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比例的应用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2-11

比例的应用。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比例的应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

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编辑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

“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正比例、反比例的复习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反比例的复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说一说如何判定两种量成什么关系?然后出示教材中的两个购买方便面的表,观察数据,同桌互相说一说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判断两个表中的两个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接着提出议一议的三个问题: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什么关系?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讨论总价、数量、单价这几个量在某一个量一定的情况下,其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在学生对议一议的三个问题回答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找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

①正比例和反比例都反映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②都是一种量随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区别:在正比例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一定,在反比例中则是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一定。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中两个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趋势去揭示其区别:在正比例中,一个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在反比例中,一个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数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也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同大同小,比值一定,成正比例;一大一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对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的问题,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判断时所采用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与交流,然后可进行全班交流。议一议的第2题,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去判断,通过判断促进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介绍正比例、反比例的字母表达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一定的量,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可以分别用下面的式子表示。正比例:yx=k,反比例:xy=k。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说明:其实用什么字母表示三种量都可以,表示的意义都相同。一般在表示固定规律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字母规定下来。方便将来的学习和与人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 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 )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案


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正比例和反比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例2教学是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的。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4、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5、教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不一,叙述表达方式不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

2、在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3、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性。

变式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完成书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比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正比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反比例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比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反比例意义的情境,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过程。

教材首先提供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在比较探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第(1)题中,和一定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第(2)题中,积一定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两个变化关系不相同。其实,两个表中的直线和曲线直观地表示出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同时,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成反比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先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与同伴交流,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感知这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但是不必出现反比例的名称。

教材提供的第二个情境是,当路程一定时,汽车行驶的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

第三个情境是,果汁体积一定时,每杯果汁量与杯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时间与速度的乘积一定;每杯果汁量随分成的杯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每杯果汁量与杯数的乘积一定。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如:速度是原来的几倍,所需时间反而是原来的几分之一;速度是原来的几分之一,所需时间反而是原来的几倍等。学生的语言只要合理都应鼓励。进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与速度的乘积(路程)一定。接着再鼓励学生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如,杯数是原来的几倍,每杯果汁量反而是原来的几分之一;杯数是原来的几分之一,每杯果汁量反而是原来的几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杯数与每杯果汁量的乘积(果汁总量)一定。

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乘积一定,而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索并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谁随谁的变化而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变化过程中什么不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反比例。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进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字母表示在这两个具体情境中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第二个情境中,如果用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vt=120。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然后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比例尺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认识比例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用途。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比例尺认识较少并且感受枯燥,所以我在课前拍摄学生照片,利用信息技术做成缩小或扩大的效果,课上展示让学生观察自己照片的变化。接着又介绍现实生活当中,根据需要有时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图纸上的例子。如缩小实例有:中国地图、某个学校平面图。扩大实力有:手表图。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用途。

2、通过观察、测量、设计平面图的体验过程,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在学生发现生活中缩小与扩大例子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当设计师进行测量教室周围物品、设计平面图,在体验中发现实际距离长和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就得到了图上距离,进一步引导学生又发现自己画的平面图的图上距离长和宽与实际距离长和宽的比也是相同的,通过说一说对课桌面1比10的理解,抓住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教学。然后又强调了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一般用厘米做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问题。最后,学生计算自己设计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说明其意义,更深的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后,我创设了春游情境给学生看图片和地图,求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我又力求体现了开放性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让他们调查数据求图上距离并画出来。这些设计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91页例4;练一练;《作业本》第39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反比例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学会用反比例解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判断题中哪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列出等积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

二、新授:

1、教学例4。

例4:一艘货轮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观察:

⑴、题中有哪几个量?

⑵、从题中可见哪个数量是一定的?

分析:

想:因为速度×时间=路程,由于4小时与3小时航行路程相同,可确定行驶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所以两次航行与时间的乘积相等。

解:设每小时需航行X千米。

5X=20×6

X=20×6÷5=24(千米)

X=24

(检验)

答:每小时需盘航行24千米。

2、改条件:“5小时到达”为“每小时行15千米”,要求“几小时到达”应怎样列式?

3、试一试。

(1)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36人,可以站多少行?

分析:⑴、从已知数量可知,哪个量是一定的?

⑵、可利用比例解题,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p39.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精心设计,课堂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感悟可以同大家一起分享:

1、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本课堂课的教学坚持了五个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我个人认为尤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基石。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3、拓展思索的时间和空间。探究两种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是学生学习静态数学向动态数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基础,学好它意义重大,为学生今后在中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打下基础。当然,学生初步接触到动态的数学,在观念上转变较难。为了突破难点,我改变了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果较好。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努力坚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掌控学习动态、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数学课堂。

《比例的应用》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比的应用”专题。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2892.html

上一篇:百分数的意义 下一篇:面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