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大班对小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7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相关知识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导学案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

(1)概念: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①____________,也称为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关系论。

(2)功能: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④________,并制约着人类在⑤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2.两种环境观的对比

(1)传统环境观:是一种⑥____________的观点,表现为人类⑦____________的愿望。

(2)新的环境观:是⑧______________或⑨____________的环境观,认为⑩________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提出背景:人类在经受了人口膨胀,__________短缺,环境________和________破坏的困扰之后而产生。

2.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__________的需求,又不对________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一是要________,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损害____________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4.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要保证资源的○21________________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谋求社会的○22____________。

5.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与○23____________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相应制定了《○24__________________》。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图解环境观的概念

2.列表比较传统的环境观和新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等,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良性方向发展

传统环境观和新环境观的主要区分点在于()

A.人类能否利用自然B.人类能否征服自然

C.人类与自然是否是平等、和谐的关系D.人类能否改造自然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不过是人类的改造对象,人地关系仅仅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新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人地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C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发展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请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增长过快,加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出现环境问题,并形成恶性循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水热充足,河湖密布,生物资源丰富,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人口增长和开荒扩种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等。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危及未来人类生活的需求

2.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矛盾尖锐

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④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开发性原则

4.下列不符合新的发展观的是()

A.征服自然B.天人合一

C.人地归一D.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5.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朋友之间互寄贺年片B.使用塑料袋购物

C.渔政部门实行“休渔”政策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6.2012年5月14日~25日全球气候变化大人在德国波恩举行。世界许多国家共同探讨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课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部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材料2:“我国单位GDP

能耗的变化状况”。

(1)近年来,某些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限排义务。依据材料1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驳斥上述观点。

(2)读材料2,分析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说明我们还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几条思路,你认为可行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

C.环境效益突现,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地位之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任其发展,顺其自然

2.下列生产模式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

B.发达国家大量投资发展的能量密集型农业

C.我国南方稻田养鱼、养蛙的农田生态结构

D.山区利用立体气候发展农林牧副立体农业

3.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性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你认为有利于曹妃甸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应该布局的工厂有()

A.炼铁厂 B.矿渣建材厂

C.火电厂D.焦化厂

读下图,完成4~5题。

4.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A.畜产品、谷氨酸、饲料B.谷氨酸、味精、多糖

C.淀粉、复合肥、多糖D.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5.兖州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D.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16家环保组织呼吁首都市民开展“无车日”及“绿色出行”活动,“为北京多贡献一片蓝天、多奉献一份绿色”。据此回答6~7题。

6.开展“无车日”的目的是为了()

A.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B.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

C.节省能源,彻底改变我国目前能源短缺的状况

D.旨在通过“无车日”引导人们选择更节约和环保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7.下列措施能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是()

A.禁止车辆进入城市B.将各公路全部改为高速公路

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以新的能源形式逐渐替代矿物燃料

D.城市过境道路通过市区,可以缓解市内交通线路拥堵状况,减缓市区大气污染程度

8.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材料2: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很小。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1)说出西藏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为了维持西藏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西藏应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森林资源中,松科植物占总量的60%;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松、竹产地采收松花粉、竹叶,进行加工,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时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国珍专营店和网点,并对其集中管理,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拥有工作,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为人民群众送去了健康。

材料2:“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产业链示意图”。

(1)分析图示产业链的建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2)图示产业链形成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

[课前预习]

①基本认识 ②自然观 ③人地 ④态度 ⑤生产和生活中 ⑥人地对立 ⑦征服自然 ⑧“天人合一” ⑨“人地归一” ⑩人类 平衡 协调 资源 污染 生态 当代人 后代人 发展 自然界 鼓励经济增长 ○21可持续利用 ○22全面进步 ○23科教兴国 ○24中国21世纪议程

[基础达标]

1.D2.D3.B4.A5.C

6.(1)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2)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

[拓展提升]

1.A2.B3.B4.B 5.D6.D7.C8.B

9.(1)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冻土北移或冻土层变薄;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发展高原生态立体农业,高原山区发展林果业;退耕还草还牧,高原牧区控制草场合理载畜量;坡耕地与河谷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10.(1)是。扩大了松树、竹子的种植面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扩大了就业。

(2)资金的保证,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便利的交通。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一、全章说明

概述

这一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的力学问题。从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开始,进而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连接体问题和超重失重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这是本章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一章在知识方面,没有更多的新的知识点,主要侧重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阐述和训练上,课本叙述力求循序渐进,思路清晰,对学生有启发性,期望学生能逐渐体会和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修订本把原来在本章的有关静力学的内容,合并入“第八章物体的平衡”中。这样每章容量小了,问题更加集中,思路更清爽、明快一些,希望更有利于教和学。

单元划分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单元第二节,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第三单元第三、第四节,分析连接体和超重失重问题。

具体说明

1.本章着重在牛顿定律的应用。首先,要通过定律的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本在这方面给予了注意。如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物体受力的分析问题,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问题等等。在课文的叙述、例题的选择与分析等方面都注意了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发生误解之处,引导学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

2.在应用牛顿定律分析解决问题时,应着重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但不能空讲方法论,也不能单纯记住解题步骤。课本除了注意选择恰当的例题和习题,在叙述和分析问题时特别注意分析思路之外,还画龙点睛式地对一些重要和常用的方法进行介绍。如明确研究对象,隔离的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方法,连接体问题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的处理,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问题等等。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但在教学中不宜脱离开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单独讲方法。

3.隔离法是分析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因为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分析具体问题时将物体隔离开便于逐个分析。在解决连接体问题时,作为基本方法,尤其常常用到。但在有些书中或教学中把它作为一种模式强调,过于死板僵化。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问题的灵活处理。为此,本章采取的做法是:先在第一节物体受力分析中,在强调明确研究对象时介绍隔离法,重点仍在于强调“明确研究对象”。以后在分析问题时就注意应用隔离分析的方法,到第三节连接体问题中则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隔离分析或整体分析的方法。希望这样的处理能更有利于使学生思路清晰,有助于提高能力。

4.本章没有什么新知识点,教学中可以较多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多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和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等多种不同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关键处给以指导和点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澄清认识、理解问题、掌握方法。这一章提供了一个机会和条件,希望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它。

5.本章小结既是对这一章的小结,又是对前几章知识的全面小结。最好以学生自己总结为主,这样做,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全章教学要求

1.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对力的概念有进一步认识,掌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正确方法。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掌握解决有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理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一)物体受力分析

教学要求

·对力的概念有进一步认识,掌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正确方法。

1.能正确地确定压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的方向。

2.对于确定的研究对象,会正确地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能画出受力示意图。

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教学建议

1.能否正确对物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重要检验。进行物体受力分析,不但要求学生对力有正确认识,还要对物体运动情况或运动趋势有正确判断。因此本节是承前启后的一节,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小结,也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予充分注意。

2.关于受力分析,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研究对象,即分析哪个物体受力,只考虑别的物体施予它的力;②能指出施力物体;③不要漏掉确实存在的力,也不要凭空增加力,合力和它的分力不可重复考虑;④要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⑤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明确研究对象后,分析受力时常用隔离法,这是研究较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

3.忽略次要因素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同样适用。比如:如果摩擦力远小于其它力时就可不计,所谓光滑就是这种情况的理想化。课本对此有专门的介绍,希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4.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必须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但在教学中不可操之过急,对所有学生一律要求,或是在这一节中就要求学生分析过于复杂的问题。对于基本方法掌握不好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以减少后面学习的困难。节后的练习是基本要求,学生应扎扎实实掌握好。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要求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知道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掌握求解这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步骤。

2.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问题。

3.会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别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问题。

4.会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建议

1.解决动力学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其次要搞清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而不要急于进行计算。应帮助学生逐渐习惯于对问题先做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最后再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计算。对此,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养成正确的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2.很多动力学问题都可以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分析和求解。这样可以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课本中给出了例题,并用“旁批”的形式加以强调,希望引起注意。

3.本节最后,用花纹线框内的内容,对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做了小结。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4.节后的练习三中的第1题,将问题分成几个小题目,让学生逐个解答,意在引导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明确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步骤,为解决复杂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后面的第2、第3、第4题,也是同样目的,希望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予以重视。

(三)连接体问题

教学要求

·掌握解决有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会用隔离分析的方法和整体分析的方法解决连接体问题。限于相连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同的情况。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隔离法或整体分析法。

教学建议

1.本节通过对两个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中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分别交替使用了隔离法和整体分析法。并在例题1之后的花纹框中对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做了说明。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免使学生思维僵化。教学中请予注意。

2.本节例题2,既是连接体,还着重分析了静摩擦力做动力的情况,帮助学生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认识。节末的思考与讨论也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希望对解决静摩擦力这一学习难点有些帮助。

3.节后练习三的第4题,作为连接体的一个实例,让学生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条件的问题,既巩固了有关解决连接体问题的知识,又与前面的知识相呼应,明确了实验条件为Mm,希望学生认真思考解决。

(四)超重和失重

教学要求

·理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1.知道超重和失重分别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教学建议

1.课本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详细分析了人对升降机地板压力的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课本分别介绍了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并在节末强调指出,“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看起来好像物重有所增大或减小。”要让学生通过本节学习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3.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观察和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节后的小实验“观察失重现象”,材料易得,比较容易完成,又会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进行分析,这对学生理解和确信失重现象的产生是有好处的。

4.阅读材料“失重和开发宇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有条件的还可以再多介绍一些情况,或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资料或看科技影视片。

高三地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26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地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26”,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

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在此,主要让学生注意树立下面这些观点: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时期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0世纪后半叶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

活动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

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人口

数量十分有限开始增长人口迅速增加人口继续迅猛增加

环境

问题不严重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3.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题: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图“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

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

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上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以为常。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只要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如:(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容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制约、联系,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在此系统中,三者的关系和角色是: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把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和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显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以往对发展的理解,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等是有本质区别的。

(4)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5)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地球生命应共享及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和财富,而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地球生命跨空间、时间,还包括其它物种。

①同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基本和平等的权利,如生存、自由、追求较好的生活的权利。

②区际公平:在不同区域、国家和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在贫困和富裕地区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其它地区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如发达地区不能把污染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或在开发资源时破坏当地的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后不给当地足够补偿去恢复和发展。贫富悬殊,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③代际公平: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代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这一代不能为自己发展损害或限制未来世代的发展可能性。应为下一代留下至少与自己继承的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于生产力的世界。

④人类与其它物种间的公平:每种生命形式都以其对人类的价值而有资格得到人类的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其它物种的生存,如为野生生物设置足够的栖息地,禁止为经济利益大量捕杀、采伐、买卖野生生物等。应该合理地对待所有物种和生物,使之免受摧残、虐待和无谓的杀戮。

(2)持续性原则:重点指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这一原则是基于地球面积的有限性及由此决定的地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大循环还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这使得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

①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承担必要的义务,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发展。

②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1)庞大的人口压力:每年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大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思考

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经典例题]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D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学案导学


第一单元课题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学案导学
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硫酸的基本流程
2.了解生产中原料的选择
3.了解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
4.注意生产中的三废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学习过程:
一、依据化学反应原理确定生产过程
1.工业制备硫酸,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考虑
(1)采用的原料应该是自然界中的含物质,如、。
(2)生产过程中,要先使硫元素转化成,再把转化成,再与水反应制得。
2.思考与交流:工业生产上制备硫酸的基本原理
(1)以S为原料制备SO2
化学反应方程式,(属反应)
(2)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SO2氧化成SO3
化学反应方程式,(属反应)
(3)三氧化硫转化成硫酸
化学反应方程式,(属反应)
3.工业制硫酸主要生产流程
见课本P5
二、生产中原料的选择
1.思考与交流:我国生产硫酸需考虑的问题
(1)从基建投资、加工费用及环保方面考虑,用制硫酸优于用制硫酸。
(2)我国天然硫资源,而且开采条件。
(3)我国黄铁矿储量比天然硫要。
(4)硫黄制硫酸比黄铁矿制硫酸生产流程、设备、三废少,劳动生产率,易于设备。
(5)由于原料多需进口,硫黄制硫酸成本比黄铁矿制硫酸,
三、生产中反应条件的控制
1.硫酸工业生产的三个主要设备是、、。
2.阅读P6表1-1,思考温度较____时,越有利于SO2转化为SO3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属_____________反应。
思考:是否温度越低越有利于SO2转化为SO3?
2、提示:应选择温度:(1)低温(400~5000C)
注意:工业生产中反应温度的选择往往还要考虑该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
3.阅读P6表1-2,思考压强的增大,SO2的转化率_____
思考:是否压强越高越好?
3、提示:应选择压强:常压注意:工业生产中压强的选择:往往还要考虑成本和能量消耗等问题。

四、生产中三废处理
1.如何处理尾气中的SO2?
工业:SO2CaSO3SO2(重新利用)
主要反应式、

实验室:SO2+2NaOH=Na2SO3+H2O
2.如何处理废水中的酸性物质?

五、能量的充分利用
1.生产1t硫酸需消耗的电能,硫酸生产的三个过程都是反应,生产1t硫酸放出的反应垫相当于的电能。这些废热的利用,可以向外界输出大量,大大降低生产。
2.可以利用SO2氧化成SO3时放出的热量用来预热。
[课堂巩固提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硫酸的工业尾气可以直接排入大气
B.进入接触室的气体,必须先经净化、干燥
C.从沸腾炉中排出的炉渣可以作为肥料
D.在高温、高压下由和合成
答案:B
2.欲除去气体中含有的气体,应选用的试剂是()
A.品红B.饱和溶液
C.溶液D.烧碱溶液
答案:B
3.有关二氧化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不能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迅速褪色
B.接触法制硫酸的沸腾炉排出的炉气中含SO2
C.实验室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硫
D.用石灰水很容易区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答案:B
4、S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大量SO2主要来源,SO2不但本身污染大气,它在大气中经尘粒催化,与水、氧气作用,形成危害更大的酸雨,形成酸雨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的冶炼

SO2+O22SO3SO3+H2O=H2SO4

5.火力发电厂常用熟石灰吸收煤燃烧产生的SO2气体,并回收制得有用的石膏(CaSO42H2O)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Ca(OH)2+SO2=CaSO3↓+H2O2CaSO3+O2+4H2O=2CaSO42H2O

6、某硫酸厂每天用含60%的硫铁矿500t生产硫酸,如果在沸腾炉内损失5%的硫,的转化率为90%。每天能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处理多步反应过程中原料的损失。沸腾炉中损失5%的硫,转化率为90%这些都可转化为S元素的损失,进而转化为的损失。所以设生产98%的硫酸吨。则由关系式:
1202×98
500×60%×(1-5%)×90%
即:
解得吨
答案:每天能生产98%的硫酸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