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3-07荒漠化

乐高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27

高3-07荒漠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3-07荒漠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七单元荒漠化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单元通过探讨该地区以风沙活动为主的荒漠化的发展、成因、防治与绿洲化过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技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则在初一和高一所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例)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特征,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来考察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进一步认识到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复杂性,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成功的治理经验。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策略和实践的考察,应能够认识到,只要我们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依法治理,采取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WwW.zFw152.Com 趣祝福)

下载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71418

扩展阅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二、教学方法
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2.案例分析论证法: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三、学法指导
1.观察法:在阅读荒漠化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时用此方法。图a、b是植物的根,c是植物的叶。可仔细观察得出根叶的特点。
2.列表对比法: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
3.逻辑方法: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气候(干旱)
荒漠化
人为因素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型为新授课,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设计
1.复习导入
本节的导入采用问题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2个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之后承转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讲授新课
[板书]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②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③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板书]一.荒漠化的成因(5分钟)
1.概念
2.成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自然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风力作用
人为原因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
干旱的绿洲的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二.荒漠化的防治(25分钟)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5分钟)
学生交流发言: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10分钟)
[板书]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5分钟)
学生交流发言:①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②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③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④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课本表4.1中列举的几种地理现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的第二原则。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10分钟)
[板书]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
(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10分钟)
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生交流发言:措施(5分钟)
[板书]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老师点拨: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肉质植物,如图4.14中的a类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暂短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如图4.14中的b类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如图4.14中的c类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5分钟)
[板书]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练习:
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5分钟)
3.板书设计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1、概念
自然因素:
2、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
(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微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通过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景观与沙尘暴视频景观的对比,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读图分析]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运用中国地图一一展示。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生病的西北,并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病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

[合作探究]安排探究任务,5分钟时间讨论,之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探究1: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提示:地理位置、气、地、水、土、生)门诊部:第1、2组

探究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体检部:第3、4组

探究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ICU:第5组

探究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药局:第6组

探究1: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提示:地理位置、气、地、水、土、生)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探究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旱(异常)

2.植被覆盖率低

3.地表物质疏松

4.大风日数多

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根本原因)

2.人类的活动不当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

探究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

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

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图片展示:胡杨林枯死、沙漠掩埋阿富汗村庄、沙尘暴席卷村庄、北京下土了。

探究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

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华南 华东 华北 东北 西北 西南

A.B. 

C.D.

(2)我国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2.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1)~(3)题。

(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的危害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②______、草原和③______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风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甚至没有,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以及对⑧____的调节作用。
2.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⑨__________、盲目开垦等。
探究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通常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1.有的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这种观点正确吗?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根据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思考荒漠化发生的可能征兆。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简单地说是指土地退化现象
沙漠化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地区
实际上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如下表:
成因地区形成过程结果表现




念气候变
异等自
然因素①干旱
、半干旱地区 
②一些
半湿润
地区
土地退化

荒漠化景
观形成土地沙
漠化
石质荒
漠化
人类不
合理的
经济活
动 
次生盐
渍化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成因

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
(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气候变化 ②耕地 ③森林 ④稀少 ⑤强大 ⑥稀疏 ⑦裸露 ⑧水
⑨乱砍滥伐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否。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水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这句话是正确的。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如陡坡开垦和砍伐森林等,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其结果当然是荒漠化了。
3.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地表景观和土壤性状及天气现象上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植被覆盖度下降,地表反射率增加;土壤盐碱度升高、水分及肥力逐渐丧失、坚实度增加;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沙丘活化、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等。
考例探究1 D [解答关于荒漠化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凡是由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指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导致的,生态环境并不脆弱;人类活动引起的荒漠化速率远大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
探究点二
1.人口增加、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枯竭,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最终导致古文明消失。
2.气候干旱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考例探究2 (1)B (2)D (3)C [(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内陆省区,这些省区主要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80%。长江以南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石质荒漠(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2)冻融荒漠化与终年气温寒冷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地区具备这样的自然环境。(3)由图可知,新疆是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选修二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

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文章来源://www.jab88.com/j/115163.html

上一篇:高3-09能源 下一篇:高3-08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