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设计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2-16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Ⅰ)。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生育率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________过大。

(2)发展目标

①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________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________亿)。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________的压力;(2)水资源的压力;(3)________的压力;(4)森林资源的压力;(5)________的压力。

想一想 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未来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________变化、水资源短缺、________破坏、酸雨、土地________,海洋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动动脑 如何预防和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2.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动物和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________:a.药用价值;b.工业原料;c.科研价值;d.美学价值。

②________:生态功能。

③______:未发现,不清楚的价值。

(3)措施

①________: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________:将物种迁出原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③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思考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进化的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三、可持续发展

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1)保护________________。

(2)保护环境和资源。

(3)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探究点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回答有关问题:

1.简述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2.请简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思维拓展

1.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的压力。

2.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3.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4.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探究示例1 (2011?宿迁质检)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因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1 下图所示为四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

探究点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理解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危害,完成下表:

主要的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____ 大气中____过多 伤害叶、芽;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安全

____

____ 大气中____等温室气体过多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臭氧层破坏 ______等物质大量排放 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海洋污染 ________、________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________和倾倒污染物等 发生赤潮,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土地荒漠化 植被(如草原、森林等)破坏是主要原因 出现______

思维拓展

1.温室效应、酸雨问题的共性

(1)成因:植被减少(吸收CO2、SO2减少),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排放CO2、SO2增多),超出了环境自动净化能力。

(2)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吸收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排放)。

2.海洋污染和土地荒漠化均是由于人类活动、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污染环境造成的。

3.图解

探究示例2 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2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探究点三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简述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分类。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思维拓展

1.多样性成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的多样性?根本原因?――→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稳态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探究示例3 (2010?北京理综,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3 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其中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题组二 全球环境的问题

2.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3.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4.(2011?黄冈模拟)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节能减排、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5.(2010?扬州调研)造成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生存斗争的激烈化 B.物种退化

C.自然条件的变化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题组三 生物多样性

6.菁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多选)()

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不同海拔高度菁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菁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图示结果说明菁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环境的影响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

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8.(2011?泰州质检)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的是()

A.用芦苇、秸秆作原料造纸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C.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

D.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

9.(2011?江苏卷,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Jab88.Com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 案

10.(2011?广东卷,28)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污染物通过________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中数字表示各年龄期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____________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________、NaCl、H2O和琼脂。

11.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________型曲线。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岛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短缺,________遭到破坏,________越来越严重,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岛上居民纷纷迁出该岛所致。

学案46 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前准备区

一、1.(1)人口基数 (2)①14.5 ②16 2.(1)土地资源 (3)能源 (5)环境污染

想一想 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二、1.气候 臭氧层 荒漠化 污染

动动脑 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酸雨成因: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2.(1)植物 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①直接价值 ②间接价值 ③潜在价值 (3)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思考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从进化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选择。

三、1.自然、经济、社会 2.(1)生物多样性 (3)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2.(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洋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探究示例1 B [环境容纳量表示的是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变式训练1 B [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的国家生存的最长久。]

思路导引 读图获取信息:A国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呈反比;B国二者大致同步;C 国后期人口增长远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D国后期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

探究点二

酸雨 SO2 温室效应 CO2 氟利昂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石油泄漏 沙尘暴

探究示例2 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变式训练2 B [“牧童经济”模式是指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火山爆发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探究点三

1.(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价值

①直接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

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③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永远无法再生了。

2.(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3)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探究示例3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多样性会逐渐加强;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生物系统中的组分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的产生,从而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其中,可能有一些会适应某种变化的、生存所必需的遗传类型,因此,遗传多样性的提高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变式训练3 B [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构建知识网络

物种 生态系统 直接 可持续

课后练习区

1.B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的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世界人口也在飞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的增长速度及资源、能源的开发速度,因此造成了世界资源枯竭、能源缺乏、粮食不足,而且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人口膨胀这个问题。]

热点链接 人口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突出表现是环境污染,围绕生物学知识考查的主要有富营养化(蓝藻事件、水华与赤潮现象)、水污染(石油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DDT等有机磷农药引起的生物富集现象及危害等。

2.D [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ABD [地点3溶氧量减少主要是由水中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引起的。]

4.A [首先明确,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而CO2的含量在大气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要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危机,需采取措施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

5.D

6.ABD [因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属于同一物种,故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的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物种多样性。同一物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个体之间可以杂交。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种子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株高的差异说明遗传的差异。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菁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相同,说明遗传差异影响株高,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不同,说明环境差异影响株高。]

7.C [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错误,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正确,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如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乱捕滥猎及盲目引种等;D错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应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

模型构建 保护生物多样性

8.C [A和B为直接价值;D为间接价值;石油是生物产品而非生物。]

9.B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项正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原产我国,在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属于迁地保护,C项正确;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D项正确。]

知识链接 外来物种入侵——人类自找的麻烦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类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引起:当地物种数量直接减少、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等。

10.(1)减弱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逐渐减弱 食物链(网) (2)该种群的数量将越来越少。 (3)群落

(4)物种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三丁基锡

解析 (1)由于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的合成,造成雌性动物体内雌性激素减少,所以繁殖功能减弱。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萎缩后T淋巴细胞减少,则T淋巴细胞对应的细胞免疫减弱。在体液免疫中,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所以T淋巴细胞减少,体液免疫也会减弱。(2)有机锡污染后,鱼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可以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3)该题考查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优势种的问题,这些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4)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差。因为要探究细菌能不能分解三丁基锡,所以培养基中应添加三丁基锡,以便观察海洋底泥中的细菌能不能将其分解。

11.(1)“J” 人口最大容纳量 (2)生活资源 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解析 (1)由于海岛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因此在m年内当地人口增长应呈“J”型曲线增长。而随人口数量增加,环境阻力增大后,应呈“S”型曲线增长,因此n线应为“S”型曲线的K值。(2)当人口数量增长到O点时,由于此时远远大于K值,生态系统的生活资源是有限的,人口过多,必然导致生活资源的短缺(如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产、生活活动增多,又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

相关阅读

高二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二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学案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5、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6、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7、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我国人口现状

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人口出生率和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我国人口的前景

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

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

,,,等。

(2)协调措施

控制

加大保护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换湖,防治沙漠化;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推进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化,水资源短缺,,酸雨,、海洋污染和等

(1)水(海洋)污染

原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N、P等元素含量增多)

结果:表现在为富营养化,若发生在海洋中表现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危害:水体缺氧,水体生物大量死亡

(2)酸雨

原因:SO2转化成硫酸和NO转化成硝酸

危害:伤害叶、芽;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等

5.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概括成: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原因)

(1)

(2)(3)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最有效的保护)

(2):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建立精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利用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5)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的教育

例1、(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答案:C

例2、(2001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唯一选择。答案:A、B。

1.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动物病毒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

3.人们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始材料,应该()

A.保护草原生态系统B.保护海洋生态系统C.建立自然保护区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4.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

5.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1.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的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

2.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3.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鉻污染的相关性结构,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农田)

鉻浓度(mg/kg)

0.25

0.21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480

2265

1047

1069

A.污染区内螨类的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不可作为土壤鉻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鉻污染相关

4.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起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根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5.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

A.建立自然保护区B.迁地保护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D.引入被保护生物天敌的天敌

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野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A.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药用价值

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A.遗传多样性B.变异多样性C.物种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8.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B.C.D.

9.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禽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迁地保护

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D.人工增投家禽,满足虎捕食需要

10.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11.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藻剂紧急处理时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12.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写出两种方法)

13.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更是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体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现象,导致细胞浓度,使细胞受到伤害。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破坏细胞的系统,影响了

(2)南方森林中的常绿阔叶林与北方林相比,相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弱或强?

(3)从生态系统的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方案

14.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和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第九讲 生物的进化

一 现代生物进化论

命题热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二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分析

[例1] (2011?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例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

23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答案] C

(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

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

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

二 进化与基因频率

命题热点 (1)基因频率与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

(2)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过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关系考查进化的实质;二是结合遗传规律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3] (2011?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 C

[例4] (2011?广东高考)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频率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转录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bb(3/16)和aaB-(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2011年夏季,发生在德国的耐药性大肠杆菌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感染。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据以上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命题:

(1)从进化角度考查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2)细菌致病与免疫的关系。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级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________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画出这种病菌侵染人体后,在人体内迅速增殖的曲线。

(4)试画出这种病菌多年来侵染人体,在一种抗生素选择下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2)根据达尔文观点,病菌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差异,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延续后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3)、(4)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

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作用。这种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体内呈“S”型曲线增长。该病菌存在变异现象,抗生素对病菌变异起选择作用,结果是病菌的数量随着抗生素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 (1)效应T (2)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 (3)如图1 (4)如图2 文 章

高三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三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材
本节是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一章的第一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是整个模块的开篇之作,在整个模块当中起到引线的作用。因此这一节的作用很重要。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给学生建构了内环境的概念及,为第二节稳态概念的提出、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提出打下基础。
二、学情
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学的方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进出细胞以及初中关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知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书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四、教学重难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自我学习,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
读图启发法:通过读图,学会根据收集到的生物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归纳总结法法:运用视频和资料,归纳总结内环境组分与体内环境的交换等过程。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件展示红细胞、血细胞、单细胞草履虫图片,直观展示细胞生活的环境。利用问题探讨组织学生回答,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里面来,更好的调动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识
教师展示林黛玉图片,引用贾宝玉的一句话,说明体液概念。
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使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
设计原因:在学习部分知识用图片和名著经典语言的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2.分组讨论,播放视频,理解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先给学生提供细胞外液组分和结构基本知识,设置问题:细胞外液成分如何进行交换?
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前后四人为一组画出模式图。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给出物质交换视频,学生自己判断答案正确与否并总结。教师最后给出正确的路径图和内环境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先自我学习,再小组学习,通过视频来自己总结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并增强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讨论时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资料分析,分组讨论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
这样设计的原因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并让学生自己去击破知识点,理解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根据思考和讨论问题,学习新知
联系初中学习的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根据“思考和讨论”这5个问题进行学生讨论活动。讨论结束后,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最后多媒体视频或图片展示。
设计原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环节三:课外拓展
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设计原因:增强学生之间交流的愿望,并对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节生态环境和生物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设想
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内涵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初步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制定教学策略。
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并对同伴的作业作出评判。
四、教学过程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一步分析“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若干个不同控制条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各个生态缸中的状况,增加感性认识。问题7是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观研究中也常常要应用这种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了问题1~5后,应当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演练,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认识。
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量在其中流动,物质在其中循环,信息在其中传递,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了动态平衡的关系。
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物的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分布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气等。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则只属于环境因子,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子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它们本身对生物没有直接影响。
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后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能耐受区。
生态系统的空间大小各异,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座山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各自的特定环境中,它们既利用环境资源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种群得到延续,同时,它们自身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
通过列举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具有许多共同点。重点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阐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体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教学的难点。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关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说明: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联系”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联系”。接着以教材中的图示为例,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以食物联系连接的营养结构实现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联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阶层(营养级)。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食物链。
①牧食食物链或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小麦→蚜虫→瓢虫→食虫鸟。
②碎屑食物链或分解食物链:是以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死亡的动植物残体→跳虫、螨类→食虫昆虫、蜘蛛→食虫鸟、小型哺乳动物。
③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鼠疫细菌。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里,食物的改变(如蛙)就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引起食物链的改变。因此,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链才是比较稳定的。
一般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从前一环节到后一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左右(能量转化效率大约是10%)。因此,越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生物量越小,能量也就越少。处于顶位的肉食动物最少,以致于不可能再有别的动物以它们为食,因为从它们身上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它们所消耗的能量。一般说来,能量从太阳开始沿着食物链传递几次以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食物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由4~5个环节构成,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不可能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而往往同时属于数条食物链。实际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单条、孤立地出现(除非食性是专一的),它们往往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五、教后感:一般地说,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食物网简单的系统,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遭受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这个系统的剧烈变动。教育学生要有环保意识,自觉保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