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迢迢牵牛星》教案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迢迢牵牛星》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迢迢牵牛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迢迢牵牛星》教案

教学目标:古诗表达思念的常用意象

教学过程:

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泪别小姑时有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注释说古代女子在农历七月七日晚向织女乞巧。何谓乞巧?

生: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

师:讲到牛郎织女,我们就会想起在奶奶怀里听过的他们的爱情故事。

请一生讲述故事(略)。另一生找出课文和故事相应的诗句。疏通字句(略)。

师: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并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代文艺理论家钟惺《古诗归》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面对这首古诗,你能思到什么?(学生讨论)

师:提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这两句诗和《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下文:“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生:原来是“怀人”。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也是怀人,思念远方的人儿。

师:讨论: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生: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师: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生: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这首诗影响了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课外大家可以分析这两首诗的关系。

和思妇诗相对的是游子诗,这也是古诗一个主题,比如《涉江采芙蓉》,表达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

师:所以《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

我们再引申出去,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常用的还有: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还有最常用的就是月亮。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布置作业:

1、古人常用月圆月缺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但很少有人用到月亮里的嫦娥,为什么?结合课文思考。

2、然而李商隐的《嫦娥》(略)却用月亮里的嫦娥表达思念,写出新意,思考这首诗为什么成功了?

3、背诵课文。诵读课堂上所举的诗句。

相关知识

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

距今年代

从规模看,三星堆文化可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

从三星堆考古成果,探究其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分析图表

探究问题

三星堆遗址不仅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在世界青铜史上也是华丽的篇章

丰富多彩的

社会风貌

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

观察图片

分析思考

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当时的时代特征

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贵贱贫富分化和等级的出现

三星堆进入阶级社会

观察图片

比较分析

高超的手工工艺

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和制陶业的发展情况

三星堆手工工艺的高超

欣赏图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考古成果再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难点

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丰富的内涵: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高超的手工工艺。三星堆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遗址、青铜制品、衣冠服饰、玉石器、堆漆、陶器等,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三星堆文化的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是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文字从介绍大型青铜立人像出发,高度称赞了三星堆文明,并揭示出课题——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言内容,先展示图片,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所学内容。问题的设计为:1.你认识这幅图片吗?2.这幅图片使你产生哪些联想?3.你知道三星堆文化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吗?

第一目“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

首先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中国和世界古城址进行对比。与中国河南郑州商城相比,三星堆古城距今4000—3000年,比郑州商城早400年;从规模上看,三星堆古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只比郑州商城小0.4平方公里,基本相当。传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长江流域的文明可以与黄河流域的文明相媲美。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世界古城相比,三星堆文明的出现略晚一些,但其面积大于两河流域的乌尔古城和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只逊色于埃及希拉康波利斯古城,可以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地位并列。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思考: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古城相比,你有哪些感想?你对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吗?

三星堆文化展现了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成就。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商代为代表的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特征及其不足。中国商代的青铜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尊、鼎、鬲、壶、爵等青铜礼仪用器为代表,这些器物造型庄重、纹饰繁缛,具有威严、神秘之感,而以动物和人像为题材的造型则较少;尤其是独立人像的青铜制品,则几乎不见。三星堆青铜文明大量出土人像、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无疑更加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某些空白,纠正了中国上古没有青铜雕塑的偏见。教材为了说明三星堆的青铜作品完全可以与西亚、欧洲一些古代青铜雕塑在艺术史上并驾齐驱,还列举了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古代地中海、古希腊、意大利等地区古代青铜雕塑艺术的突出成就及其出现的时间,并与三星堆的青铜雕塑作了对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

第二目“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采用了先概述后分述的方式,先总体简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那就是:居民点已经相当密集,房屋和城墙建筑具有一定水平;服装多样,并有不同的饰件;既有农业耕作,又有高超的手工作坊,同时从事狩猎、畜养动物;饮酒活动也已普及;每年有大型的祭祀和娱乐活动,歌舞有乐器伴奏等。

接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城墙遗址带有明显的古城特点。考古学家在遗址东、南、西三面发现城墙。这些城墙虽然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城墙基础依然存在。

三星堆遗址中,还清楚的显示出古蜀国城市建筑的遗迹,在这些遗迹中,划分出宫殿区、祭祀区、生活区和作坊区,表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三星堆遗址的房屋主要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三种形式,以长方形和方形者居多。是在地面上挖沟槽,槽中立木柱,间以小木棍或竹棍作为墙骨,在两侧抹草拌泥成为墙壁,并经火烧烤。屋顶有梁架,屋面用五花土铺垫,并夯实。开间一般较大,其中一间大房子进深8.7米,开间23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屋内有火塘取暖做饭。

二、物质生活和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三星堆古代先民的服饰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等级的人穿的衣服也不一样。青铜大立人穿了三重衣服,他的服装类似后来中原地区周贵族在朝拜、祭奠、丧葬等仪式活动使用的具有古制的礼服,这说明青铜立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在三星堆人像中,有许多人上着长袖短衣,下穿短的犊鼻裤,这是三星堆人的日常服装,穿这类衣服的人一般为下层或奴仆之人。有一种服装比较特别,仅见于跪坐人像。他穿的是一件右衽短衣,与中原地区的服饰一样。除了不同服装外,一些青铜人像还穿鞋袜。三星堆古代先民的发型有两种,一种是后脑勺垂有发辫,一种是前额及两鬓削平,后脑勺戴有发笄。形式多样的服饰发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物质生活和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该部分内容建议教师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三、农牧业生产发达。建议教师收集三星堆考古文物中的青铜动物雕像、青铜酒具、陶制酒具、祭祀坑中的动物头骨等图片,指导学生推理分析。从青铜动物雕像、祭祀坑中的动物头骨分析,三星堆的古代先民已学会饲养动物,并用于祭祀,这说明当时的畜牧业兴旺;从青铜酒具、陶制酒具分析,当时已有大量剩余粮食,人们会用粮食造酒,饮酒之风盛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达。

第三目“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通过对三星堆先民的屋基、住宅建筑规模、青铜人像服饰的比较,说明三星堆已有贫富分化的现象。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将相关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领悟到:住房规模的大小、服饰打扮的高低,面部表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三星堆的古代先民已不是处在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而是进入到有贫富分化的阶级社会。

第四目“高超的手工工艺”

通过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工艺和制陶业的突出成就说明了三星堆手工工艺的高超。

从青铜器制造看,在三星堆遗址两个大祭祀坑中出土了青铜器三四百件,这些青铜器中,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即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重要特点。如青铜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由素面的梯形基座和方形的平台以及立人像三部分组成。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握物献祭状。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青铜神树高395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沿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微量磷的使用,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从玉石器看,石器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以斧、锛、凿为主,器形较小,加工较精致。反映了这一时期已经脱离了粗放的农业阶段,出现了较高级的农业经济,农业的高度发展为生产工具的精细加工提出了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后来生产精美的玉石礼仪用器准备了条件。这一时期玉石器的特点,一是器物的体形大小兼备,如玉璋大的长达150厘米以上,小的仅长3厘米左右。石璧大的直径达70厘米左右,小的仅3厘米。二是以工艺精良见长,如玉璧、玉瑗正反两面多数都有十分精确的凸起的周边,其凸线极为准确、圆润,表现出高超的打磨抛光技术和钻孔工艺。玉璋、玉戈长达七八十厘米,硬度在6度左右,但两侧边刃极薄,刃线准确、流畅。有的玉石器上镂刻十分精细而生动的纹饰图案,估计那时已有玉石作坊,大致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及抛光等工艺。三是玉石料的材质种类广泛。除有软玉、碧玉、琥珀、玛瑙外,还有蚀变白云大理岩、石英片岩、石灰岩、灰长岩等数十种岩矿种类。

堆漆工艺。我国是全世界最早使用漆和漆器的国家,考古学家认为,古代四川地区是我国最早使用髹漆工艺的地区之一,三星堆漆工艺已很发达,考古发现有镂刻雕花的漆木器。

制陶业。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制陶业也不例外。其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的器物。三星堆的窑炉平面为心形,浅床斜坡,有利于提高炉温。

本目内容中的“堆漆工艺”要对学生解释清楚。其余内容结合图片介绍,并可让学生补充介绍教材没有的内容,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一目的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他们发源于哪些大河流域?了解了这些旧知识后,指导学生分析图表,思考: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古城相比,你有哪些感想?你对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吗?使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明白:三星堆文明不仅能和中原商朝时期古文明遗址媲美,而且可以和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商代为代表的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特征及其不足。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到:三星堆文明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某些空白,纠正了中国上古没有青铜雕塑的偏见。关于三星堆完全可以与西亚、欧洲一些古代青铜雕塑在艺术史上并驾齐驱的内容,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即可。

“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概述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图片资料来论证。

“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根据图片资料,采用对比的方式,论证说明三星堆文化时期,贫富贵贱分化、社会权力和等级已经出现。

“高超的手工工艺”一目的教学。采用谈话法,重点介绍青铜器。如:考古学家称赞“三星堆青铜造像群是青铜成熟时期在长江古蜀地区盛开的一朵奇葩,是人类青铜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知道三星堆出土了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吗?从制造工艺来看,它们体现了三星堆先民哪些出色的工艺水平呢?通过讨论、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三星堆的青铜制造技艺,感受三星堆先民的非凡才智。除青铜器工艺外,其余的工艺大概了解即可,其中,堆漆工艺教师要略加解释。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中国商城相比后,教师小结如下:

中原地区商王朝到商代晚期已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四海”的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商文明对其周边的方国文明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作为远离商王朝的三星堆古蜀国,不仅具有自身特点,而且可与商文明相媲美,这使我们有必要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重新评估。大量的地下出土材料说明,中国文明是多元化的耦合而形成的,各方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方面的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明。

案例二 在介绍三星堆青铜器高超的手工工艺时,采用幻灯或计算机展示两幅图片。

图片1:“青铜神树”

这棵“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就是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它分三层,上面铸有枝、叶、花、果,以及飞禽走兽,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人间奇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母亲、文物学家倪密女士,曾不止一次的请求将这件稀世之宝,放在她主持的美国西雅图博物馆里作短期展览。

图片2:“青铜大立人”

这个青铜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浓眉大眼,方颐大耳,身着三层衣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握物献祭状。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文明中也从未发现过如此精美的青铜雕像。这些精美的三星堆文物曾多次走出国门,远赴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展出,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丰厚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的历史信息,深深地吸引了无数外国观众;所到之处,观者如潮,轰动空前,充分展现了我国青铜艺术的高超水平。四、问题解答

根据上面的古城址对比表,你有哪些联想?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有什么新的体会?

解题关键:三星堆文明是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思路引领:三星堆文明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

答案提示:三星堆文明不仅能和中原商朝时期古文明遗址媲美,而且可以和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它和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一样,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课测评

1.三星堆文物和遗址展现了四川古代先民怎样的社会风貌?

解题关键:从衣食住行方面考虑。

思路引领:以小见大,推断当时的社会风貌。

答案提示:居民点已经相当密集,房屋和城墙建筑具有一定水平;服装多样,戴有形色不同的饰件;既有农业耕作,又有高超的手工作坊,同时从事狩猎、畜养动物;饮酒活动也已普及;每年有大型的祭祀和娱乐活动,歌舞有乐器伴奏等。

2.列举三星堆文化高超的手工工艺成果。

解题关键:手工工艺包括青铜器制造、玉石器制造、堆漆工艺、制陶业等方面。

思路引领:各种手工工艺的突出成就。

答案提示:青铜器制造的成就:三星堆先民的青铜铸造法已经十分先进,铸造过程分为陶范──烧制定型──合范──熔化铜液──浇铸──修整加工等六大工序,外范上雕刻精美花纹图案。整体铸造时又有浑铸法与分铸法再铆、焊两种方法。三星堆青铜器除本身用铜锡铅合金外,还用微量磷来提高青铜器物的强度、硬度、弹性,质量更高。

玉石器加工技术高超,工序有玉石料的精选、切割、琢制、钻孔、雕刻、研磨拋光等许多道,玉石器的镂刻、线刻工艺,娴熟灵活,细膩美观。

堆漆工艺发达,有镂刻雕花的漆木器,是我国最早出现髹漆工艺的地区。

制陶业昌盛,窑炉平面为心形,浅床斜坡,有利于提高炉温。

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根据你所了解的三星堆文明,结合上面这段话,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答案提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三星堆文明不仅能和中原商朝时期古文明遗址媲美,而且可以和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这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所说:“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第五单元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单元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

距今年代

从规模看,三星堆文化可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

从三星堆考古成果,探究其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分析图表

探究问题

三星堆遗址不仅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在世界青铜史上也是华丽的篇章

丰富多彩的

社会风貌

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

观察图片

分析思考

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当时的时代特征

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贵贱贫富分化和等级的出现

三星堆进入阶级社会

观察图片

比较分析

高超的手工工艺

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和制陶业的发展情况

三星堆手工工艺的高超

欣赏图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考古成果再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难点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丰富的内涵: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高超的手工工艺。三星堆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遗址、青铜制品、衣冠服饰、玉石器、堆漆、陶器等,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三星堆文化的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是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文字从介绍大型青铜立人像出发,高度称赞了三星堆文明,并揭示出课题——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言内容,先展示图片,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所学内容。问题的设计为:1.你认识这幅图片吗?2.这幅图片使你产生哪些联想?3.你知道三星堆文化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吗?

第一目“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

首先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中国和世界古城址进行对比。与中国河南郑州商城相比,三星堆古城距今4000—3000年,比郑州商城早400年;从规模上看,三星堆古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只比郑州商城小0.4平方公里,基本相当。传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长江流域的文明可以与黄河流域的文明相媲美。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世界古城相比,三星堆文明的出现略晚一些,但其面积大于两河流域的乌尔古城和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只逊色于埃及希拉康波利斯古城,可以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地位并列。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思考: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古城相比,你有哪些感想?你对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吗?

三星堆文化展现了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成就。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商代为代表的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特征及其不足。中国商代的青铜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尊、鼎、鬲、壶、爵等青铜礼仪用器为代表,这些器物造型庄重、纹饰繁缛,具有威严、神秘之感,而以动物和人像为题材的造型则较少;尤其是独立人像的青铜制品,则几乎不见。三星堆青铜文明大量出土人像、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无疑更加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某些空白,纠正了中国上古没有青铜雕塑的偏见。教材为了说明三星堆的青铜作品完全可以与西亚、欧洲一些古代青铜雕塑在艺术史上并驾齐驱,还列举了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古代地中海、古希腊、意大利等地区古代青铜雕塑艺术的突出成就及其出现的时间,并与三星堆的青铜雕塑作了对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

第二目“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采用了先概述后分述的方式,先总体简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那就是:居民点已经相当密集,房屋和城墙建筑具有一定水平;服装多样,并有不同的饰件;既有农业耕作,又有高超的手工作坊,同时从事狩猎、畜养动物;饮酒活动也已普及;每年有大型的祭祀和娱乐活动,歌舞有乐器伴奏等。

接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城墙遗址带有明显的古城特点。考古学家在遗址东、南、西三面发现城墙。这些城墙虽然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城墙基础依然存在。

三星堆遗址中,还清楚的显示出古蜀国城市建筑的遗迹,在这些遗迹中,划分出宫殿区、祭祀区、生活区和作坊区,表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三星堆遗址的房屋主要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三种形式,以长方形和方形者居多。是在地面上挖沟槽,槽中立木柱,间以小木棍或竹棍作为墙骨,在两侧抹草拌泥成为墙壁,并经火烧烤。屋顶有梁架,屋面用五花土铺垫,并夯实。开间一般较大,其中一间大房子进深8.7米,开间23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屋内有火塘取暖做饭。

二、物质生活和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三星堆古代先民的服饰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等级的人穿的衣服也不一样。青铜大立人穿了三重衣服,他的服装类似后来中原地区周贵族在朝拜、祭奠、丧葬等仪式活动使用的具有古制的礼服,这说明青铜立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在三星堆人像中,有许多人上着长袖短衣,下穿短的犊鼻裤,这是三星堆人的日常服装,穿这类衣服的人一般为下层或奴仆之人。有一种服装比较特别,仅见于跪坐人像。他穿的是一件右衽短衣,与中原地区的服饰一样。除了不同服装外,一些青铜人像还穿鞋袜。三星堆古代先民的发型有两种,一种是后脑勺垂有发辫,一种是前额及两鬓削平,后脑勺戴有发笄。形式多样的服饰发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物质生活和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该部分内容建议教师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三、农牧业生产发达。建议教师收集三星堆考古文物中的青铜动物雕像、青铜酒具、陶制酒具、祭祀坑中的动物头骨等图片,指导学生推理分析。从青铜动物雕像、祭祀坑中的动物头骨分析,三星堆的古代先民已学会饲养动物,并用于祭祀,这说明当时的畜牧业兴旺;从青铜酒具、陶制酒具分析,当时已有大量剩余粮食,人们会用粮食造酒,饮酒之风盛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达。

第三目“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通过对三星堆先民的屋基、住宅建筑规模、青铜人像服饰的比较,说明三星堆已有贫富分化的现象。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将相关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领悟到:住房规模的大小、服饰打扮的高低,面部表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三星堆的古代先民已不是处在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而是进入到有贫富分化的阶级社会。

第四目“高超的手工工艺”

通过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工艺和制陶业的突出成就说明了三星堆手工工艺的高超。

从青铜器制造看,在三星堆遗址两个大祭祀坑中出土了青铜器三四百件,这些青铜器中,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即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重要特点。如青铜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由素面的梯形基座和方形的平台以及立人像三部分组成。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握物献祭状。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青铜神树高395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沿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微量磷的使用,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从玉石器看,石器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以斧、锛、凿为主,器形较小,加工较精致。反映了这一时期已经脱离了粗放的农业阶段,出现了较高级的农业经济,农业的高度发展为生产工具的精细加工提出了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后来生产精美的玉石礼仪用器准备了条件。这一时期玉石器的特点,一是器物的体形大小兼备,如玉璋大的长达150厘米以上,小的仅长3厘米左右。石璧大的直径达70厘米左右,小的仅3厘米。二是以工艺精良见长,如玉璧、玉瑗正反两面多数都有十分精确的凸起的周边,其凸线极为准确、圆润,表现出高超的打磨抛光技术和钻孔工艺。玉璋、玉戈长达七八十厘米,硬度在6度左右,但两侧边刃极薄,刃线准确、流畅。有的玉石器上镂刻十分精细而生动的纹饰图案,估计那时已有玉石作坊,大致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及抛光等工艺。三是玉石料的材质种类广泛。除有软玉、碧玉、琥珀、玛瑙外,还有蚀变白云大理岩、石英片岩、石灰岩、灰长岩等数十种岩矿种类。

堆漆工艺。我国是全世界最早使用漆和漆器的国家,考古学家认为,古代四川地区是我国最早使用髹漆工艺的地区之一,三星堆漆工艺已很发达,考古发现有镂刻雕花的漆木器。

制陶业。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制陶业也不例外。其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的器物。三星堆的窑炉平面为心形,浅床斜坡,有利于提高炉温。

本目内容中的“堆漆工艺”要对学生解释清楚。其余内容结合图片介绍,并可让学生补充介绍教材没有的内容,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一目的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他们发源于哪些大河流域?了解了这些旧知识后,指导学生分析图表,思考: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古城相比,你有哪些感想?你对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吗?使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明白:三星堆文明不仅能和中原商朝时期古文明遗址媲美,而且可以和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商代为代表的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特征及其不足。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到:三星堆文明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某些空白,纠正了中国上古没有青铜雕塑的偏见。关于三星堆完全可以与西亚、欧洲一些古代青铜雕塑在艺术史上并驾齐驱的内容,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即可。

“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概述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图片资料来论证。

“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根据图片资料,采用对比的方式,论证说明三星堆文化时期,贫富贵贱分化、社会权力和等级已经出现。

“高超的手工工艺”一目的教学。采用谈话法,重点介绍青铜器。如:考古学家称赞“三星堆青铜造像群是青铜成熟时期在长江古蜀地区盛开的一朵奇葩,是人类青铜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知道三星堆出土了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吗?从制造工艺来看,它们体现了三星堆先民哪些出色的工艺水平呢?通过讨论、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三星堆的青铜制造技艺,感受三星堆先民的非凡才智。除青铜器工艺外,其余的工艺大概了解即可,其中,堆漆工艺教师要略加解释。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中国商城相比后,教师小结如下:

中原地区商王朝到商代晚期已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四海”的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商文明对其周边的方国文明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作为远离商王朝的三星堆古蜀国,不仅具有自身特点,而且可与商文明相媲美,这使我们有必要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重新评估。大量的地下出土材料说明,中国文明是多元化的耦合而形成的,各方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方面的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明。

案例二 在介绍三星堆青铜器高超的手工工艺时,采用幻灯或计算机展示两幅图片。

图片1:“青铜神树”

这棵“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就是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它分三层,上面铸有枝、叶、花、果,以及飞禽走兽,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人间奇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母亲、文物学家倪密女士,曾不止一次的请求将这件稀世之宝,放在她主持的美国西雅图博物馆里作短期展览。

图片2:“青铜大立人”

这个青铜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浓眉大眼,方颐大耳,身着三层衣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握物献祭状。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文明中也从未发现过如此精美的青铜雕像。这些精美的三星堆文物曾多次走出国门,远赴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展出,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丰厚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的历史信息,深深地吸引了无数外国观众;所到之处,观者如潮,轰动空前,充分展现了我国青铜艺术的高超水平。四、问题解答

根据上面的古城址对比表,你有哪些联想?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有什么新的体会?

解题关键:三星堆文明是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思路引领:三星堆文明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

答案提示:三星堆文明不仅能和中原商朝时期古文明遗址媲美,而且可以和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它和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一样,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课测评

1.三星堆文物和遗址展现了四川古代先民怎样的社会风貌?

解题关键:从衣食住行方面考虑。

思路引领:以小见大,推断当时的社会风貌。

答案提示:居民点已经相当密集,房屋和城墙建筑具有一定水平;服装多样,戴有形色不同的饰件;既有农业耕作,又有高超的手工作坊,同时从事狩猎、畜养动物;饮酒活动也已普及;每年有大型的祭祀和娱乐活动,歌舞有乐器伴奏等。

2.列举三星堆文化高超的手工工艺成果。

解题关键:手工工艺包括青铜器制造、玉石器制造、堆漆工艺、制陶业等方面。

思路引领:各种手工工艺的突出成就。

答案提示:青铜器制造的成就:三星堆先民的青铜铸造法已经十分先进,铸造过程分为陶范──烧制定型──合范──熔化铜液──浇铸──修整加工等六大工序,外范上雕刻精美花纹图案。整体铸造时又有浑铸法与分铸法再铆、焊两种方法。三星堆青铜器除本身用铜锡铅合金外,还用微量磷来提高青铜器物的强度、硬度、弹性,质量更高。

玉石器加工技术高超,工序有玉石料的精选、切割、琢制、钻孔、雕刻、研磨拋光等许多道,玉石器的镂刻、线刻工艺,娴熟灵活,细膩美观。

堆漆工艺发达,有镂刻雕花的漆木器,是我国最早出现髹漆工艺的地区。

制陶业昌盛,窑炉平面为心形,浅床斜坡,有利于提高炉温。

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根据你所了解的三星堆文明,结合上面这段话,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答案提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三星堆文明不仅能和中原商朝时期古文明遗址媲美,而且可以和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这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所说:“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第4课 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4课 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

理解

运用

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

青铜大立人像及身份之谜

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探究三星堆文化之谜和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

深入领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

金杖之谜、青铜树之谜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祭祀坑之谜

问题探究

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

海贝和铜贝是当时的货币;海贝到达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之谜;青铜树之谜;祭祀坑。

难点

了解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谜;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尽管研究者甚多,著述较多,但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仍如同千古之谜,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破译及获取其中宝贵的信息。本节课介绍的三星堆之谜只是众多谜团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些未解之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适当补充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增加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感性了解,为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奠定基础。

本课的引言是摘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关于三星堆文化目前仍然有些重要问题需要历史学家们解释,共有七大未解之谜:(1)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可能来源于溯江而上的某种古代地区性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一般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2)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3)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4)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5)三星堆古蜀国如何消亡?一般认为,三星堆古蜀国有一个发展壮大,由盛转衰的过程,立国时间在千年以上,与传说中的几代蜀王均有关系。灭国时代大约在商末周初,灭国的原因为政权的更替。以后,蜀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及附近地区。(6)三星堆祭祀坑的性质和年代?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7)三星堆金杖之谜何在?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还有人认为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金杖的来源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更是三星堆的一个千古之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哪一个谜最感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新课学习。

第一目“三星堆群像之谜”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批造型奇异的青铜雕塑品,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罕见之物。教材首先介绍了这些雕塑品的概况,随后重点介绍了这些雕塑品的典型代表──青铜大立人像,接着重点讲述了对青铜大立人像身份的种种猜测。

(1)三星堆群像的大量出现

三星堆的青铜雕塑群,在我国同时代及其前后时期的文物群体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两大祭祀坑共出土了82尊各种青铜立人像、人头像和人面像。建议在讲述本目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同时展示一些有关三星堆青铜雕塑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中认识到这些面像神态各异,有的表情温和,朝气蓬勃;有的严肃威武,虎虎有生气。而且这些人像大多都带有不同的面具,服饰也不同,告诉学生目前人们对他们的身份、民族,产生了众多的猜测和遐想。

(2)群像的典型代表—青铜大立人像

在所有的群像中争议最多的是最高的青铜大立人像。建议教师展示此像的图片,做简单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展开遐想,猜测此像的身份。这座青铜大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它头戴莲花高冠,身披法带,穿左衽燕尾长袍,袍上绣有龙的图案,威风凜凜,双手夸张地握成圆环,赤脚立于方座之上。它比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灭六国后铸十二金人早近1000年,比西方赫赫有名的德尔菲御者铜像、宙斯铜像早700年以上,被称为“铜像之王”。目前大立人像陈列在三星堆的博物馆内,挺立高台,缄默无语,眼空无物。那么它到底是谁呢?

(3)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之谜

有关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的情况,目前史学界知之甚少,只能大致推测。有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有人认为是神权中的大巫师;更多的人认为是国王兼大巫师(群巫之长)一类人物,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作为神,他在神庙或祖庙中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香火奉祀。作为群巫之长,他率领巫师演阵做法、弄鬼装神。作为一国之王,他在指谈国事、发布政令。其他的青铜人像、人头像或人面像,被学者们解释为一个“群巫集团”,他们也是四川三星堆文化时代各族首领和巫祝的代表形象,来到三星堆祭祀点参加祭拜。这种解释是否合理,有待将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作进一步考证。建议教师在讲述本段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对青铜大立人像身份的种种猜测,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把目前史学界的观点阐述一二。

第二目“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和青铜树是中外考古学界非常关注的两件文物。本目主要介绍了这两件文物情况以及目前史学界对这两件文物的象征的种种猜测。通过本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辨析思考的能力。

(1)金杖之谜

金杖与青铜雕像,也许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了。正因为这样,专家们意见最多,争议也最大。有的学者认为金杖是一种外来文化,源自西亚或埃及,由遥远的西亚北非传来,但大部分学者否定这种推测,认为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学者认为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用杖的习惯。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从金杖上的图案来看,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因此,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

(2)青铜树之谜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堪称世界上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据称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在我国古籍中,神树通常都被描述为日月出没的场所和沟通宇宙的象征,比如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便是古代传说中的三棵著名神树。三星堆青铜神树显然是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它不仅是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的象征,而且也是天地之中建木的生动写照。它以神奇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青铜工艺与造型艺术,生动地表达了古代蜀人的通天观念,赋予了人神交往的象征含义。并将通天神树和太阳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迄今尚未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神树。青铜树在三星堆出土有三株,两大一小。大的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扶桑神树”的写照。繁茂的树枝、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后常会引起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采用极其高超的青铜工艺和造型艺术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学术界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是一种图腾树,上面装饰的龙、鸟都是氏族的标志,鸟与蜀族有极大的关系,几代蜀王均以鸟为名,遗址出土了各种质地的鸟类造型数以百计,种类繁多;还有人认为是一棵擎天树,暗示着上天的天梯,是古人心中的“登天之梯”,天地因之不绝,人神由此沟通;认为是中国的“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是反映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一种实体模式,就是《三海经》上所描述的一种神圣的“建木”。总之,青铜树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棵“神树”,是用来敬天神、求吉祥的树,也是权力的象征。树上有茂盛的枝、叶、花卉,象征权力的繁盛无所不包,上面的飞禽走兽,是神化的动物,是一种神权的表示。因此,我们也把青铜树称之为“青铜神树”。

讲述本目时,建议教师预先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三星堆金杖和青铜树的资料,做好笔记,注明对哪些问题最感好奇。上课时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或者老师也可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杖?三星堆的金杖能证明什么问题?二是青铜神树究竟做什么用?然后由学生预先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

第三目“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1986年夏天,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三星堆相继出土了两个相距一百多年的商代土坑。坑口都朝向西北,坑内堆放着大量动物骨渣、象牙以及带有火燎痕迹、并被有意打断的宝石礼器、青铜人像、纯金面罩、青铜树等文物,杂而有序。成百上千件文物的出现让国人震惊,也让世界惊叹。那么这两个坑究竟是作什么用途,引出专家许多设想。

建议教师在讲述本目的时候,要求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因为在前面的教材中已经有较多的篇幅介绍三星堆的祭祀坑。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问几个问题:(1)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2)两个祭祀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适当补充资料,介绍一些最近的史学界的观点。

第四目“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

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将近5000枚,大多装在两个祭祀坑的铜尊中。经鉴定有货贝、虎斑纹贝、环纹货贝等。还有仿海贝而用铜制作的铜贝。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海贝是怎样到达三星堆的,以及这些海贝和铜贝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1)海贝和铜贝是当时的货币

按一般的解释,海贝是最早的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这种贝类货币在我国和外国的上古时期都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是金属制币。我国最早是东周以来的布币和刀币等,还有蚁鼻钱,圜钱,然后是秦汉以后流行了差不多2000年的方孔圆钱,最后才是今天广为流行的纸币。海贝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代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大量发现,但铜贝很少见,除三星堆外,河南商墓及其他地方也出土过极少量铜贝。他们是否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尚待研究。

(2)海贝到达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贝是不是本地的产物呢?答案是否定的。专家们认为这些海贝是产自中国南部海域和印度洋的。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来到三星堆祭祀坑的呢?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古代三星堆人与周边地区贸易得来的。首先是当时夏商王朝控制的中原地区,这是古代四川便于联系的地区。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其次,他们还在和四川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和西藏地区交往,然后通过云南大理等地到缅甸的沿海,间接和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这样太平洋地区的海贝也就传到三星堆了。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研究我国的《诗经》《楚辞》《庄子》等先秦文献后曾推测说,中国与印度的交通开辟可能始于公元前11世纪。今天,三星堆祭祀坑中大量海贝的出现,为藤田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所以,现在有些专家提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说法。他们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是基于以巴蜀文化为中心,分布于云南至缅、印的地区内,近年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不仅有巴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亚的大量文化因素,其时代明显早于经中国西北出西域的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代称已为中外学者所普遍接受,因此便称这条以巴蜀为起点,经云南出缅、印、巴基斯坦至中、西亚的中西交通古道为“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

总之,大批贝类作为货币在三星堆出现,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这一地区已经有较为发达的商业交通。

建议教师找一些古代币类的图片,先给同学介绍中国古代币制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讲解新课。在讲述三星堆的对外交往的时候,教师也可补充一下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

尽管三星堆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影响与日俱增,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渐成一门显学,我们相信随着对三星堆不断的发掘研究,谜底终有揭开的一天,神秘梦幻的三星堆古蜀国亦终将再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将以其无穷的魅力,闪耀出迷人的光华。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三星堆的群像之谜,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探究历史学家是怎样艰辛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的,教师可以首先使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三星堆知识知之多少,有没有感到好奇的地方。例如可以这样设问:我们前面三节课已经对三星堆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也知道了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你们有没有对其中哪些问题感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呢?请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了解现在三星堆的七大谜。教师加以简单介绍。关于青铜大立人像,建议教师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展开遐想,探究一下,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当前史学界的观点。

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教科书上有一段的材料,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了解中国古代早已有了杖。然后教师介绍这个金杖可能来自何方,这个金杖又象征着什么?目前有什么不解之谜。至于青铜树之谜,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观看青铜树的图片,仔细观察青铜树上有哪些图案,猜想这些图案会是什么意思,这棵青铜树又象征着什么。

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本目内容教材对三星堆出土的两座祭祀坑有一个基本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法简单介绍当前史学界对这两座祭祀坑作用的种种猜测。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这两座祭祀坑是用以祭天、祭地、祭山川社稷和祖先百神的理由。另外除了让学生了解祭祀坑是做什么用途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大概知道这两座祭祀坑可能出现的年代,同时老师也可以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描绘当时三星堆先民们祭祀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教师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设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币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示预先准备好的一些古代钱币,对中国的古钱做个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知道,早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的先民们就已经使用海贝和铜贝。接着教师继续设问:“这些海贝产自中国南海海域和印度洋,它们是怎样来到三星堆祭祀坑的呢?”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建议教师把那个时候三星堆先民们的对外通商之路与丝绸之路加以区别比较,探究三星堆较为发达的商业交通。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三星堆的金杖和青铜树之谜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金杖和青铜树的图片。

图片1:三星堆金杖

出自一号坑,它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金杖的一端,刻有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面带微笑的人头像。另两种图案相同,上方是两支两头相对的鸟,下方是两条两背相对的鱼。它们的颈部,都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

图片二:三星堆青铜树

通高3.95米,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它巍然耸立在三星堆博物馆,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分三层向外伸展的树枝,几个人也无法合抱。神树由底座、树以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隆形,下为圆型底圈,三面呈弧边三角形镂空,上有几组对称的日晕纹。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向上,一果枝下垂。向上果枝的果实上站立一鸟,全树共有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龙,龙身像绳子,又像是辫子,应是表现的“交龙”。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神树造型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比较适宜,对称中有变化,对比中求统一。造型艺术的美,通过古代师匠炉火纯青的技艺,被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案例二 在介绍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时,可以假设三星堆先民祭祀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国都,一场重大的国事活动即宗教祭祀活动即将举行。高高的祭台上摆放着一座神坛。它,是古蜀先民和古蜀国的精神象征。祭台四周,黑沉沉一片的祭拜人群或站或跪,他们代表着各自的部族和四方的人民,归属和聚集在这祖国的中心圣庭。四野一片宁静,气氛庄严肃穆,空气也似乎凝固了……突然,一声苍老的呼唤,打破了天际的沉寂,大巫师挥动法器,宣布祭祀大典开始。于是乎,烈火冲天、烟尘四起、万众长啸、动地撼天,一曲原始宗教的交响乐章,顿时响彻天地。奇妙的旋律与怪异的节奏,表达着一种心声:上苍的诸神啊,请接受这虔诚的奉献,请赐福给您的子民……当此时,电闪雷鸣、天崩地裂、人神共舞、天地浑成;当此时,九天八极、灵彻三界、心灵与神灵交汇融合在一起……四、问题解答

(1)结合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推想一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杖和考古发现的杖,有无必然联系?

解题关键:《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浙江良渚文化中出现过玉杖。

思路引领:观察比较。

答案提示:有联系。无论是古代神话的杖还是考古发现的杖都说明,早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杖,它是一种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本课测评

1.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哪些与宗教信仰和神权有关?

解题关键:了解三星堆出土了哪些著名的文物。

思路引领: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一般活动都与宗教信仰和神权有关。

答案提示:青铜神像群、金杖、青铜树、两座祭祀坑等。

2.从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中,找一找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痕迹,说说你的想法。

解题关键: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

思路引领:出土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交流的情况。

答案提示:三星堆海贝的出现,说明古代三星堆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痕迹。古代四川最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当时夏商王朝控制的中原地区;其次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也许他们还和四川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和西藏地区交往,然后通过云南大理等地到缅甸的沿海,间接和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这样中国南部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海贝就传到三星堆了。

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古蜀王国;古蜀名王及其事迹

古蜀王国;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联系

弄清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探究古蜀文明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亡的演变过程

将零星史料梳理归纳;探究问题

古蜀文明的神秘与博大,源远流长

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

三星堆考古资料与古史史料相吻合的研究

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理解“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概念

分析图片、史料,并结合某些出土文物相互比较,情境再现

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对中华文明的缔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广汉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文明之源与黄河文明共生互动,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三星堆遗址

反映的古蜀社会

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的状况

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从广汉三星堆到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结果都雄辩地证明:在秦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这里拥有着高度发达的不同于黄河流域诸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应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起来,不辱传承巴蜀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

金沙遗址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关系;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古大发现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难点

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围绕三星堆文化展开,主题在于使学生对古蜀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这一子目中,介绍了传说中的古蜀王国,以及古蜀名王的事迹。在第二个子目“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阐述了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关系;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三星堆文明,证实了古蜀文明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中华文明的源流是多元的。又在第三个子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中,明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拥有着发达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这一子目介绍了考古的最新成果“金沙遗址”,大大丰富了对古蜀文明的研究。将这四个子目的内容概括,就是这样一条线索:从古史记载,传说中的古蜀王国;到三星堆遗址,证实了的古蜀文明;再到金沙遗址,丰富了古蜀历史。

本课历史概念较多;时间跨度较大,除了重点教学内容较多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历史知识需要梳理、记忆;建议教师用传说、历史材料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说明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材引言部分文字用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段神秘的古史;一座古老的遗迹把古蜀文明渲染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教师应充分利用引言中的诗句和成语“杜鹃啼血”的典故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

这一子目内容实际上是有关四川地区古史传说和记载。教师说明教材没有用古史传说和记载作为本目标题的原因:一是因为各种古史传说太零星、杂乱;二是《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是有关四川上古历史记载中最重要的古书,以此为本目的标题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两本古史。教材首先通过古史记载介绍了古蜀王国以及古蜀名王(蚕丛、柏灌、鱼凫、开明和杜宇)的丰功伟绩。随后通过传说和甲骨文叙述了古蜀地区和中原的联系和交往。教师讲清两点:

(1)古蜀名王及其事迹。(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

建议教师除了用教材引言内容、资料回放和正文有关古蜀帝王的材料,还应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对四川上古历史有个系统认识。

据史籍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古蜀第一代王是教会蜀人“种桑养蚕”的蚕丛。“蜀”字在甲骨文中为象形字,俨然如一只身体卷曲长着大眼睛的蚕,很可能与蚕丛有关。第二代王名叫柏灌,传说柏灌是一种鸟。第三代蜀王名叫鱼凫,是一种水鸟,也就是鱼鹰,以善捕鱼而被家养。鱼凫教给人民打鱼、狩猎。第四代王杜宇,人称望帝。杜宇就是杜鹃鸟,这又是一支以鸟为族名的部族。关于杜宇有一个悲壮的故事,传说杜宇“教民务农”受到人民爱戴,而拥立为王。后来蜀国发生水灾,杜宇难以治理,则由开明治理水患。开明因功绩卓著,取代了杜宇,自立为王,称为丛帝。杜宇失国后,怀念故国,化为杜鹃鸟,悲切呼唤,啼泪成血,成语“杜鹃啼血”便源于此。当地人民为纪念杜宇发展农业和开明治理水患的功绩,立祠供奉,四川的望丛祠就是蜀人纪念望帝杜宇和丛帝开明而建的。

(2)古蜀王国的生产、生活情况

人们风行“头上梳髻,衣开左襟”;从事养蚕、打鱼、狩猎、务农等生产活动。

(3)古蜀王国和中原的联系

据传说黄帝之妻嫘祖原先就是古蜀之人,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其后代就是古蜀国王。这一传说就把四川古史和中原古史密切的联系起来了。蜀这一名称曾先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中有“蜀受年”,“蜀不受其年”。当周人克商时,蜀人曾经前往相助等记载。说明了从黄帝、嫘祖、昌意时期,古蜀地区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到夏商周时期,古蜀与中原的关系更密切了。

第二目“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

这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材重点阐释了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关系;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源流的关系。即三星堆文化的发现证实了古蜀文明古国的存在;三星堆文化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中华文明的源流是多元的。建议教师讲清两点:

(1)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在于证实了古蜀文明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流。三星堆文化的发现使虚幻传说中的古蜀文明得到了证实。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文明之源与黄河文明共生互动。在中原的商代时期,三星堆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即早期蜀国,这是三星堆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是2000多年的古蜀国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时期,代表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最高成就。破译三星堆文明,不仅可以解开蜀王国千古之谜,而且还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2)三星堆考古发现与一些零星古史相吻合:第一,古书记载,蚕丛“其目纵”与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相符;第二,古史记载,古蜀民族“椎髻左衽”,这也与大量的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相符;第三,古史记载的古蜀国王蚕丛、柏灌、鱼凫和杜宇都和虫、鱼、鸟等动物有关。而在三星堆遗址中,确也出土了若干鸟、鱼造型的器物。特别是鸟,似乎与古蜀文化鸟崇拜有关;第四,古史记载,“蚕丛、鱼凫皆都于瞿上一地”,而“瞿上”,就是广汉的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与古史记载古蜀都城都在成都平原附近相吻合。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史料及某些三星堆出土文物图片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情境再现。帮助学生理解三星堆考古发现证实了一些零星古史记载的可靠性,本节可参照的图片有三星堆出土的盘髻青铜人像、三星堆出土的脑后高髻的青铜像。还可参照前两课教材有关的图片。

第三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

本目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应讲清三点:

(1)三星堆遗址是早期蜀国的都城,是当时四川地区政治中心。

从古城遗址布局及建筑工艺看,古蜀都城已具有相当规模。3000多年前如此规模宏大的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少见的。三星堆有两个祭祀坑,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具绝大部分只能作为祭祀器具,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里经常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它是当时四川地区政治中心,是早期蜀国都城,与古史传说“蚕丛、鱼凫皆都于瞿上一地”“蚕丛至鱼凫皆治同一城”相吻合。

(2)三星堆先民的衣食住行已达到相当水平。

从考古遗存看,古蜀先民穿着左衽的细苎麻布衣或丝衣,有的衣服上还绣有龙、云、人面、回字的图案,衣服袖口窄小,其背面比正面长,像长着“尾巴”;他们梳着高高的锥型发髻,贵族还戴着莲花高冠。充满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异域色彩。建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图片,获取信息。

(3)早期蜀国文明程度很高。

从出土精美的器物和房屋布置说明当时已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从而让学生认识古蜀文明程度很高。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将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与历史材料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蜀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古蜀文明的特点,全面认识古蜀社会。

第四目“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

教材首先介绍了1995年在成都附近发掘出一系列古城遗址,包括都江堰的芒城、新津宝墩古城等。21世纪初在成都又发现了金沙遗址。本子目主要突出了金沙遗址。

(1)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古大发现。

在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金器、玉器、象牙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象牙,总量以吨计,在全国堪称第一。这些器物,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往往代表尊贵而神圣的权力,它们的发现很可能填补有确切文字记载之前的古蜀国的空白。而在遗址中已出土的金面具、金冠带、蛙形金箔、太阳神鸟金箔等器物则显示了古蜀文明的璀璨,堪称同时期金器加工工艺的经典。在临时存放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制作精美的玉璋、玉圭、玉凹刃凿形器等,这些玉器表面色泽艳丽,多种颜色极富层次变化,打磨得细腻规整,异常光洁,可见当时古蜀人对玉器的制作技术、工艺流程和制作工具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2)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化古蜀文明的延续。金沙遗址是古蜀国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表现出明显的古蜀文化特征。该遗址主体遗物的年代约相当于商末至西周,晚于三星堆祭祀坑,其遗物的总体风格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礼器颇为一致,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据初步推测,该遗址的形成与三星堆古蜀国内部政权更替所导致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有关,这里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衰亡之后的古蜀新都。和史书上所记杜宇建立古蜀新都刚好同时。

从广汉三星堆到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结果都雄辩地证明:在秦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这里早已进入了文明时代,并拥有着高度发达的不同于黄河流域诸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就是后来失落于历史中的古蜀文明。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

(1)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教师的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2)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一目时,以本目正文、引言和等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问题一,哪两本古书主要记载了四川上古历史?问题二,传说和记载中提到的五位古蜀名王有哪些事迹?问题三,古蜀王国和中原联系的传说和文字记载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对传说史料的分析,来说明四川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息、繁衍形成的古蜀王国,以及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情况。教师还要特别说明本目引用的历史材料,既记载了古蜀名王对古蜀文明的贡献,也反映了当时生活、文化发展状况。

(3)正确地理解“古蜀王国”“古蜀文明”的概念;弄清“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源流”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古蜀王国”和“古蜀文明”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古蜀王国”强调的是地理、政治概念,是指在四川区域的古老政权。“古蜀文明”就是古蜀地区的人们在“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讲清了概念后,教师再论证“古蜀文明”存在证实了“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古蜀地区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光辉耀眼的“青铜文明”。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对中华文明的缔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4)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一目时,通过加强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结合教材内容,综合说明古蜀社会的状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5)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具有品种繁多、价值连城、工艺高超等特点。在处理金沙遗址这一问题时,教师除应注意讲清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三星堆遗址至金沙遗址是古蜀文明的延续,反映了中原夏至商末西周时期古蜀王国政治中心由广汉三星堆转移到成都,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蜀文明”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教师还要将本目和第三目所学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广汉三星堆是早期蜀王国都城的遗址,而成都金沙遗址就是继三星堆衰亡后的古蜀王国的新都。使学生对古蜀王国的发展、兴衰的演变过程有一全面了解。

(6)本课内容涉及古诗、史料、图片较多,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巧妙的引用。如导入新课时,就可引用李白的诗《蜀道难》。在教师讲古蜀王杜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引言中提到的望丛祠;杜甫的“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的诗句。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观看图片《四川民间收藏的杜宇神像》。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完整地了解杜宇的事迹,更好的了解古蜀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状况。巧妙的应用史料和图片,能培养学生归纳运用各种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第一目“古蜀名王”的内容时,用实物投影,或电脑打出教材引言和中的两句诗: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

(2)“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杜甫)

教师提问导入:以上两句诗提到哪几个古蜀名王?他们的名字都和哪些动物有关?为什么?

案例二 在介绍第一目内容里古蜀与中原的联系时,教师可以这样过渡:

大诗人李白的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出了“蜀地”的独立与孤傲。而事实上古蜀和中原的关系并非因“蜀道难”而隔绝,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放蜀”“至蜀”“征蜀”“克蜀”“代蜀”的记载,就证明了古蜀和中原的联系。

案例三 在介绍三星堆文化和古蜀先民的社会生活时,用实物投影,或电脑、幻灯介绍书中的两幅图片。

图片1 三星堆出土的盘髻青铜人像

头戴绳索状帽圈或是将发辫挽于头顶上,耳朵圆孔。

图片2 三星堆出土的脑后高髻的青铜像

这是一尊青铜跪坐人像,头发从前往后梳,再向前卷,眼珠外凸,上身穿交领长袖短衣,腰部系带,手腕带镯,足上套袜。

以上两幅图片与《蜀王本纪》形容古蜀民族“椎髻左衽”相吻合,表明三星堆考古发现和零星古史相印证。青铜人像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梁、阔扁嘴;服装饰物上,饰有夔纹,更显装束之华美。铜塑人像发型讲究,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蜀人已是一个爱美的、文明富饶之民族的实例(铜像耳垂有孔,是佩戴耳环之用)。以上种种特征,表明古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很高的文明。

那么有些“纵目”面具是古蜀国人为崇拜蚕丛而作,还是当时人就是这种模样?

案例四 在课文学完后,教师进行总结时,先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传说中的古蜀王国和发现了的古蜀王国。总结可以如下。

传说中的古蜀国: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古蜀历史、文化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正如大诗人李白在诗中所感叹的那样:“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古蜀国在传说中显得扑朔迷离,虚无缥缈;古蜀历史如烟尘逝散,杳不可知。

发现了的古蜀王国: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弄清了三星堆文明的起源,而且基本梳理清楚了它的发展脉络和走向。古蜀文明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都在考古学家们的辛勤努力下被──重建起来。这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到悠悠远逝的古蜀先民的岁月时空,感知到五千年来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蜀文明的独特品味与恒久魅力。

案例五 在结尾时,教师应留有余地,为“第4课三星堆之谜”埋下伏笔。

结束语:学完本课,我们为这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古蜀历史文化所折服之余,细细嚼来,三星堆无疑悬念多多,神秘是它的主题。不知何由它带着奇异的文明光环悄然逝去?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四、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古蜀文明和古蜀王国有哪些文字记载和传说?

解题关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

思路引领:古蜀名王事迹的记载和传说。古蜀王国和中原的联系的传说和文字记载。

答案提示:主要记载的古书是《古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据史籍记载,古蜀王国的人们风行“椎髻左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古蜀几代名王都曾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事,蚕丛教会人民养蚕;鱼凫教给人们打渔狩猎;杜宇“教民务农”,开牧场,建园苑;开明“始立庙宇,以酒为醴”。还据传说黄帝之妻嫘祖原先就是古蜀之人,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其后代就是古蜀国王;在甲骨文中有“蜀受年”“蜀不受其年”,当周人克商时,蜀人曾经前往相助等记载,说明蜀地和中原的交往。

2.三星堆考古资料和古蜀传说史料怎样相互印证的?

解题关键:从三星堆出土的器物和古城遗址上找出与古蜀传说史料的联系。

思路引领:三星堆考古发现与一些零星古史记载相吻合。

答案提示:三星堆考古发现与一些零星古史相吻合:古书记载,蚕丛“其目纵”与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相符;古史记载,古蜀民族“椎髻左衽”,这也与大量的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相符;古史记载的古蜀国王蚕丛、柏灌、鱼凫和杜宇都和虫、鱼、鸟等动物有关。而在三星堆遗址中,确也出土了若干鸟、鱼造型的器物。特别是鸟,似乎与古蜀文化鸟崇拜有关;古史记载,“蚕丛、鱼凫皆都于瞿上一地”而“瞿上”,就是广汉的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与古史记载古蜀都城在成都平原附近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