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平衡(第三课时)习题课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7

化学平衡(第三课时)习题课。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平衡(第三课时)习题课”,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三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习题课)
[设问]是不是反应速率越快,生成物产量就越高?
[回答]不一定。
[问题]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什么?
[回答]反应进行的限度。
[导课]反应进行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移动的有关问题,下面我们处理化学平衡有关的习题。
[板书]化学平衡习题课
[提问]什么叫化学平衡状态?
[回答]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定义
[提问]化学平衡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几个字概括。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特征:逆、等、动、定、变、同。
[指定学生分析以上几个字的含义]
[过渡]从平衡状态的特征来看,同一反应物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就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那么对于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如何从速率间的关系证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呢?下面我们看一道题。
[投影]
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的A2同时生成nmol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的AB,同时生成nmol的B2。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生成nmolB2。
解析:A.根据生成nmolAB,说明消耗了nmolA2。而已知单位时间生成nmol的A2说明此可逆反应生成速率不等于消耗速率,未达平衡状态。
B.该可逆反应全是气体且反应前后分子数相等。故不能通过容器内的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来判断它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根据生成2nmolAB的同时生成nmolB2。“生成2nmolAB”同时说明消耗nmolB2,对于B2气体来说其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说明该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该选项已知条件中未给出消耗A2、B2的物质的量。因此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间的关系。
答案:C
[练习]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总压强不再改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答案:AB
2.在2NO2(g)N2O4(g)的可逆反应中,下列不属于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于生成物的产率。
B.NO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C.平衡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D.单位时间内有1molN2O4变为NO2的同时,有2molNO2变为N2O4。
答案:A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练习,总结一下化学平衡的标志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投影显示]
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对于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正反应速率等于其逆反应速率。
2.一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另一种物质的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
3.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子数或含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4.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生成物产率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5.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容器内总压强或气体总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6.对于反应体系某物质有颜色的反应,体系颜色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也可说明已达平衡状态。
[过渡]如何衡量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
[回答]用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来衡量。
[板书]化学平衡常数
[问题]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投影显示]
①H2(g)+I2(g)2HI(g)?
②N2(g)+3H2(g)2NH3(g)?
[学生练习]?
1.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pC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必定小于pB.m+n必定大于pC.m必定小于pD.n必定小于p
2..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NOg+CO(g=N2g+CO2g;ΔH=-373.2kJ/mol,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3.哈伯因发明了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N2将完全转化为NH3
B.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D.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为零
4.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O2g+2NOg;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Y随X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A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
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NO2的转化率
C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D当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Y表示O2的物质的量
5.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molA和2mol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2molCB.2molA1molB和1molHe(不参加反应)
C.1molB和1molCD.2molA3molB和3molC
6.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ABCD
7.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和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Z为气态B.X、Y、Z均为气态
C.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ΔH>0
8.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8mol的H2和0.6mol的I2,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H2(g)+I2(g)2HI(g)+Q(Q>0)
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根据图1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平均速率(HI)为;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
①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K(填写增大、减小或不变)HI浓度的变化正确;
(用图2中a~c的编号回答)
②若加入I2,H2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用图2中d~f的编号回答)
(4)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若反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请在图3中画出8分钟后HI浓度的变化情况。

相关阅读

药(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欣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说的肖像描写
出示投影: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明确: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可算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二、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
学生看投影内容,思考:文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2)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明确:(1)中“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困,他们的洋钱多么来之不易。(2)中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胆小、老实。
三、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包好,包好!”至“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并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体现了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对革命者夏瑜怎样的态度。
明确:这段对话描写,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凶残、盛气凌人、极端仇视革命;驼背五少爷趋炎附势、幸灾乐祸、反对革命;花白胡子低声下气,不理解革命;二十多岁的人麻木无知,不理解革命。
四、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分析以下描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出示投影:
(1)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前面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2)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明确:(1)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2)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3)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2.让学生找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它的作用。
出示投影: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学生自由发言,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中短短几句,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2)段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整段文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先写微风和青草,从侧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以反衬这个字,最后写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烘托这个字,以突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会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显灵)的一种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受;同时,不仅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气氛,而且也与全篇的背景、环境以及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
五、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何积极意义?
教师出示有关资料: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为达到这希冀,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明确:作者写到夏瑜的坟头有一个花圈。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个会送花圈的人;从当时的习俗看,送花圈之俗还未兴起。作者突出地写了这“凭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种寄托,表示革命后继有人,尽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这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再者华大妈看到儿子坟上没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她自然不会深一层地想,为什么夏瑜死后会得到这样一种非常的礼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认识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蕴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要显冤,这就使夏瑜的悲剧意义显得更为深刻。
课题二:如何解读“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乌鸦象征着革命者的战斗雄姿,象征着革命者的海阔天空的远大前程”,甚至说“乌鸦”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武器”“革命者潜伏的时候,就像乌鸦笔直立在树枝间,缩着头,可是‘铁铸一般站着’”,最后,它箭也似的飞去,“汇聚着鲁迅对于革命者雄姿的仰慕和神往”“透露着他对于革命远大前程的无穷渴望”。甚至可说:“夏瑜已经死了,又没有第二个人物或青年可以寄托,因此,鲁迅对于革命的渴望情绪,只有反映在乌鸦身上了。”
观点二:“乌鸦”是黑暗势力的象征,或云“它的破空而去”“正表示黑暗的消失”;或云“乌鸦之所以不敢飞上坟头,正因为有革命的同情者和继起者所奉献的花圈在那儿;它之退避,正暗示着革命前途否极泰来”。
观点三:认为“乌鸦”和坟场上的枯草、寒风、层层叠叠的荒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凄凉的气氛。
观点四:以为“‘乌鸦’固然与其他景物共同构成了坟场悲凉的气氛,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乌鸦的出现和飞逝,是作者用‘曲笔’告诉读者花环来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手法”,“作者写‘乌鸦’远飞而去,否定了‘显灵说’,用‘曲笔’含蓄而有力地说明了花环的来历,颂扬烈士革命精神,显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教师针对以上见解,可作如下点拨:
上面所说的第一、二种见解,固然相反,但也有共同点:都把“乌鸦”认作象征力量。第一种说法,把“乌鸦”作为革命的象征,然而鲁迅已经“平空添上”了“花环”,为什么又“平空添上”“乌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地重复了一个细节?这样做,岂是鲁迅似的大手笔所为?第二种说法,“乌鸦”因见花环而“不敢飞上坟头”,还因此“退避”远处,那简直是“神鸦”了,未免太神秘费解了。
第四种说法以为,作者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是可取的。鲁迅作此小说,还在“五四”运动之前,迷信神鬼还相当普遍,他惟恐读者误信小说里真的在写夏瑜死为鬼雄,于是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让读者思考花环的来历,这种分析大约不悖于作者命意。然而我们并不以为这是“主要的”,“主要的”还在于写坟场的气氛,如第三种意见所示。小说的结尾,并不专在写夏瑜的坟,它同时又写了华小栓的坟,并不专写夏四奶奶上坟,还写了华大妈上坟。夏瑜因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被杀害,他的血被制成了人血馒头,不觉悟的人们用它来治病,结果怎样呢?也就是说“药”效如何呢?鲜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的革命者和以人血馒头为“药”的病人,化成了相邻而又相隔(隔一条小路)的土馒头。此情此境,多么凄惨悲凉!两个老妇人在坟地相见,都在寻求慰藉,又都落空了。她俩对于儿子的死,都迷惑不解。正在这时,“铁铸一般”躲在枝上的“乌鸦”大叫一声向远处飞去,这是沉寂中的孤单的音响,更显出周围“死一般静”。环境描写衬出了两位老妇人心情上的空幻,由此反射,也显示出小栓仍不免于夭折,夏瑜的牺牲也未能唤起周围群众的觉醒,作为“药”效而呈现的,是坟场上的两个相邻又相隔的土馒头。“乌鸦”的细节,主要的艺术意义,该是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
六、总结全文
教师出示投影: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用“药”造句。
(1)药!(2)“药”(3)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并总结:作品中烈士的血竟成了治疗痨病的药!多么令人震惊,多么悲惨啊!可见,脱离群众的革命多么可悲,它对病态社会来说只能是一剂无益而荒唐的“药”,那么,究竟什么是疗救病态社会的药?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国民愚昧的灵魂,以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为麻木已久的国民苦苦寻求着一剂良方。
七、布置作业
1.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
2.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过看客观看杀人,试阅读这些作品,以《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为题作一研究。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说道:“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的:“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北京晚报》1992年12月25日)
1.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相似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
2.“这不是拍电影。”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不超过20字。)
3.本文最突出的句式特点是什么?用这种句式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什么?
4.这篇小小说表现了“老汉”这个共产党员的什么高贵品质?(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1.老汉值得依赖,像山一样可靠。
2.是嘲讽社会上存在的形式主义歪风。
3.多用短句,为了突出紧张的气氛。
4.在生死考验的紧急关头,表现出一个老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雷雨(第三课时)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雷雨(第三课时)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雷雨(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1.探究性学习:个性化语言特点。
2.实战演习:①话剧表演;②主题辩论会。
[教学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
个性化语言的探究。
1.学生找出文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学生甲: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四次发问:
(1)“你——你贵姓?”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忽然立起)“你是谁?”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的第一问,用词文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和教养而特意用“贵姓”来问,以突出自己的身份。当他怀疑对方的真实身份时,便一改文雅问法而为直接询问:“你姓什么?”表现出对下人一副不屑的样子。当他相当怀疑此人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便像疯狗一样跳了起来,怀着一丝侥幸的心理问:“你是谁?”这充分显现了他的怀疑和紧张。当他断定眼前这人就是梅侍萍时,他完全被吓呆了,甚至连跳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慢慢站起语不成句地问:“哦,你,你,你是——”这更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惧、焦虑和失态。这四问,语言高度个性化,从开始极力显示自己的贵族风度,到最后的失态表演,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周朴园的伪装,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性。
学生乙:我认为下列对话很好: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几句话富有变化,整个冲突有明有暗,有张有弛,既紧张又有戏剧性,充分反映了周朴园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周朴园由原来的怀疑进而证实眼前的人就是当年被自己抛弃的侍萍,而自己三十年来精心伪装的一切将可能被毁坏,于是他一下子撕下了“仁慈”“真诚”的面具。一连串的逼问,声色俱厉,以及他的惊恐万分、慌乱失措等,都暴露出他残忍冷酷的本性。他在地位、财富、利益的驱使下,便大声逼问,以图先发制人:“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即“你想来敲诈我吗?”当知道不是侍萍想来时,又马上想到她身后可能是狡猾而又难以对付的鲁贵,因此进一步逼问:“谁指使你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语言。
学生丙:我认为“(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几句台词含意很丰富。
(1)侍萍目睹了一场父亲对亲生儿子的陷害,哥哥对弟弟施淫威的人间悲剧,肝胆俱裂,于是她悲愤地指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只有侍萍这个多重身份、曾多次受到周家伤害的人才能有此体会,也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周家是一群强盗。(2)侍萍想认分离多年的儿子周萍,但要信守不相认的承诺而使她欲言又止,加上周萍打了亲弟弟大海,面对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使得侍萍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子变成了“愤慨”。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横在她面前,她的“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只有这个特殊身份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决定了人物的语言。
(解说: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中,周朴园由开始的盛气凌人、漫不经心到怀疑犹豫、猜度游移,直至惊恐万分、惊慌失措;而鲁侍萍从开始的平和恬淡到闪烁其词,直到悲愤控诉,这些都完全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特点的确是值得深入体察,反复玩味的。)
2.探究破折号妙用。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使用破折号的语句,并分析归纳其作用。
本课的破折号很多,共有23处,学生应一一找出并归纳。
第一:“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两处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第二:“哦。——老爷没有事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哦,——那用不着了。”“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不过是——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哦,——他们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么?”“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11处的破折号起话题转换的作用。这种表示转换、跳跃或转折关系的破折号可使说话人说不清或不愿意说的情况下使用的遮掩性的方法。如周朴园就用这样的方式回避了许多难以说清的话。
第三:“你——你贵姓?”“哦,你,你,你是——”“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些破折号起声音延长的作用。特别是周朴园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显示了他居高临下的贵族派头。而鲁侍萍的话又可看出当时她内心的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第四:“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还有一件——”“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可是你——”“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现在还——”这些破折号起阻断停顿的作用。
二、实战演习
两组学生在课下已经准备就绪,课堂上可以把教室分为两个场地,分别进行话剧表演(片断)和主题辩论会。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观看,观众多的一方为实战优胜方。
实战设计与要求:
1.《雷雨》片断表演
表演内容:课本节选部分。
舞台设置:半个教室。(学生按剧本要求迅速布置。)
表演演员:班内喜欢表演的同学。(课前课代表已做好安排工作。)
表演要求:感情投入,声情并茂,可配以适当的服饰。
(解说:本活动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在课堂对《雷雨》各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加深认识理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剧本,对剧本这种文学样式产生兴趣。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主题辩论会
辩题: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说明:刚才的表演场地可不动,学生自行分为两组,每组参加辩论人员不限,即兴辩论即可。)
辩论小结:
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三、课文总结
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剧本《雷雨》。
2.就《雷雨》的某一方面写一篇赏析文,300~500字。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的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a和b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c和灵魂的d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当年玩弄过的漂亮的侍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了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冷酷虚伪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撕出了侍萍自尊刚强的性格,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反抗的精神。
1.剧中人物都有符合自己性格的语言,侍萍简短的话语,展示了她什么样的心情?周朴园的对话又勾画出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在a、b、c、d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
2.为什么说周朴园是个混血儿?
3.侍萍的语言和行为反映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a.愤恨,b.痛楚,c.奸诈,d.伪善。
2.周朴园既有资产阶级的虚伪反动本性的一面,又有封建阶级的狠毒的一面,他是反动的资产阶级代表,又是封建式的家长,是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又是惯用封建礼教作为统治家庭的罪恶工作的典型。
3.从侍萍的语言和行为中可以看出她对三十年前的往事有着深深的愤恨和痛楚,这既表现了她善良的本性,又反映了她的刚强、坚毅的一面,撕毁支票的行为显示了她与那个罪恶的家庭保持距离的决心。

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2、初步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创造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重点与难点: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教学方法:设疑、讨论、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特征是什么?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化合价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①PCl3+Cl2=PCl5②Ca(ClO)2+CO2+H2O=CaCO3↓+2HClO

③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④AgNO3+HCl=AgCl↓+HNO3

3.用双线桥标出电子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①2Na+Cl2=2NaCl②MnO2+4HCl=MnCl2+Cl2↑+2H2O

③Cl2+H2O=HCl+HclO④2H2S+SO2=3S↓+2H2O

[板书]四、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建议稍作拓展)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等;

(2)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CuCl2等

(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2等。

2、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

(2)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2等;

(3)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

(4)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2S、KI等。

3、在可变元素的化合价的化合物中,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如:Cl2、S、SO2、H2SO3等;学习中应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要以实际反应为依据,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作还原剂,也可以作氧化剂。因此对规律性的知识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死记硬背,灵活掌握知识,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4、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最高价——只有氧化性

最低价——只有还原性

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练习]具有还原的离子是()

A、MnO4-B、NO3-C、Br-D、Fe3+

(2)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

K、Ca、Na、Mg、Al、Zn、Fe、Sn、Pb、Cu、Hg、Ag、At、Au

单质的还原性(失电子能力)减弱

对应的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能力)增强

注意:氧化性Cu2+〈Fe3+〈Ag=

[讨论]将少量铁置于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先析出什么物质?

(3)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结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练习]: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Fe+CuSO4=Cu+FeSO4

2FeCl2+Cl2=2FeCl3

2FeCl3+2HI=2FeCl2+2HCl+I2

[讨论]如何用实验证明氧化性:Ag+Cu2+

(4)一般而言,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其氧化性越弱。(注:同一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6)一般溶液的酸性越强或温度越高或浓度越大,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注意: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练习]1、下列变化需加入还原剂的是()

A.HCO3-→CO2B.MnO4-→Mn2+C.FeO→Fe3O4D.H3AlO3→HAlO2

2、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②ClO3-+5Cl-+6H+==3Cl2+3H2O,

③2FeCl3+2KI==2FeCl2+2KCl+I2,④2FeCl2+Cl2==2FeCl3。下列各微粒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A.ClO3-BrO3-Cl2Fe3+I2B.BrO3-Cl2ClO3-I2Fe3+

C.BrO3-ClO3-Cl2Fe3+I2D.BrO3-ClO3-Fe3+Cl2I2

3、今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8H2O+5Cl2↑

若某溶液中有Fe2+和I-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又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A.Cl2B.KMnO4C.FeCl3D.HCl

[布置作业]习题三(1)(2)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化学选修4第二章
第三节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
[回答]学生举例化学反应存在的限度。
[讲述]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述]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回答]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追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回答]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讲述]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解]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溶液中表现为浓度)可以保持恒定的状态。
[启发]大家能否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中,找出化学平衡有哪些基本特征?
[回答]分析定义,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2)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3)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4)由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仍在进行,故其是一种动态平衡。
[板书]2、化学平衡的特征:(1)反应物和所有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温度、压强)保持不变。(2)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由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仍在进行,故其是一种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讲述]评价学生总结结果。大家还应注意化学平衡状态是维持在一定条件下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平衡状态就将遭到破坏。动态平衡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思考]若对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试从化学平衡观点解释。
[回答]学生解释:升温或降温,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不在相等,继续溶解或析出,直到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再次相等,t1时达到新的溶解平衡状态。
[追问]对于化学平衡,条件发生变化,平衡状态怎样发生变化呢?
[实验2-5]两试管中各加入5ml0.1mol/LK2Cr2O7溶液,按要求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
[记录实验卡片]
滴加3~10滴浓硫酸滴加10~20滴6mol/LNaOH
K2Cr2O7溶液橙色黄色
[板书]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Cr2O72-+H2O2CrO42-+2H+
橙色黄色
[实验2—6]通过学生对实验归纳可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方程式:FeCl3+3KSCNFe(SCN)3+3KCl
[思考与交流]1、你使如何判断上述化学平衡发生变化的?
2、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的其它因素?
[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练习]填空:
浓度的变化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平衡移动结果
增大反应物浓度
减少反应物浓度
增大生成物浓度
减少生成物浓度
[讲解](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影响很小,压强不使平衡移动。
2.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压强减小→浓度减小→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板书](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板书](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投影]以2NO2N2O4;△H0为例说明。
[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商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练习]填空:
温度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平衡移动结果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讲解]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达到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
[阅读]P28相关内容P
[板书](4)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思考]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
[回答]阅读教材后回答: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小结]什么是化学平衡?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课堂练习]
1.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
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勒沙特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