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河 流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11

河 流。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河 流》,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河流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河流在我国的称谓很多,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藏语称藏布,蒙古语称郭勒。

河流的分段及其特点

每条河流一般都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分段。

(1)河源。河流开始的地方,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

(2)上游。直接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河谷狭,流量小,河床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

(3)中游。中游一般特点是河道比降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有滩地出现。

(4)下游。下游的特点是河床宽,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到处可见,河曲?发育。

(5)河口。河口是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入口,泥沙淤积比较严重。

相关推荐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演练本校及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2.能力目标:全组同学能够相互协作,根据统计资料在中国图上绘出中国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能讨论分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能通过讨论确定并演练本校和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3.知识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和有关图像感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优秀学生能够简单说明原因;每个学生能够在一分钟内至少说出我国三个地震多发的省和两个火山分布区。

教学理点

帮助并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演练学校及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真正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有用的防灾、减灾方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电视机,中国政区图和红色即时贴圆片及参考资料(各组分组而坐,各组桌面均有配备)。

教学过程

唐山大地震现场实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地理》教学软件中有关片段)。

哪位同学经历过地震,地震时是什么样?大家说一说。

通过刚才这段录像和大家的讨论,我OJ可以感受到地震灾害是来势凶猛和残酷无情的。地震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地震的分布和发生有无规律可循呢?

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地震

初一时我们学过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市,有谁还记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根据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你们能否分析出中国是一个多震国,还是一个少震国?为什么?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的确,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请同学朗读课本本节开始方框中的文字内容。

中国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请你们阅读参考资料,这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你们各组能否在5分钟内用红色即时贴在中国地图上把这些地区标出来?比比看,哪组完成得快?

能不能根据你们自己的图总结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哪个省大震多?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地带?(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我国地震带多分市在板块交界处和山前凹陷地带。)

请大家看课本第38页的图3.23“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请各组根据这幅图补充你们自制的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我们生活的北京是多震区,还是少震区?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北京有三大断裂带,其中有一条断裂带在石景山区,那就是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而我们学校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充分注意防灾、减灾,地震就不那么可怕了。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24万同胞罹难,但是距离震中唐山市仅100千米的青龙县却因为防灾工作做得好,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创造了罕见的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1996年第9期《青年文摘》中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

再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九度区某医院房屋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基岩地基上的某建筑物(楼房)保存完好(可向学生展示《地震问答》中的实物照片)。

显然我们学校的选址是不合适的。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呢?(引导学生从震前预报、震发时躲避方法和震后间隙的撤离路线三方面讨论。)

现在咱们来实际演习一下震发时的躲避方法。

师生共同演习。

你家里应如何防震呢?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防灾措施填入下表,回家后再补充上实施情况?

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

你知道长白山上白头山天池吗?为什么湖泊会出现在山顶呢?你知道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吗?为什么五大湖泊会相连成串分布呢?

请看书上有关这两个湖泊的插图,插图下有文字解释。

二、火山的分布

我国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不过,近几年来仍在活动的火山却很少。最近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三、泥石流

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请你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灾害的发生和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能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略)

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板书设计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二、火山的分布

三、泥石流

小资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8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1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7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7.2级。

1967年8月30日12时22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6.8级。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地震,震级7.4级。

1970年1月5日1时42分云南省通海地震,震级7.7级。

1972年1月25日10时06分台湾省东边海中地震,震级8.0级。

1973年2月6日18时37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7.9级。

1974年5月11日3时25分云南省昭通地震,震级7.1级。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地震,震级7.3级。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5级。

1976年5月29日22时00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6级。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地震,震级7.8级。

1976年7月28日18时45分河北省滦县地震,震级7.1级。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76年8月23日11时30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81年1月24日05时13分四川省道穹地震,震级6.9级。

1985年8月23日12时41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地震,震级7.4级。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云南省耿马、澜沧地震,震级7.6级。(摘自《地震问答》)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知道我国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分布。

3.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地理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具准备]

1.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2.“地动仪”图片

3.地球仪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地震”,后半个课时讲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章最后一节。

[板书]第三章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讲授新课)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地震带吗?(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在地球仪上向学生提示,共同说出答案。)

[讲述]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教师可用地球仪指示)

[板书]一、多地震的国家

[讲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本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并阅读“注解”,明确什么叫“震级”。

[讲述]我国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有连续十几年是活跃时期,接着十几年是比较平静的时期,再又是活跃时期。

[板书]1.活跃时期和平静时期交替出现

[讲述]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有文字记载地震最早的国家,《竹书纪年》一书所记载的夏朝发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图片]出示“地动仪”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曾学过,这个仪器名称是什么?是哪个朝代、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学生回答,教师提示、纠正)

[板书]2.最早记载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国家

[挂图]挂出“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讲述]我国地震活动比较多而且强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分,像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以及板块断裂破碎的地带(教师边讲边用地球仪指示)。例如,我国的台湾、福建沿海正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还有一些地区地壳也不够稳定。请同学们参考课本图3·23,对照课文认识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指图]教师在“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上指出四个地震带的位置,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它们的名称。

[板书]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指图讲述]我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大地震,大多集中分布在上述四个地区。根据已有的资料记载,我国最大地震为8.5级,山东、西藏、宁夏各发生过一次。1556年陕西华县(秦岭东段北坡下)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危害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使唐山这座华北重镇猛烈震动中成为一片废墟。请同学们看课文“读一读”中一位外出急诊的医生讲述的唐山大地震的情形。

唐山地震后,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已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成一座欣欣向荣、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工业城市。(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地震后的唐山”和“重建后的唐山”两幅对比强烈的插图,并请他们谈谈感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承转]根据上面所述,我国的地震灾害严重。现在同学们一定很关心下面要讲述的问题:地震是否能够预报?

[板书]三、地震监测和预报

[讲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是指地壳的天然震动。较大的地震,震前一般会有预兆,同学们可以看课本图3·26。图中所表示的是,地震前动物异常的情况。其实,除动物异常外,在气象、地下水等方面都有表现,地震仪器上也有显示,所以我们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我国地震台站在震前准确地作出预报,及时疏散居民,免遭重大损失。但是,目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预报地震还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准确可靠。现在,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地震监测网络,对地震预报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报会有更多的成果出现,也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知识,将来为地震预报做出贡献。

[阅读回答]阅读课文“读一读”,回答:

1.地震前,井水和动物会有哪些异常现象?

2.发现井水和动物异常现象怎么办?(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再向学生说明:①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并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因此不能发现自然异常就自行预报地震,以免引起恐慌和混乱;②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个人都应树立防震意识,观察到有关地震前兆的异常现象,应主动、就近向地震台站和有关政府部门报告。)

[练习]在填充图上填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名称。

[板书]四、火山的分布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图3·27和图3·28,想一想:为什么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山顶会出现湖泊呢?为什么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湖泊相连成串呢?(学生议论、发言)

[讲述]原来,它们都和火山活动有关。白头山是一座火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山顶湖泊;五大连池所在的地方也有火山活动,“五大连池”就是五个相连成串的湖泊,它们是由火山喷出的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群。

[讲述]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指图):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我国已经知道的火山有600多座,可是近几百年来仍在活动的却很少。我国最近年代,也就是1951年5月,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火山喷发也能引起地震,这叫火山地震。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种在我国许多地方经常发生、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的知识。

[板书]五、泥石流

[讲述]泥石流是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它多发生在山区,和地形、岩石、植被、气候都有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图3·29,对照课文,说说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提问]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泥石流有哪几方面的危害。(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2.造成的危害

[讲述]泥石流也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当认识它。预防泥石流也是我们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问]泥石流发生在山区,我国哪些地方是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总结]地震、火山、泥石流都会危害人们生产、生活,我们应当认识它们,预防它们,尽量减少它们的危害。

[练习] 1.我国火山分布在哪些地方?

2.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它有什么危害?

(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多地震的国家

1.活跃时期和平静时期交替出现

2.最早记载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三、地震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五、泥石流

09届高三地理云南楚雄泥石流滑坡及其他灾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09届高三地理云南楚雄泥石流滑坡及其他灾害,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背景材料

1、2008年11月2日云南楚雄等地相继发生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日,全省因灾死亡四十一人,失踪四十三人。其中,楚雄市西舍路乡灾情最为严重。由于楚雄灾区一直降雨,通往西舍路等重灾乡镇的道路全部中断,并难以在短时间内抢通,这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和压力。

2、2008年中国的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110亿美元的损失,国际减灾策略组织(ISDR)表示,从经济方面来看,汶川大地震和极端天气使中国成为2008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2008年,洪水、风暴、火山爆发、山火和乾旱等自然灾害共造成全球经济损失1,810亿美元。

二、知识链结: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沟谷;(2)植被破坏,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3)暴雨、山洪等。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题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等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的地震灾害,二是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教材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导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互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

难点重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难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3.通过读地质灾害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唐山大地震》片段
教师点评:地震灾害瞬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那么,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分布又有何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学习。





言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驱动力并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使同学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1、表扬优秀,指出闪光点和不足
2、总结疑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
以同学为镜,吸取经验和教训
1、让学生有学习的荣誉感,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
2、了解学生的困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自主学习部分:
1、提前培训好点评同学,要求课前组织本组同学统一答案,排疑解惑。
2、课堂上教师再次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学生参照课本或查阅资料自主学
习。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知识有初步了解。




理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一)泥石流
1、类型:
2、分布: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
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二)滑坡
1、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
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
2、我国滑坡的分布通过教师讲解,利用课堂时间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了解。
展示点评安排
展示人员点评人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活动1:
读教材51页图2—17,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小组讨论后得出:
答: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的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资产密集,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东部严重。
探究活动2:
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
答: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便于集水集物)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探究活动3:
下列原因容易诱发滑坡,请你说出这是为什么?
①依山建房②长时间暴雨③岩石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
答:①增加了局部地区坡度,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
②既会增加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又对岩体运动具有润滑作用。
③会使上部岩体的重量增大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2、小组代表登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修改。这三道题目,一方面重在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学会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资料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态度。





外出旅游遇到泥石流将如何逃生?
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多发的原因及分布。学会地质灾害形成的分析方法,找出形成原因是防灾减灾的第一步。所以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希望同学们明确地质灾害形成因素的分析方法。带领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纲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形成原因
2.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业(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第43题)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友情提示:注意答题角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学生课后完成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