或称?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________________的旅游活动量。

2.分类

旅游极限容量

所能容纳的⑬______旅游活动量

旅游合理容量

也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⑭________________,旅游环境处于⑮________状态

知识点三 旅游环境保护

1.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2.建设各种?________________。

3.普及?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

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

5.在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________”的旅游六要素。

【学习过程】

一、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

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环境污染

旅游交通、食宿和游览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声等

破坏旅游环境及生态平衡,危害旅游区居民和旅游者

对生物

的危害

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迁徙路线

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退,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灭绝

对地表环

境、自然资

源的破坏

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

对视觉效

果的破坏

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的建设

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对传统社

区文化的

破坏

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

使旅游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

对文物古

迹的破坏

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客流量

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坏

城市化

问题

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

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密、交通拥挤

[误区警示] 旅游者正常的旅游活动,不会造成对旅游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除了少数旅游者题刻、触摸、践踏等对旅游吸引物产生了直接的磨损和破坏外,旅游者的呼吸、汗水、拍照等,也会使旅游吸引物受到破坏。

【典例剖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陵源风景区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也因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过失误。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中,贪大、贪多、求全的现象较多,如旅行社盲目发展、互争客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貌也受到人为的影响,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

材料二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米,是中国第一瀑布,也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瀑布之一,到过黄果树瀑布的人,无不被它的气势所震慑。然而,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赫赫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却让日均12 000人以上远道而来的游客大为扫兴。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得光秃秃的断崖上,正上演着一幅被游客形容为“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全然没了宣传手册中“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豪壮。

(1)材料一、二中的旅游资源属于哪一类型?具有什么价值?

(2)材料一武陵源风景区受到“黄牌”警告,材料二中黄果树瀑布让“游客大为扫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两个景区在旅游开发中遇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2)武陵源风景区:人为建设过多,破坏了景区的自然风貌(或视觉污染)。

黄果树瀑布:上游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涵养水源功能下降,降水量减少,水源枯竭所致。

(3)①环境污染或破坏;②生态系统破坏;③扰乱当地社会秩序;④损毁自然景观。

【思路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第(1)题,两地一个是地质地貌景观,一个是山水景观,同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第(2)题,

第(3)题,结合材料,联系教材中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可找到答案。

二、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环

保策略

具体措施

实施主体

法律

法规

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立法机关

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

环境保护法规

工程

建设

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政府

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旅游研究专家和政府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

文化环境的工程

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

旅游项

目评价

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

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旅游研究者

旅游环

保教育

倡导绿色旅游

政府

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教育专家

材料二 九寨沟自1984年对外开放以来,旅游者蜂拥而至。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并且数量逐年递增。“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客栈、宾馆林立,污水垃圾遍地。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的倾向。

(1)请你对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质量作出简要评价。

(2)旅游旺季时,九寨沟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九寨沟旅游的现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设想。假如你是小组成员之一,请你发表见解(从旅游规划、环境容量及游客承载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1)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风情,等级高,特色鲜明,观赏性与吸引性突出;与周围其他景点距离近,集群效应与地域组合功能好。

(2)对游客进行限量,可以通过调节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数量,即旺季提高门票价格,淡季降低门票价格。

(3)搞好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的规划,把旅游活动线路、范围限定在核心区以外的地域;实行“限量旅游”、“预约旅游”,“沟内游,沟外住”;实施景区景点封闭轮休制度;在景区内大规模拆除经营性房屋等。

【思路剖析】该题以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对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第二,深刻了解材料反映的九寨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见解。

【基础达标】

1.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下列环境问题中由旅游开发活动造成的是()

A.近年来南极冰川的融化

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毁掉了一些旅游景观

C.修建索道,大量砍伐树木

D.厄尔尼诺现象使许多旅游景区出现水旱灾害

3.文物古迹直接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旅游者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

B.当地居民对珍禽异兽的捕杀

C.旅游者乱抛的垃圾

D.在旅游区修建的道路

4.关于某旅游区的旅游活动规模的正确叙述是()

A.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适应

B.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景点的数量相适应

C.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有关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正确说法是()

A.法律、法规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

B.环境评价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C.加强生态建设能有效地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D.为防治生态破坏,必须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

6.阅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迹,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

(1)环北冰洋地区发展旅游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加以分析。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旅游环境容量有什么关系?试结合材料分析。

(3)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旅游地的生态结构失调,导致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A.修建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

B.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旅游者对文物古迹的触摸、拍照等行为

D.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2.近40年来,北京一些景点的汉白玉雕像被严重溶蚀,有的雕像溶蚀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降水增多

B.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C.大量燃烧煤和石油,使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

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噪声污染 ⑤土壤污染

A.①②B.①③

C.①④ D.③④⑤

4.下列解决景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改用环保车如电瓶车

B.对旅游者发放垃圾袋

C.把垃圾运往旅游区外集中处理

D.禁止发展旅游交通

5.据了解,去法国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等地旅游,一般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门票,这说明了()

A.市场距离远,旅游经济价值不高

B.旅游地交通通达性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

C.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重视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态群落的关心与尊重

6.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提倡不仅要让大自然更绿,也要让人的心更“绿”。据此完成7~8题。

7.倡导“绿色旅游”要求旅游开发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哪几类建设项目()

①污水处理 ②垃圾收集和处理 ③游客休憩地 ④新的旅游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不属于“绿色旅游”所倡导的行为的是()

A.携带自己的书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B.不吃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C.自驾车旅游,不坐公交车

D.尽量减少使用洗涤剂,不乱丢电池

二、综合题

9.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5千米的云冈村,是北魏时代的杰作,驰名中外。石窟依武周山南麓开凿,东西长达1 000米,大小石窟53个,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之一。云冈石窟西部有几座大煤矿,通过云冈村的公路干线,运煤卡车穿梭往来,整日不断。多年来,大同市严禁在武周山上放牧伐林,垦荒种田,近来又投巨资准备将通过云冈村的公路干线改道新建。

(1)公路干线改道的积极意义是()

①减少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 ②避免重载车辆对石窟的震动性破坏 ③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消除云冈石窟景区的酸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你认为怎样减轻石窟景区的煤尘污染?

(3)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冈石窟旅游业的发展,你认为应该有哪些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措施?

10.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从世界上看,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但从中国范围看,香格里拉是最新的旅游胜地。毫无疑问,保护与旅游形成了冲突。出于保护的目的迪庆拒绝了将道路修到明永冰川下的建议,同时也拒绝了投资者在冰川上修建索道的设想。进入这些地区只能依靠当地的马帮。未来的香格里拉有可能创造与大众旅游不同的生态旅游,但由于游人太多,对环境的压力仍然是无法绕开的问题。

(1)被称为“春城”的是图中城市 ________。

(2)本地区地形复杂,主要地貌类型为 ____________。穿越此区的大河从东到西是A __________,B _________,C ________。

(3)旅游活动除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外,还有可能产生的破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游人太多,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会产生哪些环境污染?

(5)你觉得只用简单的拒绝方式保护旅游资源可行吗?为什么?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交通 ②食宿 ③空气 ④土壤 ⑤生物 ⑥地表环境 ⑦视觉效果 ⑧传统社区 ⑨文物古迹 ⑩城市化 ?旅游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 ?最大 ?游客满意程度高

?最佳 ?科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区 ?旅游环境保护 ?绿色

[基础达标]

1. D 2. C 3. A 4. C 5. D

6. (1)自然环境:破坏地表环境、动物栖息地被挤占等。社会环境: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

(2)环北冰洋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环境容量小,游客流量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容量,易产生旅游环境问题。

(3)环境立法、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保教育、禁止违法建筑等。

[拓展提升]

1. B 2. D 3. B 4. D 5. C 6. B 7.A 8.C

9. (1)C

(2)建设铁路专线,加强铁路运输;研究煤的气化、液化,转化为管道运输;建坑口电站,改为电力输送;发展重工业,减少煤炭外运。

(3)挖掘扩展旅游价值,开办地方特色浓郁的系列服务,提高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容量,改善交通,净化周围环境。

10. (1)昆明

(2)喀斯特地貌 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3)生态破坏,生物种类的减少

(4)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5)不可行。只采取简单的拒绝方式绝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文明社会要进步,发展是第一位的,游客的增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可采用分散游人、再开发新的游览区或限制游人人数等措施来保护旅游资源。

扩展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 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点难点】

1.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赤潮形成的原因。

2.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

思考: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

阅读:《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思考: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2.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3)赤潮的危害:

(三)海平面上升

1.海平面上升原因:

2.带来的危害:

(四)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油港油库破坏而流入海湾的原油多达65万至70万桶。海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浮油,海水几乎掀不起浪来,只能像泥浆般涌动着,发出汩汩声。波斯湾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滩和岩石上待以毙命。其他海洋生物也未能逃过这场灾难,鲸、海豚、海龟、虾、蟹以及各种鱼类都被毒死或窒息而死,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海湾是较封闭的生态环境,水域浅,海水流动缓慢,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石油污染事件,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专家们认为,墨西哥湾如果要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石油污染成为日益突出的海洋污染问题,下列海域污染严重的是()

①沿海水域 ②海上航道沿线 ③海上石油产区 ④石油输出港附近海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石油污染除了会造成海域内动物的死亡外,还会()

①破坏海滨娱乐场 ②造成海岸环境退化 ③造成生态破坏 ④使海水富营养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1世纪是向海洋进军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A.海洋运输 B.石油开采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5.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6.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根本途径有()

①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配备除污船,随时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

④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⑤无害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的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

8.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二、综合题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氮、磷等营养盐是水生植物的营养物,营养物增加使各种藻类大量繁殖,会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往往出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现象,称为“赤潮”。

材料2:下图是某近海海域中浮游生物与鱼类的发展过程(t1→t2→t3)示意图(阴影区代表浮游生物,黑点代表鱼类)。

(1)图示表明该海域海水有________现象,水中________等营养物质显著增加,其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图中鱼类从t1到t3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赤潮是(多选)()

A.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C.在封闭的海域更易产生赤潮

D.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的后果之一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鸟的厄运

大量石油泄漏入海,生灵惨遭涂炭,海岛首当其冲。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大量石油涌入海洋,造成海水中严重缺氧,致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潜水鸟在海水中潜游上浮时,海面的油污就像油质外套一样披在它们身上,使其再次落入水中,这样不断上浮下沉,使它们在惊恐中死去。对于飞翔能力较强的海鸥来说,只要偶然接触到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石油就会渗入并粘住它们的羽毛,使其游不动也飞不起。油污还会使羽毛失去保暖性能,使海鸟冻死。受轻度污染的海鸟,能侥幸游到海滩免于一死,但海滩的沙石上也沾满油污,它们用嘴梳理羽毛时,往往会把石油吞入肚内,从而严重刺激消化道,造成厌食。

(1)造成海洋中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鸟惨遭厄运原因有三,一是大量石油入海,________________,鸟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二是油污使海鸟丧失________性能而死亡;三是海鸟食入石油,造成厌食而死亡。

(3)若一艘油轮在非洲好望角以南发生大面积石油泄漏,那么哪些地区的生物可能受到污染?洋流对石油污染有何影响?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D 6.D 7.A 8.D

9. (1)赤潮 无机营养盐(或氮、磷),各种有机物 城市工业和农业废水,生活排放的废水(或海水养殖过程产生的废物等)

(2)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导致自身大量死亡,死亡的赤潮生物腐烂分解,可使大面积海域缺氧甚至无氧,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出大量的藻毒素,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D (4)ACD

10.(1)沿海石油工业 海上运输 海上采油 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2)消耗水中溶解氧,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保温和飞行

(3)整个南半球西风漂流海域全遭到石油污染,还可能通过秘鲁寒流等向北蔓延。洋流对石油污染有扩散和稀释作用,减轻了当地的污染程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高二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本文题目: 高二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分布,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2.了解湿地资源的现状、破坏湿地造成的危害,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3.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指水位经常①__________或为②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类型天然湿地:③ 、滩涂、④ 、湖泊、低 潮时水深不超过⑤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水库、⑥ 等

3.特点:地表⑦______或⑧______有水,属于⑨______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⑩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提供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等。

2.湿地的别称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等。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__、航运和?____________等。

三、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____________。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________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21______________得不到有效发挥,○22______________的能力明显降低。

四、保护湿地

1.湿地破坏的危害:严重威胁居民的○23______环境和区域的○24____________。

2.保护湿地的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25______效益,提供更好的○26______环境。

3.洞庭湖“变”大了的原因:退耕还林、○27__________、退田还湖、○28__________、以工代赈、○29______________、加固干堤、○30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 湿地的作用与保护

【探究材料】

材料一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4.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

【规律总结】

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 湿地美称

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考例探究1】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据此回答(1)~(2)题。

(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探究点二 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探究材料】

下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可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________(变大、变小),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2)在洞庭湖周边地区国家设立了大片蓄洪区,其原因是什么?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哪些措施?

【规律总结】

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

1.湿地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

(1)人为原因: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②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导致湖泊水生动植物减少;③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导致湖泊湿地减少,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水质变坏;⑤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⑥外来物种的干扰;⑦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⑧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的减少等。

(2)自然原因:①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②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保护湿地的措施

退田还湖、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健全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例探究2】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3)看一看洞庭湖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产生危害及其相应的对策。

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接近地表 ②浅水 ③沼泽 ④河流 ⑤6 ⑥稻田 ⑦常年 ⑧经常 ⑨陆地与水体 ⑩寒温带到热带 ?沿海到内陆 ?平原到高山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 ?农副产品 ?旅游观光 ?过度开发利用 ?质量 ○21功能和效益 ○22抵御自然灾害 ○23生存 ○24持续发展 ○25综合 ○26生存 ○27封山育林 ○28平垸行洪 ○29移民建镇 ○30疏浚河道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降低乃至丧失。

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4.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随着荒地的开垦,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遭到惊人的破坏。湿地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像湖泊、森林一样,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湿地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湿地植物又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湿地被大量垦殖后,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因此我国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

考例探究1 (1)C (2)D [(1)西藏拉鲁湿地植被主要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通过光合作用,为拉萨市补给大量氧气;能够降低城市温度,减缓热岛效应;能吸烟滞尘,调蓄洪水;(2)发展方向应该是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就是要开垦湿地为耕地,这是不可取的。]

探究点二

(1)变小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

(2)洞庭湖区地势低洼,荆江河道弯曲,流水不畅,设立蓄洪区可调节水量,更好地防御洪水侵袭。

(3)有计划地退耕还湖、还湿;搞好周围及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积极防治水污染。

考例探究2 (1)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自然原因:湖泊的沼泽化,其本身就是泥沙淤积的自然消亡过程。

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2)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

③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

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

(3)

原因 对策

自然

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缩小 禁止对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

原因 围湖造田,湖面缩小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 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 对比1950年与2004年图可知,长江中游湿地数量和面积大幅减少,这种变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引起的。湿地变化必然带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学案(人教版选修3)
 1.了解旅游者不合理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2.理解生态旅游的含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形成正确的旅游价值观念,做一个合格的旅游者。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 旅游环境问题
1.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对于保护环境的意义
(1)对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①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利于旅游区的②________建设。
2.旅游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问题表现
环境③____生态系统失衡,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风景和文物古迹的破坏
环境④____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对⑤____________的冲击旅游者的活动占据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使生活物品供应趋于紧张
知识点二 做个生态旅游者
1.生态旅游
(1)定义:具有保护⑥________________和维护⑦__________________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⑧________________。
(3)功能:⑨________、度假、⑩________、科考、________和科普教育等。
2.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________________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思维点击

1.对石刻、雕塑、壁画等人文景观,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如何认识生态旅游?怎样做才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一、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1.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问题旅游环
保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
损害文物古迹法律
法规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机关
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
破坏生态系统旅游环保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
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
扰乱社会秩序环境评价与环保规划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评价旅游开发的环
境影响开发商、经营者、
旅游研究者
制定景区规划和发展规划政府、开发商
污染自然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建设排污处理设施政府
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
究专家
和政府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
发商和
经营者
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经营者
科技
保障清洁技术研究者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多方面技术和手段经营者
2.具体措施
(1)做好环境立法,制定旅游开发中的相关政策、法规——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解决旅游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3)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旅游环境问题。
(4)禁止计划或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包括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建筑工程、游乐工程等。已经建成的这类工程项目,应当予以拆除。
(5)在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绿色旅游”,即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业、娱乐等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可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和处理、废气处理设施等,都是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建设项目。
(6)增加环保经费。
(7)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典例剖析1读下面的旅游漫画,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漫画所揭示的旅游中的不良行为对应正确的是()
A.①破坏宾馆设施 ②不讲文明礼貌和公共道德 ③破坏文物 ④随地乱扔果皮
B.①破坏文物 ②随地乱扔果皮 ③破坏宾馆设施④不讲文明礼貌和公共道德
C.①破坏文物 ②不讲文明礼貌和公共道德 ③破坏宾馆设施 ④随地乱扔果皮
D.①不讲文明礼貌和公共道德 ②破坏宾馆设施 ③随地乱扔果皮 ④破坏文物
(2)图中旅游者的不良行为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旅游者旅游时应遵守哪些旅游要求?
(3)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B.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礼貌的要求
C.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D.文明旅游可有可无,只要尽兴就好
答案 (1)C (2)环境破坏、环境污染。 遵守法律法规,爱护旅游资源,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讲究文明礼貌,注意旅游安全。 (3)D
思路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图片及文字说明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针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与实际旅游活动分析即可。第(3)题,文明旅游十分必要,既可获取愉悦和收益,又可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变式训练1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对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据此回答(1)~(2)题。
(1)读下面的漫画,图中反映了旅游活动中的()
A.旅游环境污染
B.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
C.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和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乱丢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②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直接破坏 ③在有草地的地方,绕过草地继续观光 ④遵守旅游规则,有秩序地旅游观光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开展旅游。有价值的自然区域包括有特殊生物学、生态价值或人文价值的区域。
2.要有利于旅游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
3.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使当地人民的收入及就业机会增加。
4.要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态旅游必须把环境教育放在首位,要创造一切条件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旅游、观光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典例剖析2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生态旅游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旅游的意义包括(多选)()
A.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B.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
C.避免或减轻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
D.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资源
(3)你认为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 (1)认识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2)ABCD
(3)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而且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应该以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为出发点来进行生态观赏、生态研究、生态保护和开发,从而使景区的生态系统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思路剖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原则下发展的一种旅游模式;②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③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变式训练2 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②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③建设宾馆,提高接待能力 ④拓宽道路,发展交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对点练习
考查点1 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1.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③土地荒漠化 ④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行为不会对旅游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的是()
A.旅游垃圾处理时变集中放在垃圾桶为分散丢弃到各角落
B.在公园采摘鲜花
C.驾驶快艇游览大明湖
D.不要太靠近野生动物,同时不要随意喂养它们
位于古“丝绸之路”、现“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敦煌莫高窟,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吸引着中外游客,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石窟的损坏极为严重,依据材料回答3~4题。
3.敦煌莫高窟虽历经千年,仍保存较好,与下列哪一自然因素有关()
A.地处高纬B.气候寒冷C.气候干旱D.流水侵蚀
4.为保护文物古迹,敦煌莫高窟文物管理局对入洞游客人数作了限制,又限制停留时间,主要原因是()
A.避免游客丢弃大量垃圾
B.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C.减少因游客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等使珍贵的壁画受到损坏
D.避免游客在壁画上乱刻乱画
考查点2 生态旅游
5.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是“保护旅游对象”,下列旅游行为中与此不相符的是()
A.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
B.在旅游区中建造一些亭台、楼阁,以丰富旅游景点
C.旅游的接待设施以小巧为主,并掩映在树丛之中
D.旅游者在旅游中,所有的废弃物应丢入垃圾箱,以确保土壤和水不受污染

思考(P76)
1.根据对图5.15、5.16、5.17和案例2的分析,游客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如由于游人过多,足踏、呼吸、体温、触摸等,使我国的三大石窟和北京故宫的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游人踩踏使黄山和九寨沟的土壤板结、植被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并造成水土流失。同时,由于游人过多也导致旅游废弃物排放量增加,如旅游垃圾、生活废水等,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如九寨沟的水体富营养化。按照游客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大致分三类,即直接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影响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负面影响轻则损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降低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导致旅游经济下滑;重则造成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破坏,从而丧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2.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可行。故宫和九寨沟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对它们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限制性措施可以减少人为的损坏,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认为不可行。采取限制性措施不但不会减少损坏,反而会由于游客数量减少,使旅游区保护和管理缺乏运转的资金,妨碍对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另外,这样消极的限制性措施对存在经济条件差异的游客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意见和建议:对游客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倡导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环境建设,可组织青年志愿者对游客加以引导等等。
思考(P77)
1.劳务旅游关系即旅游者参与旅游环境建设,与旅游区建立的一种劳务旅游关系。即旅游者可以在旅游区通过付出劳务,赚取旅费,延长逗留时间,保护自然环境,且游览更多的地方;通过参加工作接触社会和普通民众,从而更深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维护当地人民生活。
2.珠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量废弃物丢弃在冰川里,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长期性和难以消除性。
3.可让学生通过多种媒体手段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并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旅游环保意识和个人素质。
活动(P78)
设计本题,旨在通过设置专题讨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旅游环保意识。“诗意地栖居”说明人类生活的一种姿态、一种洒脱和对自然界的尊重之情,描绘了人地和谐发展共存的美妙情景,因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

基础梳理
①人文环境 ②文化 ③破坏 ④污染 ⑤正常社会秩序 ⑥自然环境 ⑦当地人民生活 ⑧生态环境 ⑨观光 ⑩休闲 探险 自我行为
思维点击
1.最重要的是保护。 它们是我国重要的、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一旦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无法补救的。
2.具有爱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意识,并能主动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只要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知识为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变式训练
1.(1)C (2)A [(1)由漫画中文物上刻满了字,体现了游客对文物古迹等的破坏。(2)在旅游活动中,乱丢废弃物,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白色垃圾;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直接破坏。这些都是旅游者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都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2.A [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建设宾馆、拓宽道路势必扩大旅游规模,导致旅游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对点练习
1.C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旅游者不良的消费行为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游客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旅游者的活动占据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必然对交通、生活物品等产生较大冲击。一般说来,旅游活动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2.D [垃圾应当集中到垃圾箱一起集中处理,公园中采摘鲜花会破坏公共资源,泛舟大明湖是一大旅游享受,但快艇会造成水污染。]
3.C 4.C [敦煌莫高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其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对游客数量和时间作限制主要是为了减少游客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等对石窟小气候的影响,保护珍贵的壁画资源。]
5.B [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以认识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的。A选项可减少交通工具对环境的污染,D选项可减少土壤和水污染,C选项突出自然环境与接待设施的和谐。]

高二地理教案:《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学习目标

1.以山西能源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总结能源综合利用措施.

2.以山西能源基地环境治理为例,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知识清单

一、能源的综合利用及结果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①单一.经济的核心部门是②煤炭工业,经济结构效益低下,③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煤炭、铁矿、铝土矿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④煤—电—铝、⑤煤—焦—化、⑥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⑦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3.结果:(1)单一的经济结构变为多元结构;(2)原料工业超过采掘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山西省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2)环境污染——“三废”污染.

2.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⑧技术创新为先导,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

措施: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⑩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1)废渣: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2)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例如:洒水降尘、阻氧灭火;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工作.

(3)废水: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

考查点一 能源的综合利用

1.关于山西省能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山西省铁路运力的98%用来运输煤炭,财政收入的70%来自煤炭

B.从“九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C.能源综合利用使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D.建国以来围绕煤炭资源进行了能源的深层次开发,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省能源的运输、结构调整、能源开发.

2.下列有关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规模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答案 D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省几种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化学工业应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考查点二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露天煤矿的开采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据此回答3~4题.

3.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答案 C

解析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4.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答案 B

解析 山西省的重点矿区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重点工矿区的生态建设模式: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技巧练

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的分析思路

我国山西省总结出许多资源开发与工矿区环境保护、治理的先进经验.读图“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该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问题.

(1)黄土高原许多地区建设露天煤矿:

①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露天煤矿已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露天煤矿生态建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对环境的作用:

①隔离护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沙草方格、灌木乔木绿化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垦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些生态措施的基本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示”这个方案,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答案 (1)①当地的煤矿资源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 ②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空气;露天开采,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2)①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以免河水流入和冲毁采掘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 ②阻沙、固沙和挡沙,保护水土和防风 ③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④保护水土,减少裸露地表,防风固沙 (3)①从河流上游引水浇灌草、灌乔木;②引水浇灌湖垦区;③在河漫滩植树种草等.

方法技巧 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的分析思路

1.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铜矿石 B.石油 C.铝土矿 D.石灰石

2.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C 2.D

解析 山西省发展炼铝业,除了有丰富廉价的火电外,还有铝土矿.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的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但对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

“读山西省能源基地(1996~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3.山西省的主导产业是()

A.化学工业 B.能源工业 C.冶金工业 D.建材工业

4.山西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产品附加值高

C.交通运输成本低 D.接近能源产地

答案 3.B 4.D

解析 图中可看出山西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应接近能源产地.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5~6题.

5.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答案 C

解析 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6.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解决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引发的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环境问题应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煤炭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洁净煤(如脱硫)技术.读“煤炭脱硫效率图”,完成7~8题.

7.关于煤炭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资源人均减少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

B.煤炭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消费能源

C.煤炭主要是由海洋生物演化而来的

D.我国南方各省区煤炭资源都很缺乏

答案 B

解析 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煤炭资源总量有限,且是非可再生资源,而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主要是由森林沉积后演化而来的;中国南方各省除了贵州省煤炭较多外,其余普遍缺乏煤炭资源.

8.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

B.该技术可以减小pH值和酸雨危害

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答案 D

解析 该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100%;该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pH值增大;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二、综合题

9.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答案 (1)北多南少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或答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分布有煤炭资源,而又相对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

(2)实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等能源跨地区调配工程.

(3) 如图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通过仔细阅读地图,即可总结出正确答案.第(2)题,我国煤炭资源的供应和需求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可以通过输煤或输电的方式进行合理配置.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另外我国的能源供需也很不平衡,要有计划地进行能源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