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地球表面形态。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表面形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jAb88.com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教学目标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
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等。
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和。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主要观点:
(1)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分割成板块、
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六大板块。
(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和巨大的。如
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以及与之相伴的或。如美洲西岸的和亚洲东部的。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的形成)或海洋(如海的形成)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概念:由运动留下的“痕迹”。
1.褶皱
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基本形态:一般地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比较,抗能力较强,反而形成山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定背斜和向斜,背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向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形式: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的突起的部分叫,常形成陡峻的。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构造,常形成或。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侵蚀作用:如山地山高谷深,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堆积作用:如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往往形成开阔的和。
风力沉积作用:如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
现形式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引导学生读课本P36—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注意点: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
(教师引导)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类似课文中图2—14、2—15图的情况)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略
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

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岩层向上拱起
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岩层向下弯曲
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板书)
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面变得高低起伏,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那么,外力作用怎么样呢?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板书)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分别例举出侵蚀、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沉积作用为主:
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
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板书)
怎样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怎样的活动是不合理的?
(指导学生完成P42页活动题)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评价的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地表,使地表失去平衡,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这种对地表的改变就是不合理的。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运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在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和限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地表形态。
四、板书提纲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相关阅读

1.2.2 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2.2 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容说课

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活动等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外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三方面阐述。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内容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生 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 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附件下载

2.2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7628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000~6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或“V”型)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地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对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出现后退。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



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2.外力作用的规律
(1)沉积规律
①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②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静止沙丘剖面)
 读“地貌景观图”(如图),回答(1)~(2)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南“跑马圈地”。
1.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南“跑马圈地”将给地表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3.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最合理的是()
A.阿斯旺大坝B.都江堰水利工程
C.三门峡水库D.洞庭湖围湖造田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有利影响:如缓坡修梯田、填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田还湖等。
(2)不利影响:如陡坡修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
 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2)常见的堆积地貌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常考点,经常结合我国实际考查流水和风力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人类应该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风化 ②侵蚀 ③沉积 ④平坦
⑤横断山地 ⑥青藏高原 ⑦黄土高原
⑧三角洲 ⑨冲积平原 ⑩沙丘 填海造陆 围湖造田等。
探究点一
1.“V”型
2.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
3.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4.变慢 随着流域治理、水电站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
5.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泛滥减少,使携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减少造成鱼类食物不足,泥沙沉积作用减弱,再加上海水侵蚀作用使三角洲出现后退。
考例探究1 (1)D (2)C [第(1)题,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第(2)题,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探究点二
1.耕地减少,海岸带生态系统破坏,植被和湿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加剧等。
2.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因而人类活动不属于地质作用。
3.B
考例探究2 B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形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