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和总结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1

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和总结。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和总结”,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五节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这一章我们学习完了,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学习厂质量和密度两个物理量,质量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带领我们认识了浩瀚的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接下来课本中又讲述了物质的组成——分子,分子的组成——原子.从本课中我们在认识宇宙组成的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们研究探索宇宙的热情.第二节是质量,质量是初中物理的重点,课本中首先介绍了质量的概念.我们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时在讲述质量的同时,课本中还向我们介绍了质量的测量,也就是如何使用天平,从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上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节学习了密度.密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的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奉节中还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对天平和员筒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四节,我们在了解天平和量筒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的操作,测量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多彩的物质世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锻炼了我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能力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2.密度.3.天平的使用.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3.公式ρ=3g/cm3

测量

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不规则固体液体

天平、量筒

应用

求质量求体积鉴别物质

二、典型例题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kg,测得直径为1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已知:m=7.9kg,ρ铁=7.9×103kg/m3,r=0.5mm=0.5×10-3m求:L解:根据ρ=得V===10-3m3又因为铁丝可视为圆柱体,可由公式V=πr2L得:L=V/πr2=1274m.答:这捆铁丝长1274m.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从实验原理(ρ=)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再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m0→金属颗粒的质量;m1→m杯+m水;m2→m杯+m0+m剩水·则溢出水的质量m溢=m1-(m2-m0)→可以求出V溢=V金,问题就解决了.答案:实验步骤如下:(1)调节天平,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记为m0(2)测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3)将金属颗粒装入烧杯中,让水溢出,等水面静止时测出金属颗粒、烧杯、剩下水的总质量,记为m2.表达式:ρ=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度.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3)把烧杯中的水倒出来,再倒满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4)计算液体的密度.因为V液=V水所以,即得:ρ液=ρ水.

相关知识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第十章《我们周围的物质》复习提纲


第十章《我们周围的物质》复习提纲
一、1物质的属性有哪些?但速度、温度、体积、面积等不能算属性。铅笔芯硬度表示方法。
2、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3、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在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电荷。
4、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不能。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如:烧红了的玻璃就是导体)。半导体材料有哪些。
二、质量:
1、定义: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把游码放在。
③“调”:调节天平使指针指在,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用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右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三、新材料(此部分内容详见八年级下册课本P91----93)
1、纳米材料: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就发生显著变化。
2、超导材料:3、形状记忆合金:4隐性材料:

第十章神奇的压强


第十章神奇的压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解读
对于压强的概念,《课标》与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相比有较大不同。知识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有很大提高。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这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教师设计、组织、指导科学探究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产生压强的大小。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读
对压强计算的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与原来教学大纲相比降低了。“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层次,既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3.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解读
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对知识点本身只作“了解”要求。
4.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初步认识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解读
通过实验或日常现象,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由于托里拆利实验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让学生“了解”这种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即可。
二、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压强。主要内容有:压强、液体的压强以及大气压强等。压强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实际中都经常用到,也是后面学习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
压强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中都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科学认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本章教材大体按照“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顺序编写,其中压强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第一节通过学生感到神奇的“大型载重车的许多轮子”和学生十分熟悉“按图钉”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建立压强的概念。在学习压强的基本概念后,第二节通过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液体压强的“神奇”,接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随后通过理论推导和例题介绍液体压强的定量计算,并通过“连通器”的介绍,使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第三节首先安排了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并通过“人对大气压变化的感受”、“日常生活应用”和“航天事业”三个侧面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使学生对压强的认识得以扩展。
本章教学重点:压强是贯穿本章的重要概念,因此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感受大气压是本章的重点。另外控制变量法是本章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是本章的难点,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定量描述压力所产生的效果,他们常常错误的把压强和压力混为一谈。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这方面的感性经验又比较少,所以会形成难点;因为学生体验不到大气压的存在,而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困难,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本章科学探究实验较多,学生如何设计和描述实验方法和过程、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也是教学的难点。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教材注意呈现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仍把握不好。有些教材对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仍然是将实验步骤全部罗列出来,学生还是照着教材现成的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仍然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目的;有的教材则留的空白太多,使教师和学生茫然无措。而本教材却采用了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的编写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同时也就给教师指出了一种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路子。如第一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了让学生设计出实验,先通过“金钥匙”栏目告诉学生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然后以一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为范例,并对范例中的实验步骤提出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这样处理既避免了“放羊式”教学学生茫然无措的现象,又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是教给学生如何探究,让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再到创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2)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考,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第二节液体的压强,通过“活动1”,首先让学生体验液体压强产生的神奇效果,意识到液体压强具有与固体压强不同的特点,然后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又如第三节大气压,先让学生做几个关于大气压的实验(如覆杯实验等),“奇怪”的现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3)提倡“瓶瓶罐罐做实验”。本章的许多实验都是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做的,如用砖块、细沙、肥皂、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饮料瓶等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用茶杯、挂衣钩做大气压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神奇”而不“神秘”,培养和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感情。
(4)注重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注重STS教育。通过引入大量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用手轻轻的向墙壁上按图钉、宽宽的书包带,到纸能托住杯中水、吸盘能挂住重物,再到潜水员在深水潜水要穿潜水服,从多轮子的载重卡车,到“水刀”能切割大理石和钢板,再到宏伟的三峡船闸、宇航员的航天服。另外,还通过“信息浏览”、“STS”等栏目作为知识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多了学习资源。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把物理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观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关心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崇尚科学、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良好素养。
3.课时安排
全章共3节,建议本章教学用5课时,其中第一节用2课时,第二节用1课时,第三节1课时,复习总结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