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物质及其变化

变化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3

物质及其变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物质及其变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案
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授课班级
课时

的知识

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方法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3、强弱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单质金属:Na、Mg、Al
非金属:S、N2、O2

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NO

酸按酸根分含氧酸:HNO3、H2SO4
无氧酸:HCl
按电离出的H+数分一元酸:HCl、HNO3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O4

碱按强弱分强碱:NaOH、Ba(OH)2
弱碱:NH3H2O、Fe(OH)3
按电离出OH―数分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盐正盐:Na2CO3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混合物
[板书]2、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基本概念相互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分子反应
[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
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
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
3、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
A.Na+、Ag+、CO32-、Cl-B.K+、Ba2+、SO42-、Cl-
C.Na+、K+、CO32-、Cl-D.Na+、K+、Cl-、SO42—
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Mg2+、Ca2+、HCO3-、CI-B.Na+、CO32―、Cl-、SO42-
C.K+、Fe2+、SO42-、Br-D.Fe2+、Ca2+、Cl-、NO3-
5、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A.2Na+2H2O=2NaOH+H2↑B.2Na2O2+2H2O=4NaOH+O2↑
C.3NO2+H2O=2HNO3+NOD.2Cl2+2H2O==4HCl+O2
6、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B.3︰8C.2︰3D.8︰3
[板书]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1 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2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投影]例1、RO3n-+6I―+6H+==R-+3I2+3H2O中,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
(2)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点击试题]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Cr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重要的应用是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另外,价态也具有变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板书]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投影]例2、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
A、1:6B、6:1C、1:5D、5:1
[板书]3、强弱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投影]例3、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A、Br―、Fe2+、I―B、I―、Fe2+、Br―
C、Br―、I―、Fe2+ D、Fe2+ 、I―、Br― 
[点击试题]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A、2NaW+Z2==2NaZ+W2
B、2NaX+Z2==2NaZ+X2 
C、2NaY+W2==2NaW+Y2
D、2NaZ+X2==2NaX+Z2
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

教学回顾:

相关知识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

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③明矾、溶液净水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水泥硬化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含水4%的叫硅胶

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四、离子反应

1、电离(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HCl=H++Cl-HNO3=H++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

KCl==K++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完全部分

溶液时微粒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强弱

物质类别实例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弱酸、弱碱、水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第三步:删(途径)

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案

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3、强弱律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分散系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不能透过滤纸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

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nm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物质纯净物单质金属:Na、Mg、Al非金属:S、N2、O2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CO、NO酸按酸根分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l按电离出的H+数分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O4碱按强弱分强碱:NaOH、Ba(OH)2弱碱:NH3·H2O、Fe(OH)3按电离出OH―数分一元碱:NaOH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盐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混合物[板书]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基本概念相互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

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

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

3、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

A.Na+、Ag+、CO32-、Cl-B.K+、Ba2+、SO42-、Cl-

C.Na+、K+、CO32-、Cl-D.Na+、K+、Cl-、SO42—

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Mg2+、Ca2+、HCO3-、CI-B.Na+、CO32―、Cl-、SO42-

C.K+、Fe2+、SO42-、Br-D.Fe2+、Ca2+、Cl-、NO3-

5、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A.2Na+2H2O=2NaOH+H2↑B.2Na2O2+2H2O=4NaOH+O2↑

C.3NO2+H2O=2HNO3+NOD.2Cl2+2H2O==4HCl+O2

6、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B.3︰8C.2︰3D.8︰3

[板书]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1 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2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投影]例1、RO3n-+6I―+6H+==R-+3I2+3H2O中,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

(2)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点击试题]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Cr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重要的应用是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另外,价态也具有变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板书]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投影]例2、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

A、1:6B、6:1C、1:5D、5:1[板书]3、强弱律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投影]例3、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A、Br―、Fe2+、I―B、I―、Fe2+、Br―C、Br―、I―、Fe2+ D、Fe2+ 、I―、Br― [点击试题]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A、2NaW+Z2==2NaZ+W2

B、2NaX+Z2==2NaZ+X2 

C、2NaY+W2==2NaW+Y2

D、2NaZ+X2==2NaX+Z2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ABCCDC

+5;1;6;

+3教学回顾:

高一化学复习资料: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化学复习资料: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化学复习资料: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
+
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2-,HCO3-,SO32-,OH-和NH4+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A、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B、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C、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D、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E、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F、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index_clip_image002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index_clip_image004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胶、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或石膏(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6、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实验步骤
(1)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