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学案。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学案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课标分解
“举例”两字表明这一节内容必须落实在实际例子上分析,因此这一节内容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特点”记忆要求比较高;“说明”两字暗含“综合分析”,因此这一节内容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对比分析、运用要求也比较高。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
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上有重要意义。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生产活动的纽带,是形成社会分工的根本保证。
因此教材在讲授第三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第四章《工业地域类型形成和发展》后,安排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阐述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其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是难点,需要根据实际,兼顾客、货的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此外,由于受制于教材篇幅,对基础知识处理非常精炼,对案例处理也点到为止。尤其,“交通运输布局都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是精练,因此要想学生对交通布局具有深刻影响,还要通过一些案例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理解。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1.交通运输的方式
2.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3.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4.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四)教学重点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分析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具体的案例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收集的资料翔实和具体,信息量需求较大,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四、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课件展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其中“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课时,“交通运输布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学习主题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目的
教材
处理
导入新课
所谓“衣食住行”,行是我们生产生活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简单说“行”指的是交通运输业,密切地联系了农业、工业两大生产生活部门,是经济的“先行官”。
让学生明确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承上启下(上:农业和工业;下:交通运输业)
提问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见过哪些交通工具?
以上的交通工具分别对应哪些交通运输方式?
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管道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对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认识
区别“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两个概念
拓展
除了以上的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以外,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运输“信息”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
邮电业
通信业
补充“邮电业”和“通信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概括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各异。请同学们阅读P78表5.1,学习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然后根据客、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各异。在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时,应该注意从哪些方面分析?
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
数量、速度、价钱
学生经过比较、读图、查图,增强直观性和比较、综合能力
小结
根据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有运价、运量、运速
概括
运输方式
运价
运速
运量
空运
高
快
最小
陆运
中
中
铁路大,公路小
水运
低
慢
最大
运用图表比较法,突破难点
提高
根据实例,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从乌鲁木齐到广州开会,当日下午到达
2.从大连运300万吨钢铁到上海,不急用
3.美国运坦克到伊拉克,马上参加打仗
4.从化运8吨活鱼到广州
5.大连运60万吨天然气到上海
6.从北京运50吨急救药品到香港
7.从云南运50万吨木材到广州
1.航空运输
2.水路运输
3.航空运输
4.公路运输
5.管道运输+铁路运输
6.航空运输
7.铁路运输
联系身边实例理解,化解重点难点
小结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说“多、快、好、省”。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
互动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客运货运一直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B.货运一直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路为主
C.货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路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D.货运一直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客运一直以水路和公路为主
“西气东输”工程采取的管道运输方式,其特点是
A.运距和线路分离
B.液体不外流,气体不挥发
C.消耗小、灵活性强
D.投资大,连续性差
C.货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路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B.液体不外流,气体不挥发
通过练习,学以致用,加深对本节难点的理解
拓展教材
活动
梳理知识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运输要求)
2.货运
(1)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航空运输)
(2)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活(短程运输选择公路运输,远程运输选择铁路运输)
(3)大宗笨重货物,远程运输(水路运输或铁路运输)
[OK语录网 968ok.cOm]
小结评价
通过练习,做这类题目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被运物的特点
2.运输要求:多快好省
3.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习方法
补充做题方法技巧
过渡转折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互相组合,形成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点:港口、车站、航空港
线:铁路线、公路线、航道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方式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综合运输网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并逐渐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学生自由讲述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的理解
总结
我们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教育
学习主题二:交通运输布局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目的
教材
处理
情景创设
利用图片展示古代的重要交通线和交通工具,讲述著名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铁路”,以及从“畜力-船-汽车-飞机-管道”交通工具变化,充分呈现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变化,提炼出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
通过古今交通运输线的发展变化,掌握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并且调动学生积极性
收集资料,创设情景,吸引学生
承转过渡
从古到今,这些交通线的出现是偶然的?线路的位置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线路的形成的因素是否在变化?
学生充分讨论,表达自己观点
通过历史发展获取感性认识
小结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大致分为: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转折
模拟练习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选择青藏铁路的设计路线进行学习。
注重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延伸
课件展示
进藏铁路的四种方案:1青藏铁路2甘藏铁路3川藏铁路4滇藏铁路:结合自然条件分析,你认为哪种方案最佳?哪种方案最差?
1方案最佳,线路最短,地形较平坦,西宁到格尔木段已建成,工期较短。
4方案最差,线路较长,地形落差大,要经过陡峭的横断山脉和很多大江大河,沿线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难度大,铁路建成后,养护困难。
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高
虽然大家确定了1方案比较好,那么青藏铁路在建设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海拔高,多年冻土。
要点:自然条件的限制性、技术因素对自然改造
承上启下
过渡
课件展示
在古代,自然因素似乎很难克服,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克服自然因素的能力迅速加强,那么修建青藏铁路困难重重,为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呢?为了大家更清楚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一条大家很熟悉的铁路:京广铁路
互动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京广铁路,对比青藏铁路,包括起止点,修建的历史背景,对区域发展作用等方面思考
讨论,阐述
联系身边地理,化解重点难点
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
小结
青藏铁路修建的意义在于政治因素、国防需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是社会经济因素;而京广铁路侧重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这也是社会经济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概括
1.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包括哪些?
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完善国家铁路网的需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需要、资源、客货流的运输情况等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
2.自然因素包括哪些?
地貌类型、水文条件、气候条件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
3.技术因素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反思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反思1.总体教学效果自评
本节教学内容是交通运输的重要也是基础内容,课前学生认真预习,课堂上基本上能达到教学设计意图,达到教学目标,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完成各学习学任务是比较顺利。学生能够说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运用这些特点选择相应的运输方式。能够案例分析出南昆铁路的意义。
2.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与重心
本节课先以比较的方法识记知识点,让学生熟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然后再以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线和点(南昆铁路、航空港)修建的意义和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读图分析技能的培养,进而形成知识、技能、情感的良性循环。学生活动方式主要有:资料搜集、集体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较好。
3.存在问题或有待改进的地方
对于这一节课,觉得应该再举一些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线(比如:公路线)和交通运输点(比如:港口、航空港等)的修建条件和意义,使学生更能全面的了解到交通运输网的修建意义;课堂可以留多点时间给学生去分析和了解,少讲多练,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效率;如果我能举出身边的地理实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搜集更多关于本地的相关资料、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一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
课标细化
1.知道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2.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
3.说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是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交通运输这一内容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对身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点拨;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教师还通过教材和相关补充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文信息,深挖有用信息,建构起解决相似问题的思维模式;并穿插练习进行巩固,讲练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实效。
三、教材分析
人类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就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南昆铁路建设为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材料偏少,且缺乏分析方法的指导和具体的实例印证,要想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靠单纯的教材讲解有些枯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区位因素分析进行深化,对南昆铁路建设前后的基本情况以小组讨论、读图活动等形式进行补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展示课程标准并细化课标,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1.说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以南昆铁路为例,说明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区位因素
3.解释南昆铁路的建设意义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电视里唐僧师徒四人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在拍摄过程中师徒四人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也随之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教师设问]图片中显示交通工具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设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何优缺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表5.1,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完成自主预习中的表格归纳
方式优点缺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教师引导]我们在选择何种交通运输方式时,不仅要考虑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考虑货物运输的距离、运量和运费,最终采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实例运用]让学生结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最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货物种类起点至终点公路铁路航空河运海运管道2箱急救药品上海西藏3吨活虾常阴沙农场市区1万吨海盐天津上海10万m天然气新疆张家港2500吨煤炭安徽上海5000吨工业品上海重庆[学生活动]结合课本思考,得出答案:
分别是:空运、公路、海运、管道、铁路、河运
[规律点拨]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运费、运速、运量、灵活性等。
[习题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铁路)、点(车站)交织形成交通运输网。特别是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布局,会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接下来我们就以被称为风景最美、最险峻的西南铁路大动脉南昆铁路为例,分析影响建设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南昆铁路修建的区位条件分析
[材料分析]材料一: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所经地区地质极为复杂,地形极其险峻。沿线溶岩、断层、坍塌、滑坡、泥石流、膨胀土、强地震区遍布。
材料三: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贵州省西南部的煤炭储量巨大,有江南煤海之称。云南省磷矿石的储量达200亿吨,居全国第一。
材料四:南昆铁路于1990年立项,工程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工期7年。沿线大都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南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如何?根据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条件,推测西南地区的气候类型。
2.西南地区有哪些矿产资源?贵州省要出口1万吨煤炭到印尼,应该选择何种交通运输方式?距离最近的港口是?
3.试从自然、经济社会方面分析导致西南地区交通不便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1.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
2.贵州的煤炭、广西的铝矿等矿产资源;喀斯特地貌等旅游资源;森林和水能资源
3.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质:地质灾害多发区;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易塌陷、渗漏;
②气候条件:夏季暴雨集中,洪涝、泥石流灾害频发。
③河流:多河流峡谷,架桥投资大。
经济因素: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技术因素:技术难度大
[规律点拨]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技术条件(克服自然障碍,支撑性因素)
自然因素(影响选线,限制性因素)
[习题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
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
[材料分析]
材料五:南昆铁路被称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大西南地区借道南昆铁路出海,陆路缩短360公里以上,因而成为川、滇、黔出海的最佳选择。把西南内陆与华南沿海口岸紧密的连成一体,形成新的经济优势和开放格局。
材料六:南昆铁路的胜利建成,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艰难山区修筑铁路和建设桥隧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而且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扶贫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造福西南各族人民,增进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角度意义经济对外联系铁路网分布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就业机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战略国防建设[规律点拨]交通线路的建设的意义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经济意义(交通布局合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就业、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开放程度、国防)
[习题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
[材料分析]
沪昆高速铁路,投资2800亿元,全长2066公里。目前上海前往昆明的火车最快需要37个小时;而上海飞往昆明的航班耗时约4个小时,机票价格为1900元。沪昆高速铁路建成投运后行程缩短为8小时,车票价格为600元左右。
[教师设问]1.分析影响沪昆高铁建设的因素。
2.说明沪昆高铁建设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1.影响沪昆高铁建设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质:途径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形崎岖;
②气候条件:夏季暴雨集中,洪涝、泥石流灾害频发。
③河流:多河流峡谷,架桥投资大。
社会因素
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技术因素
技术难度大
2.说明沪昆高铁建设的意义。
经济:①完善全国铁路网;
②缓解原有铁路运输压力;
③大大缩短运行时间(提高效率)
④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
社会:⑤增加就业机会;
⑥巩固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⑦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环境:⑧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教师设问]3.从沪昆高铁的建设反映交通运费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利用板书进行扼要总结: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性
1.特点比较
2.方式选择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可能性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技术条件(克服自然障碍,支撑性因素)
自然因素(影响选线,限制性因素)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必然性
经济意义(交通布局合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就业、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开放程度、国防)
四、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性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探究沪通铁路的规划和建设情况,分析沪通铁路建设对张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进行有关沪通铁路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撰写。
高二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010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010”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必修二第五章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说出现代化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网及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二.过程和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重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其建设的区位因素
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公路线,铁路线,航空港,港口)布局的区位因素。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像分析法、探究合作法、讨论法.
引入新课:大家每天从家里来到学校,都是采用什么交通运输方式,请说出理由?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思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展示投影:现代化的主要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指导学习:阅读课文中现代化的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教材78页表5.1),说出大屏幕上每句话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展示投影:学生回答具体的交通运输方式
探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
讨论回答:我们可以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运量、运价、速度、连续性、灵活性、适宜运输的货物等方面的差异。
小结:不同的运输方式对上述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抱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展示投影:高速列车巨型油轮集装箱的图片
探究:根据图形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2.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⑴高速化
⑵大型化
⑶专业化
过渡: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人流较大的地区,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相互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教材80页图5.3投影片)。
二、交通运输布局
展示投影:中国的交通运输网
探究:(1)中国东西部交通运输网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大连在中国交通运输网中的重要地位
过渡: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某一区域的某种交通运输线或点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接下来我们以南昆铁路为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案例:南昆铁路
展示投影:南昆铁路的资料,图片
探究: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影响建设的区位因素
1.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全长898.6千米。
2意义:
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3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变小
技术水平——作为保证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过渡:通过对南昆铁路的分析,我们来探讨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讨论: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公路线,铁路线)的区位因素
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选址的原则
自然因素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农田水利的联系
山区尽量沿等高线修筑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
地质避开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如何断层带等
气候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以及冻土积雪等问题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
经济因素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克服自然条件的保证
讨论:分析对比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中港口、汽车站、航空港的选址原则和影响它们发展的区位因素
交通点社会、经济、技术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影响选址要求
港口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完善的配套设施水域条件及陆域条件河港:河宽水深,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海港要求避风,避浪,水深的海湾,陆地地形平坦,与其他干道系统有方便的联系
汽车站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小城市交通干线两侧
航空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地形、气候、地质、水文
地形平坦开阔哦,坡度适当,低云少雾,风速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据城市距离适当等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查阅交通运输网图,分析在现在这个季节从大连去海南坐火车可有哪些线路选择,沿途自然景观会发生什么变化?
(2)查阅资料,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板书: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优秀教案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了交通运输线的发展、改变,会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兴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
2.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运用比较、观察同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分析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的变化,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额观点,培养学生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的责任感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新设计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搜集,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成电子版向其它同学演示,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自贡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影响的调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以及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分析人文地理现象的思想,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3学情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这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的条件。但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是了解了一些比较浅显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不能加以运用,融会贯通。新课程标准提出:基于真实情境,分析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4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小村庄变大都市
石家庄原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200万,属特大城市,而正定县城人口不过几十万的小城。
活动2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读材料回答问题。
例1:浙江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的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教材P82-P83)。
例2:如右图所示,A城市为扬州。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观南北,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市沿和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如:清末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济宁、扬州)
(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以交通干线为主要发展轴伸展。
如: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航道,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沿江分布的特征。湖南的株洲市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沿交通运输网形成大城市带。
随着人口、物资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交通运输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交通运输网的形成。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干线组成的交通网,将各聚落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促使各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如:位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达华盛顿区内大小城市数十个,由主要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部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发展及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3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山区受地形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哪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二)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商业网点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读材料和“自贡市商业中心分布图”,分析总结商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
位于市中心东方广场商业区是自贡最大,人气最旺的商业区。东方广场已汇聚品牌服装、大型餐饮、珠宝、茶楼、娱乐等近400余家零售商家入驻,集休闲、观光、购物、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
川南皮革城是川南地区首席皮革类专业市场,其位于自贡内宜高速和成自泸赤高速大山铺出入口西侧,地处内宜、成渝、成自泸赤高速、成渝城际铁路形成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中心。自驾成都、内江、宜宾、泸州、乐山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对川南四市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迅速积聚人气商气财气。
总结:
零售商业:遵循市场原则,商业网点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沿线。
批发商业:遵循交通原则,商业网点多位于市区边缘的交通干线沿线(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三)交通线的改变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而商业繁荣,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因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公路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小村庄变大都市
石家庄原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200万,属特大城市,而正定县城人口不过几十万的小城。
活动2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读材料回答问题。
例1:浙江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的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教材P82-P83)。
例2:如右图所示,A城市为扬州。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观南北,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市沿和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如:清末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济宁、扬州)
(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以交通干线为主要发展轴伸展。
如: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航道,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沿江分布的特征。湖南的株洲市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沿交通运输网形成大城市带。
随着人口、物资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交通运输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交通运输网的形成。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干线组成的交通网,将各聚落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促使各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如:位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达华盛顿区内大小城市数十个,由主要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部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发展及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3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山区受地形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哪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二)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商业网点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读材料和“自贡市商业中心分布图”,分析总结商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
位于市中心东方广场商业区是自贡最大,人气最旺的商业区。东方广场已汇聚品牌服装、大型餐饮、珠宝、茶楼、娱乐等近400余家零售商家入驻,集休闲、观光、购物、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
川南皮革城是川南地区首席皮革类专业市场,其位于自贡内宜高速和成自泸赤高速大山铺出入口西侧,地处内宜、成渝、成自泸赤高速、成渝城际铁路形成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中心。自驾成都、内江、宜宾、泸州、乐山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对川南四市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迅速积聚人气商气财气。
总结:
零售商业:遵循市场原则,商业网点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沿线。
批发商业:遵循交通原则,商业网点多位于市区边缘的交通干线沿线(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三)交通线的改变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而商业繁荣,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因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公路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