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化学教案:《有机物的组成》教学设计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2-13

高三化学教案:《有机物的组成》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教案:《有机物的组成》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和分类 2.了解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官能团及其作用

3.掌握按官能团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并能指出有机物的类别 4.掌握有机物命名法规则

【基础知识梳理】

一、认识有机化合物

1.18世纪初,瑞典化学家 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有机化合物定义:绝大多数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简称为有机物,此外,通常还可能含有

等元素。

3.打破无机物和有机物界限的是德国化学家 。

4.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大多数溶、沸点 , 导电, 溶于水,但 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5.化学性质: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 分解, 燃烧,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反应速率,一般需要加热和催化剂,常伴有。

6.利用,可以同时对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7.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基”的定义,通过 理论初步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机反应机理。

8.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比较多,经常采用的是 和 等方法。另外还有 和 。

9.反应机理又称反应历程,指反应物转变成生成物所经历的过程。

10. 法是科学家经常使用的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

二、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

1.烃: 。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有机物。

【注意】⑴烃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不都是烃。

⑵烃的衍生物不一定都是由烃取代或加成得到的。

2.基: 。

【注意】⑴基不带电荷。⑵基中必有未成对电子存在。⑶基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

【试一试】比较:⑴Cl,—Cl,Cl2,Cl— ⑵—OH,OH—⑶—NO2,NO2,NO2—

**必须掌握的烃基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乙基(—C2H5)、正丙基(—CH2CH2CH3)、异丙基(—CH(CH3)2)、乙烯基(—CH=CH2)、苯基(— )等

3.官能团: 原子或原子团。

** 必须掌握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C=C

醛基(—CHO)、羧基(—COOH)、酯键 (—COO—)、氨基(—NH2)、酰氨基(—CO—NH2)、肽键(—CO—NH—)、

硝基(—NO2)、磺酸基(—SO3H)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烃

分子组成通式

饱和链烃 (烷烃)

链烃 烯烃

不饱和链烃 二烯烃

脂肪烃 炔烃

烃 环烃 环烷烃

芳香烃 苯和苯的同系物

其它芳烃

2. 烃的衍生物

分类 饱和一元衍生物通式

卤代烃JAB88.cOm

烃 醇

的 酚

衍 醛

生 羧酸

物 酯

3.营养物质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单糖 葡萄糖(C6H12O6) 塑料

糖类 二糖 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合成纤维

多糖 淀粉、纤维素(C6H10O5)n 合成橡胶等

油脂

氨基酸、肽、蛋白质

四、有机物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无官能团 有官能团

类 别 烷烃 烯、炔、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主链条件 碳链最长

同碳数支链最多 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

编号原则 (小)取代基最近 官能团最近、兼顾取代基尽量近

名称写法 支位一支名母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 支位―支名―官位―母名

符号使用 数字与数字间用“,” 数字与中文间用“一”,文字间不用任何符号

2.正、异、新命名法 3.间、对、均命名法

延伸阅读

高二化学教案:《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化学教案:《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3.掌握蒸馏、重结晶和萃取实验的基本技能

4.能够根据有机物的性质、特点选择其分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蒸馏、重结晶、萃取

难点:据有机物的性质、特点选择其分离方法

【学情分析】

同学们熟悉了常见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本节课要求进一步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并会根据有机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一般有四个,即: 、提纯→元素定量分析确定 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 →波普分析确定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感知

分离、提纯

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________的差异而将它们分离。例如,提纯固体有机物常采用______法,提纯液体有机物常采用____操作,也可以利用有机物与杂质在某种溶剂中_______的差异,用溶剂______该有机物的方法来提纯。

一.蒸馏

1、条件:蒸馏是分离、提纯 有机物的常用方法。该方法要求被提纯的有机物 ________较强,与杂质的 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

2、蒸馏原理:蒸馏的原理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加热液态混合物,沸点低的物质或组分首先气化,将其蒸气导出后再进行冷凝,从而达到与沸点高的物质或组分相分离的目的。

3、仪器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

(3)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__。

(4)仪器D的名称是_________。

4、实验步骤【1-1】

在250 mL蒸馏烧瓶中加入100 mL工业乙醇,再在烧瓶中投入少量_________,安装好蒸馏装置,向冷凝器中通入冷却水,加热蒸馏。

(1)加素烧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却水进出水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

收集77~79 ℃的馏分为95.6%的乙醇和4.4%水的共沸混合物。

二.重结晶

1、条件: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 。要求该溶剂: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 或溶解度 ,易于除去;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该有机物在热溶液中的溶解度较___,冷溶液中的溶解度较_____,冷却后易于结晶析出。

2、重结晶原理:利用有机物和杂质在同一溶剂中_______随温度的变化相差较大,采用冷却或蒸发将有机物分离出来,是提纯固体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3、实验步骤【1-2】

(1)加热溶解:将粗苯甲酸1 g加到100 mL的烧杯中,再加入50 mL蒸馏水,在石棉网上边搅拌边加热,使粗苯甲酸_____,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

(2)趁热过滤:用短颈玻璃漏斗趁热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 mL烧杯中。

(3)冷却结晶: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_____结晶。

(4)分离晶体:过滤分离滤液,得到晶体。

三、萃取

1、萃取的原理

(1)液—液萃取原理:利用有机物在两种_______的溶剂中的_______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2)固—液萃取原理: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3)常用的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有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等。

2、操作要求

加入萃取剂后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下层液体从____流出,并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_____倒出。

3、萃取剂选择的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

③萃取剂与溶液中的成分不发生反应。

四. 色谱法(P19)

利用 对不同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而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方法叫色谱法。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探究问题

1、在重结晶过程中进行热过滤后,要用少量热溶剂冲洗一遍,其目的是什么?

2、在晶体析出后,分离晶体和滤液时,要用少量的冷溶剂洗涤晶体,其洗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冷溶剂?

3、温度越低,苯甲酸的溶解度越小,为了得到更多的苯甲酸晶体,是不是结晶时的温度越低越好?

请及时记录小组讨论过程中的疑难:

基本知识拓展与迁移

1.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的各种成分物质分开的过程,分开以后的各物质应该尽量减少损失,而且是比较纯净的。

(1)物理方法:过滤、重结晶、升华、蒸发、蒸馏、分馏、液化、分液、萃取、渗析、溶解、盐析、汽化、物理方法洗气等。

(2)化学方法:加热分解、氧化还原转化、生成沉淀、酸碱溶解或中和、络合、水解、化学方法洗气等。

【例1】根据成分物质性质的差异,确定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①饱和食盐水和沙子______; ②从KNO3、NaCl的混合溶液中获得KNO3_______;

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_____; ④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_。

2.物质的提纯是将某物质中的杂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的过程。它和分离的主要区别在于除掉后的杂质可以不进行恢复。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要除去的杂质变为被提纯物,这是提纯物质的最佳方案。如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可将混合物______使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

(2)加入一种试剂将要除去的杂质变成沉淀,最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沉淀。如食盐水中混有BaCl2,可加适量的Na2SO4,把Ba2+转化为________沉淀。

(3)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使杂质变为气体逸出。如食盐水中混有Na2CO3,可加盐酸使CO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3、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第1课时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 “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

②离子的生成途径:

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

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 “根”、“碳正离子”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2—”亚硝酸根离子,“HSO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如羟基—OH的电子式为 ,甲基的电子式为 ,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 ,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例】(2010山东卷,9) 和 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与 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 与 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L 和1.12L 均含有0.1 个氧原子

解析:A中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氧气,故A错;B中的两种氧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也相等,故B错;之间的转化, , 是原子核的变化,不化学变化,故C错;1.12L标准状况下 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含有氧原子数为0.1 ,故D正确。

答案:D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初步分类

2、纯净物和混和物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

⑴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

⑵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

⑶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总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

⑷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

⑸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 ③钢、生铁、普钙、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 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

3、单质、同素异形体

①同种元素的原子能构成单质的分子或晶体。如白磷是4原子分子晶体: ,红磷是多原子分子如图

它们的固态是分子晶体;稀有气体单质是单原子分子,其固态也属分子晶体;碳、硅、硼的固体是原子晶体。

②同种元素形成的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有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因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破坏原有化学键,因而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由此两个方面证明其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单质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是还原剂。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非金属性强者在化学反应中是氧化剂。

4、化合物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它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的初步分类见前页表

(1)氢化物:由氢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固体属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气态氢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ⅡA)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2)氧化物:由氧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可进一步分为:

A.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低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活泼金属氧化物(ⅠA、ⅡA族)属于此类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和高价金属氧化物(Mn2O7、CrO3)属于此类氧化物

C.两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ZnO、Beo等。

注意:

a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包括两性氧化物)的对应(化合价一致)水化物是含氧酸或碱。

b.少数几种氧化物如CO、NO等,既不能跟酸,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叫做不成盐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分别可以看成是含氧酸、碱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称酸酐,酸酐(其中相应元素R的化合价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亚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d.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和碱金属、某些碱土金属还能形成化合价为-1价的过氧化物,如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如KO2。

(3)酸:由氢和酸根组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是一种电解质,在电离时生成酸根阴离子,其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①按组成分无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它们是酸性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称氢某酸,如氢氯酸HCl(俗称盐酸),氢碘酸HI、氢硫酸H2S、氢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称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变价的按其化合物称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价态相同的酸还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况分正酸和偏酸,如H3PO4为磷酸,HPO3为偏磷酸;H4SiO4为原硅酸,H2SiO3为硅酸;H3AlO3为铝酸,HAlO2为偏铝酸等。

②按其性质不同可分

a.强酸与弱酸  按相同条件同浓度下的电离度区分。常见酸的强弱:

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

b.挥发性酸又称低沸点酸如HCl、HF、HBr、HI、HNO3、H2S和不挥发性酸又称高沸点酸如H2SO4、H3PO4。另有某些不稳定含氧酸如H2SO3、H2CO3、HClO,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c.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这是根据酸根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性与非氧化性划分的,酸中的H+都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浓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氢氟酸、磷酸。

注:酸性强弱和氧化性强弱之间没有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次氯酸HClO是强氧化性弱酸。

(4)碱:由金属和氢氧根组成(氨水NH3?H2O除外),且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它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可以按性质分为强碱与弱碱,也可以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碱。如:

KOH、NaOH、Ba(OH)2为可溶性强碱; Ca(OH)2为微溶性强碱;Fe(OH)2  Fe(OH)3、Cu(OH)2为难溶性弱碱;NH3?H2O为可溶性弱碱

(5)盐:由金属(或NH4+)离子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仅由金属与酸根组成的盐叫正盐,如Na2SO4、K3PO4;如组成中还有氢元素,即有酸式根的为酸式盐,如NaHSO4、NaHCO3、Ca(H2PO4)2;除金属和酸根外还有氢氧根为碱式盐,如Cu2(OH)2CO3、Mg(OH)Cl等,一般碱式盐的水溶性较差;在电离时产生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的盐是复盐,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KCl?MgCl2?6H2O。

(5)络合物: 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络合物. 例如络盐[Ag(NH3)2]Cl、络酸H2[PtCl6]、络碱[Cu(NH3)4](OH)2等;也指不带电荷的络合分子,例如[Fe(SCN)3]、[Co(NH3)3Cl3]等。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6)其它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如Mg3N2、CaC2一般不称盐类而属于氮化物、碳化物

【例1】(2010山东卷,1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 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 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解析:酸性氧化物能够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故A正确,因为 , 与 反应生成 , 与 反应除生成 外,还生成 ,故B错; 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 ,故C错;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 ,故滴入少量的紫色石蕊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

答案:A

【例2】(湖南雅礼中学)下列物质按不同类别分组,所得组合最不合理的是( )

(1)糖类 (2)塑料 (3)石油 (4)蛋白质 (5)合成纤维 (6)棉花 (7)陶瓷 (8)玻璃

(9)天然气 (10)水泥 (11)合成橡胶 (12)煤 (13)油脂 (14)羊毛

A.(1)、(4)、(13) B.(2)、(5)、(11)

C.(7)、(8)、(10)、(14) D.(3)、(9)、(12)

[解析]A所涉及的都是基本营养物质,分类合理;B所涉及的都是有机合成材料,分类合理;D所涉及的都是有机燃料,分类合理。而C中(7)、(8)、(10)属于传统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14)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C

【例3】(2010河南省平顶山市调研考试)硫酸不仅具有酸性,而且还具有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等,请把硫酸在下列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填写在空白处:

(1) 浓硫酸常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______________;

(2) 红热的炭放入浓硫酸中,有气体放出:______________;

(3) 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变黑: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吸水性 (2) 强氧化性 (3)脱水性

第3课时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即物理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如:水的三态转化,石油的分馏,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键的断裂或者形成化学键,如食盐晶体熔化时就是破坏晶体中的离子键,而液体NaCl降温变成晶体时,又形成了离子键。

⑵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相比,化学变化有以下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②常伴有放热、发光、变色、发声等现象③变化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同时新键形成。如:石油裂化,煤干馏,胃内消化食物等。

化学变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性质主要包括

①氧化性、还原性②酸性、碱性③稳定性④络合性(2)影响化学性质的因素

①物质结构。结构是影响化学性质的最重要因素,结构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②物质的浓度对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浓H2SO4与稀H2SO4的性质不同,浓HNO3与稀HNO3的性质不同等。

Cu十H2SO4(稀)——不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例1】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易用物理性质区别的是()

A.苯和四氯化碳  B.酒精和汽油

C.氯化铵和硝酸铵晶体  D.碘和高锰酸钾固体

解析: A中苯和四氯化碳可利用两者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加以区分;B中酒精和汽油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加以区分;D中碘和高锰酸钾固体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和溶液颜色加以区分。

答案:C。

【例2】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甘油稀释后仍具有吸湿性,可做护肤剂,该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溶于水后,发生反应Al3++3H2O=Al(OH)3+3H+,产生了Al(OH)3 胶体,从而可净化水;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的原因是该过程中发生了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产生了具有果香味的乙酸乙酯的缘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由于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了电化腐蚀,Fe最终被氧化成Fe2O3?nH2O,而出现红棕色斑迹。后三者都是化学变化过程。

答案:A。

第4课时 元素、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都称作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110余种元素。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1)同位素的实例

H有三种同位素:11H、12H、13H;O有三种同位素: 816O、817O; 118O有三种同位素:612C、613C、614C ;Sn有十种同位素: 50112Sn、50114Sn、50115Sn????50124Sn, U有二种同位素: 92235、U92238U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2)同位素的稳定性

(3)同位素的性质:a.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

(4)同位素的应用:用612C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

示踪原子:用614C测岩石的年龄;放射治疗,如60C。等核能,如2H,235U等⑶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例如:11H、12H、13H、612C、613C、614C、92235、U92238U 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8种核素(但属于3种元素)。

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4、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如O2(氧气)和O3(臭氧),红磷(P)和白磷(P4),金刚石和石墨等。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②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不同或组成不同。(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l、以下说法正确的足…………………………( )

A.纳米材料是指一种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的材料

B.绿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面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2、已知自然界中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氧的同位素有H、D,从水分子的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

A.3种 B.6种 C.9种 D.12种

3、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4、关于非金属元素N、O、Cl、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通常情况下其单质均为气体 B.其单质均由双原子分子构成

C.都属于主族元素 D.每种元素仅生成一种氢化物

5、下列物质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 ( )

A.橡胶 B.蛋白质 C.尼龙 D.纤维素

6、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单质

7、当今化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的C60,可以看成是金刚石的…… ( )

A.同素异形体 B.同分异构体 C.同位素 D.同系物

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下列字样:主要成分(单位:mg/L)Ca:20.2,K:39.1,Mg:3.27,Zn:0.06,F:0.02,重碳酸:7,偏硅酸:4,不含CO2。回答下列5—10题:

8、标签上的“Ca、K、Mg、Zn、F”是指………… (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9、标签上的“重碳酸”“偏硅酸”是指………… ( )

A、碳酸分子和偏硅酸分子 B、碳酸和偏硅酸的正盐

C、HCO3-和SiO32- D、碳酸和偏硅酸的酸式盐

10、某矿泉水瓶标签上“不含CO2”说明………… ( )

A、这种矿泉水是纯净的 B、CO2不能溶解在这种矿泉水中

C、这种矿泉水没有分解出CO2 D、这种矿泉水灌瓶前除去了CO2

11、用化学方法不能实现的是………… ( )

A、生成一种新分子 B、生成一种新离子

C、生成一种新原子 D、生成一种新单质

12、由两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 )

A、一定是化合物 B、可能是单质,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单质 D、一定是同素异形体

13、下列物质固态时,必定是分子晶体的是………… ( )

A、酸性氧化物 B、非金属单质 C、碱性氧化物 D、含氧酸

14、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一种金属的位置向后移一位,正好符合化学规律。这种金属和这条化学规律是………… ( )

A、银、质量守恒定律 B、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C、铜、金属活动顺序表 D、铁、元素周期表

15、美国发射的航天器已将我国研制的磁谱仪带入太空,其目的是探索反物质的存在。反物质的主要特征是电子带正电荷、质子带负电荷。以下可表示物质酸和碱中和反应实质的是… ( )

A、H-+OH+=H2O B、H++OH+=H2O C、H-+OH-=H2O D、H++OH-=H2O

16、无机化学中也存在同分异构体,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无机物是………… ( )

A、NH4CNO与尿素CO(NH2)2 B、H2O与D2O

C、[Cr(H2O)5Cl]Cl2?H2O与[Cr(H2O)4Cl2]Cl?2H2O

D、Si(OH)4与H4SiO4

17、下列化学式及结构式中,从成键情况看来不合理的是………… ( )

18、某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C、N、O、H四种元素,且以nC、nN、nO分别表示C、N和O的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为………… ( )

A、2nO+2 B、2nC+nN C、2(nC+nN) D、2nC+nN+2

1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含阳离子的物质一定含阴离子

B、阴、阳离子相互作用不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均属于强电解质,都易溶于水

D、由某金属元素的阳离子和某非金属元素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0、下列实验或生产操作: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形成沉淀;②二氧化氮经加压凝成无色液体;③石蜡催化裂化;④碘受热变成碘蒸汽;⑤照相底片被感光。其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⑤ D、①②④

21、下列车员物质按照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

A、盐酸、水煤气、醋酸、干冰 B、冰醋酸、福尔马林、硫酸钠、乙醇

C、单甘油酯、混甘油酯、苛性钾、石灰石 D、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氯气

22、航天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份之一,下列关于C2O3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C2O3与CO2都是碳的氧化物 B、C2O3与CO2都是碳酸的酸酐

C、C2O3与CO都具有还原性 D、C2O3与C的燃烧产物都是CO2

23、下列变化能够实现的是………… ( )

①弱酸与盐溶液反应生成强酸 ②两种氧化物发生反应有气体生成

③两种酸的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④复分解反应中既没有生成水,也没有生成沉淀和气体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Clm?yH2O]x式中m等于………… ( )

A、3-n B、6-n C、6+n D、3+n

25、最近,科学家用一种称为“超酸”的化合物H(CB11H6Cl6)和C60反应,使C60获得一个质子,得到一种新型离子化合物[HC60]+[CB11H6Cl6]-。该反应看起来很陌生,但反应类型上可以跟中学化学里某个熟悉的化学反应相比拟。该化学反应是………… ( )

A.Zn+2HCl == ZnCl2+H2↑ B.NaOH+HCl == NaCl+H2O

C.NH3+HCl == NH4Cl D.H2O+CH3COOH =H3O++CH3COO—

26、对于复分解反应:X+Y=Z+W,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Z是强酸,则X或Y必有一种是酸

B、若Y是强碱,X是盐,则Z或W必有一种是弱碱

C、若W是弱碱,Z是盐,则X或Y必有一种是强碱

D、若X是强酸,Y是盐,反应后可能有强酸或弱酸生成

27、“混盐”是指一种金属离子与多种酸根离子构成的盐,如氯化硝酸钙[Ca(NH3)Cl]就是一种混盐。“复盐”是指含有多种简单阳离子和一种酸根阴离子的盐如KAl(SO4)2,下列各化合物中属于混盐的是………… ( )

A、CaOCl2 B、(NH4)3Fe(SO4)2 C、BiONO3 D、K3[Fe(CN)6]

28、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在室温下,不与水、稀硫酸、稀盐酸和稀硝酸作用,但易溶于氢氟酸,其原因可能是………… ( )

A、氢氟酸的酸性比其他酸强 B、氢氟酸的氧化性比其他酸强

C、氢氟酸的还原性比其他酸强 D、钛离子易与氟离子形成可溶性难电离物质

29、我国的稀土含量丰富,稀土元素可用RE表示。在提纯过程中可以向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溶液中加入粉状Na2SO4,使稀土元素转化为沉淀,反应为:………… ( )

RE2(SO4)3+Na2SO4+xH2O RE2(SO4)3?Na2SO4?xH2O(x=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一定在强碱溶液中进行 B、产生沉淀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沉淀属于复盐 D、产生沉淀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0、铝和镓的性质相似,如M(OH)3都是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在自然界镓常以极少量分散于铝土矿,如Al2O3中。用NaOH溶液处理铝矿(Al2O3)时,生成NaAlO2、NaGaO2;而后通入适量CO2,得Al(OH)3沉淀,而NaGaO2留在溶液中(循环多次后成为提取镓的原料)。发生后一步反应是因为 ( )

A、镓酸酸性强于铝酸 B、铝酸酸性强于镓酸

C、镓浓度小,所以不沉淀 D、Al(OH)3是难溶物

31、(北京理综)近期《美国化学会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刚石,具有深远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 由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B. 金刚石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C. 钠被氧化最终生成碳酸钠 D. 金刚石中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二、非选择题

32、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2KClO3+I2=2KIO3+Cl2,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从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反应中选择填空)。有人据此认为碘的非金属性比氯强,你认为对吗?(错对与否,都需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结构化学家鲍林(Pauling)曾提出一条经验规则:设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nROm,其中(m-n)为 非羟基氧的原子数。而含氧酸的强弱与非羟基氧原子数(m-n)有如下关系:

(m-n) 0 1 2 3

含氧酸强度 弱酸 中强 强 很强

实例 HClO H3PO4 HNO3 HClO4

请回答:

(1)按此规则判断:H3AsO4,H2SO4,HMnO4三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

(2)H3PO3和H3AsO3的分子组成相似,但酸性强弱相差很大,已知H3PO3为中强酸而H3AsO3为弱酸,试推断它们的结构式,H3PO3为__________,H3AsO3为_________。

34、硼酸晶体成片状,有滑腻感,可作润滑剂,硼酸分子结构可表示为 。硼酸对人体的受伤组织有缓和的防腐作用,故可用于医药和食品防腐等方面

(1)根据以上所述可知硼酸应属于_____________。

A、强酸 B、中强酸 C、弱酸

(2)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或离子时,其最外电子层具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趋势。在硼酸分子中,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有_______个。

(3)硼酸和甲醇在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可生成挥发性硼酸三甲酯,试写出硼酸完全酯化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硼酸0.01mol可被20mL0.5mol?L-1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据此推测:硼酸在水中显酸性的原因是(写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双氧水(H2O2)和水都是极弱电解质,但H2O2比H2O更显酸性。

(1)若把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请写出它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鉴于H2O2显弱酸性,它可以同强碱作用形成正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酸式盐。请写出H2O2与Ba(OH)2作用形成正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水电离生成H3O+和OH-叫做水的自偶电离。同水一样,H2O2也有极微弱的自偶电离,其自偶电离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C 6、B 7、A 8、 B 9 、C 10、 D 11、C 12 、B 13、 D 14、 B 15、 A 16 、C 17、 B 18、 D 19 、B 20 、A 21、 B 22、 B 23 、D 24 、B 25 、B 26 、D 27 、A 28 、D 29 、CD 30 、D 31、B

32、错。非金属性指得电子能力,而此反应中I元素是失电子。

33、(1)HMnO4>H2SO4>H3AsO3

(2)

34、(1)C(2)3(3)H3BO3+3CH3OH B(OCH3)3+3H2O (4)H3BO3 +H2O →B(OH)4-+H+

35、(1)H2O2 HO2-+H+;HO2- H++O22-

(2)H2O2+Ba(OH)2= Ba O2+2 H2O;

2H2O2+Ba(OH)2= Ba(HO2)2+2 H2O;

(3)2 H2O2 HO2-+H3O2+

高三化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三化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析题、快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概括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辩证认识。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有机实验,这部分内容需要大家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
例1(1997年全国高考题)1,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g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图4-3所示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学生活动
回忆有机实验的有关内容,明确任务,做好知识准备,并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学生进行分析:
制1,2-二溴乙烷需用乙烯和溴的加成。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可知a是制乙烯装置,b是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锥形瓶的水中插有一直玻璃管,主要作用是检查试管d是否堵塞。当d堵塞时,气体不畅通,则在b中气体产生的压强将水压入直玻璃管中,甚至溢出玻璃管。c中盛氢氧化钠液,其作用是洗涤乙烯;除去其中含有的杂质(CO2、SO2等)。乙烯在d中反应,最后一个锥形瓶的作用是吸收Br2(气),防止空气污染。
解答:(1)CH3CH2OHCH=CH2↑+H2O
CH2=CH2+Br2→CH2BrCH2Br
(2)b中水面会下降、玻璃管中的水柱会上升,甚至溢出。
(3)除去乙烯中带有的酸性气体或答除去CO2和SO2。
(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做答。
(4)原因:①乙烯发生(或通过液溴)速率过快;②实验过程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没有迅速达到170℃(答“控温不当”亦可)。
【讲评】此题第(1)问多数同学能答对,而后三问有很多同学答错或答的不够准确,原因在哪儿呢?
思考、分析并回答:
(1)对b装置的功能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
(2)对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加热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到棕色最后到黑色的原因不清楚;
(3)题中第(4)问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学生往往理解不了,而感到无从入手,从而导致失分。
倾听,坚定信心。
【讲评】由大家的分析我们可看出高考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难度也并不是深不可测,只要我们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此题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除此之外,还要求大家掌握甲烷、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气态物质:CH4 C2H4 C2H2
【投影】CH4、C2H4、C2H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讲述】请大家再次看例1,重新体会一下高考题确实离不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另外,从整体上看,大家对气体的制备、除杂、验证及有毒气体的吸收能分析清楚,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根本想不到或思考不到位。通常设计化学实验时,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实验如期顺利进行,往往要设置安全装置;一般在涉及气体的实验中最为常见,请大家看投影上九个装置,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投影】
讨论、分析并回答: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防倒吸、防堵塞、防爆炸、防污染等安全问题。
【提问】上述九种装置哪些是防倒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堵塞安全装置?哪些是防爆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污染安全装置?请大家对号入座。
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1)防倒吸安全装置
①隔离式(图①)原理是导气管末端不插入液体中,导气管与液体呈隔离状态。制取溴苯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
②倒置漏斗式(图②)原理是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当水进入漏斗内时,烧杯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制取HCl气体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Cl尾气,1993年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尾气。
③接收式(图③)原理是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等)。1996年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接收可能倒吸的水,防止进入灼热的硬质试管中。
(2)防堵塞安全装置
④液封式(图④)原理是流动的气体若在前方受阻,锥形瓶内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1997年高考实验试题中设置了这一装置,该装置除了检查堵塞之外,还可防止倒吸。
⑤恒压式(图⑤)原理是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1995年上海高考实验试题设置了这一装置。
(3)防爆炸安全装置
⑥散热式(图⑥)原理是由于内塞金属丝能吸收分散热量,使回火不能进入前端贮气或气体发生装置。
(4)防污染安全装置
⑦灼烧式(图⑦)原理是有毒可燃性气体(CO)被灼烧除去。
⑧吸收式(图⑧)原理是有毒气体如Cl2、SO2、H2S等与碱反应被除去。
⑨收集式(图⑨)原理是用气球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另作处理。
【板书】(二)液态物质: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
【讲述】曾经在1995年高考中考查了硝基苯的实验室制法,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
例2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加入反应器中。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⑤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填写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
(2)步骤③中,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质量分数为5%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纯硝基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具有__________气味的液体。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并分析回答:
本题涉及浓硫酸的稀释应将浓硫酸向水中注入,由于稀释过程中放热,应及时搅拌冷却;控温在100℃下时,应采用水浴加热;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应使用分液漏斗分液;产品的提纯应根据其杂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
答案:
(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2)将反应器放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
(3)分液漏斗;
(4)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5)大,苦杏仁。
【讲述】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表扬和鼓励。本题通过硝基苯的制取,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希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投影】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及查阅课本,完成此表。
倾听。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投影】
例3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
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 77.1℃;C2H5OH 78.3℃;C2H5OC2H5 34.5℃;CH3COOH11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醚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3)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填字母)
 ( )
(A)无水乙醇;(B)碳酸钠;(C)无水醋酸钠
(4)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分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倒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程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阅读、思考、抢答,讨论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合成乙酸乙酯;同时还要精制乙酸乙酯。首先考虑有机物的合成是可逆反应,需采取什么措施使合成酯的平衡向右方向进行。根据平衡原理,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右方向移动。另外根据各物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杂质,而增加乙酸乙酯的产率。由此可得到正确结论:
(1)加过量乙醇:即是增加一种反应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边加热蒸馏的目的:因为乙酸乙酯的沸点低于乙醇和乙酸,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平衡向正方向进行。
(3)为除去醋酸,应加入(B)碳酸钠粉末。
(4)再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因为能生成CaCl26C2H5OH)
(5)然后再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因为能生成Na2SO410H2O
【板书】(三)固态物质:酚醛树脂
【投影】
例4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酚醛树脂。制备时,应先在大试管中加入规定量的__________,再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作催化剂,然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待反应不再剧烈进行时,应继续一段时间,做完实验应及时清洗_____________,若不易清洗,可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浸泡几分钟,再进行清洗。生成的树脂是_____________态物质,呈______________色,试管上方单孔塞连线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请一名学生回答前几问,另请一名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
阅读、思考、讨论并回答。
答案:苯酚和甲醛溶液;浓盐酸;加热;试管;酒精;粘稠液;褐;导气、冷凝。
【投影】
例5(1998年全国高考题)A~D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装置示意图。
(1)请从①~⑧中选出必须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把编号填入最适宜的装置图A~C的空格中。
①酒清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乙烯
②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③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④苯和溴的取代反应
⑤石油的分馏实验
⑥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
⑦测定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
⑧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氯化氢
阅读、思考。
(2)选用装置D做苯的硝化实验,D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提问】通常,温度计在实验中有哪些功能呢?
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派代表回答本题各问。
思考、讨论并归纳:
(1)测水浴温度,如制硝基苯;
(2)测反应液体温度,如制乙烯;
(3)测物质的溶解度,如测硝酸钾等;
(4)用于沸点不同,互溶且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石油的分馏。
首先要明确哪些实验必须使用温度计,其次对所需温度计的实验进一步明确温度计水银球所放的位置,对D中长玻璃导管作用,要把熟悉的制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进行联想,完成迁移。
答案:(1)A① B③⑤ C⑦
(2)减少苯的挥发(或答起冷凝器的作用)。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与Br2水反应而褪色的是 ( )
A.SO2 B.C2H5CH=CH2
C.C6H5—CH=CH2D.C6H5—CH2—CH3
2.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容器(烧瓶)加入少许碎瓷片
B.反应物是乙醇和过量的3molL-1H2SO4混合液
C.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下,以便控制温度
D.反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管
3.实验室制取硝基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将苯和浓HNO3混合,再加浓H2SO4,冷却
B.将苯和浓H2SO4混合,再加浓HNO3,冷却
C.在浓HNO3中加入浓H2SO4,冷却,再滴入苯
4.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一种试剂不能加以区别的是
 ( )
A.苯、己烷、甲苯
B.硫化氢、SO2、CO2
C.苯、苯酚、乙醇
D.煤油、乙醇、CCl4
5.用饱和NaHCO3溶液能把括号内杂质除去的是 ( )
A.CO2(HCl)
B.
C.CH3COOC2H5(CH3COOH)
D.HCOOH(HCOONa)
6.能鉴别己烯、己烷、乙醇、乙酸和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 )
A.Na、FeCl3溶液、NaOH溶液
B.Cu(OH)2悬浊液、紫色石蕊试液
C.Na、紫色石蕊试液、溴水
D.溴水,Cu(OH)2粉末
二、非选择题
7.在实验里制取乙烯时,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副反应,部分乙醇跟浓H2SO4反应生成SO2、CO2、水蒸气和炭黑。
(1)写出该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用编号为①~④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上述反应混合气体中含CO2、SO2和水蒸气。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的装置①中,A瓶的现象是____;结论为____。B瓶中的现象是____;B瓶溶液作用为____。若C瓶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可得到结论为____。
(4)装置③中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装置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
(5)简述装置①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
8.实验室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备的乙炔气体中含有少量H2S气体,为了净化和检验乙炔气体,并通过测定乙炔的体积计算电石的纯度,按下列要求填空(注意:X溶液为含溴3.2%的CCl4溶液150g)。
(1)试从图4-8中选用几种必要的装置,把它们连接成一套装置,这些被选用的装置的接口编号连接顺序是_________。
(2)实验室能否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其原因是_______。
(3)为了得到比较平稳的乙炔气流,常可用________代替水。
(4)假设溴水与乙炔完全反应生成C2H2Br4,用Wg的电石与水反应后,测得排入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mL(标准状况)。则此电石的纯度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
 
答 案
 
一、选择题
1.D 2.AC3.C4.A5.A C6.C
二、非选择题
7.(1)CH3CH2OH+4H2SO44SO2↑+CO2↑+7H2O+C;(2)④→③→①→②;(3)品红褪色;混合气中有SO2。溴水褪色;将SO2吸收完全。混合气中已无SO2。(4)无水CuSO4,水蒸气。饱和石灰水,CO2。(5)装置①不能放在③之前,因气流通过①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的确证,装置①不能放在②后,因为将有SO2、CO2同时通过②时影响CO2的确证。
8.(1)C→I→J→G→H→F→E→D
(2)不能,因为反应剧烈,放出热量多,生成Ca(OH)2呈现糊状物易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
(3)饱和食盐水

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3.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2)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燃烧)。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重点学习官能团的性质及断键的方式,本节课的难点是乙醇分子在反应中的断键方式。

5.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①球棍模型

学生知道乙醇分子式为C2H6O,但为什么在学习有机化合物时还要重点学习它们的结构式,原因在于有机分子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为了让学生自己获得这样的信息,给学生搭建平台,自己组装C2H6O的球棍模型,从而分析出乙醇分子的结构到底如何。

②实验仪器及药品

无水乙醇、金属钠(保存的煤油中)、一端绕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酸化的高锰钾溶液、酒精灯、试管、带橡皮塞的尖嘴导管、镊子、小刀、滤纸、铁架台(带铁架)、火柴等。

由于钠在使用上存在不安全隐患,所以由教师要提示钠取用的颗粒大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此试验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做对比,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学生分小组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自己亲身感受铜在这个反应中的作用,明确催化剂是参与反应的,以及乙醇是可以发生催化氧化的分步反应。

③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节课的实验由学生分组演示,然后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乙醇与钠反应、催化氧化的断键位置,因此需要多媒体设备,并做好乙醇的ppt演示文稿。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①C2H6O的同分异构体的球棍模型: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明辨有机分子式和化学物质的对应关系。

②定量实验探究乙醇的结构式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明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③乙醇和水都可以跟钠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明辨官能团的性质,结构相似性质相似。

④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明辨催化剂性质,以及乙醇可以被弱氧化剂氧化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①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②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学生组装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将微观分子模型化。

④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现象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⑤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一样东西,当成功、快乐的时候,人们会想到它;当失败、忧愁的时候,人们也会想到它----它是什么?

相传杜康酒就是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酒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酿酒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你能吟几句吗?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对它有哪些认识?

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乙醇在生活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密度(跟水比)、熔沸点、溶解度

学生归纳、总结、回答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对乙醇的物理性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

【投影】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

学生回答

C2H6O

2.结构式:

【投影】

2.结构式:

让学生根据乙醇分子式,推测乙醇的结构。

【投影】

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

问题1:乙醇的分子和哪种烃分子最相近

【动手操作——2人一组】

每人插出1个乙烷(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

【观察球棍模型思考与交流】

问题2:乙烷(C2H6)分子有几种不同的化学键?

问题3:在乙烷(C2H6)分子结构中嵌入1个O原子(即得到C2H6O ),有几种情况并组装,请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投影】

(图一) (图二)

【定量实验探究乙醇的结构式】

一定量的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消耗的乙醇和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结论】

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为:图一

分子的结构式为:

学生回答

乙烷

学生自己动手插C2H6的球棍模型

学生交流

C2H6O的可能的结构有两种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支架”式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能顺利理解乙醇结构的确定方法,达到结构知识的自主建构目的。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性质反映结构的认识

3.结构简式

3.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4.官能团:

4.官能团:羟基

介绍:连接羟基的碳为a-C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例如:卤原子(-X)、羟基(-OH)、硝基(-NO2)、碳碳双键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投影】

问题1:乙醇可以看成是哪种烃的衍生物?

问题2:乙醇和哪种无机物在结构上有相似的性质?

学生交流回答

便于学生对有机的学习方便引入a-C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1.在一只大试管中取2 mL的无水乙醇。

2.再向其中加入一粒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

3.在试管口迅速赛上配有一用注射针头的单口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

4.气体纯净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转动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注意:

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实验操作等规范性、安全性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回忆以前学习的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填写下列实验记录表。

物质

项目

乙醇

金属钠的变化

气体燃烧现象

检验产物

【思考与交流】 比较水分子中氢原子与乙醇分子里羟基氢原子的活泼性?

【投影】

1.完成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并找出乙醇的断键位置:

2.反应类型:

【flash演示】

乙醇的断键位置:

【教师板书】

学生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交流讨论,由学生分析,教师补充。

C2H5-O-H和H-O-H均含有羟基,其中羟基上氢可以被金属钠置换,可见羟基上氢要比碳上氢要活泼,但要注意两者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同的,水与钠反应要剧烈。

完成方程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及等效类比思想,由钠与水的反应式类比出钠与乙醇的反应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作燃料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乙醇是常用的燃料之一。燃料乙醇的使用不仅可节省能源,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巴西等国是推广汽车燃烧乙醇的最早的国家,我国燃料乙醇刚起步,2003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乙醇生产规模之最。学生自己完成反应方程式

【教师板书】

完成方程式

了解乙醇的新用途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拿一根洁净的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至红热。

2.移开火焰迅速将铜丝放入盛有3ml乙醇的试管中。

3.重复操作步骤(1)(2) 2-3次,观察铜丝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纪律要求:做实验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注意试剂的拿放顺序。

安全要求: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盖子后,拿起盖子再重新盖一下,以防爆炸。

注意事项:

1. 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2.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

3. 实验完毕闻试管中液体与试剂瓶中乙醇气味是否相同。

【投影】知识支持

乙醛: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毒;密度比水小;沸点为20.8℃,易挥发;易燃烧;能与水、乙醇等互溶。

【投影】

1.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铜丝变化原因并用相应的方程式作解释。

2.铜丝在整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催化剂)

3.完成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并找出乙醇的断键位置:

4.反应类型:

【flash演示】乙醇的断键位置:

【教师板书】

学生实验

观察现象

小组交流,完成乙醇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并与老师的讲解对照,学会如何根据断键的机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方程式的配平。

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内容理解的难点,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引导→分析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迁移可降低分析的难度。

利用动画演示微观反应机理,形象生动有助于化解难点使学生对于醇催化氧化的断键方式得到巩固。

乙醇与人体的健康关系——生活中化学

【图片展示】

乙醇在人体中代谢的示意图

【讲解】过量饮酒,人体肝脏一时无法使乙醇、乙醛和乙酸等全部转化,血液中高浓度的乙醇将减缓大脑中信使分子的有效传递,影响判断力。长期过量饮酒,会使人发胖,还会损伤肝脏;血液中高浓度的乙醛还能致癌,并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急性发作。得肝病的人就是体内缺少乙醛的氧化酶,而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上,所以得肝病的病人最好不饮酒。

倾听

了解饮酒的危害

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树立青少年不饮酒的意识

(3)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生活中化学

【资料展示】生命不能承受之“醉”

酒精的快速检测: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载有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三氧化铬的硅胶,可测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乙醇蒸汽,乙醇会被三氧化铬氧化成乙酸,同时橙红色的三氧化铬被还原成绿色硫酸铬。

【投影】

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倾听

思考

学以致用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四、乙醇的用途

教师完善

学生归纳、交流总结

知识系统化

小结

【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你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你是否还有新的问题?

学生整理

为以后的学习铺垫

练习

1.把质量为mg的铜丝灼烧变黑,立即放入下列物质中,能使铜丝变红,而且质量仍为mg的是 ( )A.稀硫酸 B.酒精

C.石灰水 D.一氧化碳

2.能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 )

A.五水硫酸铜 B.无水硫酸铜

C.浓硫酸 D.金属钠

学生练习

知识巩固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认可,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自我评价,为开展探究式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学生小组活动评价标准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我们小组成员讨论时都积极思考,踊跃交流自己的见解

我们小组在演示实验时,注意分工与合作

我们小组在做实验时,注意操作上的规范性

我们自我感觉学习效果较好,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自我评价标准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我尊重别人的见解,并虚心向同学学习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我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并做好笔记

我能理解老师设计问题的意图

这节课我思路清晰、顺畅

这节课我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标准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教学内容完全准确无误

设计的问题是否确切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的导向作用

教师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科学无误

在使学生知识生长的同时,随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能够进行科学处理而又不脱离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清晰、有序、顺畅

7.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达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本课来说,有以下体会:

(1)食物中有机物的获得遵循了这样的学习线路:生活→化学→生活。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再过渡到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中的直接兴趣是第一位的,只有激发起直接兴趣才能维持抽象知识学习兴趣。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后及时与现实生活事例结合,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时,就能使兴趣持续,从而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2)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认识学生解决某些新知识的能力与其具备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必须要时时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立“支架”帮助学生克服差异,让学生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微观机理的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反应机理帮助很大。

(4)学生的实验探究,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很高的重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做中学”远比教师只做演示实验印象来得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些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化学。

但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对于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

另外,课上的开放程度应该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分析、自己归纳,并动手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担心学生能推测正确吗?能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吗?能归纳完整所收获的知识吗?而导致仍然会出现教师说的多,即铺垫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理念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