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材分析:
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教学思路及策略:
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下面就讲给大家听听。
利用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一、




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
一.沧海桑田
(1)案例探究:
案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案例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案例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通过读图观察、讨论探究、举例说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
二、






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1页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回答下面的问题:
1.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
2.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
3.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怎么做的?
4.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指导学生读图讨论。
学生回答:
1.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
2.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3.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
4.⑴图: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⑵图:大西洋两大陆两岸动物的相似性—海牛、鸵鸟。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长达2亿年的历史时光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动态)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层层递进,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
接受和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





过渡: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处于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学生阅读“板块的运动”课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课件展示:板块分布
回答:
①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那几大板块?
②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③板块边界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会造成什么结果?你能否用书本模拟一下?
拿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对比板块分布让学生自己总结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状况。
学生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掌握难点不在于文字的不理解,而是对板块构造理论基本观点的运用。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评价
园地
“学以致用”
学生完成练习。
检查学习效果
课堂
小结
地理歌谣
大陆在漂移,病床上思索,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亚欧和非印,大洋加美南,
板块的构造,六块来拼合。
碰撞与张裂,山脉与裂谷,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沧海桑田变,调查证据得,
科学与创新,就靠你和我。
巩固新知
家庭
学习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课后查阅资料跟爸爸妈妈一起谈谈对海陆变迁的认识!jAB88.cOM

延伸阅读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导学案湘教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导学案湘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导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表示板块作运动,“←→”表示板块作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火山地震灾害频繁发生,我们的家乡也处在地震带边缘。
(1)请列举近几年来国内外比较严重的地震和火山灾害。
(2)当地震来临时,你如果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合,你应该怎么办?
教师点拨:重点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与学生进行一下交流。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大陆漂移假说
泛大洋内部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
交界处→火山地震
图文结合法: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图文结合法也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我们既要知道地理事物的名称,更要掌握其位置,学习中注重“以文释图”“以图释文”,来帮助我们掌握地理事物。
联系法:地理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比如: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32页----34页部分题目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重要复习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重要复习资料

第二节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证据一,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了海洋的生物化石(地壳运动自然因素海洋变成陆地);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河道的痕迹(陆地变成海洋,也是地壳运动自然因素);证据三,荷兰的围海大坝以及香港的填海造陆(人为因素)。
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为的活动都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2、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学说的内容是: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证据一:各大洲可以拼合在一起;
证据二:拼合的各大陆古老底层非常相似;
证据三:拼合处的两大陆有相同的物种。
4、板块学说(建立在大陆漂移学说基础上)
内容: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可以分成六大板块;各大版块不断的运动,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地理现象: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5、通过板块的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①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不断的扩张,有人预言,几千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请用板块学说解释这个预言。
因为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而两大板块正处于拉伸作用,所以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红海在非洲和印度洋板块的拉伸作用下会越来越大。
②位于欧洲和非洲的地中海在不断的缩小,有人预言,几千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③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不断在升高?
④大西洋会越来越大
⑤新西兰南北二岛形成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形成;安第斯山脉形成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版块作用相成;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形成等等
6、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7、六大板块中:其中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以及大洋洲陆地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8、红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日本和中国的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9、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海陆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海陆变迁

1魏格纳(德国科学家)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5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5%以上,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油田”,“盐类故乡”,“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重要基地。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
课后练习
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
试题分析: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主要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海陆变迁影响极小,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只是外力作用,全球变暖可能使海平面上升,但不是主要的,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关,对海陆变迁影响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
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由于地壳抬升造成的.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由于断裂下沉形成的.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是板块断裂形成的.地中海将会不断缩小成为新的陆地.
故选:D.
3.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A.中国B.日本C.英国D.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