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五章 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的教案幼儿园

发表时间:2022-01-16

第五章 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五章 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章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相关推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指导。本节主要是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一节分析差异性。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并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教材通过大量事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征。使学生明白,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又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现象、阅读资料、分析电脑动画演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学会使用案例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自然环境的一些实际案例解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感受自然地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时内容看起来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是要想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透彻.单从课本提供的知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很难做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还会感觉单调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学生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前布置实验、搜集资料等;课始用实验结果导人I课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穿插;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等等。让学生度过一个紧张、有趣、充实的地理课堂。

2、通过案例进行教学。选用生物这一要素来学习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让学生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所学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并能够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2.学生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够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3.学生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4.学生通过活动"湖泊演化",能够说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出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409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3.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专题一 地理环境三大循环对比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专题练习1]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植物的________作用。此作用把地理环境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联系起来。
(2)箭头a表示植物叶片的________作用;箭头b、c分别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________,释放________。
(3)植物能够使土壤中________物不断积累,________质不断富集。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__________作用。
(4)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可概括为(多选)()
A.调节气候B.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D.涵养水源
专题二 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带谱对比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原因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南坡的纬度比北坡低且是迎风坡;在山麓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如下表所示:
南坡北坡
垂直自
然带发育
程度高低
成因纬度低,相对高度大纬度高,相对高度小
垂直
带谱组
成自山麓至山顶依次是: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自山麓至山顶依次是:高山草甸草原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因纬度低,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大;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分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大;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大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水分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小;相对高度小,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小
同一
自然
带分
布高度高低

因纬度低,山麓热量条件好,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大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小
[专题练习2] 下图所示是珠穆朗玛峰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下列各自然带的代号填入与图中A、B、C、D对应的位置上。
①常绿阔叶林 ②针叶林 ③落叶阔叶林 ④针叶阔叶混交林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陆地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峰南北坡的基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专题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一般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叫做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实际分布的
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疏林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热带疏林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
[专题练习3] 读图分析P点地理位置,完成下列要求。
(1)若P点常年受西风影响,推测该地位于()
A.欧洲西部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西部沿海D.南美西部沿海
(2)与P点同纬度的此大陆东岸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分布属于________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3)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相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_,在全球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
C.③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
C.⑦D.⑧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为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B.52°N~58°N
C.50°N~54°ND.52°N~62°N
4.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示意图”,完成5~6题。
5.自然带A、B、C的名称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草甸
B.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针阔混交林带 高山草甸
C.热带雨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灌木林带
6.该山坡最大降水量的海拔高度和最低雪线附近的海拔分别约为()
A.1500米 5500米B.2000米 5500米
C.3000米 4000米D.2000米 6500米
题号123456
答案
二、综合题
7.读“某地区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A、B、C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D、E、F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带A、B、C的分布与D、E、F的分布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关系。

参考答案
专题探究区
[专题练习1] (1)光合 有机界 无机界
(2)蒸腾 二氧化碳 氧气
(3)有机 矿物 主导
(4)ABCD
解析 解答本题,可按下列程序思考相关问题:光合作用的原料和能源是什么→它们分别来自哪一圈层→光合作用过程前后它们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光合作用的结果和意义怎样。
图示明确地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能量,向大气中放出氧气;从岩石圈、水圈中吸收矿物元素和水分。
[专题练习2] (1)② ④ ③ ① (2)山地垂直 珠峰与山麓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受气候影响的生物、土壤等也相应的有垂直分布规律,造成这一地域分异 (3)珠峰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因为南坡基带海拔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为向阳坡,具有亚热带特征,而北坡位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解析 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垂直地域分异,而南、北坡的植被、土壤和积雪冰川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这种分异。
[专题练习3] (1)D
(2)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陆,降水少 非
(3)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P点纬度位置的判断。第(1)题,若P点常年受西风影响,说明P点位于西风带所在纬度,应在40°~60°之间,故P点纬度大于40°,为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区,A、B两项均位于北半球,C项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只有南美西部沿海有此气候存在。第(2)题,与P点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气候条件下的温带荒漠带,原因是受西部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不能东进,形成背风地带,降水稀少,属于非地带性规律。第(3)题,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说明P为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分布规律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课后练习区
1.A 2.B [该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表现。隐性条件是:松花江和珠江分别属于东北河流和南方河流,其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及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条件的差异;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表现为千沟万壑,这是长期的流水侵蚀造成的结果。]
3.B 4.C [本题将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与垂直分布规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解答时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水平方向的针叶林一般对应的气候为亚寒带气候,纬度位置偏高。同时结合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大约是111公里的知识,算出图中针叶林的水平范围在52°N~58°N之间。随着向高纬度地区过渡,气候越来越寒冷,针叶林带在山地的分布高度呈下降趋势。]
5.A 6.B [第5题,自然带A位于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下,应为阔叶林带;B位于针阔混交林带和灌木林带之间,应为针叶林带;C位于高山灌木林之上,应为高山草甸。第6题,依据图中年降水量曲线和雪线位置,确定海拔高度。]
7.(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位置不同导致热量存在差异
(3)垂直地域分异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产生水热差异
(4)对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从图示来看,此剖面图位于亚洲东部,从南到北跨越50个纬度,且北纬20°处有高山,从纬度来看,A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D海拔1000米左右,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E海拔为2000~3000米,应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F海拔为3000~4000米,应为针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知识结构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的影响形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度地带性:由于(水分)的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材和辅导用书。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干涸的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景观图片。
提问:这几幅景观图是我国不同区域的景观图。为什么在我国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观呢?
回答:因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归纳:不同的地区展现了不同的景观,说明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那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提问:展示图片做一个活动,假设我是导游的话,我要带你们进行中国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你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呢?请你们把他们一一对应。
归纳: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不同地区气候不同,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地表呈现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主要是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也就是陆地环境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介绍自然带的概念)
出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自然带有什么特点?
总结:他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请同学们阅读图P9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如下)

设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之间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呢?
回答: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
强调:一般自然带的名称,是以热量带+植被名。也就是对应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后面加上一个“带”字。
回答(略)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做同步练习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分布及加强自然带的名称记忆。
承转:出示非洲的自然带图,同学们你们在非洲的自然带这幅图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回答:非洲的自然带是南北对称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回答:因为热量不同。
教师总结:是的,因为地球上的热量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分布规律,我们把这种变化规律叫做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因为是沿着纬线变化的,因此也称为纬度地带性。
纬度位置不同热量不同,形成纬度地带性
出示不同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和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让学生从图片中去体验不同的自然带分布,加深印象。
总结: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_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教师:我们现在又要做一次旅行,如果我们从山东开始出发去新疆,在沿途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景观,出示三张不同的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三幅图片一一对应在相应的位置。
提问: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回答:因为离海洋越来越远了。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发现了这个规律,因为从山东到新疆一路上水分越来越少了,所以植被也就越来越稀疏了。
提问:那你们能说出这种规律又是沿着什么线在变化吗?
回答:经线
教师:非常好,出示示意图
海陆位置不同,所以水分不同,所以形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可以称为经度地带性。
总结: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__中纬度地区比较明显。
实践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设种植灌木。你认为哪种主张比较合理?
学生可以讨论回答。
总结:生态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承转: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这样一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
学生回答各异。
总结: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把这种现象叫做“垂直地带性”。
教师:分布的特征:1)山体所在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向阳坡高于背阳坡
做相应内容的练习,加强理解。
承转:以上讲到的都是有规律的,还有一些是没有规律的,比如说我国新疆的绿洲。这叫做非地带性。
总结本课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
水平地带性
________地带性
(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然带与_______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纬度高低引起的______差异,水分亦有影响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________地带性
(中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然带与________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距海远近引起的_______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我国大陆东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分布海拔高度引起的________状况的垂直差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板书: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的影响形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度地带性:由于(水分)的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