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分析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分析。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分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七年级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练习课。作为练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练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练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

(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练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练习基础上,从单元练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

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

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

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

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

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练习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的历史。首先,我想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它的时代特色。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他们的旅游计划有无尊重历史事实,有无夸张或知识错误,整体表达和表现效果如何。

二、学生以导游身份演讲,培养想象再现历史与表达能力,引发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1.学生:请2-3个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介绍旅游计划,展示行程安排

2.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

三、引导学生展示知识结构,互相交流:

1.教师:我们已经感受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内容很多,我们能否把知识浓缩一下,帮助自己和同学更好地理解记忆呢?

2.请2-3个学生上台展示讲解知识示意图,同学评议(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无错误,能否简单易记抓重点)

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讨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经验教训:

1.教师设问讨论:

你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这段历史的时代特点吗?(政权并立、南方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文化繁荣等)

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较多,为什么各政权能“并存”和促进“民族关系发展”?(双方妥协,签订和议。可引导观察课本有关“并立”、“对峙”图,了解和议内容和结果)

两宋为什么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

文治

非攻

外族政权与宋政权

双方妥协、签订和议

各族并存、北方民族关系发展

边境冲突

宋积贫积弱

外族强大

外族灭宋

宋朝“重文轻武”

南方经济、文化繁荣,生活丰富多彩

示意图分析:

(讲解: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可简单说明唐朝瓦解原因之一是边疆节度使武将权力过大,发动叛乱,扩张势力,后造成五代十国割据分裂局面;为防止武将称雄,威胁中央政权,两宋“重文轻武”,削夺武将兵权,用文官管理地方,提倡文治,对外重防守而非进攻。)

2.教师发表感叹引起学生争鸣:“割地赔款又称臣,妥协求和保政权;年年岁币负担重,重文轻武边防虚;积贫积弱求苟安,铁骑踏破山河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哪些问题?你从宋元历史得到哪些经验启示?

后记

这样的练习设计与实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课标教学理念。不过教师还是有必要在练习中向学生强调基础知识,最好能有较完整的基础知识、单元线索等的归纳,也就是把以前的传统的练习思路与现在的新理念结合起来。除本节练习设计,也给学生较详细的练习提纲,堂上用示意图方法讲解了时代特征,让学生在全面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知识,化繁为简,把握内在联系。尽量把应试与历史素质培养都兼顾。不过,面临期末各科练习,压力很重,每个单元都这样,学生可能吃不消,明清单元可仅要求学生完成练习提纲。

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
《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设计仿作诗歌练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加深体会与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或者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课文内容十分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在课上作简明扼要的交待,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雄健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接触文章主旨。文中比喻较多,教学时应避免将一些名词、修辞概念生硬地教给学生,最好举几个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让学生自己阐发,造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坚强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以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子们被迫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教育。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由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显出了庄严的意义。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阅读《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章,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每项活动有意引用一句诗(“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汹涌澎湃在梦里”是歌词)作为小标题,不仅是为了增加教材语言的可读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含蓄地点出这项活动的宗旨。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合理。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做出汇报与书面展示。教师在执教前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者意图,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也可以结合当地及本校条件适当增删调整部分内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学

目标

通过地球仪了解基本结构,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理位置。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材分析

重点

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位置。

难点

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具

地球仪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四大洋和七大洲的相对位置。

叙述:我们用地球仪来观察,同学们要仔细观察。

提问:在你们的观察中,已经有了经线和纬线。下面我们对经线作进一步的探究。你们知道经线是什么样的吗?

提问:为什么要强调在地球仪上呢?

提问: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一步观察。

1、所以经线的长度相同吗?

2、经线和南北两极有怎样的关系?

3、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少经度?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总结:所有的经线都相等;所有经线向北汇集为北极点;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360度,东经和西经是以0度线划分的。

提问:看来东半球和西半球毫无疑问是以0度经线划分的。

总结: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所构成的经线圈。因为0度经线要穿越大陆,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所构成的经线圈很少穿越大陆。

提问: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纬线和纬度。

总结:看来谁也没有难到谁关于经纬线的问题还很多,课后再讨论。

提问:我们先看课本上的资料一和资料二。区分一下纬度带和温度带。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洋和大洲山脉、河流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确定世界上任何点的位置。

提问:根据所学的内容,请你描述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提问:你们能找一找自己现在所在位置的坐标吗?

提问: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地球仪承载着一个大世界,伴随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练习册1----8题

板书设计

1、经线的划分

2、纬线的划分

教学后记

第周星期“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陆地、海洋、大洲、半岛、岛屿、海峡等概念。
2.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能在世界两半球填充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能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简图。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勇于向未知挑战。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及未解之谜并分析、探讨。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学生讲解、质疑、讨论。
四、教学思路:这一节的知识比较简单,教学的中心在学生的质疑上。课前先将学习的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五、学生预习:学生以原有的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研究学习,每组选出1~2个代表准备在课堂上发言。
六、教师准备: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学习的线索,为学生提供帮助(但不一定和学生的思路吻合)。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引导):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应该叫“水球”,为什么?(展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蓝色代表……,绿色代表……,白色是……,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挡住了,但还是能明显地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从海陆的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学生看课件图片回答)陆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看图回答)。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就要靠远行,当然远行需要激情,而支撑激情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这里列出的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远行活动,可能有些在当时只是一种贸易往来或者为了其他目的,但在客观上的确对人类认知世界做出了贡献。当然有些就是纯粹的探险。接下来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某个事件?学生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可用来辅助讲解)。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节课,也挖掘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请一位同学把这节课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2.讲解:(学生发言)讲解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内容(以自己准备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主,可结合老师制作的课件,以下是课件摘录)。
了解以下概念:
大洲(点击)岛屿(点击)半岛(点击)海(点击) 
洋(点击)海峡(点击)(点击图中的各概念,就可出现更详细的介绍,比如岛屿)(点击图中的大洲和大洋,就可出现更详细的介绍,比如非洲)共有4个同学先后发言(受时间限制,控制了发言人数)。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做以下练习。
探知(学生发言、讨论)
3.(课堂思考):
(1)印第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
(2)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
(3)你知道深圳“盐田”的来历吗?
(4)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为什么看上去是蓝的?
(5)海水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主要水源吗?……学生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下列问题。有些问题目前来看都是未解之谜,但我们不妨也来研究、探讨一下。
4.(课外延伸):
(1)为什么大陆的形状多是三角形的?
(2)为什么大洲是对称分布?
(3)为什么会有陆地和海洋?
(4)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水?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5)人类未来能不能在海里生活?
(6)百慕大三角区谜团。
(7)在世界简图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八、结束语
很遗憾,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的讨论只能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把感兴趣的话题记下来,继续寻找答案,然后再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明白,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探索虽然艰难,但却是一种快乐。希望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这种快乐。
自然环境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较系统的说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入手,对各地聚落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教材再通过对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观照片进行环境分析,初步教会学生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说教材处理、教法、学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了,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并把课堂转移到了微机室,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探究小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培养资料搜集整理能力。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②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方法。
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在本节包括两点:其一,能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二,能分析聚落的分布、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自已所需的资料,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为:
通过景观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通过各地景观图达到美育的效果;激发学习地理课程的动机与兴趣。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本课重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一组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聚落的概念,以及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通过复习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间存在着差异,导入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又有很大差异,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存有巨大差异。那么是哪些环境因素造成聚落的差异呢?是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呢?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结合图4.19,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学生说一个因素,教师板书一个。
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前后桌一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答出后,板书“气候”。
课件展示,几幅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景观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观照片。
(师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下面组织[学生讨论](1)人们一般要选择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地区作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结合图4.19、4.20)
[师生共同归纳](1)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2)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甚至十分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来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请学生一一对其进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是非常大的,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请班内各小组合作,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景观照片,然后分析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哪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准确。每个小组从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中选一个选题。
选题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南美洲、东南亚)
②热带沙漠地区(非洲、西亚)
③我国云南地区
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⑤蒙古地区
⑥寒带地区(北美洲或亚洲北部)
⑦欧洲地区 
⑧我国南方地区
或者,在任何一个搜索网站输入“民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民居景观照片进行探究讨论。
接下来就是每组同学对各自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课堂上虽然不能把每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来,但是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与探究,学会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教学

目标

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知道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举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重点

三大人种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地区

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教具

世界人种分布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一、不同肤色的人

让学生讨论不同肤色人的特点及分布。

叙述:白色人种除分布在欧洲外,还分布于其他大洲,比如大洋州、南美洲、非洲北部。

提问:刚才同学们对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作了介绍,但没有提各种人口的数量,有没有同学知道?

承转:同学们收集的关于人种的资料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再交流。接下来我们交流关于国家和地区方面的资料。

二、国家和地区

你们是怎样理解国家的?

归纳:国家是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在这个空间内有自己的主权,不允许别国侵犯。

提问: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那么国界线是怎样划分的?

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相邻的两个国家之间有的以山为界,有的沿河而分,还有的按经纬线分。

提问:下面请看课本第32页第三、四自然段的材料。说明了什么?

叙述: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提问:你所知道的国家哪些是发达国家?哪些是发展中国家?

小结:发达国家以以欧洲居多,发展中国家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三、关心世界大家庭

当今世界各国还面临其他问题,是哪些问题?

叙述:世界大家庭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关注。

总结: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知道了世界是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布置作业

练习册1----9他题

板书设计

1、不同肤色的人

2、国家和地区

3、关心世界大家庭

教学后记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案分析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案分析

单元

标题
七年级上册Unit2Thisismysister.
备课项目
设计区域
备课标

一、语言知识与技能

1.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语法项目以及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3.能在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例如,能听懂连续的指令并据此完成任务;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谈;

4.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单故事,获取相关信息;

5.能运用…..词汇和…..语言形式就熟悉的话题进行交谈;能运用…..词汇和…..语言形式及(或)所给提示描述人、物、事件、行为、特征等,表达简单的观点;

6.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7.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能从简单的故事和短文中找出有关信息,抓住大意;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8.每天课外阅读量最少达到200词。

9.能运用…..词汇和…..语言形式以及参照范例(文章结构)写出简单的文段等,包括起草和修改。

二、文化意识

10.了解语言和语用的文化因素,体验跨文化交际。

三、学习策略

11-(1)利用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词汇,利用上下文、非语言信息等理解词义,联想学习和记忆词汇,构词法等。

11-(2)利用情境等理解语法结构和表意功能,发现语言规律并举一反三。

11-(3)复习、整理归纳所学内容。

11-(4)利用预测、语调、重音、问题等来获取听力信息。

11-(5)在课内外活动中借助体态语用英语交流。

11-(6)利用预测、跳读、寻读、细节读等来获取文章信息。

11-(7)仿写短文,准备素材、起草短文并修改。

11-(8)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11-(9)了解并跨文化交际(恰当使用)。

四、情感态度

12.乐于参与英语活动,敢于用英语表达,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备教学

重、难点

内容
课标具体知识、技能、文化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化意识的重、难点内容
课标具体策略目标选择
sectionA
sectionB
目标1
在读写过程中,能够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11-(1)

11-(2)

11-(3)
目标2
词汇:mysister,myparents,yourparents,haveagoodday,mygrandparents

语言形式:

1.This/Thatis...

2.These/Thoseare...

3.Who’sshe/he?She/Heis...

4.Whoarethey?Theyare...

is,are缩略形式

主格代词I,he,she,they的用法

名词复数

指示代词this/that与these/those单复数形式转换

(具体见grammarfocus)
词汇:familytree,thosegirls,theseboys,twophotosofmyfamily,inthefirstphoto,inthenextpicture,thesetwogirls,inmyfamily.

语言形式:

1.同前面的语言形式。

2.Hereis/are…

3.Arethese…?Yes,theyare./No,theyaren’t.

目标3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英语交际
11-(4)

11-(5)
目标4
1b,2a,2b,
1b,1c,
目标5
1a,1c,2c,3c
1a,1d,2a,3a
11-(5)
目标6
2d
目标7
3a,3b
2b,2c,
11-(6)
目标9
3b
11-(7)
目标10
Introducepeople,identifypeople
11-(9)
备注:

目标8要求每天课外阅读至少200词

目标12乐于参与英语活动,敢于用英语表达,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