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团结就是力量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2-18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三地理教案:《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

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升降运动)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类 作用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

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注意:(1)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 岩层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抬升或下沉

地貌 常造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举 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例1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 ⑵A

探究点二 外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外力作用使地表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jAb88.com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说明:流水的溶蚀作用属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一种。

例2 (201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火山喷发 D.流水堆积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丹霞地貌的成因,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丹霞山的岩石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部分被水侵蚀掉,形成峭壁、陡崖等地貌,故选A。

答案:A

探究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其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几种模式图:

例3 ((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石英岩属于乙类岩石 B.甲、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C.褶皱形成与①有关 D.②③④属于外力作用

答案:A

【变式训练】读下列甲乙两图(若甲图中C是变质岩),回答(1)~(2)题

(1)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

A.① B.② C.⑤ D.⑥

(2)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

A.A类岩石 B.B类岩石 C.C类岩石 D.难于判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壳物质循环的循环过程及其各类岩石的特点,关于三大类岩石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放在了单元提升中,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到这部分讲解。

解析:(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形成;但各类岩石均可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而成为新的岩浆。三类岩石均可能受外力作用最后固结成为沉积岩。已生成的各类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由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断出,A、B、C分别代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所以③代表变质作用,所以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⑥。(2)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所以应属于甲图所示的B类岩石。

答案:(1)D (2)B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学科基础测试)右图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蕈状石)。她大约4 000岁,头部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读图,回答1,2题。

1.酷似造型地貌景观“女王头”的形成过程是 ( )

A.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C.地壳断裂——地壳抬升——化学溶蚀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2.小明在“女王头”附近捡到一块岩体标本,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及测量,并判断其为砂岩。那么观察到的岩石薄片最接近(图下方为比例尺) ( )

(2011?湖南联考)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 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 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 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 D.是流水沉积地貌

(2011?聊城质检)“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3~4题。

10.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11.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涯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32~33题。

12.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3.有关图甲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发现化石 b受高温高压变性两成 c可能埋藏有煤炭 d由火山活动形成

A.ac B.ad C.bc D.bd

(2011?杭州模拟)分析材料一、二,回答14~15题。

材料一 气候是影响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见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14.据材料分析,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A.挪威的峡湾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 D.沙漠的风蚀城堡

15.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A.亚马孙平原 D.浙闽丘陵

C.西伯利亚山地 D.撒哈拉大沙漠

二、综合题

16.(2011?江西百校联考)某校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在图甲中①处有一瀑布,这样写道:“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①处秋游时,并没有欣赏到“激流翻滚……”的壮观场面。该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河流下游河水的补给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6分)

(2)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10万年后位置最可能(2分)()

A.①位置上游 B.①位置下游

C.保持①位置不变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秋游时,同学们对图中②河谷的成因产生了好奇,纷纷发表看法,一共提出了四种假设,请你将下面的假设补充完整:

假设一:向斜成谷;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17.下面是“地面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读后回答:

(1)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岩石、岩浆或碎屑物质。请将各字母表示的地理名称写在下面相应空格里。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图中各数字序号分别表示各箭头的地理意义(作用),请分别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3)A的发源地是________,如果它在地壳中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如果它直接到达地表以后才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

(4)有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结构、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岩石,这叫________岩,这个过程叫________作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答案:C

4.解析:读图可知,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所以顶部易含煤层气,最容易发生瓦斯爆炸或井喷事故,丁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所以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A

5.解析: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D

6.解析:图中下覆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D

答案:C

11.解析:“血迹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千人石”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答案:A

12.答案:C

13.解析:根据已知的地质循环示意图,可推断如图:

广东丹霞山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图乙中的③。沉积岩中可能有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因此可能发现化石;煤炭是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因此也埋藏于沉积岩中。受高温高压变性而成的岩石属于变质岩;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属于岩浆岩。

答案:A

14.解析:据图分析甲区域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可知,该外力侵蚀在水热相对充足的情形下侵蚀强度较大,由此推断该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故选B。另外挪威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是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

答案:B

15.解析:亚马孙平原虽然水热资源丰富,但地势平坦;西伯利亚山地年均温太低;撒哈拉沙漠年降水太少。因此,流水侵蚀强度最大的应是水热充足的浙闽丘陵地区。

答案:B

16.解析:第(1)题,黄河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最多,瀑布流量最大。第(2)题,略。第(3)题,瀑布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其位置不断溯源位移,向河流上游移动。第(4)题,形成谷地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向斜成谷;②背斜被侵蚀成谷;③断层形成地堑;④流水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答案:(1)夏季 夏季降水集中,水量大 降水补给

(2)流水侵蚀作用

(3)A

(4)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易被侵蚀成谷地 断层(或地堑) 河流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17.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根据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即可判断。

答案:(1)岩浆 侵入岩 喷出岩 沉积物 沉积岩 变质岩(2)冷却凝固 地壳运动(隆起) 侵蚀、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作用 (3)地幔 花岗岩 玄武岩 (4)变质岩 变质作用

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情态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地质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样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板书: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老师讲解:地表形态: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表特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那么是谁来塑造地表的形态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

学生通过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内力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问题2:外力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问题3:外力有哪些动力──风、流水、冰川和生物;

问题4:内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问题5:外力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研究之前看到的那些美丽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合作探究一: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2.什么力量促使该地表形态由海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3.上述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喜马拉雅山属于哪一种?

4.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生何种影响(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

板书: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第一种形式:地壳运动

课件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和裂谷 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

课件展示图片:陡峻的华山 总结:垂直运动──

展示图片和资料完成活动:

活动1: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案: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答案: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活动2: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连成一片,目前分割着大陆与台湾海峡的形成,经过无数次的海陆变迁。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晋江深沪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试述其形成原因,并在示意图中标出海峡的相应位置。

课件展示完成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内力作用的第二种形式:岩浆活动

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解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过程。

特别声明:岩浆活动晚于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的第三种形式: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过渡:课件展示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至少1万多米之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引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岩石风化图片──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静态下破坏)

讲解风化作用过程和结果: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风化作用为其它外力创造了条件。

表现一:风化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雅丹地貌。

讲解:水、冰川、空气、海水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表现二:侵蚀作用(运动状态下破坏)

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课件展示图片:沙尘暴(风力搬运)和泥石流(流水搬运)

表现三:搬运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

讲解: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表现四:堆积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长江流域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

合作探究二

1.长江流域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答案:流水作用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表沉积物质的来源。

答案:来自于上中游山区

3.简单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过程。

小结:四种外力之间的关系:四种外力表现形式是一个连续过程。

小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随堂练习

1.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

2.对照本节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还可以补充哪些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从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教案


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探究点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地

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拗陷

(升降运动)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岩石在—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

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注意:(1)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下沉

地貌常造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例1(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⑵A

探究点二外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外力作用使地表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

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说明:流水的溶蚀作用属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一种。

例2(201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火山喷发D.流水堆积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丹霞地貌的成因,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丹霞山的岩石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部分被水侵蚀掉,形成峭壁、陡崖等地貌,故选A。

答案:A

探究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其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几种模式图:

例3((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石英岩属于乙类岩石B.甲、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C.褶皱形成与①有关D.②③④属于外力作用

答案:A

读下列甲乙两图(若甲图中C是变质岩),回答(1)~(2)题

(1)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A.①B.②C.⑤D.⑥

(2)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A.A类岩石B.B类岩石C.C类岩石D.难于判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壳物质循环的循环过程及其各类岩石的特点,关于三大类岩石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放在了单元提升中,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到这部分讲解。

解析:(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形成;但各类岩石均可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而成为新的岩浆。三类岩石均可能受外力作用最后固结成为沉积岩。已生成的各类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由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断出,A、B、C分别代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所以③代表变质作用,所以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⑥。(2)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所以应属于甲图所示的B类岩石。

答案:(1)D(2)B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学科基础测试)右图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蕈状石)。她大约4000岁,头部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读图,回答1,2题。

1.酷似造型地貌景观“女王头”的形成过程是()

A.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C.地壳断裂——地壳抬升——化学溶蚀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2.小明在“女王头”附近捡到一块岩体标本,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及测量,并判断其为砂岩。那么观察到的岩石薄片最接近(图下方为比例尺)()

(2011湖南联考)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B.背斜

C.向斜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D.是流水沉积地貌

(2011聊城质检)“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3~4题。

10.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岩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

11.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涯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32~33题。

12.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3.有关图甲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发现化石b受高温高压变性两成c可能埋藏有煤炭d由火山活动形成

A.acB.adC.bcD.bd

(2011杭州模拟)分析材料一、二,回答14~15题。

材料一 气候是影响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见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14.据材料分析,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A.挪威的峡湾B.黄土高原的沟壑

C.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D.沙漠的风蚀城堡

15.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A.亚马孙平原D.浙闽丘陵

C.西伯利亚山地D.撒哈拉大沙漠

二、综合题

16.(2011江西百校联考)某校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在图甲中①处有一瀑布,这样写道:“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①处秋游时,并没有欣赏到“激流翻滚……”的壮观场面。该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河流下游河水的补给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6分)

(2)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10万年后位置最可能(2分)()

A.①位置上游B.①位置下游

C.保持①位置不变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秋游时,同学们对图中②河谷的成因产生了好奇,纷纷发表看法,一共提出了四种假设,请你将下面的假设补充完整:

假设一:向斜成谷;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17.下面是“地面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读后回答:

(1)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岩石、岩浆或碎屑物质。请将各字母表示的地理名称写在下面相应空格里。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图中各数字序号分别表示各箭头的地理意义(作用),请分别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3)A的发源地是________,如果它在地壳中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如果它直接到达地表以后才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

(4)有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结构、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岩石,这叫________岩,这个过程叫________作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答案:C

4.解析:读图可知,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所以顶部易含煤层气,最容易发生瓦斯爆炸或井喷事故,丁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所以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A

5.解析: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D

6.解析:图中下覆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D

答案:C

11.解析:“血迹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千人石”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答案:A

12.答案:C

13.解析:根据已知的地质循环示意图,可推断如图:

广东丹霞山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图乙中的③。沉积岩中可能有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因此可能发现化石;煤炭是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因此也埋藏于沉积岩中。受高温高压变性而成的岩石属于变质岩;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属于岩浆岩。

答案:A

14.解析:据图分析甲区域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可知,该外力侵蚀在水热相对充足的情形下侵蚀强度较大,由此推断该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故选B。另外挪威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是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

答案:B

15.解析:亚马孙平原虽然水热资源丰富,但地势平坦;西伯利亚山地年均温太低;撒哈拉沙漠年降水太少。因此,流水侵蚀强度最大的应是水热充足的浙闽丘陵地区。

答案:B

16.解析:第(1)题,黄河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最多,瀑布流量最大。第(2)题,略。第(3)题,瀑布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其位置不断溯源位移,向河流上游移动。第(4)题,形成谷地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向斜成谷;②背斜被侵蚀成谷;③断层形成地堑;④流水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答案:(1)夏季 夏季降水集中,水量大 降水补给

(2)流水侵蚀作用

(3)A

(4)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易被侵蚀成谷地 断层(或地堑) 河流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17.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根据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即可判断。

答案:(1)岩浆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2)冷却凝固地壳运动(隆起)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作用(3)地幔花岗岩玄武岩(4)变质岩变质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之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H动画,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

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

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总结]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等各种地貌形成原因。
3、能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掌握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

4、结合身边例子,学会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表形态的影响。

2、风化与侵蚀的区别。

3、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引发海啸图,讲述海啸的形成原因——地震。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

1、导入:

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了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青藏高原曾是一片广阔海洋、天津也曾经是渤海的一部分;台湾海峡地区也曾是陆地,这种“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是什么作用促使地球表面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是地质作用。什么是地质作用?

学生回答: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它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震都属于内力作用。他们进行的速度差别很大,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非常缓慢,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会发生“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而火山地震是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的。

2、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内力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影响。

(2)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为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身边我们看到的地貌是由哪种作用形成的。

3、提问:

(1)两千万年来,珠穆郎玛峰地区抬升了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受到了外力作用的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降的结果。

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等地形,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展示风化作用图

提问:

(1)在几种外力作用中,哪一种可以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学生回答:风化作用。

(2)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的主要是那些外力?

学生回答:流水、风力。

(3)流水作用主要形成那些地貌?

学生回答: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等。

5、展示(“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三幅图片及多媒体动画

提问:

(1)风力作用塑造了那些地貌?

学生回答:风蚀蘑菇、沙漠等。

(展示“风蚀蘑菇”、“沙漠”图片)

(2)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3)几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大家能否举出身边例子谈谈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请学生上来用学生自己做的课件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英德的宝晶宫、英西峰林等。

总结: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6、作业:

完成导学大课堂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刻”作用的是外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地貌形态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