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高中第一节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16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析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扩展阅读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教学目的:

1.掌握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3.结合实例,理解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4.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区位。

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第三章我们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自然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如何呢?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生产需哪些投入?有哪些产出?

土地、资金、能源、水源劳动力、动力、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料、零配件

有产品产出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设计思想

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启发、互相补充沟通,求得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等。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自己制作的课件营造一个双向、即时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且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因素及区位的选择。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指向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案例教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案例教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一直是我们地理教学的中心问题之一。经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在涉及有关人地关系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应用效果颇佳。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于理解的问题。为此,我们从电视节目(2002年,“第七日”栏目)和《北京晚报》上搜集到了北京市农业区位方面的一些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后提供给学生,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一、案例

案例一:

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望京地区某街道两旁种的竹子几乎全都枯死了。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绿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温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15℃,年降水量700~1000mm;亚热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年降水量1000~1500ru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宜生长。由此看来,该地区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该地区街道两旁选择种竹子是由本地区主管部门领导决定,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的。

附: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

北京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

0℃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案例二:

据《北京晚报》报道,通州区今年从美国、欧洲引种树莓获得成功。树莓,亦称红葡,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欧洲,中国仅东北地区栽培。树莓根系较浅,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较好的肥水管理。另据报道,2003年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东北部的永宁镇,有一片40公顷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国际标准化的树莓种植园。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划,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长城北侧的北京延庆县境内的40万亩玉米田将有50%分批改建成树莓种植园。届时,树莓将达到20万亩。这是北京市为优化生态环境,防御蒙古高原风沙侵袭首都、建立环北京森林生态屏障而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届时,采摘、品尝红莓成为一项普及的休闲旅游活动。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红莓果被誉为“黄金浆果”,广泛用于饮料、食品、糖果、冷饮和鲜食。树莓在我国刚刚起步,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树莓将成为我国新兴果业的先锋树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附:延庆和我国东北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

延庆平均海拔550米,山区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土壤、水质、空气的洁净度基本与瑞士日内瓦处在同一水平。延庆县夏季凉爽,年均温8℃,降水量534mm,无霜期185天。

东北地区的吉林省1月平均气温:-20℃~-14℃,无霜期125天左右。

二、案例的应用

教师将这两个案例和资料提供给学生,由于资料内容均涉及本市,而且又具有新闻性质,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设问: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竹子失败了,而从欧美引进的树莓却获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通过学生分析,逐步认识到气候(光、热、降水)、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案例二,设问:某种农作物(植物)的区位选择还应考虑哪些因素(保证成活,保证品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树莓的生物特性要求和案例中提到的其他自然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并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除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条件?案例中是否涉及到了所有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如市场、交通运输和政府政策等。再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北京地区是否就无法种植竹子?有哪些办法?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否都种树莓?为什么?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进一步明确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利用;农业区位的选择更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农业区位的选择问题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结构框架。

三、反思

1.关于案例、资料的加工、整理和表述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需要教师进行加工、整理,可以选择以文字表述为主,也可以以地理图表方式表述为主,而以地理图表为主的表达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学习兴趣。本节教学应用到的案例则以文字表述为主,如果将案例中我国南方地区、东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气候资料改为地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年降水量)、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让学生进行分析,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本节教学采用的是我们常用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跟随教师一同分析、思考,逐步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尝试将案例、资料、问题提示等一起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处理、讨论,教师主要是服务,帮助学生解答讨论过程中学生无法解答的疑难,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
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小结〗略
〖作业〗练习
基础题
提示:可以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