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09-23内能。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内能”,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
内能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审核人
级部审核
讲学时间
星期五
教师寄语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学习目标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4.会判断内能变甲、现象如何?说明了什么?,说明。乙、现象如何?说明了什么?,说明。丙,现象如何?说明了什么?,说明。上述现象说明,两种不同的物质可以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称为。我们可以断定: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地运动。分子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做。启发:分子运动的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A.机械能一样大B.乙的机械能大C.内能一样大D.乙的内能大5.(多选)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水盆里的凉水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B、古人钻木取火C、冬天,用暖水袋取暖D、用锯条锯木头,锯条的温度升高
课题
分子热运动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黄红兵
审核人
级部审核
讲学时间
教师寄语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世界的组成及物质的构成。2.通过课本三种物质状态模型形象地了解三种物态特征。3.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理解扩散现象,会解释日常现象。4.能知道课本的各个小实验说明或验证了什么。
教学重点
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课本P5-P6,回答下列问题。(2)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作单位来量度,我们一般用_________来观察它.(3)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4)固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液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气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在课本上找出来并用铅笔划出来.(5)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如何变化?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此特点?如果不是,你能举个反例吗?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又如何变化?二、仔细阅读课本P124,从图16.1-1、图16.1-2以及图16.1-3演示的四个实验(包括第一段的实验)中体会什么样的现象是扩散现象?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举出具体扩散现象的实例吗?讨论:图16.1-2及图16.1-3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物质放在底部,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三、阅读课本P125中间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猜测一下课本演示实验中,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前面几个实验能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扩散现象还能说明什么?什么叫热运动?它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四、阅读课本P125下半部分至P31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图16.1-5的说明说明了什么?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为什么?3.结合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课堂作业
1.固体、液体、气体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由小到大排列的次序是_________.2.围绕太阳运行的九大行星中,轨道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轨道离太阳最远的是_______,地球处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_______条轨道上.3.将以下内容根据物体尺寸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①地球②生物体③银河系④太阳系⑤分子⑥原子核⑦细胞⑧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6.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8.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12.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扫地时,灰尘四起B花开时,花香满园C下雪时,雪花飘飘D刮风时,黄沙扑面13.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A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B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15.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A固体由分子组成B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D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17.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B两瓶气体,抽掉中间的隔板后气体逐渐混合C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D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课题
比热容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王振芳
审核人
级部审核
讲学时间
教师寄语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点
Q=cm△t=cm(t-t0)
Q=cm△t=cm(t0-t)
教学难点
Q=cm△t=cm(t-t0)
Q=cm△t=cm(t0-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一:讨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想想议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_____________【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______活动二:猜想
物体吸收热量除了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还跟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____和____、两支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
数据记录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76范文网 FW76.COM)
砂的温度/0C
21
34
42
48
55
水的温度/0C
21
27
32
37
40
45
51
55
结论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结论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小结: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问题: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二、比热容的定义:
1、意义: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C3、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0C)4、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χ103J/kg.0C它表示的物理含义: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0C时吸收的热量是4.2χ103J【特别提醒:】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因此,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下面是几种物质的比热容,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铝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冰
2.1×103
铜
0.39×103
蓖麻油
1.8×103
水银
0.14×103
砂石
0.92×103
铅
0.13×103【分析可得:】1、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3、水的比热容最大。4、一般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比固体大(水银例外)5、泥、沙石、金属的比热容较小。三、比热容的应用从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1)如图2所示,用水冷却
汽车发动机,用热水取暖。(2)一天当中沿海地区温差变
化较小,内陆地区温差变
化较大。图2(3)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田里灌水,保护秧苗。四、热量的计算
1、如果知道某物体的质量为m,比热容为c和温度的变化值△t,根据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可计算出该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tQ: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为Jc:物质比热容单位J/(kg.℃)m:物体的质量单位kg△t:温度的变化值,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t=t末温-t初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t=t初温-t末温
单位℃2、物体升温吸热时:Q=cm△t=cm(t-t0)物体降温放热时:Q=cm△t=cm(t0-t)3、使用公式注意点:A、各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B、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C、注意名词“升高了t℃”和“升高到t℃”谈谈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一
1.酒精的比热容是2.4×103J/(kg℃),它表示。
一瓶酒精倒去1/3,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丽在海边游泳时发现,同样在烈日下,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什么?小丽感到不可理解,请你给她解释一下。
答:因为水的比热容较_________,水和沙相比,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但比较而言,水的温度变化比沙_________,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沙滩比海水温度_________。
3.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这一特性的是()A、炎热的夏天,在室内的地面上散水感到凉爽B、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C、在城市里修建人工湖,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调节周围的气候
D、供暖系统使用热水循环供暖4、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铝的比热是0.88×l03J/(kg.℃)
达标检测题二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块铁的比热容比一个铁钉的比热容大
B、吸收热量越多的物质比热容大
C、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跟物质的质量和吸热多少、温度的高低都无关
D、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同
2.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计算题: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为4g。它的温度降低到15℃时,会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它能使多少温度为15℃的水升高到100℃?
相关阅读
内能与热机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2.学会正的确的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3.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4.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5.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6.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温度及测量,第二学时学习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及热量。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自制空气温度计:
材料:带橡胶盖的玻璃瓶子(一些口服液的瓶子),废旧圆珠笔芯(或细玻璃管),自制红水(红墨水之类)。
方法:在瓶里装1/3左右的红色水;把废旧圆珠笔芯穿过橡胶盖;把笔芯插入瓶底塞紧瓶塞(最好用胶或蜡把管和塞之间封死,防止漏气);通过笔芯向瓶内轻轻吹气到红色水在管内的水位恰当为止;把制作好的装置的小瓶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管内红色水柱的变化。
2.收集信息
(1)用家里的函数表分别测出早上7:00、中午12:00和晚上17:00的气温并记录下来。(2)听取天气预报记录三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3.自带物品
自制空气温度计
4.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温度
活动1:
春夏秋冬四季在不停的变换。春天,柳枝飞扬;夏天,酷暑难耐;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想一想: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
阅读课本22页温度部分及加油站。
二、温度的测量
活动2:桌子上有三只烧杯,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把左右手的一只手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稍停留一会,再同时把这两只手指放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是否一样呢?凭感觉能否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是一定可靠呢?
活动3:和周围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温度计,交流制作过程并进行相互评价,并讨论为什么你的“温度计”的小瓶放入热水中管内的液面会上升,放入冷水液面会下降呢?观察老师提供的几种液体温度计的机构特点,结合你的空气温度计讨论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呢?
活动4:阅读下面表格思考、讨论为什么有的温度计中的液体用酒精而有的温度计用水银呢?
物质熔点(℃)沸点(℃)
水银-39357
酒精-11778.5
活动5: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23页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试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说明
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从自身体会了解到温度是表示冷热程度的,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此活动以多媒体相配合效果更佳)
温度的单位学生在小学自然中已有基础可通过阅读自学完成,但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
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要准确判断温度需要测量。
该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温度计的使用及示读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一定要通过学生的亲自测量牢固掌握。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______________;分子之间有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还有相互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三、内能
活动6:把构成物质的分子与运动的足球相类比。
空中飞行的足球由于运动而具有____能,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做着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____能;空中的足球由于有高度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具有势能,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相互之间有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______;足球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和是机械能;那构成物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但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在特定情况下有可能为零;物体的内能与物体内分子的运动有关,物体内所有分子都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内能。
活动7:分别向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滴入一点红色墨水观察它们的扩散有什么不同?
现象:,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因此,物体内能的大小与_____有关,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______。
四、改变内能的方法
活动8:思考回忆:冬天手很冷时,你都是通过什么的方法使手暖和起来的?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
1、双手用力相互搓一搓,双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并观察: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后玻璃筒中放一团有乙醚的小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筒内的空气______。棉花燃烧起来表明筒内的空气内能______,温度_____,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多次,铁丝弯折处就会发热,铁丝的温度______,内能______。
这些实验都表明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________。
2、实验并观察:在瓶内(或中号试管)装入少量的水,用带有玻璃弯管的塞子稍塞紧,用打气筒向管内充气,当塞子被冲出时观察管口发生的现象。
瓶塞被气体冲出,气体对瓶塞_________,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水蒸气遇冷凝聚成了小水滴。该实验现象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内能______。
上述实验表明可以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________,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
活动9:阅读课本25页探究2及加油站,并说出我们冬天常采用的取暖方式,讨论改变内能的另一种方法热传递。
五、热量
阅读课本25页热量部分。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时安排
本节用2课时,第1学时认识比热容,用比热容解释简单自然现象,第2学时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1)在家中观察:同样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的时间长?
(2)加热同一壶水,让水温升高10℃和升高20℃需要的时间一样吗?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探究物质吸热多少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活动1
回忆收集的信息,同样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时间长?
填一填
物质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二、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升高温度的关系
活动2
回忆收集的信息,让同样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0℃和20℃,哪个吸热多?
填一填
物质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温度变化用△t表示)
三、探究物质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种类有关?
活动3
1提出问题
你认为物质吸热的多少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1)讨论:要探究物质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应保持_______和_______不变,
改变_______,比较_______。
(2)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器材:两个相同的加热器、两支温度计、两个大烧杯、搅拌器、水、煤油
思考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相同的加热器?吸热的多少通过什么来体现?
(2)在实验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样测量?
1.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序号液体
名称液体
初温
(℃)2min4min6min
温度
(℃)△t
(℃)温度
(℃)△t(℃)温度
(℃)△t
(℃)
1水
2煤油
2.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填一填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_______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_______
四、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活动4
1.概念:
(1)查表: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
(2)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比热容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5
讨论::(1)冬天为什么用热水袋取暖?汽车冷却剂为何用水?
(2)你知道为什么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吗?
让学生类比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建立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应用两个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的应用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公式推导
活动1
1.水的比热容是多少?物理意义是什么?
2.1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2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m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1kg的水温度升高2℃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6.1kg的水温度升高△t℃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7.mkg的水温度升高△t℃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8.如果换用其他的物质呢?
填一填
热量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热量的计算
活动2
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活动3
质量是100kg的钢锭,温度从1.3×103℃降到30℃,放出多少热量?
说明
本节安排的活动较少,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巩固练习
该问题的引入通过双边活动进行
第三节内燃机
学习目标
1.知道内燃机是热机的一种,通过模型或挂图了解汽油机、柴油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2.能用文字或口头表述内燃机各冲程的工作状态和能量转化。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在家中用水壶烧水,观察水烧开时壶盖的情况。思考:是谁把壶盖顶起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热机与内燃机
活动1:下图是使用热机作为动力的现代交通工具,通过对四幅图的分析你认为热机应具备什么特点?
热机:
活动2:讨论:为什么有的热机叫内燃机?最常见内燃机有哪几种?
二、汽油机及工作原理
1、认识汽油机
活动3:看教材图12—21,认识汽油机各部分的构造,并将主要部件的名称填在左图中。
2、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活动4:看教材图12-22讨论:这四个冲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是如何点火的?并将四个冲程的名称及各冲程的特点填在下图中。
三、柴油机及工作原理
1、认识柴油机
活动5:看教材图12-23,指认柴油机各部分的名称。和同学交流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构造相同点和不同点。
2、了解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活动6:看图12—24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并将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不同点填入下表。(可根据交流情况再补充内容)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
交通工具中的发动机就是热机。
关注能量的转化
注意进气门、排气门的开关和活塞的运动情况。
重点关注与汽油机不同的部分
学会用对比法学习物理知识
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能的本领不同,建立燃料热值的概念。
2.能利用燃料的热值表计算一定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3.了解热机工作时能量的主要流向,对热机效率有初步的认识,大致说出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4.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燃料燃烧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同时还要注意到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自觉的环抱意识。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了解,收集各种燃料的名称。如:汽油、煤炭、天然气、煤气、干木柴、植物秸秆等,并了解这些燃料时如何被使用的?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燃料的热值
活动1:观察下列图片,交流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具有哪些共性的特征?
2.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吗?如何分类?
3.若想将一壶水烧开,你有哪些燃料可以选择?
4.在这些燃料中,你认为利用哪种原料用量最少?为什么?
活动2:阅读教材燃料的热值知识栏目中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二、热机效率
活动3:认真阅读教材图12-27,回答下列问题
1.热机工作时,主要的能量损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有几种表达热机效率的方法?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3.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工作来提高热机效率?
4.在家庭中,我们经常用天然气灶来烧开一壶水。你能否仿照教材中的事例,画出这一过程的能流图。
三、环境保护
活动4: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为减少燃料燃烧所造成的污染,你知道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亲身经历过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生活不便或不适想象吗?说出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环境”做出贡献?
说明
比较是归纳和总结的基础。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思维训练,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
利用生活事例,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热值”、走进“热值”。
图示法是最原始的思想表达方式之一,也是有效表达和直观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说理渠道。
内能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能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3.2内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内能、热量的的概念。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归纳物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动物体具有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能一样,也具有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能。
运动足球具有动能,运动分子具有动能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内能的定义: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理解:(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2.内能的大小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有关。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内能的大小还与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如物体质量、高度、速度。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的内能从宏观上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高温物体温度,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物
体之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热量是用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多少的物理量,物体没有热量,我们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也不能说这个物体含有的热量多,哪个物体含有的热量少。即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活动一: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时,看到的现象:。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的气体,对筒内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所以棉花燃烧。此实验说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活动二:如图乙所示,烧瓶(或可乐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看到的现象:。
原因是:当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膨胀对塞子做功,使本身的内能,温度,瓶内水蒸气成小水珠,形成白雾。此实验说明: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因此,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和两种,,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内能的增加和减少量分别用热量和功来量度内能改变的多少。
针对性训练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与_______的总和.
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_______能增加.
3.火柴可以擦燃,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前者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使火柴燃烧,后者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燃烧。
4.将一根粗铁丝放到火炉上烤,铁丝吸收________,温度_______,内能__________.将一杯热水放入凉水中,热水温度,内能;凉水温度,内能。
5.用锉刀锉铁块时,过一会儿锉刀和铁块的温度都会升高,这是因为。
6.放在热汤中的铁勺,勺把儿并没有在汤中,过一会儿也很烫手,这是因为。
7.南极洲的冰川内能(选“具有”或“不具有”),古人钻木取火是通过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8.许多同学喜欢吃烤肉串,用炭火烤肉串的过程是利用的方式增加肉的内能的。
9.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能、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能.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10.水凝固时,温度保持在℃不变,凝固过程中,内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关于温度、热传递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多B.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D.热量总是从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热量少的物体
12.下面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阳光照射企鹅变暖B.用炉子烧水水温升高C.钻木取火D.铁锅热得烫手
13.物体的内能是指()
A.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B.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D.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14.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A.甲的内能比乙大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D.甲物体的分子动能的总和比乙大
1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炽热的铁水有内能B.抛在空中的篮球具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D.水结成冰后,就不再有内能
16.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17..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B.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C.两个物体热量相等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8.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下列正确的是()
A.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B.物体吸收热,物体内能一定减小
C.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一定减少D.物体放热时,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19.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B.乙的机械能大C.内能一样大D.乙的内能大
20.有关内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内能增大B.0℃的冰内能为零。
C.相同质量的0℃冰的内能比0℃水的内能小D.高温物体一定比低温物体内能大
22.下面有关内能和机械能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具有内能时,就一定具有机械能B.物体具有机械能时,同时也具有内能
C.物体不具有机械能时,但它具有内能D.以上说法都正确
23.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菜刀在砂轮上磨得发烫B、用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
C、两手互相摩擦时手发热D、在炉子上烧开水
24.下列现象中,利用内能做功的是()。
A、冬天,在户外时两手相搓一会儿就暖和B、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之下溅出火花
C、在烈日之下柏油路面被晒熔化了D、火箭在“熊熊烈火”的喷射中冲天而起
26.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下列正确的是()
A.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B.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一定减小
C.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一定减少
D.物体放热时,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27.如图所示,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可用下面三句话来概括:
①小孩克服摩擦做功,动能转化为内能②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重力势能转
化为动能③小孩的臀部吸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28.下面现象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是()
A、两决块相互摩擦,冰块熔化B、水蒸汽推动活塞做功C、压缩气体,温度升高D、用太阳灶烧水
2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B.冰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C.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一定吸收了热量D.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为O℃的物体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它的动能一定大B.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内能大的物体,它一定能传递更多的温度
32.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
A.势能减少B.内能增加C.动能增加D.势能增加
3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多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火红的铁块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也具有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4.下列现象中,哪个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
A.两块冰相互摩擦,冰熔化成水B.冬天室内用炉火取暖
C.用手来回弯折铁丝,铁丝变热D.汽车急刹车时轮胎变热
36.物体从粗糙的斜面滑下来,则机械能和内能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不变,不变B.增加,不变C.减少,减少D.减小,增加
37.热传递实质上是()
A.能量从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B.能量从热量多的物体传给热量少的物体
C.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D.能量从质量大的物体传给质量小的物体
38.关于热量、内能、温度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它的温度一定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9.“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第一句,以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的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
40.生活中为了增加菜的味道,炒菜时要往菜中加盐和味精,腌菜时也要加入盐和味精,盐和味精在_______时候溶化地快,这是因为炒菜时的温度比腌菜时的温度_______,分子_______的缘故.
41.两滴水银相互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
42.同学们写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误处揭去,操作时往往要把胶带用手抹几下使之与纸贴紧,才能揭干净,这是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选“变大”或“变小”“不变”),增大胶带与纸的(选“引力”或“斥力”),才能揭干净.。
《内能》教学设计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能》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5分钟)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
(5分钟)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判断下列物体内能的变化。
1.太阳下的一瓶水,温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结成冰。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内能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2.内能可能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物体所含分子数量越多。
学生根据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判断内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变化?
把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断鸡蛋和水的内能的变化。并说出理由。
鸡蛋和水的内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和水的内能。
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内能增加。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讨论:
结合问题,讨论温度、内能和热量的不同点。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举例说明。
小结: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某一时刻的状态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鸡蛋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为鸡蛋的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思考、自学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
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请一同学用手感觉气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由此可见,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是气筒外壁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这里是次要的。
2.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1)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瓶内放水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
1.用打火机去烧铁丝,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2.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焐铁丝。
3.把铁丝反复弯折,使铁丝温度升高。
4.用砂纸反复摩擦铁丝,使铁丝温度升高。
……
方法1和2属于一类,采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两种方法采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铁丝的内能。
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举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烧反映了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采用了转化的方法。空气内能增加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把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打气筒外壁下面温度比上面的温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压缩空气做功增加了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瓶塞跳出时,可以看见瓶内出现水雾。它是由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时,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汽化形成大量无色的水蒸气;当瓶内气体冲开瓶塞时,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如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在瓶口出现“雾”;把车胎内的气放掉时,在气门芯处出现小水珠等(可以进行课堂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利用分类总结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能力。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
1.利用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吗?
2.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升高吗?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吗?
结合本节所学内能,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