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高中三角函数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宋太祖闻言大怒,“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时李煜于静居寺听和尚讲经,肉袒出降,后自记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资料]“赵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军权。
A.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将他们调至外地充任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2)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A.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了中央,扭转了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资料]路。
3.评价。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
三.科举制的发展。
1.措施。
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
C.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十近万人。
[资料]宋代科举科目多,大体有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童子、武举等。进士最重要,其考试内容为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于诗赋和策论。前三名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严格,有锁院制度,考官确定后,即锁于贡院中,中断与外界联系。另有弥封。考后将试卷姓名、籍贯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绩公布后方拆封。誊录,防止写标记和暗号,由人专抄。别试,对考官子弟专设,另派人监考、阅卷。权贵子弟往往多复试一次,以判断有无利用职权提高成绩现象。
2.评价。为地方阶级各阶层入仕途开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评价这是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其负面作用。
[课堂小结]联系前代历史,将秦至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加以罗列。归纳科举制产生发展小史。
JAB88.cOm

相关知识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宋太祖闻言大怒,“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时李煜于静居寺听和尚讲经,肉袒出降,后自记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资料]“赵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军权。

A.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将他们调至外地充任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候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2)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A.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了中央,扭转了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3.评价。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

三、科举制的发展

1.措施。

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

C.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十近万人。

[资料]宋代科举科目多,大体有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童子、武举等。进士最重要,其考试内容为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于诗赋和策论。前三名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严格,有锁院制度,考官确定后,即锁于贡院中,中断与外界联系。另有弥封。考后将试卷姓名、籍贯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绩公布后方拆封。誊录,防止写标记和暗号,由人专抄。别试,对考官子弟专设,另派人监考、阅卷。权贵子弟往往多复试一次,以判断有无利用职权提高成绩现象。

2.评价。为地方阶级各阶层入仕途开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评价这是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其负面作用。

[课堂小结]联系前代历史,将秦至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加以罗列。归纳科举制产生发展小史。

[课后反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原因:①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逐渐强大。②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周王失去共主地位。③战国时,诸侯竞争,各国变法,新兴地主夺权。
表现: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2、秦实现大统一
条件:客观: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所向。主观:商鞅变法;赢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年;人物:。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帝国的大帝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确立了权力的层次。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基本前提:国家的大统一局面形成。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措施: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细密、严苛。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特点: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高三历史教案:《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历史教案:《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史实,分析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情境创设、史料研习、观点辩论、历史分析比较、探究学习等形式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探究历史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与难点

内阁制,军机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影响。

2.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第2课讲的是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3课讲的是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通过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且得出结论: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然后展开本节课明清政治的教学。

【新课讲授】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

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

问题一:明太祖废相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胡惟庸案: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

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

设计意图:补充胡惟庸案具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深入理解朱元璋废相的原因。即根本原因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是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废相使得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应运而生。

2.过程

由学生看教材整理,教师用多媒体呈现。

设计意图:梳理内阁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一目了然。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问题二: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结合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来认识内阁制的特点,明确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内阁制的确立有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3.特点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3)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评价:加强君主专制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清初政治状况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等。

2.清雍正设军机处

(1)设立原因

学生看材料回答: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设计意图:阅读古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2)军机处的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设计意图:读古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3)军机处的特点

简、速、密。

设计意图:读古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4)军机处的评价

①简、精、速、密,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1.与蒙古的关系

明成祖封号蒙古地区部落,设奴儿干都司。

2.与西藏的关系

明制定僧官制度,修通四川至西藏的驿道。

清顺治赐封“达 赖喇嘛”。

康熙赐封“班 禅额尔 德尼”。

雍正设驻藏大臣。

3.与新疆的关系

清乾隆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设计意图:配合地图,列举史实说明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四、拓展延伸

问题三: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为什么说明清时期中国首次失去了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

材料:“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别人的观点引入这个问题,根据材料和教师的提示:首先,分析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即: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其次,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而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文明已开始拉开差距,进一步深入理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五、总结本课和本单元

问题四:简述从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过程。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得到巩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汉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隋唐逐渐完善。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进一步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新发展。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一举措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建立后,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设计意图:让学生简述这一过程,得以回顾和整理已学知识,然后教师展示本单元的框架,并指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两条线索,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不断缩小,以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时教案总第38课时课题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后金和清初的主要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分析清顺利入关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清军入关前后,实行了几项别具特色的重要制度,起到了稳定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明初对东北管辖:奴儿干都司。

族源:唐代黑水靺鞨(黑水都督府)——辽代女真建金朝——蒙古灭金(1234年)。

明初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部落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2.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3.努尔哈赤汉化措施——八旗制度

(1)特点: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性质: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2)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3)职能: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

(4)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女真统一、满族形成和经济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归纳:兵农合一的制度(隋唐府兵制、北宋保甲制、金朝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4.努尔哈赤建国、攻明、迁都

建国:1616年,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攻明:反抗明朝压迫正义战争

迁都:赫图阿拉——沈阳(盛京)

5.皇太极改族名、国号(1636年)

女真——满洲(族名);后金——清(国号)。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清军入关的概况

(1)背景:李自成占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降清。

(2)经过:山海关之战(1644年)。

(3)结果:李自成败退,清军占北京,二次迁都(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军入关的必然性

(1)明末腐朽,实力衰落,抵挡不了迅速崛起的清军。

(2)大顺政权自身腐化和战略失误。自身腐化如:建府、受贿、纳妾;战略失误如:没有收拾明朝余孽;没有重视关外清军实力;没有重视山海关的重要战略位置(只派降将唐通带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一封信去劝降吴三桂)。

(3)吴三桂降清作前导。(不是为刘宗敏霸占其爱妾陈圆圆,“冲天一怒为红颜”,而是其地主阶级本性)

(4)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力较强,具备入主关内实力。

2.统一全中国

(1)剿杀农民军(满汉地主勾结;李自成兵败被杀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2)镇压南明政权(朱由崧)——“扬州十日”(史可法)。

(3)基本统一全国(1662年顺治末年,灭掉南明小朝廷;但台湾等地仍未统一)。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改革中央官制)

1.议政王大臣会议(强大——削弱——撤销;实质还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顺治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内部;

(2)康熙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集权于皇帝;

(类似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的中央机构分权)

(3)雍正时名存实亡;

(4)乾隆时撤销。

2.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挑选亲信满汉大臣任军机大臣;

(2)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传达执行,直接听命于皇帝;

(3)它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四.严酷的文字狱(文化专制)

1.目的:压制汉人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2.实质:文化专制政策。(联系商鞅变法的文化高压、秦朝的焚书坑儒、明初的特务统治)

3.特点:顺、康、雍、乾四朝规模大,次数多,愈演愈烈。

4.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初加强专制的背景和措施:

(1)背景:背景:满洲贵族控制大权,皇权受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汉族抗清斗争不断。

(2)措施:改革中央官制;厉行文化专制。(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D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2007重庆文综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C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D.在努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吴三桂降清原因

(1)爱妾陈圆圆被夺;(2)父亲吴襄被辱;(3)富贵不可丢失(阶级本性);(4)借机积蓄力量,最终割据称帝(政治野心、“三藩之乱”)。蒙古族、满族完成大一统任务的相同条件

(1)草原部落的统一和民族政权的建立;(2)军事力量的强大;(3)国内其他并立政权的纷争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