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学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诗歌三首》《一条大河》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瞭望liào餍yàn饕餮tāotiè鹧鸪zhègū屏障píng
气魄pò巅diān澎湃péngpài狂澜lán扮演bàn
气概gài荡涤dàngdí灌溉gài磅礴pángbó羡慕xiàn
简陋lòu铆mǎo偌大ruò惬意qiè戛然jiá
蓦地mò哼唱hēng摇曳yè潸然shān浸淫jìnyí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词语
坦然:心地平静。
瞭望:远远地望。
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本文指自由而宽容。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气魄: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精神。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体魄:体格和精力。
屏障: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气概:面临重大问题时显示的精神状态。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角逐:武力较量,引申为竞争、竞赛。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火候:(烧火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比喻最佳时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4.作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等。
胡宏伟,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副团长,著名词作家。1983年,30岁的胡宏伟凭借为《长江之歌》作词,一夜成名。这些年,先后为2000余首歌曲作词,其中绝大部分是主旋律歌曲,不少歌曲在全国广泛传唱。
刘元举,《鸭绿江》文学月刊主编、主编兼社长兼书记。现为辽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说《黑马白马》,中短篇小说集《人情》;长篇纪实小说《手相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钢琴梦》;散文集《表述空间》,散文集《西部生命》,散文集《上帝广场》,长卷散文《用镜头亲吻西藏》;长篇报告文学《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等十五部。刘元举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均有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数十次获省级国家级作品奖。其中有首届冰心散文奖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了解同一主题下,运用不同体裁写景抒情的文章。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在写作中体会想象丰富,形象鲜明的特点。
(四)思想教育
准确把握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建议
(一)怎样理解本单元中的多篇诗文以及其他许多诗文都以中华儿女的“母亲”指称黄河、长江,又还常常把它们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与黄河、长江原本的自然属性有什么关系?
黄河、长江及其流域,尤其是黄河及其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以及五千年灿烂文化绵延发展的主要区域。在古代诗文中,赞美或描写它们的,也恐怕超过了其他山川河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中,人们自然地把黄河、长江当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当作祖国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同样地,人们也可以利用它的另一些现象特点赋予其他的内涵,象征其他的事物。《筏子》和《黄河颂》中的一些章句就是例子。具体参见练习二、“词句品味”第3句、练习一及《长江》练习一、练习二、“词句品味”第2点。
(二)《诗歌三首》中的哪些词句赋予了黄河、长江不同于自然地理概念的精神气质?
①表述可以全句(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可以提炼(民族的摇篮)。②“惊涛是你的气概”这类自然特征、精神特征兼有的句子亦可。参见练习二。
(三)本单元的四首歌词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当我死时》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黄河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长江之歌》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深情赞美、无限热爱的儿女情怀。《我的祖国》赞美了祖国的美好形象。《长江》抒发了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详见练习一、练习三。
(四)《当我死时》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地拥有祖国、全身心地融入祖国的情感。详见“词句品味”第3点。
(五)《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详见练习三,参见“词句品味”第4点。
(六)举例说说歌词为什么要尽可能具体可感,尽可能有特点?
这样才能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有感觉,有鲜明的印象,调动生活的体验,引发内心的感动。有关道理的评述及具体例子的分析见《长江之歌》练习三、“词句品味”第2点。
四.课文讲解
《诗歌三首》
(一)文章主旨
《当我死时》是余光中80年代后的作品,浸透着浓浓的爱国热情。这首诗通过对自己死亡后的想象,表达了至死不渝地眷恋故乡的情结。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二)重点诗句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代替回乡
解析余光中用了西方现代诗歌的一种复杂的修辞技巧,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想象的奇特在于联想比较曲折,和一般的日常联想异趣。虽然是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但文字却是中国古典传统诗文意蕴,味道十足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对峙中的和谐。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解析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写出了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的事实;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又写出了黄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城防;比喻为一个巨人,“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这些语言既形象又深刻,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三)写作特点
《当我死时》
1.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葬我,在长江黄河之间”写出了作者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的心愿。长江、黄河的涛声是“安魂曲”,祖国大地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作者的眼睛“望透黑夜”,“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足见作者丰富的想象。
2.感情真挚,凝重。“当我死时”“一颗心满足地睡去,在祖国大地上坦然地睡去”以及“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描绘出了一位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怀。
《黄河颂》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先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婉转/结成九曲回环”,然后纵向描写黄河的流程——“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歌词主体部分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长江之歌》
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长江和黄河一样养育了中华民族,我们从她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同样,我们像依恋母亲一样依恋长江。《长江之歌》下面接着说“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变成了人,变成了养育中华儿女的母亲。下面作者把长江流经的山脉和注入的大海,用一个比喻结合了起来:“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臂膀,不但有形象感,而且很巧妙。作者的智慧在于,用“臂膀”的比喻把它们联系起来。“臂膀”是母亲的,所引起的联想,又向另一个方向(人文的方向)生发,所挽起的,就不是高山大海,而是骨肉儿女了。有了这一切,歌词就不是在感觉上滑行,而是深入到抒情层次,抒发的就是对长江、对祖国的儿女情怀。
《一条大河》
(一)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自己童年时和“去年”两次听《我的祖国》的过程,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首歌带给作者的心理感受。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总体上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自然段,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听“一条大河”的过程。又分为三层,1—2自然段为第一层,主要交待了背景。3—5自然段记叙了听歌的过程。6—7自然段描写了这首歌带给我的心理感受。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到结束,记叙了作者第二次听“一条大河”的过程。也分为三层。8-11自然段为第一层,记叙了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的过程和带给我的心理震撼。12-15自然段写这首曲子带给郎朗的心理感受,它深深地打动了郎朗。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层,作者相信这首曲子一定能够感动所有的华人。
(三)写作特点
全文充满了对比和反衬。
首先,是童年时代那奇特的看电影的经历。文章的笔力集中在看电影的特点上:电影票虽然很便宜,但是,仍然一票难求。文章写这种院墙外看电影,是为了和日后听音乐天才郎朗演奏钢琴曲作对比。为了引出这首歌曲的特殊印象,作者又把它和一般的歌曲加以对比:不像一般战斗歌曲那样要让人尽情“狂唱不已”,而是需要“委婉轻柔地哼的”。这一切都为了引出听天才钢琴家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纵观全文,花这么多的篇幅,似乎有点过分。但是,这种印象的特点是柔婉动人,与后来听钢琴演奏并没有集中在柔婉这一点上把二者深刻地贯穿起来。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当我死时》抒发了去国怀乡的强烈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表达了祖国统一的热望。活着的时候不能回到祖国,诗人感到无比的遗憾与痛苦,他用“饕餮地图”“代替回乡”,希望死后安葬在祖国大陆,躺在“母亲的国度”——长江、黄河之间。
《黄河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颂歌,是我们民族英雄主义精神传统的颂歌,是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诗中朗诵词一开头的四句集中说出了这一颂歌的核心内容。
《长江之歌》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深情赞美、热爱的儿女情怀。诗中以长江的美好、博大、仁厚、雄伟的形象象征祖国母亲,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无限热爱、深情赞美的感情。
《长江》抒发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歌颂了祖国母亲所处的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新时代。
第二题
这两首歌词中的黄河、长江所表现的精神,练习一的解答已做出了基本的回答。比如,“英雄的气魄”“民族的摇篮”“甘甜的乳汁”“母亲的情怀”“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等。自然地理特性与被赋予的历史、文化、政治内涵的“相近”“相似”点;有了这些“相似”点,其衍生的联想才有依据,其象征的精神才是自然的。
第三题
这篇散文的特色,一是歌曲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情感是普通人心中都有的一种美好动人的情感。二是歌曲的旋律是柔美的、柔婉动人的。三是歌词中的意象、形象既是大众化的,又充满诗意,特别是它们既都直观可感又都很有特点,很容易激活中华儿女的生活经验。比如说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只用了两个可感的意象(好酒、猎枪)就表现出来了。将文字难以表述的属于听觉的音乐表现了出来。如下几点:①用视觉来表现。“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画面,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这个画面和音乐旋律的轻盈、柔缓是协调一致的。②文中先用一个动作暗示乐曲开始时的柔和、轻灵,即“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缓缓地飘落在键盘上”(尤其是“飘”字)。③用了比喻和通感。上述①、②点都用了比喻+视觉,即“通感”的手法。④用了“效果”手法。看完电影出场后的美好心情是一例,“排箫般共鸣”“合唱”等也是一例。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饕tièzhè鸪liáo望tǎn然
二.读了这首诗,请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的句式写至少两段话,注意要概括出这首诗的至少两个特点。
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
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
三.默写《当我死时》
四.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起我们民族的屏障。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阅读课文诗词部分,回答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4.把选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5.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6.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试题答案】
一.餮鹧瞭坦
二.例: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三.略
四.臂膀指黄河主干及其支流。屏障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五.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比喻,拟人等。
3.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4.望黄河,颂黄河。
5.伟大坚强
6.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
精选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三首》知识点北师大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三首》知识点北师大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三首》知识点北师大版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等。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胡宏伟,1953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为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副团长,他是一名军人兼歌手少将军衔;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2相关背景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3主要内容
《当我死时》:这首诗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想象描写,表现了诗人极深的乡愁情结和爱国情感。
《黄河颂》:作者借歌颂黄河的气势雄伟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号召中华儿女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她伟大坚强的不屈精神。
《长江之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从时间和空间上去歌颂长江,歌颂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赞美、依恋之情。表达出对祖国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整式的加减(一)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整式的加减(一)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2整式的加减(一)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总结出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熟练准确的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三、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请先回忆整式的相关知识,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1、下列代数式:①a+b、②、③、④2mn、⑤a2b、⑥-x3、⑦、⑧、⑨-3、⑩m,
其中是单项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项式是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其中四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
3、小红和小兰房间窗户的装饰物如图所示,它们分别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四个半圆组成(半径分别相同)
(1)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你能指出其中的多项式或单项式吗?它们的次数分别是多少?
探索发现:一、整式加减的现实背景(请认真体会下面问题,并独立解决)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1)任意写出一个两位数:____________
(2)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又得到一个两位数_____________
(3)求这两个数的和____________
(4)多用几个两位数重复上面的过程,这些和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规律对任意一个两位数都成立吗?你能解释这一规律吗?
提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得到的两位数是:______________.把这两个数相加: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运算得到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从中找到规律:
(5)两个数相减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您能用上面的方法解释吗?
(6)对于一个任意的三位数又有怎样的规律?
二、整式的加减
在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整式的加减运算.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则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整式加减的步骤)
例1计算:
(1)2x2-3x+1与-3x2+5x-7的和(2)与的差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3k2+7k)+(4k2-3k+1)(2)(3x2+2xy-x)-(2x2-xy+x)
(3)(7a2+2a+b)-(3a2+2a-b)(4)
2、求下列整式的值(提示:先化简,在求值)
(1),其中
(2)4y2-(x2+y)+(x2-4y2),其中x=-28,y=18
学习小结:归纳本节所学知识点:(在下面写出来)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
材
分析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具电脑、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2、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它的侧棱就有n条,它的棱应有(n的3倍)条。
三、随堂练习
1、如图(1)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解:(1)8126长方形
(2)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教
学
过
程
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3、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
5厘米,侧棱长4厘米.(课本第2页图1—1)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图1—4下问题中的面是指围成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
解:(1)8个面;其中6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六边形;2个六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所有侧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相等,均为5厘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
(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2)侧棱长都相等;(3)侧面都是长方形等。
2.我们还通过想一想,折一折发现空间观念,积累了关于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数学活动经验。
布置作业练习册展开与折叠(1)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