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时间问题学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04

时间问题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时间问题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要求:1.掌握地方时的计算。

2.掌握区时、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个人总结网 Www.676U.CoM)

3.掌握日界线及两侧日期的变更。

(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大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

【概念比较】1.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

2.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

3.日界线:①人文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隐形经线。

扩展阅读

时间和位移学案和课件


物理必修1(人教版)

第二课时时间和位移

水平测试
1.(双选)关于时刻和时间(时间间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表示时间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
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答案:BC

2.关于位移与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其路程

解析:物体从某位置出发,经一段时间又返回到该位置,此过程位移为零,但它运动了,A项错.物体的运动路程为零,说明它未动,反之物体若静止不动,它的运动路程一定为零,B项对.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C项错.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路程,D项错.
答案:B

3.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B.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C.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间
D.“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

解析: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的是起床、就餐、上下课的时刻,A项错.1min能分成无数多个时刻,B项错.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刻,C项错.“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D项对.
答案:D

4.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火车在早晨6点10分从上海站出发
B.火车共运行了12小时
C.火车在9点45分到达中途的南京站
D.火车在19点55分到达北京

解析:时刻对应位置,时间间隔对应过程,出站、进站对应的是时刻,途中历经的是时间间隔,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部分是使电子加速的环形室.若一电子在环形室里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转了3圈又回到原位置,则电子在此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为()
A.2πR,2πRB.2R,2R
C.2R,6πRD.2πR,2R

解析:路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轨迹长度,3圈为6πR;位移的大小等于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有向线段长度的最大值为环形室的直径长度,即位移的最大值为2R.
答案:C

6.从5m高的楼上以某一速度竖直向下抛出的篮球,在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竖直弹起,上升到高2m处被树杈卡住.在这段过程中()
A.篮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篮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篮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篮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解析:位移为篮球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为篮球运动轨迹的长度,故A项正确.
答案:A

素能提高
7.如右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Ⅰ较大
B.沿Ⅱ较大
C.沿Ⅲ较大
D.一样大

答案:D

8.一操场跑道全长400m,如图所示,其中CD和FA为100m长的直道,弯道ABC和DEF均为半圆形,长度各为100m,一运动员从A点开始起跑,沿弯道ABC和直线CD跑到D点,求该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计算时位移大小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运动员从A经B、C至D的路程为:
s=sABC+sCD=100m+100m=200m.
运动员从A经BC至D的位移大小xAD=s2AC+s2CD.
设半圆的直径为D,即sAC=D.
则12Dπ=100m.
故xAD=200π2+1002m=118.56m.
答案:见解析

时间和空间是否有限

物质与时间和空间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的总和.因此,我们所在宇宙诞生的同时才出现了时间和空间,或者说此后时间和空间概念才有意义.
宇宙诞生在大约120亿~150亿年(根据2003年的数据为137亿±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从那时起,基本粒子到各个星系逐渐形成,直到在一个极普通的天体——地球上出现了有高度智慧的生命——人类.这就是宇宙演化到今天的大致过程.大爆炸至今的时间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年龄,各星系在运动中总体上都在相互远离,这反映了空间还在不断膨胀.物质的空间分布范围,就决定了我们所在宇宙的尺度.然而,时间会不会有一个终点?空间会不会永远膨胀下去?这些“宇宙之谜”还有待人们继续研究,也许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家就在今天我们的同学中间.
这是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距地球
约100亿光年遥远的星系这是我们所能观
察到的宇宙离我们最远的地方

《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学案
学习要点
1.根据课文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
3.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课文解读
写作背景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根本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空间、时间理论,这被他后来称为“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不仅引起了时空观的革命,也带来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爱因斯坦建立了统一的物理理论即洛伦兹变换,通过这种变换,他推导出运动的尺子要缩短;运动的钟要变慢;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继而又写了一篇完整的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广义相对论以它思想的深湛、丰富和形式的完整、美丽而令人赞叹,在更深一层意义上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去世后,宇宙学研究的重任就落在了史蒂芬霍金身上。他试图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展示给人类一幅新的宇宙图像。霍金80年代中期完成了重要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有关宇宙学时空观的研究方面又获得了成功。
巴里齐然尔曼、戴维齐然尔曼著的《火星,我的第二家园》运用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宇宙相对论的时空观,推断出“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从而带领我们进行了科学畅想。
本文的层次结构分析
全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分成了四大块,内容概括醒目。前后按内在的逻辑先后顺序贯穿排列。文章第一句话“让我们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开始我们的旅行”领起全篇,以下按距离地球远近依次介绍。由“到其他行星上旅行”写到“到其他恒星上旅行”,又由于距离的遥远,就涉及到一个速度问题,所以作者接着介绍了“加快速度”方面的知识,而还因为有人的寿命问题,作者紧接着又介绍了“时间膨胀”。这样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逐步写来,内容多而有序,层次条理分明。
文章内容的过渡衔接非常好。
如在介绍飞行器的速度时,他说,“很显然,时速60英里的速度,不能进行星际旅行。好在我们有时速更快的飞行器。”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更快的飞行器”。如在第二节《到其他恒星上去》的结尾时,他说,“这个距离实在让人吃惊。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到达银河系中最近的恒星吗?”其后,便进入第三节《加快速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过渡衔接对于文章的结构有着如此奇妙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哪些知识
在“空间旅行”部分,作者介绍了地球与其他行星、恒星之间的距离,及到这些星球所需要的速度和对应的时间。重点介绍了“加快速度”及产生加速度的方法。其中作者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如核裂变,核聚变,物质——反物质发动机等。使读者感受到星际旅行的现实性,可能性和艰巨性。
在“时间旅行”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时间膨胀现象。所谓时间膨胀,指当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发生的相对于运动物体的时钟,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减慢的现象。同时作者又根据理论大胆推测介绍了人类可以回归过去的有关知识,使读者对神秘的宇宙产生种种奇思妙想,并对科学心仪神往。
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
准确的知识介绍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在介绍时间和空间旅行的知识时,列出了一些确切的数字,使读者在获取大量的知识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严谨。同时尊重科学,又不拘于科学,作者以其丰富的常识和大胆的想象,拓开思维的空间,探索宇宙,预测未来,为读者展开一幅深遥无边的宇宙画面,既汲取科学知识,又神游科学殿堂,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浸染。
自学指导——按要求筛选主要信息
筛选信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
1.阅读前两部分内容,筛选出下列信息:
(1)什么是空间旅行?
(2)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2.阅读“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筛选出下列信息:
(1)理论上怎样将速度提高到光速?
(2)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力的方法?
3.阅读最后一部分“时间旅行”。筛选出下列信息:
(1)什么是时间旅行?
(2)什么是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时间膨胀对于空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4.重点阅读“时间旅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筛选隐含信息。
(1)第四部分第三段写到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而第四段又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两种判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2)能“看到过去事物”这一推断依据是什么?能看到地球的过去的原理是什么?
(3)为什么看到过去事物这种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膨胀()() 侏罗纪() 炫目()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即使以光速旅行,也只能到达星系中的几百个恒星。
②地球上已经历数代沧桑,文明已经多次兴衰,冰期出现又多次。
③到达冥王星需要6800年,相当于最早的文明时代至今的年数。
A.临近 消逝 持续B.邻近 消逝 延续
C.临近 消失 持续D.邻近 消失 延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踩油门以每小时60英里的时速行驶,我们要用半年的时间才能到月球。
B.1947年,美国飞行员查理斯耶格尔首次突破声音,以超过每小时670英里(1078公里)的速度飞行。
 C.即使我们能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旅行,旅行范围也限于我们在有生之年可进行探索的星体。
 D.半人马星座离地球约4.2光年,即从地球到半人马座,约需要4.2年。
4.下列这段文字所缺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①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②并非只有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③运动物体接近光速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④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论的部分内容,利用原子钟进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5.根据上文,请概括“时间膨胀现象”。(不超过40字)
 时间膨胀现象是 的一种现象。
6.下列说法中,不是“时间旅行”的一项是 ()
 A.看到过去的事物。
 B.一种科学幻想活动,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
 C.时间膨胀现象。
 D.如果太阳突然爆炸并消失,我们仍能看到它在空中又持续闪耀8分钟。在8分钟内,我们仍受到其重力的影响。
7.人类无法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最主要的障碍是 ()
 A.无法到达光速。
 B.即使我们能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旅行,旅行范围也限于我们在有生之年要进行探索的星体。
 C.不能为宇宙飞船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D.人类无法登上太阳神探测器。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每小时115200英里(185391公里)或每秒32英里(51公里)的巡航速度绕太阳飞行的美国宇航局的德国建造的太阳神探测器是速度最快的载人宇宙飞船。
 B.半人马星座比邻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这里当然不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之一。
 C.光年是光在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
 D.在宇宙的万亿个星系中只有5个行星能够用肉眼看见,他们在天空中分别只有一个小黑点。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我们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既不是未来时间的一部分,也不是过去时间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即使用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例如,光从月球到地球需要1秒多钟。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分钟。半人马星座比邻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年,M104星系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000万年。我们抬头看到的月亮是1秒多钟之前的月亮,太阳光是在8分钟前出现的,半人马星座比邻星闪烁的光是42年前的。用功能很强的望远镜看到的M104发出的光是4000万年前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我们生活在过去。如果太阳突然爆炸并消失,我们仍能看到它在空中又持续闪耀8分钟。在这8分钟内,我们仍受到其重力的影响。
9.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10.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11.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 )
A.时间膨胀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B.任何旅行都需要时间。
C.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
D.我们生活在过去。
参考答案
一、1.(略)2.D3.C4.B
5.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出现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的现象叫时间膨胀。
6.A7.B8.B
二、9.解释说明
10.举例子、列数字
11.B

环境问题教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境问题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课题:1.2环境问题概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相关案例学习中,逐步掌握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对环境问题现象、原因、结果的讨论,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逐步掌握地理现象的调查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危害的学习,学会用科学的、辨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环境的变化。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危害的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学习难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区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三、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按照导学案的导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知识链接与学习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1)依据:②____________。
(2)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③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④____________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________和生态环境恶化。
(2)⑥____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____________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⑧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⑩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等。
(2)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____________。
(3)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________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________和我国________。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________、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4)臭氧层处于大气________中,自1958年以来,人们发现全球臭氧总量呈现________的趋势,而且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的物质——________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1)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____等。
(2)目前,对全球生态有重要影响的____________的损失尤为严重。
(3)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其次是亚洲。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________,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________,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五、达标检测
考查点1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
B.环境问题只存在于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考查点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公害病
3.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考查点3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5.关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不属于突发性污染事件
B.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污染范围往往很小
C.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危害较轻,经济损失较小
D.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很难预防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记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危害
6.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两幅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方法技巧
六、小结与反思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导学案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了解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说出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了解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巩固练习:

读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5年铁矿石的价格最高

B.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最高

C.从2000年~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一直持续上涨

D.从2000年~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幅度持续上升

2.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持续高增长,使得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从2006年起,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从我国铁矿资源的供应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

A.铁矿资源储量少B.铁矿贫矿多,富矿少

C.铁矿产量不断减少D.铁矿开采难度增大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3~4题。

3.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改造不稳定径流B.排干湖泊和沼泽C.大量抽取地下水D.跨流域调水

6.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

C.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断流现象D.减轻淮河的水污染状况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判断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8.图中所示能源①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居首位的国家是()

A.瑞士B.法国C.中国D.英国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完成9~10题。

9.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10.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A.埃及、新加坡B.巴西、阿根廷C.英国、以色列D.美国、墨西哥

11.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与世界可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间接反映出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可耕地面积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已大大推后了,这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世界整体情况相比,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与突出,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试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土地政策出台的原因。

(4)读图后,你对末来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12.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世界经济运转的动力。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在

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世界能源消耗量增加了约9倍。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在未来25年内,世界能源需求还要增加近1倍。我国石油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的1/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几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 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就大力倡导“煤变油”技术的应用。所谓“煤变油”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加工成为汽油、柴油、液化石油等液体燃料的煤液化技术。

(1)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从上述三地进口石油的主要运输方式分别是什么?

(2)我国将“煤变油”技术列为国家重要课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 (1)随人口不断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断缩小粮食安全问题

(2)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

(3)一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住房面积扩大、非农业用地增加等,使耕地面积减少。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原因使耕地退化。

(4)乐观的理由:第一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第三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第四无土栽培,工厂化生长。

悲观的理由:当科技发展水平远远无法抵消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所带来的农产品总量不足时,将产生粮食危机,后果是灾难性的。

12. (1)海洋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2)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缓解石油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