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22

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知识点归纳。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知识点归纳”,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知识点归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省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字词:

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练习题: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填空。

(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着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A.zhǎng-chēngB.méng-mángD.dìng-diànsì-shì)

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D(格律诗讲求格律、押韵)

4.(1)云中鹤南湖“新月派”《志摩的诗》《勐虎集》

(2)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梳理

《再别康桥》的意境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绚丽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脱俗、空灵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给人以审美享受。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架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
此问主要是让我们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我们领会重叠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缭绕心头。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高中这一阶段才是文学鉴赏的开始,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一部分新诗作品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体悟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入文入境

1、导语设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桥,告别的对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诵读入境,感知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节奏,听出情感。并且思考:

a、用什么语速读。

b、用什么语气读。

C、用什么情感读。

2、字词正音(见课件)。

3、学生谈听读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读指导:

(1)语速:舒缓.。

(2)语气:低沉。

(3)情感:不舍。

4.品味节奏。

押韵:

(1)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么?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旋律:舒缓(第一节);轻柔(第二、三、四、五节);低沉平静(第六、七节)

用屏幕打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示例]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

6、根据上面的鉴赏方式,小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描绘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7、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三、把握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鉴赏诗歌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进入意境并赏析诗歌。

1、提问: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意象及喜欢的理由。

(2).教师补充点拨。

2、画面欣赏

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头也荡漾起来。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画面是迷人的,回忆就甜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奔放。

这些五彩斑斓的意象让康桥像一幅画一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把其他画面描绘出来。

(学生自主讨论,描绘画面)

3、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小结。

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悄悄作别

四、深入品味,探究感悟

这首诗不光是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

分角色朗读、齐读、个人朗读,感悟三美。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和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重点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齐背)。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2、拓展延伸。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后讨论:

(1)、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2)、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3)“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3、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相关作业。

(2)、预习下一课。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康河秀丽的风光,体会诗人对康河的依依惜别之情。

2、把握诗歌特点,理解本诗中体现的新诗“三美”主张,借鉴写作技巧。

3、诵读并背默全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诗的风格特点与形式美。

难点:“三美”形式下隐含的诗歌意境美。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设计:

教法:诵读法、问题导入法、点拨法等。

学法:自主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式学习法等。

教学设计:从学生对本诗最感兴趣的点切入,对全诗进行赏析,重点分析诗的“三美”和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歌的写作技法与主旨。

四、教学课时:2节

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教案、同步练习题

六、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第二节

1、教学导入:同学们知道徐志摩是现代诗歌史上“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吗?(知道)知道新月派诗人主张的新诗“三美”是什么吗?(“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否体现了“三美”呢?

2、同学们齐诵全诗,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等诗的要素。

问题:大家读得不错,读后觉得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你最欣赏哪一点?

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相互说说自己的看法。

3、赏析“三美”:(分析讲解时“三美”顺序可以调整)

(1)绘画美:也就是色彩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和有色彩特征的物象或意象。绘画是很讲究色彩的,这里所谓诗歌的绘画美是比喻或类比。提问学生,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语,主要是色彩词和动词。

比如:金柳、青荇、青草等,表达意象的词语中都含有色彩词素;

云彩、夕阳、波光、艳影、彩虹等,都是表达有特殊色彩的物象或意象的词语。这些词语色彩感强,色彩多样,画面就鲜艳。

另外,作者又用了一些动作性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动态感、立体感,也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度。

全诗共有七幅画面,五彩斑斓,艳丽夺目,让我们大饱眼福。

分组讨论: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音乐美:这是对诗歌的音韵、节奏、旋律而言的。

押韵:全诗共七节,中间虽有换韵,但每节诗句都是押大致韵的。韵脚分别是: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节奏:这与诗句的停顿、断句有关。本诗节奏感强,旋律自如,音节和谐,词语也有一定的跳跃性。读起来抑扬合度,高低相间,快慢适当,顺畅流利,轻柔婉丽。

回环:诗歌首尾两节,只有个别词语有变化,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反复咏唱,循环往复,前后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形成复沓之势。特别是叠词的使用,既增加了节奏感,更有复沓之美。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全诗犹如一阙完美的乐曲。

(3)建筑美:是指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也称造型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都是两句四行,单行双行错一格排列,整齐划一,给人美感。在文学体裁里,诗歌是最讲究造型的,诗歌除了排行以外,还讲究特殊排列形式,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如楼梯诗、宝塔诗、菱形诗、碑形诗等。

楼梯诗:《雷锋之歌》(贺敬之)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宝塔诗(一七体):呆秀才(吴敬梓)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菱形诗:炉峰山

高大

且又险

拔地而起

又各自相连

形态万千

像巨人

炉峰

碑形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振中)

砥砺着

民族的意志

诗歌就是追求美感的最典型的文学体裁,不仅讲究形式美,更讲究内容美、诗意美。

4、挖掘与拓展:以上我们欣赏的是新月派倡导的新诗的“三美”,这“三美”大多是从诗歌的形式概括的,其实,我想把新诗的“三美”变为“四美”,增加一种意境美或诗意美,拓展开去。现在,我们再一起看看诗人是怎样借住意象来创造意境美,巧妙地把物象和情意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主旨的吧!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物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彩虹青草夏虫

意象意境美

情感:依恋眷恋痴恋失落兴奋低落忧伤

全诗有七幅画面,两大意境,诗人爱康桥,爱康桥的一草一木,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随着诗人对康桥的美好物象的得失而变化的。空灵、飘逸的意境,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告别康桥时淡淡的离情别绪,乃至无奈,还有轻微的淡然与洒脱,主旨从而得到升华,意境更显优美。

5、小结课堂:读---感受全诗

赏---领会“三美”总结本诗的艺术手法。

拓---深入理解,挖掘主旨,探索意境美

4、作业:背默全诗;以“我心中的康桥”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徐志摩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

新诗“三美”主旨

形式内容

新诗“四美”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体味,了解新歌格律诗的三美特点,学会新诗的阅读方法。为教学重点。

2、领会诗人对难忘岁月的依恋和惜别之情。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诗歌。出示ppt。显示课题

中国新诗历史上有一个诗派,以泰戈尔的一本诗集名命名,——新月派,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历时约十年,都与这一位天才诗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他可说是新月派的盟主,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派的鲜明特征。

《再别康桥》可说是徐志摩追求新诗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典型作品。

2、康桥,即剑桥。再别,那就有一别。徐志摩于1921年,进入康桥国王学院,度过了他人生中“真愉快”的两年。1928年诗人第三次游历欧洲,并在康桥讲学,回归途中,写下这首诗歌。

二、一读诗歌

1、我们一起学习怎样读好这首诗。

2、用学过的《蒹葭》诗歌的音乐性引导学生注意《再别康桥》的节奏。

师:诗歌是歌之词,诗歌有节奏感、音乐感,品读诗歌,和品读散文不一样,声音的悦耳动听也是诗歌美的一个特点。我们学过《蒹葭》,一起背诵一下第一章。

学生背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蒹葭》的音乐感在哪里体现呢?教师提示,学生一起回答:(板书)

押韵:苍苍、为霜、一方……

叠音:苍苍、萋萋、采采

回环往复:三章重唱,形式整齐。余音绕梁之感

师:同学们我们看这首诗歌的形式,就很有古典诗歌音乐性的特点,能说出一些特点吗?

(1)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押浙江口音)

(2)四句一节,共七节。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

(3)叠音:轻轻、油油、悄悄

(4)第一节第七节照应,回环之美,好比一首曲子,有主旋律,在结尾的时候,又回到主旋律。回环照应开头,却把“轻轻”,换成“悄悄”。既整齐,又有变化。仿佛一支古典名曲,“轻轻”的离别主旋律出现后,有变化,有激扬,有轻灵,而最终又安静的、理所当然地,回归了“轻轻”的主旋律。

(5)总体整齐,但是字数上有多有少,有时会有变化:例如“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由前面相对整体的句子,做了一点变化,而“寻梦?”又是两个字,仿佛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忽然跳跃了一下,溅出了一两点调皮的小水花。而后面就又回归到前面的整齐匀整了。

3、小结:这首诗歌形式很美,视觉上整齐匀整,听觉上,声音悦耳动听。

4、一起试着有节奏地读这一首诗歌。

三、二读诗歌

1、我们品读诗歌,注意它的形式美,也只是了解一个外在,能读得动人读得深入,还需要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诗人向我们描绘了康河美景,哪几节?(2、3、4、5——人的活动,也是景物),每一节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些画,看看作者这些画面传递怎样的情感。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分组活动,选个代表说。要求: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怎样的情感?

第二节:写了柳树。柳树的柔美。(美在形体——柔美,美在颜色——金色,新娘一样娇美)

感情:一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理活动:荡漾。意思是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动。 形容起伏动荡。柳树这么柔美,如新娘一般娇艳,艳影随微波动荡飘摇,引作者心神波动,怎不喜爱留恋。

该怎么读?新娘,读出一点幸福感、读出一点憧憬感。艳影,读出心里热烈与激情。

荡漾:心神摇动,回味的感觉。

第三节:写了青荇。青荇油油的——长在软泥上。(为什么用青荇?不用水草?不用青草?)

招摇:“招摇”对应“柔波”,随着水波的动荡,飘摇不定,写出了水草柔软轻盈。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诱惑着诗人呢。

用“青荇”,和柳树的金色相应,有了色彩。同时是《诗经关雎》里的“参差荇菜”,有古典雅韵。软泥既是滋润肥软的,所以青荇也就是“油油的”。

感情:喜爱。比刚才的喜爱程度?更强烈。哪里看得出?“甘心”

“甘心做水草”,水草很普通,但是做的是康河的水草,康河多美啊,补充《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做康河的水草,那就是一根幸福的水草。诗人直抒感情,真是想留在康河,永远不离开。这是很热烈的情感了。

“油油的”读出喜爱,“甘心”,声音要高扬起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第四节:写了水潭。是拜伦潭,想到他当年热爱的拜伦、济滋、雪莱等诗人。

特点:像彩虹梦。(用修辞来写潭的美。如彩虹梦)

感情:喜爱。有点淡淡哀伤。哪里看得出?揉碎的彩虹

怎么读?“天上虹”读的响亮一点,喜爱,赞美。

“彩虹似的梦”读得稍稍压抑一些,低沉一些。

第五节:写了水中撑船寻梦。梦被揉碎,但是还是想寻找。

环境美:星辉斑斓。 心情:漫溯。

感情:奔放、热烈。回顾过去的时光,抑制不住地激动,“放歌”可以看出。

怎么读?热情洋溢,抑制不住的激情。

诗人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由金柳的柔美,青色的招摇,彩虹的绚烂,到斑斓星辉热烈,一个个画面,唯美至极。感情也随之起伏。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5节。(2节心动,3节甘心的热烈、4节的低沉、5节的激情)

四、三读诗歌。

理解诗人的情感,我们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1、诗人从一开始到最后,离别的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由第一节开始到第七节结尾,是“轻轻、悄悄”。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动作轻柔,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由 “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有了变化,但是依然是无声的。不惊扰一切地来和去。叠音词真是很好地表达了这个离别的气氛。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情基调?

播放两分钟短片。

这就是徐志摩在康桥的梦啊。

康桥的生活对徐志摩的影响是非常大。

一起看看康桥的图片和徐志摩的关于康桥的文字。

康桥!汝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充满灵性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诗人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使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爱、自由、美”是徐志摩的理想

4、康桥几乎是徐志摩思想的启蒙老师,而康桥也是徐志摩一生中最美丽的感情的见证。

林徽因是他无法完成的梦。但是那段一起结识英国名家,一起谈论英国美丽的诗句的日子,成为徐志摩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

5、1928的徐志摩,他的从康桥带回来的理想幻灭,和另外一位名媛陆小曼的婚姻也并不如意,重回康桥,诗人就像再次走过了他年轻美好的青春年华,而再次不得不离别康桥,他什么也带不走,那就是和他过去美好的记忆告别。

彩虹似的梦,被岁月也被命运揉碎,无法触及。无法挽回。

所以这份离别之情中,感情就很复杂难言,再次回到康桥,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旧、却有理想幻灭的感伤,康桥一如既往地美丽着,空气依然自由,康河依然柔波荡漾。而眼前的美好,曾经的美好,他什么也带不走。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感情,那就是:惆怅。(让学生选择一些词语)所以,作者的情感是“轻轻的”“悄悄的。”叠音词真是用得好。

所以,徐志摩的这首诗歌,感情有激越、热烈,但是表现出来,是瞬间,更多的是,是对这种感情的节制。哪一节看得出这种节制的感情?

第六节 ,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种感情的节制?“不能放歌”“悄悄”“沉默”“笙箫”

“不能放歌”,在正要热烈酣畅放歌之时,却停止了,带来的效果却是含蓄蕴藉,不是一览无遗了,也更有回味。

而他回顾的情感,现在也只能沉默。

为什么用“笙箫”?

用了“笙箫”这个意象,字形美,中国方块字的独有魅力;声音美,有古雅之气。笙箫,芦笙和洞箫,常用在一起,多指的是“箫“,侧重点是箫。箫为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其音色十分独特,圆润、浑厚、柔和,有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因此极适于演奏较为哀婉的乐曲。古典诗歌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也有:客有吹洞箫着,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所以笙箫这个意象和徐志摩的这份惆怅感情是非常吻合的。

所以徐志摩轻轻地、一往情深地来,又悄悄地情谊款款地别。他不惊扰一切,如一片轻盈的云,悄声离开。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6、指名朗诵。配上音乐

现在,就当你是1928年的徐志摩,请饱含深情地读一遍诗歌。

五、老师范读。

小结:品读诗歌,需要欣赏诗歌形式的整齐匀整,音节的错落流丽,画面的美丽意蕴,情感的深挚动人,才能真正体味到诗人的心境,我们才能跨越时空,在诗行中嗅到诗人留存于时间长河里灵魂的芬芳。

五、发下徐志摩三首诗歌《偶然》、《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向那个方向吹》,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诵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