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与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3

化学与生活。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化学与生活,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学习目标]
1.知道食物的酸碱性;
2.知道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3.知道某些常见的药物。
[阅读与思考]
1、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人体体重的______,其主要作用是,,。
2、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不相同,它是指食物的_________或_________,是按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分类的。例如,由C、N、S、P等元素组成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最后氧化成____:C变成________,N变成________,S变成________,P变成________,这些最终产物是_________,使体液呈________。又如某些蔬菜、水果多含K、Na、Ca、Mg等盐类,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_________,使体液呈______。而人体血液的pH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的、和,或补充以及等而加入食品中的或的物质。
4、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期采用的防腐剂主要是_____、___及___等,现在常用的防腐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品中加入营养强化剂是为了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剂就是为增强食品的营养而加入的物质
B.只有不法商贩才使用食品添加剂C.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最安全
D.在限量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E.味精是食品添加剂,而碘盐中的“碘”不是添加剂
2、在一些建筑工地的食堂中,常发生将工业用盐当作食用盐而引起中毒的现象。该盐的化学式为
A.MgCl2B.KClC.NaNO2D.MgSO4
3、下列液体中pH7的是
A.人体血液B.蔗糖溶液C.橙汁D.胃液
4、人体内含有多种元素,其中许多元素都是人体所需的。但有些元素尚未证实其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在食品种如含量稍高引起毒性反应,食品卫生法对它们的最高标准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元素是()
①Na②Mg③As④Cd⑤Ca⑥Zn⑦Hg⑧Pb⑨Cu⑩K中的
A.⑥⑦⑧⑨B.②④⑥⑧C.③④⑦⑧D.②④⑥⑦⑧jab88.COm

相关推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衣食住行、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的演变及其原因;幼童留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及原因,进一步认识社会生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以及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菜篮子工程

和安居工程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幻灯和录像等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来讲解,也可以采取课前收集和采访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活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讲述过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

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最早的变化来自租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复杂怀念,城市近代化设施也发生重大变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从“衣”的方面来说。中国人民最早意识到“断发易服”是在什么时候?中国人民真正开始“断发易服”又是什么时间?留美幼童不仅穿起西装,而且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被尊称为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中国由此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的局面,百姓也开始穿上洋衣洋袜

阅读下列史料,让学生思考“断发易服”这以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途夭折了。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

学生回答后,老师概括指出: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悖的落后社会习俗,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所以剪掉辫子、脱去长袍,这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趋势,无疑是进步的。

提问: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受什么制约?

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饮食习惯具有什么特点?虽然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而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但是在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的有钱人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西方的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也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从“住”的方面来说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有什么特点?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2.近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又倡导妇女“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受到人们的广泛赞美。缠足能够沿习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这样的一种风俗曾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思考妇女缠足的影响。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但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在大城市实施的较好,在农村仍然没有停止。

提问:为什么?农村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统治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近代婚丧习俗制度的演变,由原先看生辰八字、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媒人介绍和“小结”(童养媳)“大结”(正式完婚)等铺张繁琐的婚姻制度演变为婚姻自由、简约文明的制度,社交礼仪和称呼也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此外称呼、历法和节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现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

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给农民分得了土地,给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人民政府还实行了社会福利,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提问: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政策?(统购统销的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问: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吃”的方面来说,最成功之处是什么?(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同时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从“穿”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和琳琅满目。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从“住”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在不断改善。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2.现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大变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建国初期封建婚姻制度普遍存在。青年男女结婚时多沿用旧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婚的前提,门当户对、婚姻论财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结婚的主要形式。为筹办婚事,一些翻身户四处借贷或变卖家产作彩礼,往往待婚事完毕时家底已空,致使家道返贫。早婚情况突出,女子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危害个人健康,降低人口素质,伤及民族元气。1950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娱乐休闲,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利用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最后通过让同学思考以下问题来结束本节课的讲述。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以及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再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人对于寿的理解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寿命能够活到千百年之久,希望自己能够超越生死的控制,达到生命的永恒。而一旦当他们意识到这种超现实的梦想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实现时,他们便只能无奈地投入了宗教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怀抱。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施行各种“祈寿”、“过关”之类的巫术手段借以延长寿命,一方面又表现他们在许多有关寿命、寿诞以及祈寿祝寿之类的问题上,总爱与天上的神仙攀上某些关系。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神仙都是长寿的,那么将神仙拉人自己的祈寿、祝寿活动之中,便能沾上几分神仙身上的“仙气”,分享几分神仙的福分。

中国人在有关寿命的问题上希望与神仙攀上关系的心理,导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神仙祝寿故事,如麻姑祝寿、八仙庆寿,东方朔偷桃等在这些故事中,祝寿的对象是西王母之类的神仙领袖,为其贺寿的,也是麻姑、八仙等等的神仙人物。这些故事中的祝寿场面也往往带有浓厚的神仙色彩,如住的是瑶池仙境,喝的是琼浆玉液,舞的是霓裳羽衣,伴的是青云白鹤……它们为原本普普通通的祝寿礼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将本来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人间生活内容引向了一个充满神奇、美妙意韵的天国世界。

对于中国人这些长寿观念与贺寿心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思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是和这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摇曳多姿的繁复礼俗,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一、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发展趋势、特点、表现及其原因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其他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具体表现
(1)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2)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3)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4.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简要叙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1.物质生活方面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2)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2.社会习俗方面的演变
(1)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2)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4)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一、浅谈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二、简析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特点
1.影响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2)西学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3.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三、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的原因分析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应把握GDP增长的表现、原因与意义;把握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原因、意义;把握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时尚。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经济腾飞

1.从GDP看沧桑巨变

(1)概况:

①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GDP平均年增长。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年均增长率。

②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位。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37万亿美元,超过德国(3.2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位(第一美国:13.98万亿美元;第二日本:5.29万亿美元)。

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含义:城镇化又称,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转向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进程:

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阶段。

③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走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特征:

①进程快,城镇化的道路多样。

②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雏形。

③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社会巨变

1.互联网时代

(1)原因:

①的到来;

②的大力支持;

③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2)概况:上网用户不断增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3)影响:

①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②改变着中国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了人们的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上: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生活时尚的变化:

①穿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讲究,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看时装表演,买时尚服装,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②家居: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并由此引发了“”;追求宽敞舒适的住宅。

③语言:流行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创语、外来语、流行语等生动地体现了的更新。

④饮食:从凭票供应肉、蛋、油到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

⑤出行:从骑自行车出门到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

1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重大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传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

1912年

1912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措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2.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谈谈你的观点。

(1)优势:①资源优势:内容丰富,集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经济优势:用途广泛,费用低廉。③互动优势:高效互动,双向传授。④时效优势:可以更便捷、更主动、更及时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不足:①缺乏严谨性。②缺乏深刻性。③缺乏权威感。

(3)观点一:利大于弊: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便可以遨游天下的机会,青少年不仅可以查阅资料,听老师讲课,还可以进行互动式学习,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搞些小制作,提高能力。

(4)观点二:弊大于利。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青少年自制力差,久而久之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例如长时间上网,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视力及身体的正常发育;不良的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站非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技术实力和休闲娱乐,相反却大大有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十四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请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其主要表现,并谈谈其对我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①相关资料:可以是各类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与当前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着打扮、历史影视、以及爷爷奶奶、父母亲的回忆等等。

②表现: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上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到2004年,我国综合国力已经上升到全球排名的第七位。

③影响:为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创造了条件;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1.(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例2.(08全国卷Ⅱ,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B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根据定义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最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例3.(08北京卷,1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解析:C。A项中分别为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和1981年叶剑英提出。B项分别是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提出,“改革开放是1978年提出。C项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和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D项是1962年雷锋牺牲后毛泽东于1963年为雷锋的题词和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例4.(08天津卷,20)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B 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做后盾的,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A是直接原因,B是主要原因。

一、单选题:

1.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的成立④改革开放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2.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①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3.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②青少年上网成瘾③互联网欺诈贸易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4.现在城乡广大民人对吃饭的要求是

A.吃饱即可B.大鱼大肉天天有C.科学合理D.无所谓

5.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变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

C.价值取向的变化D.公民素质的变化

6.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7.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体现在①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③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④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8.我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在

A.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B.1992年十四大 

C.2002年 十六大D.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9.(2007四川文综)图5所示票证曾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10.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11.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分别是

A.第十、第五B.第六、第一C.第十、第四D.第四、第一

128.下列有关城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D.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13.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①长三角城市群②珠三角城市群③大厦门城市群④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4.下列哪组事物或者现象可以表明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A.身份证户口银行帐户个体户B.移动电话豪华住宅私人轿车

C.肉票棉花票粮票人民公社D.居委会菜篮子工程互联网再就业工程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不包括

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化

D.金钱效率至上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

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95年开始我国粮食

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

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

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3)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4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三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口减少到2300多万人。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1)材料一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4分)

(3)“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英国卫报学者为什么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一观点?(4分)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BCACACDC11-15.DDBCD

二、非选择题:

16.

(1)1952年增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4分)1960年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2分)

(2)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4分)

(3)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分)

17.

(1)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分)

(2)政府主导,全面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3)根本原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分)

(4)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中国逐步融入世界,2001年加人WTO。④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高一历史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题

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授课人郭洪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化进程,探讨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3)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4)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生活。

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搜集史料、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做简易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搜集和体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表现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含多媒体运用

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演示课件演示课件展示图表资料提出问题演示课件展示图表资料提出问题演示课件理论提升指导学生展示资料展示图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引出我国城镇化道路提出问题提供框架指导学生展示和讲解所搜集的资料展示练习题结课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从GDP的变化看发展

描述我国建国以来GDP增长轨迹,并分析其巨变原因。

2、经济巨变的体现

GDP增长轨迹横向比较,搜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展示并分析。3、下一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什么是城镇化?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以身边熟悉的例子论证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曲折过程。

将数据变成图表资料,更直观的说明问题,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3、我国城镇化的道路

(1)小城镇的崛起
a.乡镇企业异军突起b.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2)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4、城镇化战略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城镇化战略

作为济南的下一代主人,设计济南的下一步城市建设该如何展开。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2、互联网的影响四、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时尚

2、生活时尚

(1)穿着时尚

(2)家居时尚

3、语言时尚

随堂练习

小结

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是确保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自由发言(提前准备搜集资料)

看图思考回答看图表回答回答

看书总结

(搜集资料)

展示资料(搜集资料)

看图表回答回答(查找资料)

回答(搜集资料)

展示资料

其他同学积极配合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