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民版历史选修三专题四第一二课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7

人民版历史选修三专题四第一二课导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民版历史选修三专题四第一二课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课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

A层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简况。
2.了解“雅尔塔体制”的形成过程。
B层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评价
C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1.阅读教材P78—P81。
2.填写新坐标P49自主研修内容。
3.构建知识体系图解。

1.美国的强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2.雅尔塔体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3.比较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4.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演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每一格局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雅尔塔体制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维护了战后世界和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着世界和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合情合理即可。如同意第一种观点,要着重强调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如同意第二种观点,要着重强调其消极作用。)


( )1.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铲除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
③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④划分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 )2.有关雅尔塔体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完全破裂
B.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基础之上
C.意味着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
D.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 )3.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有
A.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并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欧、亚、非、大洋洲等地
B.英国有效地加强了殖民地的统治,使其帝国的基础更加稳固
C.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
D.战后,亚、非、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 )4.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都体现了
A.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B.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妥协
C.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和瓜分D.大国强权主义
( )5.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6.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 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D.没有进步作用
( )7.“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 )8.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
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③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④在美国资本扶植下恢复经济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老牌殖民帝国迅速衰落。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
A.战争破坏了英国的经济B.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
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
( )10.雅尔塔体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A.美苏的战时盟国关系 B.美苏的均势状态 
C.美苏的核武器垄断地位 D.美苏的经济地位
( )11.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军事上的表现有
①其军事力量部署于五大洲②垄断了原子弹③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这表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②美国要求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居首位
③随着实力增强,美国扩张野心膨胀
④美国要求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 )13.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①为美苏“冷战”的展开奠定了基础②使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完全形成
③打破了大国操纵世界的局面④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 )14.“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战略目标不包括
A.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B.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扶植和控制
C.控制和操纵联合国 D.力求扩大“中间地带”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地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材料2社会主义力量越出了苏蒙二国范围,在欧亚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调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力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自然的都团结在苏联的周围。
材料3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蓬勃发展。新兴国家都对反映大国强权政治需要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极其不满,要求改变此种不合理状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据材料一、二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所说的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都团结在苏联周围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问题是实质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4)指出材料三在客观上的历史作用。

第二课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A层1.列举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概述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形成过程。
B层1.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2.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3.冷战局面形成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C层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1.阅读教材P83—P89。
2.填写新坐标P53自主研修内容。
3.构建知识体系图解。

1.杜鲁门主义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马歇尔计划为什么要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

3.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的真正目的何在?

4.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比较。

5.《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实质是什么?


结合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冷战局势是如何形成的?


( )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是
A.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B.逐渐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C.美国开始推行对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D.大国间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 )2.下列哪项不属于冷战政策的内容?
A.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B.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入侵朝鲜
(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美国侵略朝鲜②“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③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 )4.二战后初期冷战局面开始形成是由于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③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 )5.美国推行“世界主义”的主要措施
①组建美国起主导作用的联合国②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③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实施“遏制战略”④推行杜鲁门主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 )6.二战后,一位领导人在美国发表演讲指出:”该演讲被视为冷战的前奏曲。这位领导人是
A.丘吉尔B.杜鲁门C.斯大林D.铁托
( )7.下列有关“冷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46年由美国参议员伯纳德提出
B.是指在排除武力进攻的前提下各种手段的全面对抗
C.“冷战”的出现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
D.其发动的标志是邱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 )8.杜鲁门主义的出笼表明
A.美国对资本主义各国提供经济军事援助B.美苏两极格局出现
C.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张D.“冷战”的序幕揭开
( )9.北约和华约的共同之处:
A.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军事集团
C.由两大阵营分别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D.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 )10.马歇尔计划所涵盖的国家不包括
①法国②苏联③日本④英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 )1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这反映二战后美国在西欧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实施马歇尔计划
C.以议会政治遏制共产主义D.进行反苏反攻的舆论宣传
( )12.苏联采取的针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
A.组织情报局B.组建“华约”C.组织“经互会”D.制造“柏林危机”
( )13.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 )14.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2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处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3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4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5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回答:
(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图中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2)根据材料三、四,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二、三、四、五四段材料反映的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五中所说的“本公约各缔约国”,材料一的图中有哪些国家在该条约签订之时未加入而是后来才加入的?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第一课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
参考答案

1.美国的强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②军事上:二战后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军队庞大,装备先进,拥有核武器,而且在世界各地驻军。
③政治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战后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
2.雅尔塔体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建立在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在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支柱,促成了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3.比较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基础战胜国对战败国、弱小国家的掠夺战胜国的相互妥协
时间一战后两年内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
主导国、地域英法在欧洲、中东、非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美苏在全球
处理战败国极力削弱、限制:割地、赔款、瓜分殖民地、军事限制惩办战犯根除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实现民主化,军事占领,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间、战胜国间、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间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间、资本主义国家间、社会主义国家间、新老殖民主义与第三世界间
性质帝国主义性质反法西斯倡导和平民主与大国争霸性质
瓦解途径在战争中瓦解随世界多极化趋势瓦解
影响时间长短、深广度前者远不及后者
相同点时间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主因大国间力量对比巨变消长、妥协的产物
依据一系列国际会议协议
内容处理战败国,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结果影响随大国力量对比变化消长而瓦解;
损害弱小国家利益,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烙印,埋下一些隐患;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演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每一格局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
(1)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
(2)基本原因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均势平衡。
(3)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巩固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形成战胜国均势的体系;英国虽仍然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受到了来自美国的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已经动摇。二战后的第二个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国际关系秩序,由美苏两极主导世界。

有一种观点认为:雅尔塔体制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维护了战后世界和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着世界和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由。
(1)同意第一种观点,雅尔塔体系虽有消极的作用,如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等,但其具有很多的积极作用:①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同意第二种观点,雅尔塔体系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大国的霸权主义泛滥。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争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1——5CAADA6——10DADCB11——14DBDC
15(1)新特点: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平衡,没有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
原因:美国放弃了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由局部扩张转向控制欧洲和国际事务。帝国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
(2)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都得到了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地理位置上都靠近苏联,并连成一片。
(3)是新兴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反帝反殖斗争。新兴国家加强团结,发展经济,有力地冲击着战后的两极格局。
(4)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格局。对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

第二课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参考答案

1.杜鲁门主义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反共、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领导世界。
2.马歇尔计划为什么要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
美国这样做有三层用意:①策略上的考虑,杜鲁门主义咄咄逼人的调子,曾引起对美国不利的反响,一项包括苏联和东欧在内的“复兴计划”有利于争取欧洲人;②有助于瓦解或离间苏联和东欧的关系;③美国深知苏联不可能按美国的条件接受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无非是为了把分列欧洲的责任推给苏联。
3.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的真正目的何在?
(1)是真的想帮助欧洲复兴。①从提出的起因看,欧洲衰败,经济濒于崩溃,需要外援;②从内容看,希望欧洲各国主动向美国提出,便于根据情况给予援助;③从范围看,包括了欧洲16国,范围很广;④从援助方式看,主要是赠与,达到援助总额的90%;⑤从结果看,欧洲经济得到复兴,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协作,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2)不是真的想帮助欧洲复兴。①援助带有苛刻的条件;②援助以实物为主;③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在西欧确立了毋庸置疑的领导地位,控制了西欧。
4.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比较。
联系:(1)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1)杜鲁门主义是赤裸裸地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为全球扩张。
(2)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反苏反共。
5.《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实质是什么?
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华约是为应对北约而产生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主要是防御性的。

结合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冷战局势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1——5ADBCD6——10AACAB11——14BCBB
15(1)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
(2)杜鲁门在1948年4月签署了《对外援助法》。
(3)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通过冷战政策,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还说明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重点。
(4)后来加入的国家有西班牙、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延伸阅读

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三第四五课导学案


“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1.简述拿破仑参加法国大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称霸欧洲和改造法国等主要政治活动。分析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培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以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拿破仑的重要活动,分析拿破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探讨拿破仑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剖析拿破仑对历史的影响与功过得失,介绍对拿破仑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了解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3.拿破仑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叱咤于历史舞台上的伟大人物。通过对拿破仑丰富的人生经历的认知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1.荒野雄狮
(1)下列是拿破仑在法国布里埃纳军校读书时领头打架时的图片:
照片体现出拿破仑的哪些性格特点?青年拿破仑的思想深受哪些人的影响?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是怎样崭露头角的?

2.称霸欧洲
(1)欧洲各国封建君主为什么策划组成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为什么被派远征埃及?

(2)阅读教材第51页[学思之窗],思考:上述公报,反映了拿破仑的哪些个性特点?

3.拿破仑改造法国
拿破仑建立帝国后,对内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4.走向末日
(1)拿破仑为什么要颁布“大陆封锁令”?它的内容是什么?这对法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拿破仑为什么要远征俄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3)归纳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战场上的拿破仑缔造了传奇。所以艺术家们首选的题材就是“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拿破仑”。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右图),描绘的是1796年拿破仑为攻打意大利而率兵取道阿尔卑斯山大圣伯纳山口的场景。年轻的拿破仑骑在一匹直立的烈马背上,手指高高的阿尔卑斯山峰,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拿破仑前期和后期的对外战争有何不同?

2.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有人说他是个英雄?他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人说他具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但只有在法国革命的形势
下,他才能渐露头角。
有人说他执政时的措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应该肯定。
有人说他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是历史的倒退,对他应该否定。
(1)拿破仑建立帝国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明理由。

(2)拿破仑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何贡献?

(3)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导学案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25分钟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③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①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必要性:A、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B、1950年土地改革建立的农民土地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使小农经济易破产、分化。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一种落后的、剥削的经济;B、资本主义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009年,江苏单科,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2010年,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右面这幅宣传图(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长棒)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B.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C.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D.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
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
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下表为我国l957—1958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58年163.51.851.55
A.1959至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D.公私合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006)

题号12
答案DD


题号1234
答案DDDB


题号12
答案CC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时间:25分钟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1978年1978年—至今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公有化制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典型例题1: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3.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1984—1992年)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今天)
中心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措施①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义分配改为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②“抓大放小”,在大中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典型例题2: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下列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①确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允许农民自行处理全部农产品B.实质属于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D.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扩大国企生产经营自主权
C.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D.增强企业活力
4.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上海的对外开放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长江沿岸的全线开放D.开发开放上海浦西
6.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7.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8.下列有关中共十五大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规模
C.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D.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大丰收,这从根本上表明这
种形式()
A.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催化剂,其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②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风波;③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④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
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右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概述其历史意义或影响。(16分)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6分)

专题三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参考答案(007)

题号12
答案CC


题号1
答案A


题号12345678
答案CBDABCAB


题号1234
答案CACB
5.答案要点:
(1)图一:举措:中共八大召开。(2分)意义:它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2分)
(2)图二:举措:“大跃进”运动。(2分)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分)
(3)图三: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
(4)图四:举措:对外开放(2分)意义: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
(5)经验教训:①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发展。②必须反对“左”的“右”的错误干扰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防止“左”的错误干扰中国现代化建设。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和建设才无往而不胜;党只有探索中,改正错误和缺点,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6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学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媲美事过境迁抱残守缺明日黄花
褒贬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孤芳自赏
威慑一蹴而就面目全非班驳陆离
积淀筛选攻讦咀嚼时髦蜕除
2、课前探究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三、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3、研读文本:
(1)研读引子部分:
A、提问: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常常会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文化传统呢?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虽然字相同但内涵不同,差异很大,引出下文。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提问:读课文“传统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划出重点词句,下定义,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时代性民族性
四、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课堂练习】
1、根据文意,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2、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第一第二部分的相关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答:
3、教学设计文章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①摘抄:
②根据上面摘抄的文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
【课外探究】
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课堂讲学】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提问:重读课文“文化传统”部分,思考什么是文化传统?
(可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结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
明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如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重视团结统一,勤奋勇敢等,犹太民族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很浓,大和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扩张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等。
板书关键词:
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
惰性渐变性
2、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读文找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明确:传统是财富——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举例:传统是财富——这个例子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我们现在所运用的语言文字都是自古以来继承演变过来的,我们掌握的许多生存本领,如建筑本领,造纸本领,制药本领都是从古人那里学习继承的。前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创造出许多诸如红楼梦,史记,论语,唐诗三百首等优秀文史遗产,供我们当代人学习欣赏。
传统是包袱——如封建社会对待妇女的许多落后做法,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女子与小人化等,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裹小脚等。
3.提问: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课堂练习】本课作业本
【课外探究】灵活运用文中观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课前导学】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五、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课堂练习】
问题一《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阐述了什么论点?
问题二本文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比较论证,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来阐述道理的。
问题三以具体语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
【课前导学】
1、了解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三、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应该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原则:占有,挑选。
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
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
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课堂练习】作业本
【课外探究】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讲学】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三、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四、理清全文思路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归纳本文中心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课堂练习】作业本剩余练习
【课外探究】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选修三专题频繁的地区冲突学案及答案


A层

1、了解巴勒斯坦地区的战略地位及民族、宗教矛盾,初步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2、了解五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及影响,认识中东地区“和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了解蒙巴顿方案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恶果;

B层

1、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2、了解印巴冲突的由来,认识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是印巴两国长期纷争的重要根源。

C层

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阅读教材p112-116

2、填写新坐标p72自主研修内容

3、构建知识体系图解

阿以冲突的由来:领土问题和民族问题

阿以冲突的复杂性:⑴⑵⑶⑷

中东战争:⑴原因⑵概况⑶结果⑷影响

艰难的和平之路:进展⑴⑵⑶问题⑴⑵⑶


印巴分治:⑴原因:①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埋下了矛盾的种子。1947年,英国总督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②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是印巴矛盾的导火索③美苏两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实上也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

⑵影响

印巴战争:⑴⑵⑶

1、你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2、结合本课内容和你已有的知识,试分析中东和平进程中有哪些不利因素。

3、阅读课持后材料,请思考印巴分治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选择题:

1.下列国家或地区属于中东地区的是

①印度 ②越南 ③埃及 ④约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在下列事件中,联合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是

①朝鲜战争 ②雅尔塔体系确立 ③纽伦堡审判 ④巴勒斯坦分治

A.①②③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1948年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意大利

4.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阿拉伯国家不承认以色列国B.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都想拥有耶路撒冷

C.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派别复杂D.以色列违反联大决议,侵占巴勒斯坦土地

5.巴解组织成立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进入了有组织的斗争阶段,其斗争口号是

A.消除种族歧视B.尊重宗教信仰C.重建家园D.驱逐犹太人

6.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大国纷纷插手中东地区的争夺,使这一地区的形势更趋紧张。这些国家参与中东地区的争夺,是为了控制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更是为了

A.控制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B.帮助阿拉伯人建立家园

C.支持以色列统一巴勒斯坦D.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

7、埃及和以色列握手言和,开始通向和平而努力的标志是

A.《戴维营协议》的签署B.“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C.《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D.“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

8.在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也是矛盾特别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的宗教文化有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C.犹太教、佛教、天主教D.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9.长期以来制约着中东社会进步的是:

A、阿以冲突B、两伊矛盾C、石油危机D、耶路撒冷问题

10.自“贝尔福宣言”发表以来,中东地区阿以冲突就不时发生,那么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关键是A.不同的宗教信仰B.地区恐怖主义C.排他性的主权要求D.英国的殖民统治

11.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

国。联合国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犹太人的祖先曾在此地生活并建国B.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

C.英国曾发表“贝尔福宣言”D.犹太人的圣地在此地的耶路撒冷

12.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却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其原因是A.阿拉伯国家无心战争B.西方大国的直接参战C.以色列总体实力强大D.阿拉伯国家分歧过大

13.造成中东地区战争频繁、和平进程艰辛的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②民族、宗教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4.在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中,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先后被极端主义分子剌杀。他们遇剌的共同原因是

A.中东地区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势力B.在“六日战争”中遭遇严重失败

C.倡导“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D.同意接受“贝尔福宣言”

15.进人21世纪,中东地区的战争依然不断,但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东地区正在一步步的迈向和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西方大国从中协调B.以色列的多次让步C.巴以人民对和平的追求D.联合国的总体控制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贝尔福宣言”(1917年)

材料二:右图为联合国大会决议制定的分治方案。

请回答:①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实际上是英国实行的什么政策?

一战后列强又在此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与前者有何不同?其实质是什么?

②之后关于中东地区又有何决定?该决定有何影响?

③根据所学知识,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你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答案提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实现中东和平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991年的马德里中东和会和1993年的巴、以和平协议以来的历程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和平是中东地区及其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中东和平进程会遭受挫折,根据近年来的中东局势分析,通往和平的道路将会非常曲折,它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努力和巴以双方的相互谅解。

2、结合本课内容和你已有的知识,试分析中东和平进程中有哪些不利因素。

答案提示:中东问题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和平进程的瓶颈是巴以领土争端问题。此外,近年来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两种:(1)巴以双方间的报复与反报复已形成恶性循环,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采取的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采取的暴力行动都给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2)西方大国的中东政策也是中东和平进程受阻的重要原因,美国在阿以问题上采取明显的“双重标准"——极力扶植以色列,对阿拉伯人采取打压政策。

3、阅读课持后材料,请思考印巴分治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印巴分治给印巴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分治过程中,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的迁徙和仇杀,不仅造成了大批难民,使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而且使印、巴两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互相敌视的种子;原来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从而造成两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分治导致的克什米尔问题成了印、巴两国长期对立的重要根源

一、选择题:1-5DBBBA6-10ABDAC11-15BDCAC

16、①“分而治之”政策;“委任统治”政策;更为隐蔽;殖民统治。

②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很快导致了巴勒斯坦战争。

③A英国殖民势力衰退B美苏德的排挤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