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5、列举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

方法:

在复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串联记忆、因果记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特点。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重点本单元基础知识

难点

理清本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知识主线,学会引导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正确评价曹操等人,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明确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师:复习导入。

生:整体把握

自主探究

基础自查

一、三国鼎立(完成知识结构)

1.主要战役表格

主要战役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和

影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表格

主要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经济发展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完成重点知识的准确回答):

1、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西晋统一全国是在哪年?

2、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耗竭了西晋国力的事件是什么?它是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3、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开始于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影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在何时?

4、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有何影响?

三、北方民族的融合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何时统一北方?

2、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如何?简述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四、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以及价值

数学

南朝

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领先世界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地理

北魏

郦道元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写出的字,或…或…《兰亭序》

有“…”王羲之被……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石窟艺术

北朝山西大同的河南洛阳的

生:自主温故,独立完成,竞争合作,

师:巡回各组间,个别辅导,提供答案。

生:依据答案自我评价制定评价标准,查漏补缺,完善自我,评优树先

师:提示易错点生:合作温故

师:抽查复习情况根据组长的反馈提出新问题引导生回顾重点,采用抢答法、男女生竞争法、小组对抗法等多样形式激励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强化记忆、理解记忆、合作记忆的目的。

师:解答生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剖析重难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

2.江南经济开发的条件、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学探)

3.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从背景、意义方面)

背景:在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大背景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意义: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评价: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作了总结。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其手段强调同化,但由于改革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客观历史趋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四次短暂的统一,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及影响。

生: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知识重点,加深记忆。师:重点讲解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提供参考答案。

拓展延伸

考点透视

本单元的命题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经济的开发。中考在本单元出现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海峡两岸交往的深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将成为命题的热点。

师: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相互渗透

反思完善

知识简单化、明了化(学生:参考老师平时上课时的板书提纲分组完成,绘制单元知识结构。要求精炼课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小组展示

师:比较选出有代表性的在班内展览或者在黑板上板书最好的一幅作品。)

达标测评

中考演练--------直击中考,冲刺中考

1.(2008年,长沙)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B.蜀C.吴D.西晋

2.(2008年,泰州)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3.(2009年,临沂模拟)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4.(2008年,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建立统一国家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D.促进民族融合

5.(2008年,临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右图)

材料二:在战国时代我国已普遍使用印章(用木、石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图像章)。……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她便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书法的引入。……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的应用。……她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说明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合了中国哪几种传统艺术形式?

(2)上述传统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都有着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请你选择其中两种艺术形式,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各说出两位我国古代艺术名家。

(3)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请从展示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角度,为本届奥运会期间的文艺表演或宣传设计两项活动。

参考答案:

1B2A3A4D

5.解析:本题结合社会热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回答该问题的关键是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仔细观察、判断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答案:(1)书法,印章(雕刻、雕塑),舞蹈,绘画。

(2)书法:王羲之。绘画:顾恺之,

(3)舞蹈,诗词朗诵,书画展,雕塑展,印章展等

实战演练(略)--------检测巩固,闯关训练。单元讲义1、师针对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答,提供参考答案

2、师传授做题方法

重点讲解材料题的做法:

①先浏览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
②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引文出处等);
③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
④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还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概括材料观点;引用教材观点和材料回答;引导生得出正确答案。教后反思

延伸阅读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上述诗句都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有关,你知道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吗?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 官渡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材料一的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曹操率先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役?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3)说说这次战役中曹操胜利的原因。
答案:(1)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2)官渡之战。曹军以少胜多。
(3)客观方面:①袁绍骄傲轻敌;②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②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③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要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板块二 赤壁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请回答:
(1)材料中“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
(2)材料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说说与此次战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3)请列出这次战役中弱方取胜的原因。从中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魏 蜀 吴
(2)战役:赤壁之战。成语或典故: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
(3)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任选两点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过渡语: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结合本目知识,制作表格,归纳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4)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1)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

(2)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如图所示:
(4)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吴: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
4.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丕D.曹操
5.三国时期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教材图
片分析1.官渡之战形势图: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识读图片时,要注意把握示意图中的官渡、乌巢等地点,以加深对战役进程的了解。
2.《三顾茅庐》: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曾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住所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见了刘备,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许,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3.三国鼎立形势图:识读地图时,找出魏、蜀、吴三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中找出三国的都城所在地以及官渡、赤壁、夷洲的具体位置。
史料积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教学反思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在这个朝代歌中,魏、蜀、吴三国是如何灭亡的?西晋是“二晋”之一,它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7课吧!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请观看视频《西晋的统一》。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都曾希望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晋政权。但西晋的统一极为短暂,为什么说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对西晋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来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 西晋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tà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请回答:
(1)材料说明当时西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2)简要说说西晋的建立和短暂统一的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灭亡;从客观上看,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过渡语: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板块二 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混战在哪里展开?
(2)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3)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4)西晋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
答案:(1)晋惠帝。洛阳一带。
(2)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②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
(3)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下去。
(4)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耗竭了西晋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过渡语:西晋建立后,统治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请回答:
(1)材料表现了哪种民族交流方式?通过民族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什么?
(2)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内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哪里?
(3)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迁徙杂居。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
(2)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业民族在经济上历来有互补的需求,是民族交融趋势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交融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民族交融。
结束语: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交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C )
A.魏、蜀、吴B.魏、吴、蜀C.蜀、魏、吴D.蜀、吴、魏
2.西晋第一个皇帝是( D )
A.司马懿B.司马师C.司马昭D.司马炎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
A.西晋B.东汉C.西汉D.曹魏
4.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故事有关,“乱七”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C )
A.东汉B.西汉C.西晋D.秦朝
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 A )
A.匈奴、羯、氐、羌、鲜卑B.匈奴、蒙古、氐、羌、鲜卑
C.匈奴、羯、氐、羌、蒙古D.匈奴、羯、氐、满、鲜卑
教材图
片分析1.西晋持刀陶俑:此俑高20厘米,195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出土。这是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西晋时期继续保持着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门阀大族拥有大量部曲,即“家兵”。
2.敕勒川狩猎图:此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墓壁画摹本。该壁画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有崇山、平川、草原、河流和树丛,还有各种动物,如鹿、虎、猴,它们在树丛中和草地上奔跑跳跃。河中有很多鱼,猎人们紧衣装束,骑马在山林平川上射猎。
3.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此图反映了西晋时我国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内迁的分布情况。依照图例在图中将内迁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标注出来,加深印象。同时,观察一下内迁少数民族的大致分布区域。
史料积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川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川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1课时


新授课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3.鲜卑的兴起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

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①语言:说汉话。②姓氏:改汉姓。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兄弟民族吗?虽然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消亡,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日益强大起来,并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

●讲授新课

投影:幻灯片“历史连接”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北朝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

师:在古代中国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同学们知道是什么特点吗?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可以回答。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师: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开始了。在这些南迁的流动大军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异族的身影,他们就是历史上被称为“五胡”的古老民族。同学们看一看都有有哪些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

投影:幻灯片“历史告诉我们”:自东晋灭亡经来,南北朝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的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的改革相当成功,北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国际交往频繁,一派东方大国强国的风貌。

3.鲜卑的兴起(板书)(投影:寻源)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投影:你知道吗?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投影:鲜卑的兴起“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强盛,公元258年,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鲜卑部落都来归服。这样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的部落联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政权,代政权存在了六十多年,后被氐族首领建立的“前秦”所灭。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也瓦解了。公元386年,前秦政权灭亡,逃亡在外的拓跋圭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不久定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改称魏王,建魏国,史称“北魏。”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板书)

师: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386-534)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成为塞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圭即皇帝位,这就是北魏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板书)。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后来发展成南北朝时期代表我国北方的一个封建王朝。

请问:

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③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板书)

(一).背景(板书)

(投影《北魏的疆域》)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黄河的关系)

投影:“拓跋宏”简介。同学们想一想: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怎样一种统治局面?(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该怎么办呢?(转移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迁都)(板书:迁都)

展示材料:投影①想一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③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2.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板书)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摆脱统治危机,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板书)

投影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板书)

投影“元”姓来源,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投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举例:(让学生以“猜一猜”的形式填空完成鲜卑姓与汉姓的改变实例)

拓跋元贺赖贺后穆陵穆

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孝文帝还从哪些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投影“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师: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所谓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改革的作用(板书)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3.北朝的分裂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学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颤渊之盟,岳飞抗金。宋金对峙

2、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的民族观,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金灭北宋和西夏的进步性,和岳飞抗金斗争的正义性。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众多民族政权错综复杂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新课预习

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世纪初,契丹杰出的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都城在。他就是。w后来辽太宗时,占领了。从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2、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网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建立政权,取代后周定都史称。他就是。

3、世纪前期,族首领称帝,都城在兴庆,史称。w

4、世纪初期,女真族杰出首领,起兵抗辽,接着在称帝,国号,他就是。

5、金先灭了,又于1127年灭了。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史称。

6、南宋抗金名将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又在大败金军。和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向金求和,还以罪杀害了岳飞。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至一线划定界限。金迁都到,改叫。对峙局面形成。

7、金先后灭了、两个政权.

二、探索提高

1、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为什么?

2、你对北宋和辽、西夏的和与战,有何看法?怎样澶渊之盟评价?

2、岳飞死在大理寺监狱的消息传出后,有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尸体背出监狱,葬在杭州西湖边的山上。而当时正值临近春节,老百姓不约而同的将祭祀天和祖宗的供品用来祭祀他们敬重的岳元帅。一千多年来,岳王墓前的香火不断,时时有人来拜慰长眠于地下的英灵。而在岳王墓前的这对跪像,已经换了多次,原因是人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断拿砖头瓦块砸它,以表达人们对它的愤恨,这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请回答:

(1)岳飞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2)“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佞臣”是指谁?

三、自我测试:

1.在宋辽澶渊之战中,力主坚决抵抗的是()

A.宋真宗B.王安石C.石守信D.寇准

2.辽和北宋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长期遭受外族的民族压迫B.被农民起义推翻C.外戚、宦官专权D.政治腐败

3.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应指()

A.李林甫B.秦桧C.杨国忠D.魏忠贤

4.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5、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A.契丹族B.女真族C.回纥D.党项族

6.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的主要政策是()A.进攻B.和亲C.防御D.投降

7.下列政权没有出现并立现象的是()A.西夏与北宋B.辽与北宋C.金与北宋D.辽与南宋

8.岳飞抗金的故事发生在()

A.北宋时期B.北宋与西夏并立时期C.北宋与辽并立时期D.南宋与金对峙时期

9.岳飞赢得广大人民尊敬,主要是因为()A.岳飞作战英勇,收复失地

B.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C.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D.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10.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宋神宗时,辽军攻宋,打到澶州城下B.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C.澶渊之盟规定宋朝给辽岁币D.澶渊之盟签订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11.下列关于西夏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夏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B.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都城在兴庆C.西夏与北宋从来未发生过战争D.因为西夏在古代夏朝以西,故称西夏

12.小结:读下图,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民族

建国时间

杰出首领

都城

重大事件

北宋

西夏

南宋

四、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