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你的家在哪里》教案

家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你的家在哪里》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的家在哪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你的家在哪里》教学活动设计

依据课标精神,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这个最鲜活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对现有教材的合理利用,是使新课程课堂教学精彩迭出的关键。

在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之前,我就考虑着:怎样上第一堂课,才能尽快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不但让第一堂课要上好,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基于以上考虑,最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以“画‘家──学校’的路线图”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江南中学学习,希望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老师能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为了更多、更快地了解同学们,过几天,老师想到同学们家里走走,同学们欢迎吗?(学生肯定会说“欢迎!”)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家住哪里”呀!(估计学生会面露难色或嚷嚷着“老师你什么时候要来我家,我来接你好啦!”)要不这样,你们给老师画一幅“江南中学──我家”的路线图,老师看着你们画的路线图不就能顺利找到你们家吗?

二、以“学生路线图中的不足之处”引出“地图语言”的教学

学生画的路线图基本上达不到这两个要求:正确的方向,合适的比例尺(实际上也没法在课堂上随手标出来)。还有可能是学生在读自己的路线图时,只会说“朝这里走、转弯、再朝那里走”之类的话,我就可趁机引导学生懂得“掌握地图语言的重要性”,并进行“修改自己路线图”“修改明阳小区平面图”和“地图语言”的教学。

我又准备了《中国政区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哪些地图?我们能在什么样的地图上找到宁波,在什么样的地图上找到江南中学所在地──衙前村?”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地图语言”的学习。

三、小结“承上启下”

我准备了这样的课堂小结:“读地图也好,画地图也好,都不要忘了地图的‘语言’。具备三要素的地图才能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才能知道家乡在祖国的正确位置,以及祖国在世界中的正确位置。”“正确的读图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承上,引出“社区”这一名词是为了启下。

四、这样的作业需要学生的能力与协作精神

这堂课的作业是这样布置的:“同学们在自己的社区里生活了十多年,对周围的环境应该是很熟悉了吧,试着去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江南中学平面图’。老师还知道现在有几个村庄被拆迁了(生接道:“是呀,被拆迁了,村民们都搬到其他地方居住了”),我们要请从这几个村搬迁出来的同学为我们做一个社会调查,围绕‘拆迁户的感想’这一主题展开。其他同学也有任务:问问自己的父母,你现在居住的社区可以为你们提供哪些服务?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的调查结果。”

1.教学目标确定后,寻找最佳途径尽量缩短新学生与新教材、新课程之间的距离,如何用足、用好教材,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是我备课时反复思考的问题。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对“明阳小区平面图”会比较陌生,因此应另行搭建“学习地图语言”这一知识点的桥梁,于是就想到了让学生画“家──学校”的路线图。用意有三:其一,学生熟悉“家──学校”的路线,这样一开始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其二,作为一种技能,会画路线图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会有“用武之地”;其三,与认识“明阳小区平面图”一样,通过画路线图,同样能过渡到“地图语言”的学习。学完了“地图语言”后,又让学生运用所学:如修改“明阳小区平面图”,阅读“中国政区图”,以及“修改自己的路线图”。另外,“画社区平面图或学校平面图”的作业,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语言的能力。最后布置的调查任务,既是本学科学法的训练与指导,又为下节课自然地引导学生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做好准备。

2.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新老师与新学生通过画路线图,很快熟悉起来,以往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的沉闷的气氛不见了。通过画画、说说、想想、议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也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今后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为生而教”取代了“为教而教”。无论是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还是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平易近人的教态,“察生言、观生色”的教学技巧,都无不为了落实一个理念──“以生为本”。如果缺乏对学生的钻研,学生与教材就达不到有机融合,并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没有牢牢记住并合理运用“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氛围的营造就无从谈起。一节最基础的以传授“地图语言”为主要目标的入门课,能上出“师生互动有效”的效果,正是新课程带来的全新感受,也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扩展阅读

总理,你在哪里(教学案)


古诗二首总理,你在哪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歌的意境。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歌。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深刻的意蕴。

三、学法指导:

1、采用多层次诵读法阅读诗歌。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3、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歌和一首现代诗,体会一下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魅力。

(一)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籁()钟磬 () 东南坼()乾坤()

戎马()涕泗()篝火()禅房()

2、解释加点的字词。

但闻钟磬音: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吴楚东南坼: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流:

3、辨析字词

谪() 戎()涛( )

滴( )戒( )铸()

摘()戌( ) 滔( )
4、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朝。

②《登岳阳楼》作者,字,号,唐代诗人。

5、反复诵读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诗的结构是———— ————


(2)课文抓住了哪几个自然景象来写总理的?为何要把总理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上来写总理?

 

 

(3)深入体会这四种形象在本诗中的具体内涵。
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1、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

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在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要注意语气词“呵”的变读法:句首读“ā”,句中、句尾读“yā”。

2、二读体味句子。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句中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要理解这一深意所在,必须明确“昔”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请查阅有关资料,弄懂后回答此问题。

 

 

3、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旨趣?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是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痛苦哭泣吗?“凭轩”二字巧妙地照应了诗中哪一句?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搜集的资料,选出最好的投影展示。

三、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

 

 

(2)“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请查阅有关资料,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谈谈他们各自是什么样的心境。
杜甫的心情是:曹操的心情是:

(3)“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呵,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中“足迹”“深深”两个词有何含义?

 

 

⑷请从《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找出几处有代表性的细节描写,谈谈它们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回答:
村行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籟,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2)作者通过本诗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二)背诵几首诗歌。

(三)完成同步导学中的“单元整合训练”

(四)课外搜集借景抒情的古诗,并熟读成诵。

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1.学习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丰功伟绩
2.学习朗诵技巧,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3.欣赏本诗巧妙的构思: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4.欣赏本诗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巧妙的构思;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形象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投影总理头像,放音乐)
大家知道吗?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去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山河含泪,草木肃然,日月同悲……
特别是周总理的去世,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这在联合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元首逝世,没有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为此忿忿不平,并向联合国总部提出质疑。当面回答质问的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他只讲了一分钟,便让所有激愤的外交官哑口无言,心悦诚服,接着,还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个决定是我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要是能够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的确,周总理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赢得海内外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女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放录音,同学们感受本诗的感情基调,并用笔标出每小节的语调变化
明确:本诗是怀念诗,故感情基调应是深沉缓慢。
以第一小节为例,其语调是:↗↘↗↘
三.提问:周总理,到底在哪里?用诗中一句话概括
明确:周总理,永远居住在人们心里
(周总理虽然与世长辞,就连他的骨灰也撒在了茫茫的大海,但他的伟大形象如昆仑巍峨挺立,他的革命精神似长江奔流不息,人民永远不会把他忘记)
四.同学们一起朗读首尾两小节:询问——回答
1.订正:①“呵”的读音a.he:一气呵成
b.a:里(ya)呵
红(na)呵
②“——”的用法
a.—你的人民(表解释)
b.周—总—理(表声音延长)
c.—在这里,在这里(表回音,应减弱)
2.首尾两节通过问与答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
五.(既然答案只有一句话,可为什么中间又写了那么多小节呢?它们表达了什么内容)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提问:1.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广场(放图片)
2.这些事物又可以联系到周总理的哪些动人场面?
——革命一生、关心农业、关心工业、关心国防、日理万机(放图片)
(的确,周总理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工业、农业、国防……各行各业都有他的丰功伟绩,大事、小事、外事、内事,事事操劳,他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3.体现出周总理的什么精神?
——鞠躬尽瘁为人民
小结:第二部分采用呼唤—寻找的形式,表现出周总理的伟大精神,所以本诗的构思和主题分别是:询问—呼唤寻找—回答;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
六.学生朗读全诗(带引号的由女生读,首尾齐读,其他由男同学读)
七.谈感受:本诗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
反复:强调、深化了感情
拟人:①以雄壮的事物衬托总理伟大的形象,他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在。
②它们是周总理革命一生的见证人
③寄托了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怀念
(山谷回音,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音)
八.看影片
九.比赛诗朗诵
十.总结归纳评比结果,本课主题构思
十一.布置作业:继续练习朗读
板书:
构思: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高山革命一生
大地关心农民
在哪里?森林关心工人在人民心里!
大海关心战士
广场日理万机
主题: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

周总理————————人民
热爱、怀念

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学生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

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

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

参考: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

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望着这样壮丽的景色,再联系自己的身也,自然只有“凭车干涕泗流”了。

3、美读两诗,说说两诗创设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清幽,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内心兴趣。《登岳阳楼》意境阔大,表达了作者思乡心切,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4、反复诵读,背出两诗。

5、小结:两首诗场以五言绝句的形式明快的节奏及清晰的音律来承我不同的情结变化。在诗中,音律不仅仅只是形式,它同时是“有情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载体。

四、自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把握音律,感受意蕴

1、小声诵读全诗,划节奏,校韵脚。

2、集体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路。

3、老师范读全诗,听出诗歌音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4、诗歌不仅是音律的再现,更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中轴。试抓住诗中的关键句、段,从语方与情感两个角度,举例鉴赏。

5、选择其中的佳段,朗读背诵。

五、比较《古诗二首》与《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异同

1、小组讨论、比较

①从音律(形式)看:《古诗二首》都用五绝,节奏鲜明看律和谐。《周总经,你在哪里》选用现代诗的形式,一唱三叹,重章复沓,韵味无穷。

②从情感上看:《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手法含蓄。《周总经,你在哪里》则情感宣泄如洪水喷发不可阻挡,表情达意露而不夸饰。

③不同的情感需要有不同的音律(形式)来承载。就像鲜花需要花瓶,石子需要花盘一样,各得其所!

2、再读自己喜欢的小诗,在吟诵中收束全课。

六、课后学习

1、课后寻找唐诗七律一首,宋词一首,反复吟咏,与三首小诗作音律与情感表达作比较。

2、背诵自选小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